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利储层

有利储层

有利储层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70206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2017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 等;有利储层的相关文献由43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广悦、李克文、代龙等。

有利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0206 占比:99.97%

总计:270292篇

有利储层—发文趋势图

有利储层

-研究学者

  • 周广悦
  • 李克文
  • 代龙
  • 吴仕玖
  • 朱筱敏
  • 李维锋
  • 马成龙
  • 尤丽
  • 张守鹏
  • 张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江骏; 罗静兰; 范彩伟; 李珊珊; 吴仕玖; 符勇; 史肖凡; 代龙; 侯静娴
    • 摘要: 为了解莺歌海盆地深部热流体主要类型,研究热流体特征,判断热流体活动范围,分析热流体对储层成岩-孔隙演化的影响,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物性、电子探针、包裹体均一温度、稳定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内LDX区中新统黄流组储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构造热事件影响及深大断裂控制,在超压驱动下,热流体活动范围主要为3900 m以下的黄流组中下部,以CO_(2)热流体为主,H_(2)S热流体次之。热流体影响下储层具有自生黏土矿物转化速率加快、镜质体反射率突变、地层水矿化度降低、包裹体均一温度大于正常地层最高温度、热液成因矿物发育等特点。将黄流组储层分为超压储层(黄流组中上部)及热超压储层(黄流组中下部)两类。其中,超压储层成岩作用阶段达中成岩A_(2)亚期,压实及溶蚀作用较弱,胶结作用较强,孔隙演化经历了压实减孔、压实与胶结减孔、胶结减孔与有机酸溶蚀增孔3个过程,孔隙度从38.8%减少到现今的7.6%;热超压储层成岩作用阶段达中成岩B期,压实及溶蚀作用较强,胶结作用较弱,孔隙演化经历了压实减孔、压实与胶结减孔、胶结减孔与有机酸溶蚀增孔、胶结减孔与有机酸及无机酸溶蚀增孔4个过程,孔隙度从38.1%减少到现今的9.2%。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黄流组中下部黄二段的热超压储层中。
    • 陈贤良; 纪友亮; 杨克明
    • 摘要: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勘探的首要目标是在致密背景下寻找相对高渗区,成岩相是现今储层面貌及品质的直接反映。针对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砂岩储层,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方法,开展定量成岩相储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须四段储层岩石类型以中粒岩屑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孔隙结构为微-细孔、微-细喉型,孔隙度、渗透率低,属致密储层;基于压实、胶结、溶蚀等3种主要成岩作用强度计算结果和分级标准,须四段储层以中强-强压实、强胶结、弱溶蚀为主要特征,发育6种主要成岩相类型且下亚段压实与胶结强度高于上亚段、溶蚀强度弱于上亚段。结合沉积相、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物性特征等将须四段储层划分为4类,其中Ⅱ类储层为有利储层,分布在中江-洛带地区和新场构造带。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致密气提供地质依据。
    • 庄建建; 李喆; 巩兴会; 万丽芬
    • 摘要: 西湖凹陷WBT地区平湖组下段是该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通过对其岩石学、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研究区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沉积相、成岩相及异常压力分布图的叠合,对研究区有利储层分布范围进行了刻画.研究表明,WBT地区平下段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孔,但仍保留大量原生孔隙.沉积相控制了储层的展布特征,成岩作用对原生孔隙影响较大,但异常高压对原生孔隙具有保护性作用.预测WB断层下降盘、BT断层下降盘及WB地区高带为Ⅰ、Ⅱ类有利储层区.
    • 钟庆良; 赵建国; 肖增佳; 石秀平; 贺新蔚
    • 摘要: 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油因其独有的陆相盐湖沉积特征导致储层"甜点"预测困难,亟需开展基础性的岩石物理实验研究,以明确页岩油储层不同岩性、物性和地震弹性参数间的变化规律.为此,对研究区F井的47块岩心进行了岩石物理声学测试,并结合常规物性测试,系统地分析了盐间页岩油储层地震弹性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识别岩性的参数,确定了对有利储层敏感的弹性参数.结果表明,盐岩和大部分盐间页岩样品表现为各向同性,而具有矿物成层和层理裂缝发育的岩石则各向异性显著.纵、横波速度、杨氏模量、体积模量和纵波阻抗可用于识别岩性,而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等参数不适用于区分岩性.此外,发现石英含量与纵波速度和纵波阻抗具有相关性,也可用于岩性识别.最后确定了有利储层的敏感弹性参数,盐间页岩层:密度ρ大于2.2 g/cm3、杨氏模量大于44.38 GPa、纵波阻抗大于11.06 g/cm3·km/s;利用纵波阻抗与纵、横波速度比的交会、杨氏模量与泊松比的交会方法区分有利储层时,会出现严重的叠置现象,而拉梅系数λ和密度ρ乘积(λρ)以及剪切模量μ和密度ρ乘积(μρ)可以相对较好地区分有利储层,其参数范围分别满足38.02 GPa·g/cm3<λρ<67.38 GPa·g/cm3和39.51 GPa·g/cm3<μρ<53.84 GPa·g/cm3.此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吻合度较好,说明了测井解释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还可为岩石物理理论建模以及测井解释和地震"甜点"预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 曹江骏; 陈朝兵; 程皇辉; 朱玉杰; 罗静兰; 王茜; 马迪娜·马吾提汗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深水砂岩储集体发育,但受成岩作用影响导致储层孔渗低、物性差,微观非均质性强.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RD分析、高压压汞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孔隙演化规律,对盆内合水地区长7深水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旨在找出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定量表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更好地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1)胶结作用与溶蚀作用分别控制了储层原生及次生孔隙的大小,是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两类主要成岩作用,从120 Ma之后,储层开始受其影响,微观非均质性变强;2)胶结—溶蚀指数影响着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胶结—溶蚀指数越小,储层孔隙含量越高、渗流能力越强.提出以胶结—溶蚀指数为标准,定量表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3)根据胶结—溶蚀指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三类:Ⅰ类为弱胶结—强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在小于0.55,微观非均质性最弱,是有利储层分布的主要区域;Ⅱ类为中等胶结—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在0.55~0.80之间,微观非均质性中等;Ⅲ类为强胶结—弱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大于0.80,微观非均质性最强.平面上,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马岭—固城—盘客—九岘一带,以条带状、片状分布.
    • 刘海宁; 韩宏伟; 魏文; 张云银; 赵景蒲
    • 摘要: YD断裂带油气富集,新近系岩性体勘探空间大,但是勘探程度较低,制约勘探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储层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复杂,同时受地震资料及常规地震预测技术的限制,岩性体有利储层地震预测难度大.基于YD地区高密度三维方位地震资料,开展了沙四段灰岩有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工作,首先利用方位地震属性的差异性,预测储层裂缝分布;然后利用基于各向异性参数反演的储层预测技术,描述储层的各向异性特征;最后联合两种地震预测技术结果,以储层裂缝分布预测为主,以储层各向异性特征作约束,综合描述研究区沙四段灰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提高了沙四段灰岩有利储层地震预测精度.
    • 张大千
    • 摘要: 结合长岭凹陷已发现的嫩江祖油气藏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研究了烃源岩条件、储盖特征、圈闭条件、运移及保存条件等方面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岭凹陷嫩江组油气成藏受到有效烃源区、油源断裂及有利储层三个要素共同控制成藏,从而形成岩性藏和构造藏共存的成藏格局.
    • 吴嘉鹏; 程晓东; 金树堂; 范乐元; 郭凯; 盛善波; 冉怀江
    • 摘要: 针对滨里海盆地东缘塔克尔构造石炭系台内滩储层的分类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综合测井、岩心、地震等资料,系统地阐述台内滩储层的沉积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分类及控制因素.研究区台内滩类型主要有生屑/藻屑滩、有孔虫滩、鲕粒滩、砂屑滩等4种,次生溶蚀孔洞、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为其主要储集空间,另有部分原生粒间孔、体腔孔、铸模孔等.滩相储层划分为孔洞缝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其中,孔洞缝型储层具有孔隙度高、渗透性好等特点,是研究区内最好的储层,构造及溶蚀微裂缝对于储层有效性的影响意义重大.研究区储层发育及分布状况受到古地貌、溶蚀作用及裂缝发育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古地貌相对高部位呈现水体浅、能量强的优势,有利于各种台内滩相的沉积;次生溶蚀孔隙、孔洞及张开缝、构造溶缝等,对于储层空间的扩容及沟通具有积极作用.
    • 卢志明; 徐士鹏; 艾尼·买买提; 王成林; 高立群; 杨智刚; 闫超; 霍进杰
    • 摘要: 针对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卡拉布拉克油田储层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样、有利储层识别难度大,裂缝带分布特征及产能作用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岩心、常规测井、地震资料逐级标定,以敏感曲线和敏感参数优选为核心,识别出储层岩性主要为灰岩、生物灰岩、角砾灰岩、泥质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骨架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岩溶角砾型.结合试油试采结果,将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类,识别出有利储层发育区,分别为生物灰岩发育区、裂缝型灰岩发育区、泥质灰岩及岩溶角砾岩发育区;裂缝发育区集中于中区北部断裂带附近,是油田主要产能贡献区.该研究为海外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提供重要思路,对同类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