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1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50153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四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第三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辫状河三角洲的相关文献由11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维锋、高振中、吴胜和等。

辫状河三角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0153 占比:99.93%

总计:450456篇

辫状河三角洲—发文趋势图

辫状河三角洲

-研究学者

  • 李维锋
  • 高振中
  • 吴胜和
  • 朱筱敏
  • 于兴河
  • 何幼斌
  • 刘忠保
  • 彭德堂
  • 李文厚
  • 杨少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文锋; 张小栓; 刘瑾铭; 艾力曼·道尔吉; 杨远峰
    • 摘要: 最近在玛湖凹陷斜坡区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砂体内钻遇工业油流,但其沉积成因还未见报道。以玛西斜坡区为研究范围,在岩心沉积特征观察、镜下岩矿成分分析及粒度分析等基础上,结合测、钻井资料等,对白碱滩组沉积相类型进行鉴定,并阐明沉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白碱滩组内包含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两个相类型,并可进一步细分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及浅湖共计3个亚相类型,以及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浅湖砂坝等7个微相类型;纵向上,自白一段到白三段,表现为自浅湖亚相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连续过程,演化规律十分清楚。白碱滩组三段内发育的大面积优质水下分流河道储集砂体,与三叠系—侏罗系区域性不整合面、玛湖凹陷斜坡区中浅层的正断层等组合较好,可形成良好的圈闭与油气成藏条件,应是今后玛湖凹陷西斜坡区白碱滩组油气勘探的首选目标。该研究对于玛湖凹陷斜坡区三叠系白碱滩组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屈兴勃; 刘学利; 郑小杰; 谭涛
    • 摘要: 为了揭示塔河油田9区下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非均质性及流体渗流规律,采用层次分析、模式拟合的思路,对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进行构型分析,识别出各级次渗流屏障,并划分连通单元。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渗透率、孔隙度、流动带指数(FZI)、孔隙几何形状因子(R_(35))为判别参数,通过聚类分析及逐步判别的方法在储层内部定量划分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4类流动单元,刻画出各单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图,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
    • 吴声明; 唐湘飞; 毛广振; 牛军杰
    • 摘要: 恐龙沟地区是近年来准噶尔盆地新发现的铀成矿地段,铀成矿目的层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上段沉积相特征研究相对较低。通过钻孔岩心编录、测井曲线解释和薄片鉴定等方法,对头屯河组上段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头屯河组上段含矿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多发育平行层理,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概率累计曲线呈两段式、三段式和多段式分布。富含碳化植物碎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早期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分流河道砂体连片分布;晚期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发育,局部发育河口坝。通过对区内沉积相特征与铀成矿关系研究,认为头屯河组上段铀成矿主要受沉积相变、沉积旋回性、还原条件、砂体非均质性等因素控制。
    • 李嘉奇; 鲜本忠; 王剑; 连丽霞; 陈思芮; 贺静
    • 摘要: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下白垩统清水河组辫状河三角洲碎屑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压汞实验等方法分析成岩作用特征;根据岩心成岩相测井响应关系,进行测井成岩相识别和储层评价。结果表明:四棵树凹陷清水河组主要发育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丰富,非均质性较强,既存在粗孔喉、连通性较好的粒间孔隙,为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也存在细微孔喉、低渗透率的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属于特低孔—特低渗、超低孔—超低渗储层。研究区识别4类成岩相,其中强压实致密相多见蚀变凝灰质充填,发育于河道边缘薄层砂岩;钙质(铁泥质)致密胶结相集中发育于河道主体厚层砂岩的顶底部,孔喉结构较差;凝灰质致密充填相发育于分布最广的弱动力环境,粒间杂基多而物性差;欠压实溶蚀相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排替压力较低、孔隙结构最好。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密度、中子测井及电阻率多元统计结果平均判识率达80.6%。该结果为取心井测井成岩相的研究和优质储层发育规律的认识、有利储层发育带的评价和优选提供支持。
    • 郑彬; 刘玉娟; 张静; 瞿朝朝; 张倩萍
    • 摘要: 针对海上中深层油田开发初期井筒资料少、地震资料品质差、储层精确预测难度大的问题,以渤海湾盆地D油田沙河街组沙一段为例,充分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方法,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古地貌分析以及地震分频处理技术开展沉积模式研究及储层定量刻画。研究结果表明D油田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碳酸盐混合沉积模式,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西侧构造高部位,东侧古隆起斜坡区域主要发育碳酸岩沉积。基于地震分频技术通过优选频率及属性明确砂体展布规律,定量刻画了沙一段储层厚度。研究结果成功指导了开发评价井的部署,并为开发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
    • 刘成林; 刘伟新; 顾振宇; 梁全权; 王泽宇; 古榕
    • 摘要: 陆丰A油田恩平组是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的主要产层,其砂体非均质性较强。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应用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通过岩心、三维地震、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综合分析,对陆丰A油田恩平组开展了海上稀井网区砂体构型精细刻画,明确了储集砂体结构。研究表明:(1)陆丰A油田恩平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2)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主要为多级分叉的似网状河道,剖面上砂体呈侧向切叠型、侧向拼接型和孤立型叠置样式;(3)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小规模水下分流河道和朵状河口坝,剖面上砂体呈侧向拼接型、孤立型及砂坝与河道切叠复合型叠置样式;(4)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由不同成因类型的砂体拼接叠置而成,沿物源方向,单河道砂体组合样式由多期切叠式逐渐向侧向切叠和侧向拼接式转变,最终过渡为孤立式,单河道发育规模逐渐减小,数量逐渐增加,砂体之间的连通性逐渐降低。
    • 刘伟新; 王华; 万琼华; 衡立群; 尹楠鑫; 潘石坚
    • 摘要: 单一地震属性由于其多解性强、隐含的地质信息少,在四级、五级储层构型研究中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分频RGB融合技术通过提取有效频带的地震数据体,并利用RGB融合成像凸显地质体的边界,可有效提高稀疏井网油田储层构型研究的精度。利用该方法开展了珠江口盆地陆丰Y油田文昌组五段主力油层的储层构型解剖。结果表明:利用20、35、60 Hz分频RGB融合能较好地识别陆丰Y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分流砂坝和分流河道等不同构型单元的平面展布边界。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结合测井划定了五级、四级构型界面,剖析了陆丰Y油田文昌组五段五级、四级构型特征,认为四级构型单元垂向上存在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分流河道-分流砂坝及分流河道-分流河道3种叠置样式;侧向上存在分流砂坝-分流河道切叠、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切叠以及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切叠3种拼接样式。陆丰Y油田文昌组五段单个五级构型单元宽度为5~7 km,厚度为40~60 m;四级构型厚度为2~10 m,单个四级构型砂坝平面上长度为3~6 km,宽度为2~3 km。
    • 李炳谦; 张明正; 王守玉; 鲁克改; 杨小强; 唐运涛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巴什布拉克地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一段(简称“克一段”)为铀矿赋矿层位,分析其沉积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沉积特征、砾岩厚度、含砾率及含砂率等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克一段早期沉积主要为岩屑砂岩,次为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晚期沉积主要为长石砂岩,次为岩屑长石砂岩,属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具典型下细上粗的特征,包括3类亚相及7类微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沉积主体,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含矿性最好,辫状河道微相及分流间湾微相次之。铀矿化主要为潜水氧化成因,且受控于古潜水氧化带,始新世末期侵入目的层的油气为铀矿体的进一步富集提供了还原剂及吸附剂,研究区南部的河道沉积及其边部是今后找矿的有利部位。
    • 朱颜; 李艳然; 岳欣欣; 张辉; 李恒权; 张弛; 张新超
    • 摘要: 根据微量元素分析,恢复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下白垩统胜金口组的沉积环境,综合钻井、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比分析了胜金口组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通过古地貌恢复,明确了车排子凸起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胜金口组沉积时期为干热气候背景下富氧的淡水—半咸水沉积环境,古水体温度为27.3~29.2°C;胜金口组发育有扇三角洲—湖泊和辫状河三角洲—湖泊2种沉积体系.在胜金口组沉积时期,车排子凸起的西南部发育多个扇三角洲朵体,东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朵体.搬运通道、距物源远近及地形坡度是影响车排子凸起形成2种类型三角洲的主要因素.
    • 刘晓丽
    • 摘要: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及测井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TX1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一段进行详细研究,认为侏罗系八道湾组一段主要发育复成分砾岩、砾状砂岩及砂岩,煤夹层;沉积构造发育,兼具水上及水下沉积的特点,发育粒序层理、中大型交错层理及冲刷充填、植物枝干印模等沉积构造;测井上具箱型、漏斗型、指状、线性等响应.沉积相纵向上逐渐向盆地边缘退积演化,其中三角洲平原亚相在2~5砂组较为发育,以辫状分流河道及河道间的河漫沼泽沉积为主,前缘亚相在1砂组较为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及支流间湾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孔渗结构较优,原油含水率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次之,其储层非均质性强,原油含水率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