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业>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
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

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乌鲁木齐
  • 出版时间: 2015-10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会议文集: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冀东油田属复杂断块油田,冀东南堡陆地油藏经过多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浅层油藏具备化学驱潜力.针对相对整装油藏,目前正在实施高浅北区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已经见到良好效果,初步证实了该类油藏化学驱的可行性;针对小断块油藏,部署高浅北区Ng8油藏组合驱先导试验,目前正在开展现场前期准备工作.
  • 摘要:20世纪50年代,新疆油田开始化学驱室内研究,针对中高渗透砾岩油藏先后进行了化学驱先导性试验、工业化矿场试验.其中聚合物驱已成为砾岩油藏一项成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正在攻关二元复合驱、三元复合驱配套技术.新疆油田按照"集成配套、攻关完善、超前储备"工作思路,通过多年攻关与实践,逐步明确了砾岩油藏化学驱驱油机理,完善了地质油藏、配方体系、采油工艺、地面工程及经济评价等配套技术.化学驱技术将成为新疆油田高含水后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保障油田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
  • 摘要: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三次采油技术,利用微生物直接作用或其代谢产物改善原油物性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具有低成本、无污染的优势.采油菌种筛选是此项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烃降解菌因其良好的采油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16SrDNA为分子标记,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口采油井的微生物组成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检测到的细菌种类覆盖187个属,其中烷烃降解类采油有益菌种主要包括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海杆菌等.在此调查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筛选,分离得到以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为主到22个采油菌株,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和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摘要:长庆油田以长庆减压馏分油为原料油,合成了长庆自主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简称CPS).评价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界面活性,但吸附损耗较多,为了进一步提高抗吸附性能,使表面活性剂在驱油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功效,本文考察了CPS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PS与十六烷基苯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650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界面活性较高.吸附实验结果表明,CPS与6501及十八烷基磺丙基甜菜碱复配,抗吸附性能较其他复配体系好.综合考虑界面活性及抗吸附性能,结合生产成本,推荐6501、十八烷基磺丙基甜菜碱作为长庆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的助剂.
  • 摘要:本文针对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生产井结垢导致生产时率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在结垢高峰期,生产井检泵周期仅为几十天,导致实现三元复合驱经济化开采的难度加大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揭示了成垢离子在驱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期垢质成分特征,认清了三元复合驱生产井结垢规律,并建立了生产井结垢预测方法,现场验证符合率达到90%以上.配套研发出系列物理化学清防垢技术,满足了不同结垢时期防垢需要.现场应用500多口井,运转时率提高4.13个百分点,作业成本下降了72.77%.该技术的突破为三元复合驱的经济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
  • 摘要:大港油田经历了近30年的化学驱研究及矿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在地面配注工艺上,始终遵循"工艺简洁、安全环保、低黏损、方便管理、经济高效"的研究应用方向,形成了系列配套工艺技术.实现了的化学驱地面配注工艺的"设备安装橇装化、工艺单元模块化、生产控制自动化、现场管理数字化、视觉形象标准化、产品规格系列化".建立了适应不同驱油方式下的相关配套工艺技术,满足了地质方案的需求.
  • 摘要:表面活性剂驱作为提高高温高盐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中,使用一种表面活性剂,在固定浓度0.2%(质量分数)下,仅通过改变矿化度来获得不同界面张力数量级的表面活性剂体系.五种表面活性剂体系在100℃老化2个月后界面张力数量级分别为101mN/m,10-1mN/m,10-2mN/m,10-3mN/m和10-4mN/m,且随界面张力的降低,乳化性能逐渐变弱.这五种表面活性剂体系被用于岩心驱油实验评价界面张力和乳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同时,耐温耐盐微球体系被用于辅助表面活性剂驱,以提高非均质条件下表面活性剂驱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界面张力降低,乳化性能逐渐变弱,表面活性剂及后续水驱的采收率逐渐增加.此结论可以很好地说明在相对均质的条件下界面张力在表面活性剂驱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微球调驱可以大幅提高非均质条件下表面活性剂驱的驱油效率.此外,一些提高高温高盐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效果的新方法被分析.
  • 摘要:化学驱是注水开发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关键技术之一,化学驱配方研究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矿场实验效果.辽河油田具有油藏类型繁多、地质条件复杂、油品性质变化范围大等特点,导致化学驱油方式多样化、配方研究工作难度大.本文通过不同油藏、不同驱油配方评价研究,建立了黏弹性、界面性、配伍性、驱油性等配方配套评价方法.以注水开发老油田为研究对象,研制出了具有高黏弹性、高界面活性、高驱油性的化学驱油配方,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可提高驱油效率25%以上.化学驱矿场试验增油降水效果明显,预计提高采收率15.6%.
  • 摘要:彩南油田彩9区块的两个主力产油层系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从产能建设以来已经有23年的历史,目前处于综合治理阶段,都具有高含水的特点(分别为80%和90%以上),为稳定产能,考虑使用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MEOR).本文对这两个地层的环境以及原位微生物情况进行考察并预测MEOR技术的可行性.两个地层水均为弱碱(pH值为7~8.5),弱氧化—还原环境(氧化还原电位为-300~125mV),低氮含量(总氮和氨氮含量分别在约20mg/L和8mg/L弱),化学需氧量从几千到上万,说明地层水体富含有机物,挥发性酸浓度为10~350mg/L,总氯0.5mg/L以下,说明低毒性.对两地层采出液样品油水样检测发现,水油中均含DNA,且样品基本不含有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说明地层流体相对封闭,原位性强;铁细菌含量高,含有一定数量的石油烃降解菌,硫酸盐还原菌和腐生菌浓度很低.由于西山窑组裂缝发育、较差孔渗情况、高含量黏土矿物、强水敏性的特点,利用腐生菌定向封堵水窜层位提高波及效率,再利用石油烃降解菌的代谢产物提高洗油效率,适当进行氮调控,可以提高西山窑组的石油采收率.综上,彩9区块的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具有原位有益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的环境条件和提高采收率潜力.
  • 摘要:新型泡沫剂性能优良,但缺乏有效的分析检测方法.针对泡沫剂的样品特点,制备了适合的专用色谱柱,并分别建立了两类低张力泡沫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检测灵敏度较高,重现性及精密度良好,能够满足吸附量及采出液中泡沫剂的测量要求,测定结果对泡沫剂的设计合成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深化认识乳状液渗流规律,建立了考虑乳化机理的复合驱模型.新模型既考虑了水包油型乳状液可以提高驱替相流度的作用,又考虑了乳化降低残余油的机理,相应地建立了相对渗透率模型和相黏度模型,并编制了具有乳化功能的化学驱数值模拟器.相对于其他基于管流或流体动力学建立的模型,新模型更加符合乳状液的实际渗流规律,也易于在数值模拟中实现.非均质正韵律油藏的软件测试结果表明,复合驱中乳化可有效起到降水增油的作用,并且随着乳化性能增强,其降水增油能力也逐渐提升,但是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最后建立了物理模拟实验拟合方法,形成了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拟合技术,物理模拟实验拟合结果及预测结果与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误差均低于5%.
  • 摘要: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是一种复杂的油水混合体系,处理难度大,油水达标困难.针对复合驱采出液破乳困难、携污量大、油包水型乳状液导电性增强的问题,开发了系列破乳剂、填料可再生的游离水脱除器、组合电极电脱水器及配套供电设备,形成三元复合驱采出液脱水处理配套技术,实现原油达标外输.针对采出水中油珠和悬浮固体颗粒去除的问题,从抑制悬浮固体出发,开发了投加水质稳定剂污水处理技术和序批式污水处理工艺,形成复合驱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污水达标回注.外输油中含水率在0.3%之内,处理后的污水含油量和悬浮固体含量小于20mg/L.
  • 摘要:大港复杂断块油田实施的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混合驱油试验已经很多年,现场也见到了明显的实施效果,但因生产井损坏较多,导致注采井网不完善,化学驱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原方案设计要求差异较大.为了提高化学驱的开发效果,在大港油田港西三区原有的注聚合物区块中结合油藏特点,利用油藏工程优化技术开展了新的试验,试验中依据出砂量与层间吸水差异的大小,简化了开发层系,从原有的纵向上七个层中选取了两个相邻的主力油层单独开展层系井网重组试验研究,首次结合油藏形态由原先的不规则井网利用新井重新建立了五点法矩形注采井网,由原先不均匀近似200m的注采井距缩小到均匀的150m,通过现场实施后,试验井组产量得到大幅度上升,综合含水率由水驱时的94.6%下降到79%,化学驱开发效果得到有效释放,此次调整成功为今后大港油田同类型油藏开展三次采油建立整装规则井网的可行性提供了现实依据.
  • 摘要:华池油田华201区自1998年投入开发,开采初期高速度开发,自2004年开始含水率快速上升,自然递减率12.7%,开发形势严峻.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常规控水稳油措施,包括注采调控、措施补孔、酸化压裂等,但效果均不明显,区块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开发阶段,结合该区块储层特征、韵律性、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及流体性质进行对比研究,华201区注聚合物试验选定聚合物+交联剂的复合驱配方,开展聚合物驱油试验.通过聚合物驱试验提高流度控制能力与驱替作用,与注聚合物前相比,注入量基本稳定,注入压力5.9MPa,套压6.3MPa,注聚合物后压力基本稳定在12.4MPa左右,套压11.1MPa,形成了新的稳定的驱替平衡,水驱动用程度相比注聚合物前提高3.3%,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由55.1%上升至78.3%,并且平面上分布趋于均衡,产量递减明显减缓,月度递减率0.96%,见效井平均单井日增油0.5t,累计增油1.2×104t,试验获得成功,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同类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工作起到借鉴作用,促进了长庆油田提高采收率系列技术的形成,为实现5000×104t长期稳产发挥支撑作用.
  • 摘要:本文采用反相和分散聚合方法研发了WQ和WQH两种系列微球产品.针对孔隙性见水油藏研发了WQ系列微球,其初始粒径为0.05~5μm,膨胀倍数10~30,封堵率75%;针对裂缝性见水油藏研发了WQH系列微球,其初始粒径为5~20μm,膨胀倍数10~30,封堵率99%,并依据试验区油藏特点,研发了配套表面活性剂产品CYB-3,该产品与两大系列微球配伍性好,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通过室内评价和工艺优化,确定了试验区注入方案:0.5%WQ(WQH)+0.5%CYB-3.2010-2015年,在特低渗透油藏A区长6油层现场试验效果明显,自然递减率由11.5%下降至8.3%,含水上升率由5.6%下降至4.2%,提高采收率5%,该技术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化学驱油剂是采油化学药剂中用量最大、产值最大的化学药剂.本文概述了化学驱油剂的研究及生产现状,介绍了大港油田近年来驱油剂研制及工业生产现状,包括驱油用石油磺酸盐开发、废油脂开发驱油表面活性剂、耐温抗盐聚合物及其凝胶体系开发,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工业化生产技术.最后展望了化学驱油剂下一步发展方向,认为高相对分子质量耐温抗盐聚合物、低成本驱油用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将是今后化学驱油剂发展的主要方向.
  • 摘要:本文为解决长庆特低渗透油藏驱油用化学剂需兼具可注入性及调剖驱油作用的难题,通过亲核反应合成了系列单疏水尾链、双亲水头基的单链N-烷基胺类表面活性剂CnNmN(n=8,10,12,14,16;m=2,3,4),通过对其黏弹性、流变特征、界面活性以及其在水溶液中的吸附和聚集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CnNmN系列化合物在一定温度和pH值下能形成蠕虫状胶束,有着较好的增黏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且当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尾链达到10~12个碳氢链长度时,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最强,其中分子式为C12N3N时可以达到10-3mN/m的超低界面张力水平.此外,C12N3N在特低渗透储层微米尺度孔喉中具有较好的注入性,具有比高分子聚合物溶液更高的黏度和更优良的黏度保留能力,具有作为驱油剂的潜能,在三次采油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国内外低渗透高黏油藏资源丰富,然而由于原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且地层温度较低导致蜡晶析出,造成原油黏度高,开发困难.目前低渗透高黏油藏以水驱开发为主,水驱采出程度仅为15%,急需有效开发技术.采用新型降黏剂提高原油流动性,是大幅度提高低渗高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技术.本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黏弹降黏剂,性能优异.实验研究表明,此降黏剂的降黏效率可达80%以上,具有较强的剥离油膜能力,体系可达到油水超低界面张力(小于1.0×10-2mN/m);加入碱有利于提高降黏剂的降黏效果,明显改善体系的剥离油膜能力和界面性能.小相对分子质量黏弹降黏剂具有自适应能力,可以克服常规化学剂在低渗透油藏注入困难的问题.黏弹降黏剂在水溶液中可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具有较高的黏度;注入地层时随剪切速度的增加,三维网状结构破碎为单体分子,黏度下降,易于注入低渗透油藏;黏弹降黏剂溶液到达地层后,可再形成高黏度的三维网状结构,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此新型降黏剂性能优异,可以应用于国内外中低渗透高黏油藏提高采收率.
  • 摘要:针对复杂断块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需求,大港油田持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研究及实践,目前应用规模逐步扩大,三次采油实施区块年产油量已经达到31×104t.本文在回顾总结大港油田三次采油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复杂断块油藏三次采油技术研究应用现状,阐述了目前成熟配套的污水聚合物驱技术研究应用进展,二元驱及空气泡沫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及下一步攻关方向,低渗透油藏注气驱技术可行性论证阶段成果,相关配套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并对三次采油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提出了下一步三次采油技术研究应用方向及重点工作安排.
  • 摘要: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油已成为新疆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技术,经过多年攻关形成了砾岩油藏聚合物驱关键技术.针对砾岩油藏宏观非均质性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特点,制定了油藏分区储层分类标准,形成了储层精细解剖技术,明确了分区的优势储层类型及分区孔喉分布特征,指导前缘水驱方案、驱油方案编制及跟踪调控.研究了聚合物体系与储层配伍性,以最优流度比为核心,依据配方指标及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优化结果,最终确定分区注入浓度.在聚合物驱注采精细调控过程中,形成了前缘水驱三级注采精细调控技术和聚合物驱注采跟踪调控技术.
  • 摘要:鲁克沁中区深层普通稠油油藏平均渗透率230mD,变异系数0.94,原油黏度286~586mPa.s,地层水矿化度100252~174925mg/L,地层温度78℃,2008年采用常规水驱开发,由于不利的流度比,开发8年,综合含水已达71%,水驱采出程度6.2%,且水驱标定采收率仅15%.泡沫驱综合了气驱与泡沫驱的优点,可通过泡沫驱较高的视黏度有效降低油水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同时结合其与原油良好的界面活性及降黏特性提高驱油效率,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实验研究表明,XHY-4型起泡剂在高温高盐(80℃,160000mg/L)条件下发泡率大于600%,半衰期大于600s,具有优良的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结合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注入参数,设计总段塞大小0.45PV,气液交替注入,气液比1∶1,交替周期30天,交替次数178次,预测试验区(4注19采)可在水驱提高采收率6.8%.正在开展的先导试验表明,泡沫驱能够在水驱基础上起到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试验区中心井见效率100%,见效井日增油26.5t,含水下降32.4%,截至10月6日,已累计增油2669t,表明泡沫驱是鲁克沁深层稠油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 摘要: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二元主段塞初期注入高相对分子质量、高浓度的二元体系后出现了深部地层流动困难甚至堵塞的现象,开展了二元复合驱体系物理解堵试验:选择不同物性下的典型天然岩心,先后注入高、中、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的二元复合驱体系,计算压力平稳后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判断二元驱体系流动性.结果表明,通过逐步降低体系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可以有效缓解渗透率大于50mD的中高渗透储层堵塞,但无法缓解渗透率小于50mD的低渗透储层堵塞.研究成果用于指导现场调整,调整后试验区含水率持续下降,产油量大幅上升,试验步入正轨.
  • 摘要:侏罗系油藏经过30多年来的开发,部分区块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开发效果变差,优选有代表性的华201区作为先导试探区,开展聚/表二元驱提高石油采收率试验.针对陇东油区沟壑纵横的地貌,形成了小区块地面注聚合物工艺技术,为降低流程中搅拌器等关键设备剪切损失,采用单井单泵、井口注入的方式满足注聚合物黏度需求,增大水驱波及体积,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
  • 摘要: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是近年开发并投入矿场应用的一种新型驱油剂,具备流度控制和乳化增溶原油的能力.大量室内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其驱油效率可比常规聚合物驱提高7.5%,驱油效果较好.萨中开发区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先导性矿场试验表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具有注入压力平稳上升吸入剖面不返转、化学剂采出浓度长期低稳不上升、采液能力持续下降不回升、综合含水率长期稳定不回升、密闭状态下乳状液油水不分离等驱油特征.一类油层聚合物驱后和二、三类油层水驱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先导试验分别提高采收率9%和30%,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针对老君庙油田L油藏,本文在简要总结泡沫驱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碱-胶束-聚合物驱油技术、泡沫复合驱油技术研究试验为例,介绍了研究背景、驱油剂研究评价结果、先导试验注入方案、效果评价及取得的初步认识,期望对国内类似油藏开展化学驱油研究试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砾岩油藏是新疆油田公司的主力生产油藏,也是开展化学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主战场,随着二次开发的进行,面临二次开发后主体接替技术的抉择问题,这对砾岩油藏复合驱表面活性剂选择提出了巨大难题,随着复合驱技术发展,在以KPS100为基础,采取分子设计和量子化学模拟相结合方式,设计合成了系列适合于新疆油藏未来发展的表面活性剂产品,通过系列评价技术结果表明:该系列表面活性剂界面稳定性优于石油磺酸盐,二者可以发生协同增效作用;超低界面张力下的NaCl和Na2CO3浓度窗口分别为0.4%~5%和0.6%~1.2%,复配比为1∶9~9∶1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界面性能,复配过程中分子间以"插层"作用实现表面活性剂间的正协同作用,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的引入验证了复配体系存在相互协同作用;最佳三元复合驱配方为0.3%S(KPS∶D8-=8∶2)+0.18%HPAM+1.2%Na2CO3,配方体系碱浓度窗口为0.6%~1.4%,对不同原油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配方体系具有较好的抗稀释性能以及乳化能力,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20.35%.
  • 摘要: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和复合驱油地面工程技术经过室内研究、先导性矿场试验、工业性矿场试验、大规模工业化推广应用4个阶段,已形成了适应整装油田大规模化学驱的地面技术系列,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聚合物配注工艺方面,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分散装置、双螺带搅拌器等配注关键设备;开发了可根据开发方案灵活选用的工艺流程,配制工艺有熟化储存分开的常流程和熟化储存合一的短流程,外输工艺有一泵多站和一管多站外输流程,注入工艺有单泵单井和一泵多井注入工艺.在复合驱配注工艺方面,通过三元化学剂配伍特性的研究,形成了满足现场试验的复合驱"目的液"配注工艺流程,满足工业化初期单独建站的"低压三元高压二元"配注工艺流程,以及适应大面积推广的碱和表面活性剂集中配制、分散注入的配注工艺流程.化学驱配注工艺具有化学剂浓度稳定、黏损低的特点,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满足了油田生产的要求.
  • 摘要: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下组油藏二元驱开发过程中出现含水率高、剂窜严重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储层动态变化特征,认为砾岩油藏注入水长期对储层浸泡、冲刷,储层的微观属性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填隙物中的颗粒发生运移,形成了水流优势通道,注入二元体系后流体的黏度增大,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提出以"体膨颗粒+强凝胶"调剖体系来封堵窜流通道,"中弱凝胶"调整渗透率级差,加大顶替段塞确保二元体系注入性的调剖方案,既防止了化学剂窜流,又保证了二元驱开发效果.
  • 摘要: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地面工艺的核心技术是控制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损失率,黏度损失率增加会导致驱油效果下降,同时增加运行成本.通过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地面工程配注水质的筛选和优化,采用软化工艺去除水中的铁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减少上述离子对聚合物的化学剪切,可以有效降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注入体系的粘损,提高注入体系黏度.
  • 摘要:本文针对长输油气管道腐蚀问题,介绍了我国长输油气管道防腐层应用情况和主要参考技术标准,总结了长输油气管道阴极保护技术现状和特点.针对最近出现的长输油气管道内腐蚀问题,分析了长输管道内腐蚀发生的主要原因和防护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油气田集输管道输送介质特点、腐蚀原因和现状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油气田集输管道外防腐层概况和防腐保温结构,以及集输管道阴极保护特点.针对油气田管道内腐蚀问题,介绍了油气田集输管道缓蚀剂和内涂层衬里技术.
  • 摘要:华北油田宝力格油田属于常规注水井网开发的普通低温稠油油藏,地层温度38~58℃,地层原油黏度为13.7~2000mPa·s.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油水黏度比高、储层非均质性强,注水指进导致水驱波及体积小、水窜严重,造成储量难以高效动用.针对油藏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特点,采用微生物采油技术改善油田开发状况,在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持续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通过持续研究深化,形成一套以驱油微生物场为核心的宝力格油田高效复合驱开发技术体系,丰富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系列,为类似区块的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思路.
  • 摘要: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阻力系数是衡量泡沫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本文着重探究了岩心渗透率、注入速度、气液比和发泡剂浓度对泡沫驱阻力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气泡沫在高渗透地层中阻力系数较大,封堵能力较强;氮气流速一定时,气液比越大,阻力系数越大;其次,当发泡液与氮气的流速相同且一定时,氮气泡沫的阻力系数受发泡液浓度影响较小,主要受总注入量的影响.
  • 摘要:就地催化改质能够显著降低超稠油的黏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但面临结焦严重和原油质量损失大的缺点.通过设计阶梯升温的高温高压填砂模型对比实验,在阶梯升温、恒温恒压焖井和驱替三个阶段中研究了乳化作用对于塔河油田超稠油就地催化改质过程的影响.实验数据显示,添加乳化剂能够增加59%的气体生成量,抑制结焦,降低8.3%的稠油质量损失,大幅度减小结焦颗粒对渗透率的影响,但同时使改质引发温度上升30℃,降黏率降低1.1%.
  • 摘要:低渗透油田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油田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但由于普遍天然能量不足,渗流阻力大,能量消耗快,常规开发技术手段适应性有限,油藏普遍采出程度低,提高采收率难度大.为了探索提高采收率新技术,长庆油田按照立足水驱、改善水驱和三次采油总体开发思路,开展了化学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微球驱)、空气泡沫驱、微生物驱以及深部调驱等提高采收率重大开发试验.本文介绍了长庆油田在低/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油藏地质再认识、剩余油分布、水驱特征认识、化学配方体系和工具研发、安全环保、工艺创新以及现场试验等方面取得成果及认识,提出了长庆油田在低/特低渗透油藏等不同类型油藏的提高采收率理念和方向,为我国低渗透同类油田提高采收率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 摘要:分析比较了石油磺酸盐、烷醇酰胺、甜菜碱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数值,考察了环境因素(矿化度、钙镁离子浓度、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在此基础上,以石油磺酸盐、烷醇酰胺形成的复配体系为研究对象,油砂为吸附介质,考察了该体系的色谱分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质量浓度为0.4%、溶液体积(mL)和油砂质量(g)比为3∶1的条件下,石油磺酸盐和烷醇酰胺的静态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2mg/g和6.9mg/g,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0mg/g和10.3mg/g.甜菜碱吸附量较大,在实验条件下,几乎吸附完全.石油磺酸盐和烷醇酰胺的动态吸附量分别为2.1mg/g和14.1mg/g,石油磺酸盐和烷醇酰胺复配体系的吸附量相对于单一体系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3.2%和32.4%.石油磺酸盐和烷醇酰胺复配体系存在色谱分离现象,同时存在色谱重叠现象.以色谱分离度为评价指标,建立该体系的色谱分离模型,并以此为标准对石油磺酸盐和烷醇酰胺之间是否发生色谱分离以及色谱分离程度进行了评价.
  • 摘要:通过深入分析锦16块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注采井现场生产动态表征参数的变化,结合油藏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及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在注入段塞参数优化调整和细化小层对比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制约试验区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并采取了针对性措施.通过应用以上调控技术对策,有效缓解了开发矛盾,改善了开发效果.
  • 摘要:本文针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在孔店油田—断块的现场应用及效果进行评价.孔—断块通过分砂体注采井网完善,套损井修复维护注采层系,受益井提液引流促进均衡见效,充分挖掘了剩余油潜力;通过体系调整、中期处理高渗透层进一步改善了注入效果;并通过阶段动态分析和效果评价,认为二元驱实施以来断块平均阻力系数、波及效率等聚合物驱指标改善幅度小,聚合物驱见效延迟,主要是受前期空白水驱阶段欠注、平面注采不衡、纵向高渗透层未先期处理影响.
  • 摘要:考察了阴离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CYB-1的界面张力、乳化能力和配伍性能,并进行了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表明,0.1%~0.9%的CYB-1与安塞油田原油的最终界面张力维持在10-3mN/m数量级.当矿化度为10~90g/L时,0.5%的CYB-1水溶液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均在10-3mN/m数量级,耐盐性较好.对原油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并且与安塞油田注入水配伍性良好.当CYB-1质量分数由0.3%增至0.7%时,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41%~12.84%,能满足安塞油田表面活性剂驱油要求.在两个井组开展了现场试验,对应油井含水率下降3.1%、增油效果明显.
  • 摘要:调剖是控制聚合物窜流、提高聚合物驱波及系数的重要技术保障.为有利于调剖方案的编制和现场施工中配方体系的选择,利用室内岩心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研究并确定了不同渗透率和变异系数的岩心匹配的调剖调驱配方类型和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效渗透率500~5000mD范围内,所需调剖调驱配方体系为聚合物浓度为0.08%~0.5%的凝胶.当渗透率低于2500mD且变异系数低于0.6时,无需调剖;当等效渗透率不小于2500mD且变异系数高于0.55时,需要考虑凝胶与体膨颗粒的复配体系.该结果在七东1区聚合物驱过程调剖方案编制及现场实施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以丙烯酰胺、烯丙基磺酸盐、功能性疏水单体R为原料单体,采用胶束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CAP-1.采用红外光谱对合成的聚合物CAP-1进行结构表征,并研究了其水溶液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疏水缔合聚合物CAP-1结构中含有的官能团和设计的分子结构相符;当温度不大于80℃、矿化度不大于80000mg/L时,聚合物CAP-1溶液的表观黏度随着温度、矿化度的升高逐渐增大,矿化度为80000mg/L时,60d后表观黏度仍达到2562mPa·s,6000r/min下剪切15min后,24h时黏度均能恢复到初始黏度的90%以上.
  • 摘要:石油磺酸盐用作驱油剂具有成本低、界面活性高、与原油配伍性好等优点,一直受到广泛重视,工业化应用产品主要是石油系烷基芳基磺酸盐.因原料油组分及分子结构复杂,结构和性能差异大,使石油磺酸盐存在当量范围宽,易产生严重的"色谱分离"效应,抗吸附性差等问题,故开发具有高界面活性和低吸附损失的石油磺酸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中关于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研究进展认识,对石油磺酸盐合成用原料油组分及性质、原料油优化、合成工艺、石油磺酸盐结构表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概述,认为目前国内针对驱油用石油磺酸盐生产现状,合成工艺技术的提升是保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要加强驱油机理和体系优化复配研究,且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原料油优化和分析方法研究等工作,扩大原料油适用范围,解决原料油来源受限的难题,力争生产出具有更好普适性、性能稳定的驱油用石油磺酸盐产品,并结合目前技术进展,对未来的技术方向进行了展望.
  • 摘要:新疆油田七东1区聚合物驱工业化试验作为中国石油第一个砾岩油藏聚合物驱项目,经过10年攻关与实践,于2015年8月完成提高采收率12.1%的目标,突破了砾岩油藏提高采收率低的认识,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展现了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砾岩油藏非均质性强,精细储层与配伍研究是基础;水流优势通道发育,需开展全过程调剖措施;精细注采调控是聚合物驱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 摘要:长庆油田三叠系油藏具有渗透率低、矿化度高、储层物性差的特点,开采难度比较大,为提高其水驱采收率,并尽量减少储层伤害、降低生产成本,本文以特低渗透高盐油藏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微生物活化水改善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首先以研究区活性污泥和油污土壤为菌源,自主研制了以原油烃类物质为碳源的耐盐微生物生化水处理菌种Ca-Vi,该菌种对高矿化度采出水除油率达91%以上;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微生物代谢产物定性定量分析及微观驱油等方法,研究了试验区本源微生物菌落特点及微生物驱油机理;针对不同类型油藏,采用响应面优化法研发了适应的本源微生物菌种及激活剂体系,可提高驱油效率17.85%~19.9%;并在现场开展了先导试验,试验后试验区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持续上升,试验区见效比例57.1%,单井增油效果明显,含水上升率得到控制,综合递减率下降,证实了微生物活化水改善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长庆特低渗透油藏可行.
  • 摘要:纳米微球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堵水调剖技术,以其溶液黏度低、易注入、长期稳定性好等优点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现场.作为一种先进的调驱技术,纳米微球可通过调整粒径大小及变形强度,对储层中不同大小的孔隙进行堵塞,以满足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求.文章以岔河集断块为先导,进行了纳米聚合物微球调驱机理研究和现场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纳米聚合物微球水化膨胀后可达到微米级别,随着微球粒径增大,微球的封堵效果增强;纳米微球对地层形成有效封堵,改善了吸水剖面;纳米微球在地层中变形深入,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纳米微球具有油润湿性,通过进入原油改变油滴的受力情况,提高原油采收率.矿场应用结果表明,纳米微球可以有效控制吸水剖面,减缓自然递减,该技术改善了高温、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效果,完善了华北油田深部调驱技术系列,基本满足华北复杂断块油藏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需要,该研究对类似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结合油田的实际情况,采用自主研制的高温高压泡沫性能评价可视装置和FL10A自由液膜扩张黏弹性测定仪,测定了强发泡高稳定性泡沫配方体系的耐油性和稳定性能,泡沫配方FP388(0.4%)+WP212(0.1%)的复数拉伸模量E先逐渐增加,后缓慢减小,在原油含量20%时有最大值;研制出的两种强发泡高稳定性泡沫配方体系(0.4%FP286+0.1%WP212和0.4%FP388+0.1%WP212);在"十一五"泡沫性能指标基础上,泡沫体系的"耐油和稳定"性能提高了2.2~3.6倍,稳定时间大于95天;在长岩心驱替装置上,测定了强发泡高稳定性泡沫配方体系的驱油效果,强发泡高稳定性泡沫配方体系在1m长岩心的注入性优良,在水驱44.33%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为35.36%;在吉林大20区块2825井组开展空气泡沫驱试验,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井组日产量由泡沫驱前的5.4t上升至最高25.4t,截至2013年11月7日,试验阶段累计产油10625t,与水驱相比增油6634t,阶段投入产出比1∶6.3;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驱后砾岩(砂岩)油藏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为油田上产、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摘要:随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开发的不断深入,渗透率低、层间矛盾大的二三类油层已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原有聚合物驱分层注入技术存在投捞测试难度大、投捞成功率较低、水驱聚合物驱转换需更换管柱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发展研究了聚合物驱全过程一体化分注技术,设计研究了全过程一体化偏心配注器、低黏损高节流压力调节器和高黏损低压力损失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器,实现了高渗透层段注入量及中、低渗透层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双重控制;分注管柱与水驱工艺完全兼容,管柱可同时满足空白水驱、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全过程分注需要,降低投资和施工成本.现场应用表明,应用新型分注工艺后,二三类油层的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原油采收率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
  • 摘要:根据流体在储层的渗流方程推导了化学驱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参数方程.弱碱ASP与新疆油田克下组原油形成(超)低的界面张力,其水动力学尺度略小于相应的聚合物.基于流体的极限流动参数分别建立了聚合物和弱碱ASP在砾岩岩心中的注入图版.研究表明,200mD以上的砾岩油藏适合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驱和弱碱ASP驱,并且,弱碱ASP中聚合物的极限注入浓度与聚合物驱的极限注入浓度相当.弱碱ASP体系对渗透率的降低程度比聚合物高9%,弱碱ASP驱的残余阻力系数(frr)是聚合物驱的1.2~1.8倍,在满足良好的注入性前提下,弱碱ASP对渗透率非均质性的改善强于聚合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