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塔河油田

塔河油田

塔河油田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6篇、会议论文96篇、专利文献16034篇;相关期刊274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西部探矿工程、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等;塔河油田的相关文献由3104位作者贡献,包括鲁新便、刘学利、康志宏等。

塔河油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6 占比:10.77%

会议论文>

论文:96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16034 占比:88.70%

总计:18076篇

塔河油田—发文趋势图

塔河油田

-研究学者

  • 鲁新便
  • 刘学利
  • 康志宏
  • 李国蓉
  • 荣元帅
  • 云露
  • 杨敏
  • 丁勇
  • 康志江
  • 张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学利; 郑小杰; 窦莲; 谢爽; 彭小龙; 朱苏阳
    • 摘要: 对于塔河9区下油组油藏,充足的底水能量和复杂的韵律层分布,导致了常规数值模拟技术难以表征复杂的底水上升规律和油藏提高采收率措施的效果。以塔河9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为例,介绍了不粗化地质模型背景下的高精细数值模拟技术,通过早期可动水模拟、单一隔板绕流和多重隔板绕流以及动态相渗3个技术进行油藏历史拟合研究,油藏整体产量拟合程度达到95.23%。同时,采用高精细数值模拟技术对现场提液和注气措施进行了预测,与现场生产效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在高精度数值模拟过程中,水平井的见水模式由常规模拟中的水脊,转变为“点出水”模式,流场的主控因素为压力场和物性参数场协同控制。
    • 张长建; 吕艳萍; 文欢; 王震; 马海陇
    • 摘要: 为了认识塔河油田西部斜坡区上奥陶统覆盖区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岩溶作用对岩溶洞穴发育的控制机理,选择不同方法精细刻画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水文地貌及地下岩溶洞穴系统。结果表明:岩溶台地以溶丘洼地为主,地表水系表现为树枝状,暗河洞穴体系发育,形成“开放型”暗河岩溶系统;岩溶斜坡以丘丛沟谷为主,强烈的垂向侵蚀作用发育深切沟谷,形成“下降型”埋藏断控岩溶系统;台缘南部岩溶盆地地势平缓,地表径流不发育,垂向侵蚀作用弱,以水平溶蚀为主,形成“上升型”埋藏断控岩溶系统。综合水文地貌发育特征,建立塔河油田西部斜坡区良里塔格组覆盖区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特殊水文地貌控制下的岩溶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滚动开发实践提供地质依据。
    • 马国锐; 许红林; 张智; 杨昆
    • 摘要: 针对塔河油田注水井井筒管柱完整性失效问题,基于氧腐蚀机理模型和ECE模型建立了注水井管柱腐蚀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研究了注采阶段和注水参数对管柱腐蚀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拉伸失效的注水井管柱失效判据,绘制了不同注水排量和溶解氧浓度下注水井极限允许注水量图版。研究表明,注水井管柱腐蚀主要发生在注水阶段,随注水排量和溶解氧浓度的增加,管柱腐蚀速率增加,允许极限注水总量降低,溶解氧浓度对管柱腐蚀影响更显著,建议重点加强除氧并合理控制注水排量。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现场注水作业制度优化,保障了注水井安全生产,提高了油田注水增油综合效益。
    • 汪洋; 张哨楠; 刘永立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走滑断裂发育,控制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和分布。以塔河油田托甫39走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断裂带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分析,研究了油气充注史与断裂活动之间的关系。托甫39走滑断裂带油气富集程度高,存在多期活动的特征,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托甫39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4期油充注,分别捕获了金黄色、黄色、黄绿色和蓝色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采用油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史的方法,确定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发生在距今约440,324,220,110 Ma。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相对应,与断裂活动时间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说明走滑断裂带活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成藏时间,从而影响了整个成藏过程。
    • 张庆
    • 摘要: 为满足塔河油田超深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需求,提高缝洞型储集体的成像精度,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特点,在总结前期地震资料处理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塔河油田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应用叠前保幅去噪、高精度速度建模、分方位处理、OVT域处理、优化叠前偏移参数、RTM逆时偏移成像等技术,优选适合塔河油田开发需求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成像关键技术,塔河油田超深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成像精度明显提高,建立了适合塔河油田超深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成像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序列,提高了奥陶系风化壳残丘刻画、隐蔽断裂刻画及小尺度缝洞成像精度和位置准确度,为储层预测提供了可靠基础数据。
    • 关俊; 焦文超; 郭晓丹
    • 摘要: 在石油开采和管道集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污油泥。同时联合站和各作业现场进行清管、清罐作业也会产生含液量较高的污油泥,通过对塔河油田目前对含液量较高污油泥处理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处理效率措施。
    • 屈兴勃; 刘学利; 郑小杰; 谭涛
    • 摘要: 为了揭示塔河油田9区下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非均质性及流体渗流规律,采用层次分析、模式拟合的思路,对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进行构型分析,识别出各级次渗流屏障,并划分连通单元。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渗透率、孔隙度、流动带指数(FZI)、孔隙几何形状因子(R_(35))为判别参数,通过聚类分析及逐步判别的方法在储层内部定量划分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4类流动单元,刻画出各单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图,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
    • 陈华鑫; 康志宏; 康志江
    • 摘要: 随着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层状洞穴储层结构特征和流体同层连通特点逐渐被学者重视。层控岩溶结构、形成要素和过程等是本类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通过原始地层组构对比和野外溶洞特点,认为:塔河奥陶系岩溶层具较好的对比标志层和岩性差异,为层状岩溶洞穴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野外顺水平层理多层溶洞和受控于层理缝的管道型古暗河等地质现象,证实了层控岩溶普遍存在。在岩溶洞穴单井识别、连井测井对比、单井动态及地震波形特征的基础上,以典型溶洞带为例,识别出3个主要洞穴层,建立了全新的3层洞穴储集体地质结构剖面:第1层洞穴以砂砾岩充填为主要特点,第2层洞穴呈现洞穴规模大且泥质充填严重,第3层规模较小,主要发育于岩溶地貌高地。运用现代岩溶理论,探讨了层控岩溶的形成机制:碳酸盐岩原岩组构差异是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主控因素之一;潜流带岩溶水(饱含CO_(2))控制着岩溶洞穴的横向发育,岩溶古地貌控制同层洞穴的横向差异;平缓地层条件下的潜水面水位垂向带迁移控制洞穴的岩溶期次及层状结构。基于各岩溶要素认识,构建了层状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 张文彪; 张亚雄; 段太忠; 李蒙; 赵华伟; 汪彦
    • 摘要: 断控岩溶储集体(断溶体)作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一种特殊类型,受大型走滑断裂带影响,其空间结构复杂、形态不规则且随机性强,给三维精细描述及地质建模带来新的挑战。基于多元、多尺度研究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断溶体系结构层次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断溶体系"层次约束、成因控制、逐级建模"的建模思路。结果表明:断溶体系按照形成过程及尺度规模划分为走滑断裂破碎带、断溶体、断溶体内部缝洞带、溶洞充填4个层次。以地震精细相干解释得到的主干断裂、次级断裂、包络范围及关键层位为确定性数据,建立走滑断裂破碎带格架模型。基于地震FL(fault likelihood)属性,通过属性自动分割及钻井标定,采用确定性方法建立断溶体轮廓模型。在断溶体轮廓的约束下,对内部缝洞带各要素采用分类建模方法,基于地震Texture属性及蚂蚁体属性截断,人机交互,采用确定性方法分别建立大型溶洞模型及中尺度裂缝离散分布模型;基于井点条件数据控制及地质-地震综合概率体约束,采用序贯指示模拟和示性点过程模拟方法,分别得到溶蚀孔洞分布模型及小尺度裂缝离散分布模型;基于波阻抗与大型洞穴约束,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洞穴内部岩性充填模型。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典型断溶体单元为例,建立的断溶体系三维模型体现了空间层次结构特征。
    • 张娟; 杨敏; 谢润成; 王明; 王虹; 罗紫薇
    • 摘要: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小尺度缝洞储集体类型多样,是未来油田开发的重要潜在目标,但储集空间复杂多变,导致常规测井响应特征混杂不清,储集类型识别难度大。根据钻录井特征、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小尺度缝洞储集体类型进行了划分,通过测井信息交会优选了小尺度缝洞储集体的敏感测井信息,利用多元逐步判别原理,建立了小尺度缝洞类型判别函数方程;通过确定各类储集体母体后验概率识别界限,形成了概率约束下的小尺度缝洞储集体识别方法。结果显示,小尺度缝洞储层可划分为5类,分别为未充填溶洞型、砂泥砾充填溶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溶孔-孔隙型;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密度是区分各类缝洞储层的最敏感的测井信号;这5类小尺度缝洞储层的临界概率识别界限分别为0.98,0.98,0.60,0.60和0.60。研究区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溶洞型储层大量发育,但单井和平面间的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4区小尺度缝洞储集体较6区更为发育,垂向上呈现两期岩溶特征。小尺度缝洞识别方法体现了"逐级识别"思路,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多重测井信息的混淆,能有效提高缝洞识别效果,为深入认识油田小尺度缝洞发育规律及开发潜力提供了有效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