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营组

东营组

东营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6篇、专利文献118254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等; 东营组的相关文献由73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心怀、王华、李建平等。

东营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6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18254 占比:99.78%

总计:118510篇

东营组—发文趋势图

东营组

-研究学者

  • 周心怀
  • 王华
  • 李建平
  • 王清斌
  • 廖远涛
  • 朱筱敏
  • 杨波
  • 林畅松
  • 何文祥
  • 张文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建停; 樊爱萍
    • 摘要: 揭示“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约束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油气盆地分析研究的一个热点,为进一步明确古地貌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类型和沉积展布的控制作用,利用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采用地层厚度的方法重构古地貌,分析研究区东二段不同沉积期次的古地貌特征,探讨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东二段发育2个三级层序,为东二上段和东二下段(SQ_(d2)^(L)和SQ_(d2)^(U));古陡坡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南部古缓坡上,而深洼区以浅湖泥沉积为主;从层序SQ_(d2)^(L)到层序SQ_(d2)^(U),盆地由强烈断陷转变为缓慢拗陷,盆地的分割性逐渐变弱,从而使得滨浅湖沉积区域不断增大,古缓坡的辫状河三角洲不断向深洼区进积.研究认为,构造古地貌控制了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其分割性控制着湖盆面积的大小和长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的规模.
    • 宋洪亮; 李彦来; 汪瑞宏; 颜冠山; 刘斌
    • 摘要: JX油田位于辽东湾辽中凹陷,目的层东营组砂岩厚度大,砂岩百分含量最高可达70%以上,辽中1号断层将其分割成东、西两块。辽中1号断层由两条分段断层组成,属于郯庐走滑断裂带的一部分,因其既具有一定持续性,也具有间歇性,从而使西块在走滑活动期(东营组沉积时期)发生构造反转,并在走滑活动间歇期沉积相对稳定。由于受活动期构造反转影响,间歇期前后沉积模式差异较大,导致同一区域不同层位砂体范围、水体倍数等差异明显,对开发方式和井网部署影响较大。通过对构造活动期次及其影响下的古地貌特征分析,开展各层段沉积模式研究,找到该区域油井低压原因,并进行相应调整井部署,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该方法对于同类型走滑活动下沉积模式研究和开发方式、井网、井位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马正武; 官大勇; 王启明; 刘尧均; 李晓辉
    • 摘要: 辽中凹陷古近系东三段发育湖底扇沉积,为明确研究区湖底扇的沉积特征、发育控制因素及沉积展布特征,结合区域构造发育特征及古地貌分析,综合分析岩心、岩石学、测井响应、地震响应等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东三段主要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湖底扇可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等3个沉积亚相及主水道、辫状水道等若干微相。湖底扇沉积特征受控于物源供给、古地貌及坡折带的分布,其中远源的三角洲是湖底扇的发育先决条件;古地貌提供了可容纳空间,控制了湖底扇的发育位置及规模;坡折带控制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及湖底扇的调节与再分配。东三段沉积早期仅在B,C构造区发育3期湖底扇沉积;中期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发育,大规模发育湖底扇沉积;晚期仅在中部和B构造区发育湖底扇沉积。综上可知,B构造区湖底扇展布面积大,砂体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垂向叠合性好,紧邻生烃中心,油气运聚条件优越,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 李玉琢; 夏世强; 李册; 李云龙
    • 摘要: 在渤海湾盆地内部湖底扇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广泛分布,但其中湖底扇发育特征仍不明确,类型划分仍不统一,有利的油气储集空间有待进一步确定。在此问题基础上,本文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辽中凹陷北洼东营组湖底扇类型及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4种类型湖底扇,包括近岸陡坡型、远岸缓坡型、滑塌型、深水轴向型湖底扇。不同类型的湖底扇在形成过程、发育环境、沉积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录井岩性、岩心、测井曲线叠加形态、地震反射同相轴外部几何形态与内部反射结构确定了不同类型湖底扇识别模式,为研究区东营组湖底扇储集层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 牛成民; 杜晓峰; 王启明; 张参; 丁熠然
    • 摘要: 通过对渤海海域新生界盆地的构造特征、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充填演化和主力烃源岩特征的研究,剖析了该区域规模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有利发育区,并明确了下一步的重点勘探领域及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海域大型油气藏的重点勘探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和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明下段处于湖盆萎缩期,形成了河道、极浅水三角洲和河湖交互体系等3类大型岩性油气藏;东营组形成于坳陷期,受盆外水系供给影响形成滑塌浊积扇和坡移扇2类大型湖底扇岩性油气藏;沙河街组形成于断陷期,受盆内局部物源影响,形成了近源扇三角洲侧向尖灭型、走向斜坡地层超覆型、上倾尖灭型等3类大型岩性油气藏。其中明下段河湖交互体系与沙河街组近源扇体是最有利的领域。(2)黄河口凹陷西段以及部分环渤中凹陷斜坡区的明下段勘探潜力极大,是渤海储量增长最现实的勘探领域;石臼坨凸起西段陡坡带、渤南低凸起陡坡带以及埕北低凸起陡坡带等区域的沙河街组近源扇体为下步勘探的重点突破方向;环渤中凹陷以及辽中凹陷中部和北部东营组湖底扇勘探前景良好;莱州湾凹陷北部等沙三段大型前积三角洲和环渤中凹陷沙一二段滩坝为后续潜在的有利勘探领域。
    • 谢坤; 苏程; 刘长龙; 梅杰; 于海涛; 何欣; 卢祥国
    • 摘要: 采用分子内交联为主的Cr^(3+)聚合物弱凝胶,通过“分注分采”岩心驱替实验研究调驱剂段塞尺寸、岩石渗透率和原油黏度对储层吸液剖面和产液剖面的影响。针对渤海油田LD10-1区块渐新统东营组进行了“堵/调/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调驱剂段塞尺寸对注采两端液流转向和剖面返转时机没有影响,但超过0.3 PV后单位体积段塞尺寸Cr^(3+)聚合物弱凝胶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幅减小,随储层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增大,注采两端液流转向时机延后,剖面返转时机提前;(2)“有机/无机”复合凝胶体系封堵高渗透率层、聚合物微球调控微观非均质性和稠油流度改善剂提高驱油效率等3种措施同时实施,可提高聚合物弱凝胶调驱后的采收率;(3)“堵/调/驱”组合提高采收率机理为: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扩大非均质储层宏观波及体积、聚合物微球在变径孔隙或喉道处发生桥堵实现微观液流转向、高效驱油剂可进入未波及孔喉区域发挥降黏原油、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高效驱替等3种作用。
    • 张自力; 朱筱敏; 廖凤英; 李琦; 张锐锋; 曹兰柱; 施瑞生
    • 摘要: 断陷湖盆缓坡河流成因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单元.根据岩心观察、钻井岩/电特征并结合地震沉积学方法,分析断陷湖盆缓坡河流沉积体系和砂体时空分布特征,能为油气精细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研究表明,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中部东营组三段周期性地发育4条呈NE-SW辫-曲复合型河流沉积,由河道沉积、砂坝沉积和泛滥平原沉积3种亚相以及辫状河道、曲流河道、砂质河道砂坝、泥质河道砂坝、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泥6种微相构成.河流展布方向与正北夹角(α)为40°~65°,河道视宽度(l)为1.47~2.64 km,主河道的视宽度(w)为0.03~0.58 km,河道带测量厚度(H)为16.0~52.0 m,主河道测量厚度(D)为8.0~23.0 m,主河道钻井解释厚度(d)为1~16.5 m,平均厚度6.5 m.断陷盆地断-坳转换期缓坡河流相沉积受控于盆地构造、气候、物源、沉积物压实及流速等多因素.边界断层差异性活动导致的盆地不均衡沉降是缓坡带河流相类型及砂体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气候周期性变化通过流量控制了河型,调整和改造早期河道沉积物,决定了微相和砂体组合.斜坡中外带是粗粒沉积物主要卸载区,河道及河道砂坝等优势储集砂体呈条带状连片分布,斜坡内带形成的厚层泥岩限制油气垂向运移和侧向充注.斜坡中外带被油源断层切割,在油气运移路径上受晚期断层切割的厚层河道及河道砂坝是岩性-构造油气藏勘探的潜力区域.
    • 康海亮; 林畅松; 牛成民
    • 摘要: 渤海西部海域沙东南构造带处于沙垒田凸起向沙南凹陷的过渡部位,受继承性凸起、 不同时期同沉积断裂和古沟谷多种因素影响,沉积相的发育较为复杂,制约了下步油气勘探.为此,通过分析由地层厚度法恢复的沙东南构造带东营组各三级层序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明确了研究区发育凸起区、斜坡区、古沟谷、断槽、浅洼和深洼陷区等多种地貌单元.同时,以北北东向转换断裂为界,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地貌组合分区:西区为由侵蚀沟谷、古潜山斜坡和早期同沉积断裂组成的沟谷-斜坡-断坡地貌,东区为由侵蚀沟谷、2~3条同向不同期同沉积断层组成的沟谷-多级断坡地貌.研究表明两种构造地貌中位于凸起边缘的沟谷早期均为物源通道,晚期接受沉积充填,对沉积相类型、分布以及充填控制的差异主要受斜坡-断坡和多级断坡的影响:在沟谷-斜坡-断坡地貌中,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古斜坡-断坡控制,控制断坡的同沉积断裂在沙河街组活动较强,控制了沙河街组低位扇、浊积扇的沉积和充填,SQ-Ed3时期断裂活动逐渐减弱,继承性断坡地貌成为SQ-Ed3层序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以及SQ-Edd2,SQ-Edu2时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沉积的大致界限;在沟谷-多级断坡地貌中,形成于SQ-Ed3时期的沙东南1号断裂仅在SQ-Ed3时期活动,控制了深洼陷的形成和一级坡折之下小型扇三角洲的发育,形成于SQ-Edd2时期的沙南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也在SQ-Edd2,形成了分隔凸起与斜坡间的二级坡折,控制了SQ-Edd2小型扇三角洲的沉积充填.
    • 孙琦; 李春晨
    • 摘要: 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东一段属于湖相三角洲沉积环境,砂体发育受沉积相控制,空间分布复杂、横向对比预测难,常规资料与地震识别方法难以满足储集层刻画需求.依托新采集的"两宽一高"高精度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为指导,以区域沉积演化规律作为宏观约束,通过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应用测井相、地震相识别技术,开展区域沉积相平面特征描述,结合储集层发育特征、含油气性显示结果,多元耦合明确三角洲沉积优势储集相带.应用地震分频和地层切片技术,开展小尺度砂体追踪及属性切片分析,提高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等薄储集层识别精度,盘活了区块东营组的储量潜力,同时形成一套针对三角洲沉积的优势储集层识别与薄砂体追踪技术系列.
    • 张宏国; 吕丁友; 官大勇; 王启明; 刘军钊
    • 摘要: 渤海油田隐蔽油气藏勘探集中于辽中凹陷东营组湖底扇,不同构造区带湖底扇勘探成效差异很大.通过对辽中凹陷构造格架、沉积体系特征的对比研究,结合已钻湖底扇油气藏分布规律,认为深层汇聚能力、区域泥岩盖层厚度和烃源超压三大主控因素决定了湖底扇油气富集的程度,特别是深部结构特征形成的汇聚脊对他源型湖底扇高丰度油气藏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将辽中凹陷东营组湖底扇成藏分为"汇聚脊—断层""输导脊—断层""烃源岩—断层"3种运移模式.辽中凹陷南洼凹陷区发育反转型汇聚脊,中洼西斜坡带发育断隆型汇聚脊,是寻找高丰度湖底扇油气藏的有利区带.上述运移模式的建立对他源成藏层系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