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81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6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366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沉积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5年“海洋地质、矿山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全国第八届油气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储层大会等;珠江口盆地的相关文献由1500位作者贡献,包括施和生、杜家元、庞雄等。

珠江口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6 占比:65.65%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3.38%

专利文献>

论文:366 占比:30.96%

总计:1182篇

珠江口盆地—发文趋势图

珠江口盆地

-研究学者

  • 施和生
  • 杜家元
  • 庞雄
  • 何敏
  • 朱俊章
  • 张忠涛
  • 张向涛
  • 张昌民
  • 刘军
  • 张功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澍; 温华华; 徐国盛; 梁浩然; 史玉玲; 谌辰; 黄思钦
    • 摘要: 研究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州A构造古近系和古潜山储层中油气来源。通过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技术对典型烃源岩样品及储层原油样品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生标化合物特征,将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分为三大类:A类为恩平组湖沼相烃源岩,以三环萜烷C_(19)TT与C_(20)TT为优势,规则甾烷呈反“L”构型;B类为文昌组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三环萜烷C_(21)TT或C_(23)TT具优势,奥利烷含量高,规则甾烷以“V”构型为主;C类为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三环萜烷C_(23)TT具优势,奥利烷含量略低,规则甾烷呈“V”或“L”构型。研究区古近系和古潜山储层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具有低成熟度、高藿烷、高重排甾烷含量的特征,储层原油三环萜烷以C_(21)TT或C_(23)TT为主峰,反映混合母质来源特征;Pr/Ph比值为1.92~3.18,指示弱氧化环境下的沉积有机质来源。油源对比分析表明,古近系和古潜山储层原油与文昌组烃源岩有较强的亲缘性,表明原油主要来自西北方向惠州26洼陷内的文昌组烃源岩。
    • 黄国保
    • 摘要: 4月11日,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成功滑移下水并精准就位,创造了亚洲深水固定式导管架海上安装新纪录。“海基一号”总高度达302米,总重量达3万吨,是我国首次在近300米水深海域安装固定式导管架,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固定式导管架成套关键技术和安装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能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 李振升; 彭光荣; 吴静; 蔡国富; 陶文芳; 何金海
    • 摘要: 为深入剖析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这一小型富洼油气成藏机理,结合油气成藏条件与特征的分析,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建立了番禺4洼独特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番禺4洼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生烃量大,发育文二段至文五段等4套烃源岩系,但以文三段和文四段为主力烃源岩层,烃源岩分布面积广且垂向叠合性好;珠江组上段、下段发育2套优质储盖组合,输导介质多样;油气纵向分布层系多,以珠江组最为富集,横向上主要分布在缓坡带和陡坡带,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番禺4洼新近系油气成藏模式包括源-断耦合成藏模式和源-面-断立体成藏模式,两者在油气成藏机理上存在较大差异。
    • 高阳东; 林鹤鸣; 汪旭东; 邱欣卫; 阙晓铭; 李敏; 赵泽颖; 陈艳
    • 摘要: 陆源营养物质输入是湖泊成油母质(细菌和藻类、浮游植物等)生长的主要外部营养源。古气候条件影响了陆源输入,湖盆水体沉积环境控制了有机质保存,因此沉积期古气候古水体条件对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预测至关重要。针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烃源岩进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运用CIA、V/Cr、Mn/Al、Sr/Cu、Ti/Al等多种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综合恢复了陆丰凹陷文昌组沉积期古风化强度与气候温湿度、湖泊古水深、古氧相、古盐度等环境条件,揭示了古环境对文昌组烃源岩的重要控制作用为:(1)珠江口盆地文昌组时期气候温湿度与化学风化强度呈明显分段,文三段下段与文四段高强度对应高有机质含量。(2)珠江口盆地文昌组时期古水深与古氧相对有机质富集起到重要控制作用,古盐度对有机质影响不大。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LF-A井文四段与文三段下部烃源岩形成于化学风化较强、气候温暖湿润、营养物质供应充足、湖盆生产力高、水体较深、含氧量较低的水体环境下,有机质富集。
    • 石创
    • 摘要: 沉积岩中的稀土元素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较好保存原始沉积记录。为了揭示阳江东凹文昌组发育时期的物源区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选取凹陷内Y-1井文昌组泥岩样品进行元素测试,系统分析研究区文昌组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文昌组泥岩稀土元素含量高,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Eu为明显负异常,Ce为微弱正异常特征。文昌组物质来源以花岗岩为主,含有少量沉积岩,沉积源区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Ce_(anom)和δCe参数指示文昌期水体处于还原环境,为优质烃源岩发育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纵向上水体还原性演化规律为:强→弱→强→弱,与文昌组泥岩TOC变化趋势一致。
    • 朱春霞; 张尚锋; 王雅宁; 徐恩泽
    • 摘要: 珠江口盆地为新生代典型的海相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海上油气生产基地。前期已有很多学者对珠江口盆地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开展了研究,但研究的精度不够。为了提高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韩江组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精度,选择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B井韩江组的自然伽马数据序列作为古气候替代性指标,使用频谱分析、滤波等方法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通过深度域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认为,该套地层中保存了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且主要受405 ka长偏心率周期的影响。利用稳定的405 ka长偏心率周期进行天文调谐,结合古生物地层年代框架,建立起陆丰凹陷“绝对”天文年代标尺;结合碳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估算出2次碳同位素负漂移和1次碳同位素正向偏移事件的持续时间;利用天文旋回周期计算出陆丰凹陷韩江组的沉积速率,发现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海平面变化具有相关性。
    • 赵鹏; 彭光荣; 吴静; 张忠涛; 许新明; 于水明; 朱定伟; 李孔森; 石创; 蔡国富
    • 摘要: 源外隆起区是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近年勘探的重点区带,其石油地质条件区别于近洼陷带。综合利用地震、测井、油藏等资料,对隆起区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定量评价方法。隆起区以侧向长距离运移成藏为特征,多次跨断层运移为特色;断裂对油气晚期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富足的供烃单元是油气远源富集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圈闭与主汇聚脊的组合构成良好的空间输导格架,圈闭捕获能力和运聚强度的时空匹配是富集的关键因素。研究提出了油柱高度序列法和SGR图版法两种定量评价方法,分别评价了隆起区油气运聚强度和富集潜力,有效指导了隆起区的勘探且具有推广价值。
    • 潘石坚; 刘伟新; 王华; 尹楠鑫; 衡立群; 万琼华
    • 摘要: 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Y油田文昌组五段低渗储层特征及物性主控因素不明确、油田规模开发缺乏地质依据等问题,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芯物性以及全岩等分析化验资料开展储层物性特征及储层物性主控因素研究。Y油田文五段主要发育岩屑砂岩,其次发育长石质石英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依据储层物性分类标准,该段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物性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文五段沉积时期的构造抬升弱化了压实对储层的改造,改善了储层物性条件;沉积作用控制了不同微相中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进而影响了不同微相的孔渗性,并间接影响了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成岩作用对储层改造的定量研究表明,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起主导作用,其次是胶结作用,最后是溶蚀作用。研究成果夯实了对南海珠江口盆地Y油田文五段的储层特征及其物性控制因素的认识,为油田下一步规模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 张威; 李磊; 邱欣卫; 龚广传; 程琳燕; 高毅凡; 杨志鹏; 杨蕾
    • 摘要: 湖盆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给的比值(A/S)与三角洲沉积地层的层序结构及其在剖面上的叠置样式存在重要关联。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基于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与沉积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珠江口盆地陆丰22洼古近系文昌组的等时地层格架,并结合沉积数值模拟技术探索了A/S对断陷湖盆三角洲时空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陆丰22洼文昌组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SQ1,SQ2,SQ3,SQ4和SQ5+6,发育了杂乱前积型、下超前积型、斜交前积型、叠瓦前积型等4类三角洲沉积体系;(2)文昌组SQ3和SQ4层序沉积体系具有明显差异。SQ3层序沉积期,A/S大于1,湖盆三角洲多为近源沉积,洼陷内部发育大面积半深湖—深湖沉积;SQ4层序沉积期,A/S小于等于1,三角洲发育规模扩大,向湖盆中心推进,洼陷内部广泛发育滨浅湖沉积;(3)选择研究区文昌组SQ3和SQ4层序开展三角洲沉积体系数值模拟,在软件中设置可容空间、沉积物供应和搬运方式等3个主要参数,模拟结果与实际地质认识较一致,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区砂体的空间分布。
    • 何雁兵; 郑金云; 张明
    • 摘要: 地层破裂压力不仅可以用于钻井设计,也可用于盖层封烃高度、流体底辟区古压力系数等重要参数的计算。本次研究分析整理了白云深水区38口探井的测井数据,构建了泥岩密度随埋深的变化趋势,明确了研究区正常压实泥岩密度随埋深表现出“三段式”(2 200 m)变化趋势,并拟合出静岩压力及泊松比随深度变化的动态公式。采取Eaton法建立了不同水深条件下的地层破裂压力图版,结果与实钻井地漏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利用编制的破裂压力-深度图版,明确了浅埋藏区圈闭盖层最大封烃高度计算方法,证实深水、超深水区薄盖层依然具备封烃能力;结合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明确了近白云凹陷中心位置B2钻井周边底劈区的最大古压力系数为1.69~1.713。综合分析推测在研究区孔隙压力达到上覆泥岩破裂压力值的90%附近时,超压体系产生裂缝,泥岩盖层受到破坏,油气漏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