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酸盐岩油藏

碳酸盐岩油藏

碳酸盐岩油藏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4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102483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2015年深层油气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2015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中国石油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等;碳酸盐岩油藏的相关文献由140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勇、康志江、乐平等。

碳酸盐岩油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02483 占比:99.69%

总计:102804篇

碳酸盐岩油藏—发文趋势图

碳酸盐岩油藏

-研究学者

  • 李勇
  • 康志江
  • 乐平
  • 侯吉瑞
  • 王琦
  • 王雷
  • 赵海洋
  • 张烨
  • 李小波
  • 耿宇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衣丽萍; 许家铖; 韩海英; 段天向; 吕洲; 高敏
    • 摘要: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基于沉积相带分类的孔喉半径分布范围较宽、常规孔—渗关系较差,因此以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的建模方式并不适用。以伊拉克H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为例,通过地震、测井、地质、油藏动态等资料,在精细油藏描述与储层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岩石分类技术划分的岩石物理相与沉积相带间的内在成因联系,通过以沉积相模型为控制建立岩石类型模型,进而分岩石类型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模型,并结合静态、动态信息刻画隔层、夹层及高渗条带分布,修正渗透率,形成了一套基于沉积相—岩石类型分级控制的生物碎屑灰岩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较为可靠,能够充分反映储层的非均质性,数值模拟对各项动态指标的首次拟合率达到近65%。
    • 柴汝宽; 刘月田; 吴玉其; 何旋; 顾少华; 何宇廷
    • 摘要: 基于伊拉克Missan油田Mishrif组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展长岩心驱替试验、润湿角测定和界面张力测定试验,研究碳酸盐岩油藏智能水驱作用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油藏智能水驱中岩石表面润湿性改善与油水相互作用改变协同作用提高采收率,其中润湿性改善影响较大。关键离子类型及质量浓度对润湿性及界面张力影响明显。其中Mg^(2+)和Ca^(2+)促进润湿性和界面张力的改变,随着其质量浓度增加,润湿角和界面张力均先减小后增大,存在最优质量浓度使得润湿角和界面张力最小;Mg^(2+)作用效果强于Ca^(2+)。SO^(2-)_(4)促进关键阳离子对润湿性的影响,抑制其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质量浓度越高作用效果越明显。碳酸盐岩油藏智能水驱中SO^(2-)_(4)优先吸附于方解石表面,促进关键阳离子发生多离子交换反应,造成润湿性的转变;随着溶液中离子类型及质量浓度的改变,吸附于油水界面的极性原油分子发生盐溶和盐析作用,影响油水相互作用。
    • 毛建英; 毛建军; 崔俊; 毛筱菲; 刘俊峰
    • 摘要: 通过原油生成微液滴能力评价实验、岩心自吸实验和岩心流动模拟实验,考察了3种油样生成微液滴能力,并分析了微液滴的生成对低矿化度水驱效果影响,对比了矿物溶解和孔隙表面润湿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原油生成微液滴能力不同,对水矿化度和环境温度分别呈负、正敏感,当矿化度低于10 000 mg·L^(-1)时或温度越高时,原油生成微液滴能力差异会更明显。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低矿化度水驱条件下微液滴生成能力较强的原油(Ⅰ号)采收率在残余油基础上又增加了6.5%,最终采收率达到65%,而对于微液滴生成能力较弱的原油(Ⅱ号和Ⅲ号)采收率变化不大。实验结果进一步明确了低矿化度水驱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机理,可以为矿场应用提供依据。
    • 陈华鑫; 康志宏; 康志江
    • 摘要: 随着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层状洞穴储层结构特征和流体同层连通特点逐渐被学者重视。层控岩溶结构、形成要素和过程等是本类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通过原始地层组构对比和野外溶洞特点,认为:塔河奥陶系岩溶层具较好的对比标志层和岩性差异,为层状岩溶洞穴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野外顺水平层理多层溶洞和受控于层理缝的管道型古暗河等地质现象,证实了层控岩溶普遍存在。在岩溶洞穴单井识别、连井测井对比、单井动态及地震波形特征的基础上,以典型溶洞带为例,识别出3个主要洞穴层,建立了全新的3层洞穴储集体地质结构剖面:第1层洞穴以砂砾岩充填为主要特点,第2层洞穴呈现洞穴规模大且泥质充填严重,第3层规模较小,主要发育于岩溶地貌高地。运用现代岩溶理论,探讨了层控岩溶的形成机制:碳酸盐岩原岩组构差异是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主控因素之一;潜流带岩溶水(饱含CO_(2))控制着岩溶洞穴的横向发育,岩溶古地貌控制同层洞穴的横向差异;平缓地层条件下的潜水面水位垂向带迁移控制洞穴的岩溶期次及层状结构。基于各岩溶要素认识,构建了层状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 朱振龙; 孙伊; 杨洋; 吴雪蓉
    • 摘要: 由于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的特殊性和非均质性,导致油藏见水的原因多样复杂,每年因油井见水导致产量递减占总递减15%左右。根据水锥机理,结合见水原因分析和见水前异常信号,塔河油田确定单井合理产能、优化单井工作制度,配合各种抑水锥技术等治理对策,延长油井见水时间,提高油田产量。
    • 杨鹏; 刘可禹; LI Zhen; MCINNES Brent Ian Alexander; 刘建良
    • 摘要: 基于原位方解石U-Pb定年、原油与储集岩烃类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南部跃参地区YJ1X井奥陶系一间房组超深层油藏的充注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原油、游离油以及包裹体油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对应的烃源岩在相同的沉积环境中形成;②原油、游离油以及包裹体油具有相似的成熟度,计算得到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为0.80%~0.96%;③储集层中识别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油包裹体组合,其中Ⅰ类代表充注过程中最初进入圈闭、气体相对饱和的原油,Ⅱ类代表油藏发生轻微轻烃泄漏后残留的欠饱和原油;④该油藏在距今约425 Ma的早泥盆世发生过1期油充注,尽管在中泥盆世发生过部分轻烃泄漏,但之后一直保存完好。该研究表明在盖层发育良好、构造相对稳定的含油气盆地超深层中存在潜在的古老油气藏,可为下步的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 郑强; 王言; 王宁; 郑玮鸽; 杨安兴; 雷常友
    • 摘要: 针对多个区域表现为条带状沉积特征的北特鲁瓦碳酸盐岩油田的渗流规律难以准确描述问题,建立了一种碳酸盐岩油藏线性复合试井分析模型。利用点源函数理论、傅里叶变换等方法,求解得到内外区都为均质的线性复合井底压力解,并引入一种均质油藏压力解与双重介质油藏压力解的简单转换方法,得到碳酸盐岩油藏线性复合井底压力解。典型曲线分为9个主要的流动段,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北特鲁瓦碳酸盐岩油田某区块的实例井,分析试井曲线并对其进行解释,表明该井处于内区与外区物性差别较大的线性复合区域,解释参数与已有的生产资料基本一致。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具有条带状沉积特征的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规律,可为该类油藏的试井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AL-SHALABI Emad W
    • 摘要: 基于储集层岩石和流体数据,采用一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捕集数对碳酸盐岩油藏裂褶菌多糖生物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对不可及孔隙体积、生物聚合物吸附量、渗透率降低系数、剪切速率系数、注入水硬度以及捕集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与岩心驱替实验采收率数据进行历史拟合。结果表明,不可及孔隙体积、生物聚合物吸附量、渗透率降低系数、剪切速率系数和注入水硬度对生物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且在其典型值范围内无法与采收率数据实现历史拟合。当通过毛细管去饱和曲线模型考虑捕集数影响时,残余油饱和度从不考虑捕集数影响或低捕集数条件下的25.1%降低到10.0%,采收率拟合效果较好。因此,为了更好地对碳酸盐岩油藏生物聚合物驱进行模拟研究,不能忽略捕集数影响。
    • 任爱军; 王莎; 贾超
    • 摘要: 塔河油田油藏具有超深、超稠、高含硫化氢、高矿化度、高含氯离子等特点,井下管柱面临的腐蚀自然环境恶劣。2013年以来塔河油田开始采用注氮气的方式进行三次采油,但这种非混相驱替采油更加剧井下管柱的腐蚀的发生。本文从典型注气井腐蚀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找到注气井腐蚀主要因素及机理。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从源头治理,防护措施等方面,有效减缓注气井腐蚀。
    • 谢昆; 李德鹏; 陈朝辉; 范乐宾; 祁成祥; 刘凤霞
    • 摘要: 为解决某典型碳酸盐岩油藏中高含水阶段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分析了水驱采收率、存水率、水驱指数、含水上升率、地层压力、递减率、采液/采油指数等开发指标,评价了注水动态响应特征,剖析了影响开发效果的原因,并建立双重介质油藏模型,优化了注采井网及注采比。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油藏的注水开发表现出双重介质特性,注水动态响应复杂且敏感,合理的井网及注水制度是注水开发的保障,考虑裂缝分布的井网可提高基质及裂缝系统储量动用程度,且不宜采用较大注采比,为类似油藏开发提供分析方法及开发实践的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