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坡折带

坡折带

坡折带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48717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2011年沉积学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交流研讨会等;坡折带的相关文献由70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英民、刘豪、李群等。

坡折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48717 占比:99.96%

总计:548934篇

坡折带—发文趋势图

坡折带

-研究学者

  • 王英民
  • 刘豪
  • 李群
  • 王媛
  • 石兰亭
  • 辛仁臣
  • 王华
  • 吴勇
  • 周路
  • 崔龙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辉; 侯文锋; 李婷; 石勇
    • 摘要: 为了研究前陆盆地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三工河组为例,采取构造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测井、岩性和野外剖面资料,分析三工河组沉积相特征、坡折带形成机理及其对沉积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三工河组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冲积扇相分布在三工河组下段,沉积物粒度粗,平面上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西北部等靠近物源的区域;辫状河三角洲相是三工河组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划分为平原和前缘亚相;三工河组沉积在区域性不整合界面之上,垂向上岩性和沉积相组合指示沉积期湖平面逐渐上升;研究区坡折带为逆断层形成的构造型坡折带,划分为单断型坡折带和多断型坡折带;由于单断型坡折带长期的风化作用,在地形上并不能形成阻碍沉积物向盆地搬运的隆起;而多断型坡折带隆起的幅度较高,风化前后均能阻碍沉积物的搬运。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多分布在坡折带西部和西北部等逆断层上盘,前缘亚相分布在逆断层的下盘,体现了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沉积分异作用使坡折带南部多沉积中砂岩,该类砂岩储层物性最好,三工河组油气显示井多分布在该区域,体现了坡折带对储层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舒梁锋; 张丽丽; 雷胜兰; 高中亮; 韩霄; 于飒
    • 摘要: 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揭示白云南洼珠海组发育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沉积体系,之前尚未精细研究珠海组演化特征,一直未厘清珠海组由浅水陆架沉积环境向深水陆坡转变过程中陆架坡折带的演化规律及其与深水沉积之间的关系。为此,基于研究区超2000km;的新三维地震资料和二十余条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成果,结合陆架坡折带最新研究进展,通过精细分析陆架坡折带在各沉积期的沉积体系结构,明确各期次的演化特征,总结其形成模式和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白云南洼陆架坡折带平面呈NE-SW向展布,各个时期坡折带推进范围不一。从珠海组四段至一段沉积期坡折带宽度由大变小,逐渐向SE向推进;陆架坡折带平均坡度为0.96°~4.76°,向海推进距离为21~28km,进积速率约为0.9~10.6km/Ma;北部和西北部坡折带特征差异明显。(2)陆架坡折带演化分为初始形成期(珠海组四段沉积期)、发展期(珠海组三段沉积期)和稳定期(珠海组二段和一段沉积期)三个阶段。发展期陆架坡折带快速向海推进,形态由弯曲变平直;稳定期坡折带形态由锯齿状变光滑(珠海组二段沉积期)、并最终稳定(珠海组一段沉积期)。(3)陆架坡折带演化受沉积物差异供给、海平面变化、古隆起等共同控制。充足的物源供给是坡折带形成的关键因素;双物源差异供源造成北部和西北部坡折带形态差异;相对海平面先升后降,改造了坡折带展布形态;拗陷期整体构造活动稳定,古隆起限制坡折带范围。该研究成果对南海北部深水区的沉积演化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吕奇奇; 付金华; 罗顺社; 李士祥; 周新平; 蒲宇新; 闫红果
    • 摘要: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微古地貌环境中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在采用印模法对长7段沉积期古地貌形态进行恢复的基础上,精细刻画各微古地貌单元,并结合露头、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长7段沉积期古地貌形态为东北部宽缓、西南部陡窄的不对称坳陷形态,盆内主要发育古缓坡、古斜坡和古洼地3个次级古地貌单元,再进一步细分为凸起、沟槽、坡折带、湖底平原、湖底深洼、古沟道、湖底古脊和湖底古隆8种微地貌单元;②长7段主要发育9种岩相类型、4种岩相垂向组合方式,依据岩相组成和岩相垂向组合,重力流沉积进一步细分为限制性水道、非限制性水道、天然堤、水道间、朵叶体5种沉积微相类型;③古地貌对长7段沉积物源方向、沉积微相类型和空间展布、砂体成因类型及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 李凌; 张照坤; 李明隆; 倪佳; 耿超; 唐思哲; 杨文杰; 谭秀成
    • 摘要: 通过岩心、岩屑和测录井资料,对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指明了有利储层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可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梁山组底界面和栖霞组顶界面)和2个Ⅱ型层序界面(栖一段顶界面和栖二b段顶界面),据此将栖霞阶划分为层序SQ1,SQ2和SQ3,分别对应梁山组+栖一段、栖二b段、栖二a段。(2)研究区栖霞阶层序格架和平面分布特征显示,底部地层(SQ1)具有向沉积前古地貌高地超覆的特征,中上部地层(SQ2和SQ3)由沉积期地貌高地不断向低处迁移,呈现出“底超、中上部迁移”的层序充填规律。(3)研究区SQ2和SQ3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古地貌高地和坡折带发育厚度大、横向连续性较好的丘滩复合体,奠定了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该时期海平面频繁升降,丘滩复合体发生高频暴露岩溶作用,使得储集性能得到改善,叠加白云岩化作用后形成抗压溶骨架,有利储层发育。(4)沉积相和岩溶作用控制了白云岩薄储层的发育和分布,栖霞阶沉积期高地和坡折带为下一步勘探的潜力区。
    • 陈诚
    • 摘要: 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为例,根据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利用井震结合方法,分析泉头组四段和青山口组的层序地层、构造演化、沉积相和岩石学特征,研究坳陷湖盆的沉积体系特征。结果表明:齐家-古龙凹陷沉积体系受坡折带影响明显,具有坡折带控砂的特征。西部斜坡区存在两阶坡折带,发育河流-三角洲-浊流-湖相沉积,三角洲和河流相广泛发育在二阶坡折带以上,二阶坡折带以下主要发育浊流和湖相。沉积体系规模主要受物源供给和底型坡度控制。水退期,三角洲在陡坡带易出现河谷下切作用,坡折带之下易产生浊流相;平面上,三角洲发育于缓坡带。三角洲沉积粒度较粗,规模较大;浊流相主要为三角洲在二阶坡折带之下的延伸,粒度较细,规模较小。受湖平面升降频繁影响,三角洲砂体与湖相泥岩交替出现,形成有利的常规勘探领域;浊流相砂体直接赋存于湖相成熟泥岩,形成有利的岩性圈闭。该结果对研究区优质储层的预测和井位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 陈诚
    • 摘要: 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为例,根据岩心 、测井和地震资料,利用井震结合方法,分析泉头组四段和青山口组的层序地层、构造演化、沉积相和岩石学特征,研究坳陷湖盆的沉积体系特征.结果表明:齐家—古龙凹陷沉积体系受坡折带影响明显,具有坡折带控砂的特征.西部斜坡区存在两阶坡折带,发育河流—三角洲—浊流—湖相沉积,三角洲和河流相广泛发育在二阶坡折带以上,二阶坡折带以下主要发育浊流和湖相.沉积体系规模主要受物源供给和底型坡度控制.水退期,三角洲在陡坡带易出现河谷下切作用,坡折带之下易产生浊流相;平面上,三角洲发育于缓坡带.三角洲沉积粒度较粗,规模较大;浊流相主要为三角洲在二阶坡折带之下的延伸,粒度较细,规模较小.受湖平面升降频繁影响,三角洲砂体与湖相泥岩交替出现,形成有利的常规勘探领域;浊流相砂体直接赋存于湖相成熟泥岩,形成有利的岩性圈闭.该结果对研究区优质储层的预测和井位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 郭玉新
    • 摘要: 基于岩心、薄片、粒度分析、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研究渤中凹陷埕岛东坡东三段沉积物重力流类型及沉积特征,总结重力流砂体分布规律,建立具有沟谷和坡折的斜坡带重力流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东三段发育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和浊流3种沉积物重力流.异重流沉积占比最大,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中北部第一坡折带、第二坡折带、洼陷带和东南部沟谷等各个构造单元,水道位置发育反递变-正递变复合粒序层理、正递变粒序层垂向叠置及层内侵蚀面,朵体部分发育块状层理、平行层理、爬升波纹层理和波状层理,沉积物中多见炭屑.砂质碎屑流分布于沟谷和坡折带下方,发育块状层理、面状结构、漂浮泥砾、细砂岩中的粗砂团块等沉积构造.浊流分布于洼陷带,发育鲍马序列,多为粉砂岩与湖相泥岩薄互层.重力流砂体发育受沟谷和坡折控制,砂体顺沟谷呈带状分布,在坡折下方集中尖灭,形成一系列连续性较差的独立砂体,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李峻颉; 蒋一鸣; 侯国伟; 谢晶晶; 姜雪
    • 摘要: 坡折带对复合岩性圈闭的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平湖斜坡带孔雀亭地区具备坡折带发育的古地貌背景,研究其类型和对沉积砂体、相带发育及成圈模式的控制,对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研究区坡折带发育的构造位置及与洼陷的匹配关系,可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区坡折带、中区坡折带与低区坡折带。按成因机制不同,可在坡折区内进一步细分出三种类型,即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侵蚀坡折。高区坡折带以发育侵蚀坡折为主,控制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形成侵蚀沟谷圈闭;中区坡折带以发育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为主,控制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前缘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道与扇体,形成断块-河道侧向尖灭复合岩性圈闭;低区坡折带发育断裂坡折,控制复合砂坝,形成断块-砂坝复合岩性圈闭。
    • 宋明水
    • 摘要: 埕岛油田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海上重要的增储阵地,埕岛东坡东营组勘探潜力大、勘探程度相对较低.该区砂体类型多样、分布难以预测、成藏富集差异大.为了明确该区砂体成因及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基于录井、测井、测试、地震等资料分析,对埕岛东坡东营组的沉积特征、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埕岛东坡主力含油层系Ed4砂组主要发育洪水湖底扇和滑塌湖底扇沉积类型.②受古地貌和断裂坡折带控制,扇体主要沿北东向展布的多个继承性沟谷分布;多期发育的砂体互相叠置,沟谷间储层相对独立,坡折处多为砂体尖灭带.③构造因素与沉积体系配置决定了研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其中坡折带下方至洼陷带发育较大规模自生自储的岩性油藏.④深水环境下多期重力流砂体叠置发育,形成规模性储层,奠定了该区油气富集的基础.源储配置、断裂及超压决定了该区油藏具有叠合连片分布、普遍富集高产的特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