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湖凹陷

西湖凹陷

西湖凹陷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5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8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976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一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全国第八届油气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储层大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西湖凹陷的相关文献由94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琳琳、叶加仁、张建培等。

西湖凹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8 占比:20.90%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87%

专利文献>

论文:1976 占比:78.23%

总计:2526篇

西湖凹陷—发文趋势图

西湖凹陷

-研究学者

  • 陈琳琳
  • 叶加仁
  • 张建培
  • 刘金水
  • 蒋一鸣
  • 唐贤君
  • 赵洪
  • 李昆
  • 段冬平
  • 张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倩倩; 刘志娜; 余一欣; 唐贤君; 陈石; 彭浩
    • 摘要: 反转构造在我国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发育,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离散元颗粒流方法研究了先存正断层的陡缓程度、倾向组合关系和距离挤压端的远近等因素对断层的反转构造发育及其反转量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先存断层的产状及其距离挤压端的远近会影响先存断层的反转次序、反转量,进而影响盖层内反转构造的发育。当先存正断层倾向指向挤压端时,若缓倾正断层靠近挤压端,则缓倾断层发生反转,而远离挤压端的陡倾断层未发生反转;若陡倾断层靠近挤压端,则缓倾断层和陡倾断层同时发生反转。当先存正断层倾向背离挤压端时,无论靠近还是远离挤压端,缓倾断层和陡倾断层均发生反转。当先存正断层倾向相对(地堑)时,若缓倾正断层更靠近挤压端,则缓倾断层发生明显反转,而陡倾断层未发生反转;若陡倾正断层靠近挤压端,缓倾断层和陡倾断层同时发生反转。在先存断层均发生反转的模型中,无论先存断层倾角大小,靠近挤压端的先存断层的反转量最终均大于远离挤压端的先存断层的反转量。最终,离散元模拟结果还与西湖凹陷垂直于反转构造带走向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有很好的吻合性。
    • 李天军; 黄志龙; 郭小波; 赵静; 蒋一鸣; 谭思哲
    • 摘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原油性质及分布规律复杂,烃源岩纵、横向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非均质性强,具有斜坡带和西次凹多源供烃特征。将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进行了原油类型划分与油-源精细对比,梳理了原油分布与生烃次洼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原油以凝析油为主,含少量轻质油和正常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原油主要分布在孔雀亭地区,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裸子植物松柏目树脂,与本地平湖组中段下亚段(平中下亚段)-平湖组下段(平下段)烃源岩具有明显亲缘关系。Ⅱ1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武云亭地区的平上段及平中上亚段和NB8洼陷,具有陆源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双重贡献,且蕨类植物贡献更大,与平上段、平中上亚段烃源岩有明显亲缘关系,并有成熟度较高的低带-西次凹海源有机质的贡献。Ⅱ2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武云亭及宝云亭—团结亭地区,陆源裸子植物松柏目树脂贡献更大,与平中下亚段和平下段烃源岩具有明显亲缘关系。研究成果对深化平北斜坡带油源的新认识和油气藏预测及勘探部署有较大指导作用。
    • 崔维平; 杨玉卿; 刘建新
    • 摘要: 东海西湖凹陷是近海最大的盆地之一,近些年在中深层花港组储层中获得重大发现。然而,由于储层具有厚度大、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等特征,给精细评价和甜点储层的预测带来极大困难。利用高分辨率电成像资料,在岩性和层理构造识别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储层划分成槽状交错层理细中砂岩、板状交错层理细中砂岩、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板状交错层理细砂岩、块状层理砂岩及钙质胶结砂岩6种微尺度的岩性相单元,并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对不同岩性相单元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精细表征。结果表明,槽状交错层理细中砂岩、板状交错层理细中砂岩、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3种岩性相的排驱压力0.5μm,板状交错层理细砂岩岩性相的排驱压力为0.5~1.0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25~0.50μm,这4种岩性相单元岩性较粗、交错层理发育、排驱压力较小、平均孔喉半径较大,为研究区甜点储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储层精细评价和甜点储层识别的分类方案,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 刘英辉; 蔡华; 段冬平; 荣乘锐; 常吟善; 徐清海
    • 摘要: 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岩性组合以三角洲-潮坪过渡相的砂、泥、煤薄互层为特征,由于沉积构造复杂、沉积微相类型多样,不同学者对沉积体系类型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制约了平湖组勘探开发的进程。基于平湖组岩芯、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厘定了平湖组一、二段海侵域P7层典型相类型及相标志,采用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方法提取了典型潮控三角洲地质形态,总结了西湖凹陷平湖组海侵域潮控三角洲典型沉积特征。研究区潮控三角洲砂体受潮汐改造作用强,发育典型双黏土层、再作用面、韵律层理、潮汐束等沉积构造;潮控三角洲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局部发育三角洲平原;海侵时期海平面快速上升,三角洲前缘受潮汐改造作用强,形成潮汐砂坝与潮汐水道为主的砂体,潮控三角洲侧边发育潮汐水道为主的砂体,潮汐砂坝与潮汐水道是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研究区潮控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建立为西湖凹陷平湖组滚动勘探开发指明方向。
    • 张兰; 何贤科; 段冬平; 程俊阳; 陈晨; 汪文基
    • 摘要: 西湖凹陷平湖油气田经多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后备储量不足的严峻现状。油气田西部的平西地区,占地面积大、研究程度低,是发现新增资源量的潜在地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从古地貌着手,在平西地区自南向北识别出多个古沟谷,其限制型地貌为隐蔽油气藏提供了有利背景。结合古生物、微量元素、测录井、岩芯、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始新统平湖组早期古沟谷内发育多期低位域扇三角洲沉积,自下而上扇体逐步将基底填平补齐,可作为有利的储集相带。随着海平面上升,扇三角洲之上发育海侵潮坪沉积,以稳定泥岩为主,形成一套良好的储盖组合。且平西地区地貌相对高,位于流体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扇三角洲低部位油源断裂发育,油气供给充足。古岸线之上扇三角洲根部为近源沉积,分选差、泥质填隙物含量高、压实作用强,与扇三角洲前缘存在明显物性差异,可以形成良好的封堵条件。"沟-扇-断"耦合背景下利于扇体型隐蔽油气藏的发育,对平湖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张宙; 何新建; 唐贤君; 朱虹浩
    • 摘要: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成果,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构造圈闭分布规律、形成时期和成因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得出构造圈闭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西湖凹陷主要发育断层型和背斜型两大类构造圈闭,其中断层型圈闭主要分布于西部斜坡带,背斜型圈闭主要分布于中央洼陷反转带。断层型圈闭主要形成于盆地断-拗转换阶段,受控于斜向伸展背景下的断裂组合,定型于始新世末玉泉运动;背斜型圈闭主要形成于盆地拗陷-反转阶段,受花港、龙井运动区域挤压作用控制。西湖凹陷构造圈闭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断鼻、断块、断背斜及背斜等,受通源断裂控制各类油气藏具有纵向叠置的特点,导致各区带油气成藏具有“深大浅小、近源近断”特征;中新世末龙井运动期通源活化断裂在控制断层型、背斜型圈闭发育的同时,也决定了各类构造圈闭的油气富集。
    • 李文俊; 段冬平; 蒋云鹏; 王伟; 潘威; 张伯成
    • 摘要: 针对西湖凹陷黄岩区“区域成藏、一层多藏”的天然气规模成藏与差异成藏现象,基于钻井资料、流体预测、断裂解析及低渗天然气藏运聚方式等分析,提出区内“翼部主运、核部调节”的天然气差异聚集特征。具体表现为:当构造核部小断层不发育时,核部为天然气汇聚优势区,易形成气藏富集区;当构造核部小断层较发育时,断层面附近易形成非渗透区,靠近深大断裂的构造翼部易形成气藏富集区。这种现象是先伸展后挤压的地质背景、背斜-似花状断裂构造及低渗储层天然气“体积流”充注富集共同形成的。黄岩区的油气评价应遵循“一核两翼、近断富集”的思路。
    • 吴峰; 任培罡; 谈明轩; 张福榕; 马皓然
    • 摘要: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含有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极佳的勘探潜力,其中平湖组沉积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已成为近期油气勘探的聚焦点。孔雀亭地区为西湖凹陷研究程度较低的区块,对于该区域沉积相及其控制因素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基于钻井资料与三维地震资料对孔雀亭平湖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并系统分析了全球海平面、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对研究区沉积微相演变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平湖组下段(包括平下下段、平下上段)以潮坪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只发育在源区附近,而平中段与平上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潮坪沉积分布面积迅速降低。由平下段至平中段,随着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区域构造综合效应)下降,辫状河三角洲向海方向发生进积。同时,平中段与平上段时期极高的CO_(2)浓度使得大陆源区剥蚀量快速增加,大量沉积物随着河流输入至西湖凹陷,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向海推进。平下段与平中段早期的古地貌断陷发育较多,对辫状河三角洲的扩张存在限制作用,而经历了平中段大量沉积物充填之后,早期的洼陷逐渐被填平,从而平上段的辫状河三角洲可以大范围地向海方向发生推进,形成规模庞大的三角洲砂体沉积。
    • 孙思尧; 范昌育; 蒲仁海; 王刚; 王爱国; 黄雷
    • 摘要: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断圈发育,但勘探中失利较多,在其他成藏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断层的封闭性是成藏的主控因素。前人在该区断层侧向封闭性的研究中开展了一些工作,仅仅是针对断层侧向封闭性,对断层垂向封闭性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漏评大量有利断块,因此断层垂向封闭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湖凹陷P5小层是一套准区域盖层,通过分析P5准盖层上下油气、压力分布以及岩石物理学性质后,使用泥岩涂抹系数(SSF)法对其评价,并以此对典型失利断块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SSF等于1.9是断层垂向封闭的界限。对T气田中T_(2)失利断块进行分析,发现T_(2)断块侧向封闭性良好,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垂向封闭性差。西湖凹陷众多断块如K2,K3断块勘探的失利,主要是垂向封闭性差所致。
    • 黄鑫; 林承焰; 黄导武; 段冬平; 林建力; 何贤科; 刘彬彬
    • 摘要: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中北部花港组砂岩储层埋深跨度大,不同层位储层质量存在差异。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物性数据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埋藏史,系统分析了不同层位储层基本特征及其成岩差异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花港组砂岩储层纵向上以埋深4100 m为界线,其上、下储层物性和孔隙发育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埋深4100 m以上为H3—H4砂组储层,埋藏相对较浅且火山岩岩屑含量相对较高,较弱的压实、压溶作用和普遍发育的绿泥石包膜共同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有效保存了原生孔隙,为后期有机酸规模溶蚀提供了条件,因此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都发育较好,存在相对高孔隙发育区;埋深4100 m以下为H5—H6砂组储层,埋藏相对较深且更富变质岩岩屑,绿泥石包膜发育较差,难以有效抑制石英次生加大,同时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使其在快速埋藏阶段丧失了大量孔隙,不利于后期的有机酸溶蚀增孔作用,且由于较长时期处于碱性成岩环境,大量自生矿物胶结充填孔隙,导致储层相对致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