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地貌

古地貌

古地貌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5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851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现代地质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防治水专家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 等;古地貌的相关文献由1811位作者贡献,包括林畅松、谭秀成、刘宏等。

古地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5 占比:13.40%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72%

专利文献>

论文:2851 占比:85.87%

总计:3320篇

古地貌—发文趋势图

古地貌

-研究学者

  • 林畅松
  • 谭秀成
  • 刘宏
  • 张庆玉
  • 梁彬
  • 樊太亮
  • 丁晓琪
  • 乔博
  • 牛涛
  • 范廷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春堂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发育特征,以杭锦旗地区十里加汗区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展布、古地貌特征、储层类型及分布,明确了杭锦旗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的控制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奥陶系马家沟组马四段沉积期,十里加汗区带广泛发育的生屑灰岩为岩溶储层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奥陶系顶面岩溶古地貌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两种岩溶古地貌单元,在岩溶斜坡内发育岩溶洼地、岩溶残丘、岩溶沟槽等次一级地貌单元;(3)研究区发育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两种储层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结论认为:(1)岩溶地貌控制了奥陶系残余地层的保存程度,同时控制了溶蚀作用的强弱;(2)马四段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分布受古地貌和裂缝控制;(3)在岩溶残丘—洼地过渡带地下水沿断层和裂缝垂向渗滤,对石灰岩淋滤、溶蚀形成溶蚀孔洞,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
    • 王建停; 樊爱萍
    • 摘要: 揭示“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约束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油气盆地分析研究的一个热点,为进一步明确古地貌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类型和沉积展布的控制作用,利用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采用地层厚度的方法重构古地貌,分析研究区东二段不同沉积期次的古地貌特征,探讨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东二段发育2个三级层序,为东二上段和东二下段(SQ_(d2)^(L)和SQ_(d2)^(U));古陡坡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南部古缓坡上,而深洼区以浅湖泥沉积为主;从层序SQ_(d2)^(L)到层序SQ_(d2)^(U),盆地由强烈断陷转变为缓慢拗陷,盆地的分割性逐渐变弱,从而使得滨浅湖沉积区域不断增大,古缓坡的辫状河三角洲不断向深洼区进积.研究认为,构造古地貌控制了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其分割性控制着湖盆面积的大小和长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的规模.
    • 摘要: 《古地理学报》是地学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包括岩相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沉积学、沉积环境、沉积相、古生态、古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论文,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与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探、开发和环境等方面的论文。
    • 高照普
    • 摘要: 以东胜气田什股壕气区盒2+3段为研究对象,刻画该区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开展沉积微相与天然气分布的关系研究。由于复杂的古地貌特征对沉积体系展布特征的影响,通过古地貌精细刻画,明确了沉积碎屑搬运通道及沉积体系展布空间。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归纳出14种岩相类型和5种岩相组合,识别出盒2+3段,发育了心滩、辫流水道和河漫沉积3种沉积微相。剖析典型井的垂向沉积序列,以粒度较粗的正粒序为主,形成单期大套厚层的含砾中粗砂岩。刻画出辫状河沉积相垂向及平面展布特征,砂体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展布,河道侧向迁移摆动频繁。结合储层物性参数,总结不同微相类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分析含气储层在沉积微相中的分布规律,确定辫状河中心滩微相物性及含气性好,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开发潜力。
    • 摘要: 《古地理学报》是地学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包括岩相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沉积学、沉积环境、沉积相、古生态、古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论文,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与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
    • 王玉; 张辉; 杨朝强; 漆智; 马华帅; 王猛; 陈建
    • 摘要: 针对乌石油田群流沙港组二段油藏断裂构造复杂、薄层砂岩分布及连通性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应用,深化了对乌石凹陷三角洲沉积模式及构型特征等认识。研究表明:研究区沉积发育受基准面变化、断裂发育、古地貌等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发育基准面调控下的断裂-坡折-凹陷耦合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沉积模式;以沉积模式为约束,识别典型沉积微相特征,明确了基准面在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过程中经历了湖相—三角洲前缘—三角洲萎缩的沉积;厘清了流二段三角洲砂体以多条水下分流河道的侧向叠置为特征,具有侧叠型、对接型和孤立型等叠置样式,最终建立适宜研究区的构型模式,明确各项环境因素对砂体展布的影响,有效指导砂体连通性分析。研究成果为乌石油田群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类似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沉积模式及内部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蒲磊; 刘艳妮; 刘文; 周树勋; 辛红刚; 李继宏
    • 摘要: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侏罗系油藏富集特征,以印模法为基础,以井震结合为补充,以三维建模为手段,综合运用这3种方法恢复了陕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明确了古地貌具有“两古河控制、多支沟支坡、高地不发育”的特征。对古地貌与油气富集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古地貌控制了延安组沉积微相的展布并间接影响了有利储层的分布。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陕北地区侏罗系油源来自长7段烃源岩,古河及支沟切割延长组顶部地层,为油气自下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应用含氮化合物含量变化研究了油气运移方向,分析结果表明,石油经纵向及侧向运移共同作用,自下向上、自西向东发生运移,延安组延8段~延9段广泛发育的盖层为侏罗系成藏提供了封隔条件,斜坡带成为油藏聚集的有利部位。建立了侏罗系缓坡成藏模式,近源的吴起五里湾地区在垂向运移作用下纵向多层系复合成藏,而远源的天赐湾地区以高渗砂体作为主要运移通道,在侧向运移作用下侏罗系储层亦具备成藏条件。该研究为陕北地区下步侏罗系油藏精细勘探指明了方向。
    • 吴峰; 任培罡; 谈明轩; 张福榕; 马皓然
    • 摘要: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含有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极佳的勘探潜力,其中平湖组沉积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已成为近期油气勘探的聚焦点。孔雀亭地区为西湖凹陷研究程度较低的区块,对于该区域沉积相及其控制因素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基于钻井资料与三维地震资料对孔雀亭平湖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并系统分析了全球海平面、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对研究区沉积微相演变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平湖组下段(包括平下下段、平下上段)以潮坪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只发育在源区附近,而平中段与平上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潮坪沉积分布面积迅速降低。由平下段至平中段,随着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区域构造综合效应)下降,辫状河三角洲向海方向发生进积。同时,平中段与平上段时期极高的CO_(2)浓度使得大陆源区剥蚀量快速增加,大量沉积物随着河流输入至西湖凹陷,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向海推进。平下段与平中段早期的古地貌断陷发育较多,对辫状河三角洲的扩张存在限制作用,而经历了平中段大量沉积物充填之后,早期的洼陷逐渐被填平,从而平上段的辫状河三角洲可以大范围地向海方向发生推进,形成规模庞大的三角洲砂体沉积。
    • 杨朝强; 周伟; 王玉; 彭旋; 莫冯阳; 刘圣乾; 李华; 何幼斌
    • 摘要: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发育浅海陆架背景下的海底扇沉积,频繁的沉积及改造作用使得扇体内部小层难以对比,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复杂。基于岩心、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INPEFA分析技术,对海底扇砂体进行了小层划分,综合波阻抗岩性反演结果,对海底扇砂体沉积微相及演化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东方区黄流组一段II气组自下而上可分为IIb-1、IIb-2和IIb-3三个小层,主要发育海底扇相中扇的水道(带)、堤岸、席状砂三种沉积微相。在构造背景及物源供给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海底扇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微观古地貌。通过对IIb扇体的沉积古地貌分析,识别出限制型侵蚀-充填-溢出和非限制型漫流两种沉积模式,认为微古地貌控制了沉积中心、沉积物搬运路径、海底扇沉积微相展布及沉积演化。该研究成果可用于精细储层预测,并指导后期钻井的部署与勘探开发。
    • 摘要: 《古地理学报》是地学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包括岩相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沉积学、沉积环境、沉积相、古生态、古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论文,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与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