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流
碎屑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19035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沉积学报、地下水、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1年沉积学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交流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油气储层学术研讨会等;碎屑流的相关文献由711位作者贡献,包括殷跃平、王文沛、许强等。
碎屑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9035篇
占比:99.84%
总计:119222篇
碎屑流
-研究学者
- 殷跃平
- 王文沛
- 许强
- 张楠
- 朱赛楠
- 樊晓一
- 张仕林
- 郑光
- 姜元俊
- 高强
- 胡卸文
- 吕汉川
- 操应长
- 杨田
- 程谦恭
- 肖思友
- 刘国友
- 刘明学
- 张睿骁
- 彭双麒
- 李华
- 杨情情
- 樊赟赟
- 王启国
- 罗昭宇
- 赵玉虎
- 赵鹏
- 高敬轩
- 井轩
- 任少强
- 何幼斌
- 何思明
- 修宗祥
- 刘世斌
- 刘忠保
- 刘欢
- 刘浩南
- 刘高峰
- 占艳平
- 吴树良
- 周小棚
- 崔文镇
- 崔鹏
- 徐奕梓
- 徐林荣
- 昝世明
- 李文厚
- 李爱国
- 杨天鸿
- 杨文宣
-
-
张睿骁;
苏栋;
樊晓一;
姜元俊;
吴泽雄
-
-
摘要:
滑坡碎屑流的运动场地条件差异性大,导致相同规模滑坡的运动参数以及冲击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为了量化场地条件的作用机制,运用三维离散元模拟方法,以场地条件为变量,开展滑坡碎屑流的冲击研究,以斜坡坡度、堆积区坡度和场地几何特征为变量因素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斜坡坡度下,颗粒的平均速度时程曲线都可以分为加速和减速两个阶段。斜坡坡度越大,平均速度越大,沿斜坡坡面滑动所消耗的能量随之减小,对拦挡结构的冲击力越大。堆积区坡度的增加,冲击力峰值和终值都随之增加,但对碎屑流颗粒的平均速度影响不显著。拦挡结构与坡脚距离越远,颗粒的动能在运动过程的消耗随之增加,冲击力越小。最大运动速度与拦挡结构所受冲击力大小排序一致,即凸面型>直线型>凹面型。
-
-
李华;
何幼斌;
谈梦婷;
冯斌;
葛稳稳;
孙玉玺;
于星
-
-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深水重力流沉积露头精细解剖,揭示深水重力流水道-朵叶体系演化规律,建立沉积模式,分析储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重力流沉积单元包括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层状充填垂向加积水道、分支水道、近端及远端朵叶。沉积单元演化与重力流类型和能量密切相关。重力流爆发初期,碎屑流和浊流活跃,复合水道发育;当重力流能量降低,浊流占主导,伴随多期侵蚀-沉积作用,先后发育迁移水道和垂向加积水道;随着浊流的持续作用及能量逐渐衰减,分支水道、近端及远端朵叶依次发育。其中,复合水道可进一步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衰亡期,形成过程与短期重力流的演化过程相关。壮年期的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和垂向加积水道为理想储层,储集性能依次减弱,水道中部储层质量一般高于两侧,近端朵叶储层质量优于分支水道。
-
-
许建东;
万园;
王新茹;
潘波;
于红梅;
赵波;
杨文健
-
-
摘要:
火山灾害区划是防御和减轻火山灾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以中国境内规模最大、喷发危险性最高、潜在火山灾害最强的长白山天池火山为例,回顾我国火山灾害区划研究历史,讨论典型火山喷发活动引起的主要火山灾害类型、成灾机制和灾害效应,总结不同历史阶段各种不同类型火山灾害区划图的优缺点,并结合目前国际上火山灾害区划的研究现状和编图技术,对我国未来编制具有概率含义的火山灾害区划图的思路提出展望.
-
-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
-
摘要:
与海相盆地重力流沉积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相比,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综合国内、外重力流沉积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以明确湖盆重力流沉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增强不同术语内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加不同术语的解释说明,是减少术语混淆的有效途径;流体转化、流态转化和润滑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搬运的主要动力学过程;受阻沉降、湍流抑制和牵引毯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沉积物沉降的重要动力学过程。沉积物再搬运、洪水持续供给、漂浮羽流卸载是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主要的成因机制;重力流沉积相域类型、块状砂岩内部沉积特征和逆正粒序沉积特征精细解析可揭示重力流沉积成因。超临界浊流侵蚀作用形成重力流水道,盆地外部因素主控重力流物质成分和来源,盆地内部因素主控重力流分异效率,其综合表现形式即“源—汇”系统控制下的重力流砂体形成演化过程。洪水持续供给成因重力流沉积模式以重力流水道—堤岸沉积、水道—朵叶转换带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沉积物再搬运成因沉积模式以三角洲前缘垮塌带、混杂沉积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湖盆重力流沉积是非常规油气赋存的重要场所,流体转化成因的细粒沉积具有易于油气生成和富集,且易于压裂的先天优势,可能是页岩油气中的“甜点”区发育的优势沉积岩相组合类型。
-
-
陈达;
许强;
郑光;
彭双麒;
王卓;
何攀
-
-
摘要:
碎屑流堆积物颗粒识别和统计是碎屑流灾害的研究重点.文章基于图像处理孔隙(颗粒)及裂隙图像识别与分析系统(PCAS),以贵州纳雍普洒村崩塌-碎屑流为例,结合纳雍崩塌堆积物粒径实测结果,通过阐释识别过程中阈值、孔喉封闭半径、最小孔隙面积的参数意义,研究PCAS软件在碎屑流颗粒识别与统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颗粒识别时这些参数的选取方法.分析结果表明:(1)PCAS能自动准确地识别碎屑流堆积物颗粒与孔隙,相比人工计数更精细,所识别堆积物各区小颗粒比重较大,0~2m颗粒粒径各区占比都在50%以上;(2)当阈值为170(像素)时能获得精细的二值图像,颗粒与孔隙得到了准确地区分;(3)不同参数取值下获得堆积物颗粒粒径分布结果不同,碎屑流堆积物颗粒识别宜采用较大的孔喉封闭半径和较小孔隙面积,当二者比值为3/30(像素)时能更好地反应颗粒粒径分布情况;(4)PCAS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统计结果显示,各粒径含量变化趋势与人工统计相近,两种统计方法各粒径占比、分布规律基本吻合,说明利用PCAS可以实现对崩塌碎屑流颗粒粒径分布的高效便捷分析.
-
-
李昆仲;
张明哲;
邢爱国
-
-
摘要:
2018年10月17日,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西岸色东普沟发生冰崩岩崩,冲刷侵蚀下部冰积堆积体和沟床松散堆积物,形成碎屑流冲入雅鲁藏布江,堆积后形成堰塞坝堵塞河道,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基于真实遥感影像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利用DAN3D分析其动力学特征,选取Frictional-Voellmy复合模型反演得到碎屑流堆积特征、滑体运动速度和铲刮深度等动力特征参数,与实际勘察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在野外勘察基础上,结合高密度电阻率法揭示了色东普沟崩滑-碎屑流堆积特征,结果表明DAN3D能够较好地模拟滑体的堆积形态和最大厚度,验证了DAN3D模拟的有效性,研究结论及方法对于此类灾害的机理研究及未来防治工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
操应长;
金杰华;
刘海宁;
杨田;
刘可禹;
王艳忠;
王健;
梁超
-
-
摘要: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综合分析开展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和沉积模式研究.断陷湖盆深水重力驱动沉积作用可分为滑动、滑塌块体搬运沉积和碎屑流、浊流流体搬运沉积,碎屑流与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浊流的超临界态与亚临界态之间的转化是深水重力流主要的动力学机制.超临界浊流的侵蚀作用控制了深水重力流水道的形成,碎屑流沉积作用不发育水道,而以舌形体沉积为特征.深水重力流沉积包含盆内和盆外两种成因,前者表现为单一舌形体或多个舌形体叠加的扇形体,后者表现为水道发育的湖底扇沉积或单一水道砂体沉积,但近岸水下扇沉积以发育无水道舌形体叠置扇形体沉积为特征,近岸水下扇沉积相带分异导致的差异成岩作用形成成岩圈闭,盆外成因的深水重力流沉积是湖盆深水砂体富集的重要原因,紧邻三角洲前缘的滑动块体沉积是被忽视的重要岩性圈闭类型,流体转化成因的细粒沉积是页岩油气潜在的“甜点”发育区.
-
-
郭玉新
-
-
摘要:
基于岩心、薄片、粒度分析、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研究渤中凹陷埕岛东坡东三段沉积物重力流类型及沉积特征,总结重力流砂体分布规律,建立具有沟谷和坡折的斜坡带重力流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东三段发育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和浊流3种沉积物重力流.异重流沉积占比最大,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中北部第一坡折带、第二坡折带、洼陷带和东南部沟谷等各个构造单元,水道位置发育反递变-正递变复合粒序层理、正递变粒序层垂向叠置及层内侵蚀面,朵体部分发育块状层理、平行层理、爬升波纹层理和波状层理,沉积物中多见炭屑.砂质碎屑流分布于沟谷和坡折带下方,发育块状层理、面状结构、漂浮泥砾、细砂岩中的粗砂团块等沉积构造.浊流分布于洼陷带,发育鲍马序列,多为粉砂岩与湖相泥岩薄互层.重力流砂体发育受沟谷和坡折控制,砂体顺沟谷呈带状分布,在坡折下方集中尖灭,形成一系列连续性较差的独立砂体,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
-
摘要:
与海相盆地重力流沉积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相比,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综合国内、外重力流沉积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以明确湖盆重力流沉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增强不同术语内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加不同术语的解释说明,是减少术语混淆的有效途径;流体转化、流态转化和润滑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搬运的主要动力学过程;受阻沉降、湍流抑制和牵引毯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沉积物沉降的重要动力学过程.沉积物再搬运、洪水持续供给、漂浮羽流卸载是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主要的成因机制;重力流沉积相域类型、块状砂岩内部沉积特征和逆正粒序沉积特征精细解析可揭示重力流沉积成因.超临界浊流侵蚀作用形成重力流水道,盆地外部因素主控重力流物质成分和来源,盆地内部因素主控重力流分异效率,其综合表现形式即"源—汇"系统控制下的重力流砂体形成演化过程.洪水持续供给成因重力流沉积模式以重力流水道—堤岸沉积、水道—朵叶转换带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沉积物再搬运成因沉积模式以三角洲前缘垮塌带、混杂沉积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湖盆重力流沉积是非常规油气赋存的重要场所,流体转化成因的细粒沉积具有易于油气生成和富集,且易于压裂的先天优势,可能是页岩油气中的"甜点"区发育的优势沉积岩相组合类型.
-
-
王燕芬;
肖思友
-
-
摘要:
我国的地质灾害情况有很多,包括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塌陷等等,这些地灾常常给人们带来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为了模拟山地灾害对物体的冲击情况,更好的研究山地灾害冲击运动机制,设计了滑坡模拟实验装置.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装置的实验原理、组成结构与操作方法及其各项功能,本实验装置可以通过改变滑槽的倾角来模拟不同的山体滑坡以及其它碎屑流的滑动现象,在滑槽末端安装柔性网就可以研究碎屑流流动的力学特征以及堆积特征,在堆积平台上放置物体就可以观察不同滑坡的破坏能力.通过本实验可以了解滑坡的产生及危害,实验装置具有足够的耐久性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
-
Zou Hao;
邹浩;
Chen Jinguo;
陈金国;
Cai Henghao;
蔡恒昊;
Yin Yao;
訚遥;
Chen Bing;
陈兵;
Hu Xilin;
胡熙霖;
Lei Lan;
雷兰
- 《2019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
| 2019年
-
摘要:
黄冈地区崩滑流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尤其以滑坡数量偏多.按地域划分,英山、罗田两县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较大,全域主要呈点多、面广、规模小的发育特点.截至2018年底,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56处(滑坡422处),多为小型土质片麻岩滑坡,险情、灾情主要为小型.然而,2016年7月4日发生在蕲春大同的两河口村八组滑坡,非同寻常,相当典型.不仅规模大、险情等级高,而且表现出类似"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特点.针对该滑坡,进行调查测绘与勘察设计等工作,通过分析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借助软件Geo Studio、Abaqus与PFC2D,分析孕灾因素、启动机制、运移特征及成因机理,推测滑坡的成因机理为降雨诱发,其中滑坡段运动机理为降雨引发,碎屑流段运动机理为能量转化传递.通过研究能够为黄冈地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
-
Dai Xing-jian;
戴兴建;
Xing Ai-guo;
邢爱国
- 《2018全国岩土工程师论坛》
| 2018年
-
摘要:
2000年4月9日发生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易贡乡扎木弄沟的巨型滑坡-碎屑流-堰塞坝灾害链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结合遥感影像资料形成数字高程模型,运用DAN3D软件对滑坡-碎屑流过程进行反演分析,得到滑坡-碎屑流阶段速度分布及堆积特征.根据DAN3D堆积形态模拟结果,构建堰塞坝模型,运用FLOW3D软件对堰塞坝溃坝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溃坝-洪水演进过程水流特征变化规律.通过对易贡完整灾害链过程的模拟研究,为该类灾害链全面系统的研究及防治提供依据.
-
-
刘惠民;
刘鑫金
- 《第九届渤海湾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目前,勘探生产中洼陷带"泛浊流"论的观点已不能适应勘探生产的需求.本文运用最新的深水重力流理论开展系统研究,细分断陷盆地大型三角洲前缘斜坡重力流成因砂体类型,建立了碎屑流的沉积特征及序列模式,剖析了三角洲前缘—碎屑流—浊积岩的展布规律.研究表明:碎屑流是在断陷湖盆宽缓的斜坡背景下,物源充沛快速进积的三角洲,其前缘朵叶体在压实沉陷、地震、湖水动力及洪水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断裂,在重力作用下向前滑动、滑塌、液化,在转化为浊流之前在合适的古地形背景下堆积形成的岩性体,具有单层厚度较大、多期叠置、叠合连片等特点.碎屑流砂体在垂向上具有典型的序列模式,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暗色泥岩段、滑移变形层段、拉伸变形层段、前缘残留层段和块状碎屑流段.受滑移距离的影响,三角洲前缘斜坡依次发育砂质滑动、砂质滑塌和砂质碎屑流3种类型砂体,表现出横向分带的特征,各类型砂体在垂向上具有不同的序列组合模式.从斜坡带到洼陷带依次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积岩重力流沉积体系;不同期次的重力流砂体在垂向上叠置发育,自下而上依次为浊积岩—碎屑流—滑动/滑塌.
-
-
徐小蓉;
孙其诚;
金峰;
刘传奇
- 《第三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
| 2016年
-
摘要: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触发了红石岩滑坡,形成了高103m、体积方量1700万方的大型堰塞体.滑坡是一典型的动力大变形过程,物质点法(MPM)结合了拉格朗日方法和欧拉算法的优势,避免了网格畸变而适合模拟材料大变形问题,因此可用于模拟滑坡体变形后的滑动和最终堆积形态.而颗粒流μ(Ⅰ)流变模型是近十年来最为有效的一种刻画颗粒介质摩擦特性的连续介质流变模型,在滑坡大变形运动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基于真实三维地形做边界条件,将滑坡体离散为物质点,对红石岩滑坡-碎屑流的全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分析.MPM模拟的堰塞体堆积形态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说明流动过程能够重现滑坡的历史崩塌、流动、堆积过程,发展的数值方法可用于滑坡一碎屑流等散体灾害研究.
-
-
WANG Xiaoliang;
王晓亮;
LI Jiachun;
李家春
-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碎屑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往往对流通路径上的各种设施造成严重灾难,同时碎屑流还给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从而形成不良堆积坝堵塞河道或形成堰塞湖.本文建立了碎屑流动力过程的力学模型及其高分辨率数值算法,预测和评估碎屑流的铺展和堆积过程.应用该数值模型,首先计算了一维经典溃坝问题,计算结果和理论解符合较好.其次,初步分析了碎屑流和障碍物相互作用后的分流和堆积规律,并讨论了碎屑流灾害防治的可能方案.
-
-
XU Fujie;
徐富杰;
YANG Haiqing;
杨海清
-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通过采用垂直条分法把滑坡-碎屑流沿滑动方向等分为不同的部分,运用不平衡推力法求出滑坡-碎屑流失稳时滑块之间的初始条间力和初始加速度,计算得出滑坡-碎屑流的启动初速度.在滑坡运动过程中,运用Voellmy模型和摩尔库伦准则求出滑坡-碎屑流的铲刮深度,结合弹簧滑块模型可以得到运动过程中不同时刻滑块间的速度.通过不断迭代的方法当每个滑块的速度为零时,滑坡-碎屑流停止运动,此时即可得到滑坡-碎屑流的铲刮距离和铲刮长度.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用本文的计算结果和滑坡冲击铲刮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比较吻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