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46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6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389577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5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等;储层非均质性的相关文献由1450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承焰、朱玉双、李军等。

储层非均质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89577 占比:99.89%

总计:390014篇

储层非均质性—发文趋势图

储层非均质性

-研究学者

  • 林承焰
  • 朱玉双
  • 李军
  • 杨少春
  • 谭丽娟
  • 于兴河
  • 何子琼
  • 单敬福
  • 宋鹏
  • 张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佳欣; 侯吉瑞; 郝宏达; 王程; 陈仁保; 刘怀珠; 曹亚明; 闫阳
    • 摘要: 以注采单元为单位的整体调堵施工措施可进一步改善冀东高浅北稠油油藏多轮次调堵的控水增油效果,为深入研究整体调堵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相关机理,借助室内动静态实验开展了泡沫、凝胶的配方体系优选,并评价了体系的调驱和封堵性能。在室内建立了五点法注采井网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泡沫驱和“泡沫+凝胶”整体调堵提高采收率对比实验,评价不同措施的控水增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整体调堵提高采收率22.04%,比纯泡沫驱多提高4.15%。“泡沫+凝胶”有效抑制高渗透层窜流,调整措施井吸水和产液剖面,后续水驱平面和纵向波及范围扩大,有效改善了储层的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整体调堵施工后注采井网整体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 刘乾乾; 罗贺元
    • 摘要: 通过综合分析测井和岩心资料,在南翼山油田下油砂山组Ⅴ油组优选出22个主要含油小层,根据储层非均质性参数在层内、层间和平面上的变化,并结合隔夹层分布规律等方面表征Ⅴ油组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从而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Ⅴ油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整体较强,但对油气分布的影响较小;层间隔层发育稳定,平均厚度约为3 m;平面上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相和储集岩层展布特征的影响,颗粒滩微相物性最好,储层连续、含油连片。总体上来看,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对Ⅴ油组油气分布起着主要控制作用。
    • 张瑞; 赵永刚; 王博; 王印章
    • 摘要: 由于常规参数的计算方法难以在统一标准下衡量储层非均质程度。采用劳伦兹曲线法以陇东地区ZH342井区延10油层组中砂体(单砂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单砂层Y10_(1)^(1),Y10_(2)^(1),Y10_(3)^(1),Y10_(3)^(2)非均质程度系数依次为0.4665,0.2422,0.0726,0.1555,非均质性逐渐增强后略微减弱;控砂微相与砂体非均质性相关,心滩沉积砂体较为均质,河道沉积砂体较为非均质。该方法计算所得的非均质程度系数是评价非均质性的有效参数,能够在统一标准下表征储层非均质性,为油田开发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价结果。
    • 王爱; 钟大康; 刘忠群; 王威; 杜红权; 周志恒; 唐自成
    • 摘要: 基于川东北元坝西地区10口钻井的须二下亚段砂岩物性测试数据,结合铸体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和压汞测试等手段,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的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元坝西须二下亚段砂岩为低孔中低渗储层,孔隙度为0.99%~10.53%,渗透率为(0.0036~1.41)×10^(-3)μm^(2),孔渗关系表现为“分层”特征,根据孔渗关系可划分出低孔中渗储层,低孔低渗储层和特低孔低渗储层3种类型储层。不同类型储层的砂岩物性受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沉积条件决定了砂岩岩石学特征,进而对成岩作用产生重要影响;成岩作用的非均质性最终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差异。不同类型储层砂岩在垂向上表现出强烈的成岩非均质性,发育岩屑溶蚀段(绿泥石膜胶结段)—硅质胶结段—方解石胶结段的成岩组合序列。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发育强烈溶蚀作用河道砂体中部的中粒(长石)岩屑砂岩中。此项研究结果能更好地进行深层致密砂岩甜点预测,指导四川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气的勘探。
    • 王根久; 宋新民; 刘波; 石开波
    • 摘要: 生物扰动可改变碳酸盐岩原始沉积组构,影响后期成岩作用,导致生物潜穴与基质间存在物性差异,进而增强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在大量岩心、薄片观察和点渗透率等多种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上白垩统Khasib组Kh2段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Kh2段发育海生迹(Thalassinoides)、蛇形迹(Ophiomorpha)、古藻迹(Paleophycus)等3种主要遗迹组构。Thalassinoides潜穴外壁光滑,不具有衬壁结构,呈三维网状连通管形,单个潜穴直径为5~25 mm;Ophiomorpha潜穴呈“T”形管状,多呈水平分布,部分发育泥质衬壁结构,直径为5~15 mm;Palaeophycus潜穴呈圆形—椭圆形的轻微弯曲—直管,直径为2.5~10 mm,主要呈水平分布,不具有衬壁结构。②由于物性差异导致的含油性差异,岩心具有明显的斑块状特征,同时不同含油级别区域分布与生物遗迹组构的形态及空间展布相关,这表明Kh2段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生物扰动作用的控制。③Kh2段不同沉积环境下发育不同的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导致潜穴与基质的原始组构及沉积介质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形成潜穴与基质之间的孔隙结构差异,在此基础上,叠加后期成岩差异(胶结、溶蚀、压实等),进而导致Kh2段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性类型。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绿藻生屑滩,潜穴内受到准同生溶蚀而形成大量铸模孔,基质部分受到早期强烈的胶结作用。Ophiomporpha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中—低能浅滩,潜穴内因颗粒充填而发育粒间孔,基质部分灰泥含量高。Palaeophycu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于中缓坡颗粒滩,潜穴内颗粒含量高,且早期胶结作用受到抑制;随着海平面下降,大气淡水优先进入潜穴通道进行溶蚀。
    • 王辉; 王美霞; 白聪萍; 何子琼; 白海东; 白海燕
    • 摘要: 针对子长油田子128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稳产率不高等问题,综合分析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利用压汞实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深入探讨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的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自上部地层至下部地层逐渐增强,而平面非均质性逐渐减弱。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对储层非均质性具有控制作用,单期分流河道宽度变化越大、多期河道叠加宽度越小,储层非均质性越强。成岩作用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利弊兼具。
    • 申浩冉
    • 摘要: 在对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详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概述了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归纳了部分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研究方法,总结了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对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包括岩相和沉积相等,而微观方面则主要是对矿物组分、有机质丰度、储集空间及物性、岩石力学等的研究。其评价方法较多,以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和洛伦兹曲线法等为代表的数学定量评价方法较为直观。对于页岩储层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环境、构造作用及成岩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 马永宁; 魏龙杰; 吴珍珍; 何子琼; 傅塬; 郭艳琴
    • 摘要: 通过岩心、分析化验、测井等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井区延10_(1)^(1)储层岩石学、物性及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孔隙度、渗透率、储层质量因子I_(RQ)和流动带指数I_(FZ)的聚类分析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延10油层组储层碎屑组分中石英体积分数最高,为59%~62%,平均60.5%;胶结物主要为自生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硅质等;延10_(1)^(1)各小层内延10_(1)^(1-1)层内非均质性弱于延10_(1)^(1-2),延10_(1)^(1-1)层间非均质性较延10_(1)^(1-2)强,延10_(1)^(1-1)平面非均质性较延10_(1)^(1-2)弱;储层流动单元可划分为3种类型,延10_(1)^(1)的两个小层以Ⅱ类流动单元最为发育,也是油藏富集的一个重要流动单元,延10_(1)^(1-1)Ⅰ类流动单元呈零星分布,且大部分集中在东北部,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在中部以及南部和东北部边缘,延10_(1)^(1-2)Ⅰ类流动单元在东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Ⅲ类流动单元集中在中部。
    • 印森林; 谢建勇; 程乐利; 吴有鑫; 朱柏宇; 陈恭洋; 赵俊威
    • 摘要: 针对页岩油开展了广泛文献调研,在页岩油概念的提出、演化及研究历程基础上,对陆相页岩油资源量分布、类型和潜力及若干关键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陆相页岩油效益开发面临的关键开发地质问题。具体如下:1)阐述了页岩油概念的由来及最新定义。国内外页岩油均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对页岩油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入,开发效果和水平逐渐提升。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攻关对象。2)陆相页岩油可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按成熟度演化阶段划分固态有机质阶段、滞留烃阶段、液态烃阶段、液态烃裂解天然气阶段等四类;按源储组合类型划分源储共存型、源储分离型和纯页岩型三类;按开发方式分为夹层型、混积型、页岩型和裂缝型四类。3)陆相页岩油在细粒岩分类及沉积模式、源储岩石微观特征、富集机制、“七性特征”和工业化开采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4)陆相页岩油源储结构表现出极强的非均质性,亟待加强细粒页岩沉积超高频基准面旋回对比模式、半深湖—深湖相低级次构型单元成因及分布模式、相控储层质量差异分布模式和地质工程一体化及甜点快速评价等开发地质方面的研究,以提高页岩油开发经济效益和采收率。
    • 刘英宪; 张章; 申春生; 缪飞飞; 姜立富
    • 摘要: 蓬莱A油田目前面临产量递减速度快、层间干扰突出、主力层水淹严重等一系列生产问题,为改善蓬莱A油田馆陶组上段(馆上段)Ⅰ油组的开发效果,明确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开展了蓬莱A油田馆上段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分层系数综合反映了Ⅰ油组强层间非均质性,强烈的层间差异导致I油组主力层形成高渗通道,导致综合含水快速上升,非主力层动用程度差;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发现,平面高渗透率区与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高值区以及剩余油饱和度低值区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舌进现象严重,方向性强,平面矛盾明显;层内韵律性表明,馆上段Ⅰ油组以正韵律为主,其次是均质韵律,反韵律发育较少,正韵律易形成底部水淹,均质韵律的驱油效果较好。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最关键的地质因素,该研究成果为油田分层系开发和井网调整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