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5160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沉积学报、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年CETC 22届中国测井方法、应用及装备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创建1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水下分流河道的相关文献由56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少春、刘自亮、李祥等。

水下分流河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5160 占比:99.77%

总计:75337篇

水下分流河道—发文趋势图

水下分流河道

-研究学者

  • 杨少春
  • 刘自亮
  • 李祥
  • 林承焰
  • 温雅茹
  • 王燕
  • 罗海宁
  • 鲍志东
  • 国景星
  • 朱建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振
    • 摘要: 随着渤海B油田深入开发,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注水驱替效率降低,以小层为基础的开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精细开发的需要,储层隔夹层引起的储层内部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造成储层剩余油的富集。因此,为提高注水效率和采收率,需在单层对比划分基础上,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资料等建立单砂层地层格架,进行隔夹层识别与划分并分析展布特征。研究区隔夹层划分为2类:单砂层间泥质隔夹层和单砂层内钙质夹层,其中泥质隔夹层在单砂层间叠置区中广泛分布,且分布较稳定,呈现出在叠置区域中间薄甚至缺失,向叠置区域两侧和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变厚的趋势;钙质夹层较少发育,零星分布。
    • 刘庆海; 王博涛; 阮金凤; 阎娜; 朱玉双
    • 摘要: 以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建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垂向隔夹层识别标准与侧向单砂体边界划分准则,对鄂尔多斯盆地环江油田L158区块长8_(1)^(2)段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进行划分,剖析单砂体空间叠置关系及占比,分析单砂体叠置与连通性的关系,明确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环江油田L158区块长8_(1)^(2)段水下分流单河道宽度为230~450 m,单砂体厚度为4~10 m。单砂体叠置类型分为垂向上的分离式、垂接式和垂切式及侧向上的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接触和侧切接触;空间组合样式共10种且以分离侧切式和垂接侧切式为主。双向弱连通式砂体的上方砂体侧翼与下方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侧向弱连通式砂体的上方砂体侧翼剩余油富集而下方砂体剩余油不富集;强连通性砂体剩余油不富集。
    • 薛宁; 姜虹; 刘祥; 惠婉婷
    • 摘要: 吴起油田周长区于2011年全面投入开发,目前已经进入开发中期阶段。周长区面积虽大,但总体开发程度较小,尤其对目的层长7、长8、长9地层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本文主要依据已取的探井、钻井、岩心、录井及分析化验等基础资料,对周长区主要勘探目的层长7、长8、长9地层的资源潜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并划分了潜力区。研究结果表明长7、长8、长9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共有6个资源潜力区,总面积48 km;。长7、长8和长9的潜力区主要分布在周长区中南部。
    • 刘成林; 刘伟新; 顾振宇; 梁全权; 王泽宇; 古榕
    • 摘要: 陆丰A油田恩平组是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的主要产层,其砂体非均质性较强。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应用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通过岩心、三维地震、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综合分析,对陆丰A油田恩平组开展了海上稀井网区砂体构型精细刻画,明确了储集砂体结构。研究表明:(1)陆丰A油田恩平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2)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主要为多级分叉的似网状河道,剖面上砂体呈侧向切叠型、侧向拼接型和孤立型叠置样式;(3)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小规模水下分流河道和朵状河口坝,剖面上砂体呈侧向拼接型、孤立型及砂坝与河道切叠复合型叠置样式;(4)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由不同成因类型的砂体拼接叠置而成,沿物源方向,单河道砂体组合样式由多期切叠式逐渐向侧向切叠和侧向拼接式转变,最终过渡为孤立式,单河道发育规模逐渐减小,数量逐渐增加,砂体之间的连通性逐渐降低。
    • 朱键; 董岩; 朱越; 张代燕; 惠婧; 王青春
    • 摘要: 玛18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其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以粗碎屑岩沉积为主,属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百口泉组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共九个砂层组,本文从垂向、横向和平面三个角度以砂层组或小层为单位剖析其沉积微相演化特征,沉积物主要来自北西和北东向,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形成了百口泉组的主要储集层,仅T1 b22砂层组中下部以碎屑流沉积储层为主。三维地质建模研究表明,玛18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空间发育及演化特征受沉积微相约束明显。
    • 苏亦晴; 杨威; 金惠; 王志宏; 崔俊峰; 朱秋影; 武雪琼; 白壮壮
    • 摘要: 川西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深层碎屑岩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储层质量对气藏发育规模至关重要。应用岩心、露头、地震和测井等资料,对川西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深层有效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等微相,岩性以粗砂岩和含砾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粒内和粒间溶蚀孔及裂缝。②研究区有效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等因素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为有利;溶蚀作用形成溶蚀孔隙,并对原生孔隙进行改造,有效提高了砂体物性;构造破裂作用产生的构造裂缝对有效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③研究区须家河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大面积砂体,较多的原生孔隙在早期快速埋藏过程中得以保存;在后期埋藏成岩过程中,烃类生成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使得岩石产生了大量溶蚀孔隙;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量裂缝优化了储层物性。④川西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相对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老关庙—文兴场—柘坝场、中台山、黎雅庙及剑门关等4个区域。
    • 米伟伟; 谢小飞; 曹红霞; 马强; 杜永慧; 张琼; 邓长生; 宋珈萱
    • 摘要: 利用铸体薄片、岩心物性、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2—盒8段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砂岩储层致密化的主要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2—盒8段砂岩储层主要以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颗粒、胶结物)溶孔、自生黏土矿物晶间孔和少量微裂缝。(2)研究区不同渗透率级别砂岩孔隙半径相差不大,而喉道半径差异明显;随着渗透率增大,致密砂岩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变宽,粗喉道所占比例增大,表明渗透率主要受控于相对含量较低的大喉道数量。(3)研究区砂岩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物性最好,远沙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物性较差。(4)成岩作用是研究区目的层段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化的主控因素,长期持续的埋藏压实作用造成了颗粒接触紧密,部分在压溶作用下转变为线状—凹凸接触,致使孔喉大量减少;而多期石英次生加大、不同类型的黏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堵塞孔喉,进一步加剧了渗透率的降低和储集层的致密化。
    • 牛会玲; 郭瑞; 王东权
    • 摘要: 由于油藏开发处于中期阶段,地层能量严重衰竭,为了达到更好的注水效果,利用录井、测井和取心等资料,以三叠系阿四段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结构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识别和划分有效夹层,进而对夹层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叠系阿四段河道砂体岩性为一套浅灰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砂体内部由前积体和前积层构成,叠加样式为前积层的垂向、侧向加积型和进积型的复合式叠加,前积体的进积型叠加;夹层的分布与河道的形态及所处的位置相关,不同类型的夹层因发育形态和位置不同,分布具有规律性;有效夹层在纵向上发育1-2套,平面上呈不规则长片状分布,向边部减薄,空间上夹层产状近水平展布.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水下分流河道砂内部的三维结构特征,为油藏的注水开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依据.
    • 刘宗堡; 董志文; 刘性全; 潘国辉; 赵国石; 黄嘉成
    • 摘要: 为精细表征浅水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薄窄砂体的展布特征,以三肇凹陷卫星油田葡萄花油层为对象,采用地震沉积学方法,结合地层切片和分频颜色融合技术,开展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形态边界精细刻画,建立了3套以稳定洪泛泥岩为标志层的等时地层格架.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2个中期旋回和13个短期旋回;研究区内水下分流河道多呈顺直状条带状沿南北向展布,河道宽75~1008 m,宽厚比集中在40~95,其规模自葡底至葡顶伴随湖退、湖进过程整体先增后减,低位期宽150~1008 m,湖侵期宽95~630 m,高位期宽65~185 m.
    • 陈晨; 张维; 王文刚; 杨伟华; 朱文剑
    • 摘要: 吴起长2油藏内部由12期河道叠加的单砂体组成,在岩心观察与测井岩电分析基础上开展单砂体构型单元解剖,刻画了砂体几何形态及平面展布特征,进一步总结剩余油分布类型,明确了下步挖潜的措施对策,形成了吴起油田单砂体剩余油有效开发技术,对类似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措施挖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