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颗粒流

颗粒流

颗粒流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3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5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227845篇;相关期刊304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第15届全国干燥技术交流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4年学术会议、2014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等;颗粒流的相关文献由204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健、李然、杨晖等。

颗粒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5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27845 占比:99.69%

总计:228550篇

颗粒流—发文趋势图

颗粒流

-研究学者

  • 周健
  • 李然
  • 杨晖
  • 孙其诚
  • 尹小涛
  • 张厚清
  • 陆继东
  • 倪小东
  • 蒲云飞
  • 池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尹少武; 张朝; 康鹏; 韩嘉维; 王立
    • 摘要: 以单个硅颗粒氮化反应缩核模型为基础,本文建立了硅颗粒在输送床内反应、辐射与对流传热耦合的数学模型,并借助CFD软件FLUENT对输送床内能质传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输送床壁面温度、氮气流量、预热温度、硅粉粒径等因素对输送床内温度场和硅粉氮化率的影响。在数值计算域内将单个颗粒反应过程转化为颗粒群整体反应过程,实时监测颗粒粒径及未反应硅颗粒粒径,为数值模拟颗粒流反应提供一种新思路。当壁面温度高于1723K时,输送床内会出现一高温区加速硅粉氮化反应;反应温度越高、颗粒粒径越小,氮化过程越剧烈,硅粉到达完全氮化所需时间越短。模型表明为使粒径为2.5μm的硅粉达到完全氮化且输送床内最高温度不超过氮化硅的分解温度2173K,应控制输送床壁面温度在1773K,氮化时间在170s以上,预热温度在1273K,粉气质量比为0.2,稀释剂比例为0.5~1。
    • 陈军涛; 李昊; 褚衍玉; 张毅; 唐道增; 朱君; 李文昕; 王开宇
    • 摘要: 为研究矿物颗粒与胶结物刚度差异对岩石破裂的影响,基于平行黏结模型开展了不同颗粒有效模量、黏结有效模量下的压缩、拉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有效模量与压弹性模量相关性最大,黏结有效模量与拉弹性模量相关性最大,同时受黏结有效模量影响的宏观参数包含且多于颗粒有效模量,优先标定黏结有效模量有助于提高模拟试验的准确性。固定黏结有效模量时,颗粒有效模量越大,岩体稳定性越好;固定颗粒有效模量时,黏结有效模量越大,颗粒稳定性越差;当两种有效模量增大时,模型易出现脆性破坏,反之易出现塑性破坏;刚度差异系数值反映了模型内部颗粒刚度和胶结体刚度的差别,刚度差异系数值越小,模型越容易产生裂隙,即矿物颗粒的刚度越大岩石越稳定,胶结物的刚度越大岩石越容易出现裂隙。最后利用试验实例验证了结论的准确性。
    • 吴相豪; 梁冰寒; 华香玉
    • 摘要: 为了研究高围压作用下堆石体中剪切带形成及相关细观结构演变,采用自编程序构造3种不同形状的可破碎颗粒簇,随机生成二维颗粒流试样,进行双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轴向应变为6%时,试样由体缩向体胀过渡;轴向应变达到10%以后,试样内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试样中颗粒簇的旋转、移动、破碎以及孔隙率等细观结构演变能清晰反映试样中剪切带的形成过程;轴向应变达到10%以后,试样中旋转幅度大的颗粒簇、破碎严重的颗粒簇以及大孔隙率区域均呈非对称X形分布,且X形轮廓逐渐清晰。
    • 刘仙仙; 张华江; 杨浩宇
    • 摘要: 为有效防治煤矿工作帮滑移带来的安全风险,探究煤矿工作帮边坡变形移动规律,利用颗粒流(PFC)方法模拟边坡移动过程,同时结合魏家峁露天煤矿西南工作帮边坡实际情况,预测边坡滑移距离,最后对工作帮参数进行优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所得结论对地质情况类似矿山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
    • 王乐荣; 石崇; 翟淑花; 张一平; 马金城
    • 摘要: 基于坡面泥石流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利用三维颗粒流数值模拟软件PFC3D对不同条件下坡面泥石流的启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并探讨了坡面泥石流的启动机理.结果表明:降雨开始时,由于土体初始含水率低,雨水首先会向下入渗进入土体,且在坡体表层率先形成饱和区,饱和区内会产生坡面径流,导致坡表率先被破坏,最终产生坡面泥石流;坡角越大,坡体的稳定性越差,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坡面泥石流,且土体的滑动距离越远、滑动体积越大;坡表饱和区越厚,发生的坡面泥石流规模越大;土体的抗剪强度越小(即土体的摩擦系数越小),发生的坡面泥石流规模越大.本研究可为泥石流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提供依据.
    • 董建鹏; 李辉
    • 摘要: 针对黄土颗粒流模型细观参数标定过程中试错法计算量大的现状,采用敏感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了黄土细观因素与宏观力学响应对应关系和多因素非线性联合反演的基础上,快速确定了黄土的细观参数,并得出如下结论:黄土的抗剪强度^(-)τ_(c)随半径乘子^(-)λ的增大呈指数函数规律增大,随摩擦系数μ的增大呈线性增大,随法向黏结强度^(-)σ_(c)的增大呈幂函数规律增大;内摩擦角Φ′随摩擦系数μ的增大呈对数函数规律增大;黏聚力C随半径乘子^(-)λ的增大呈线性增大,随法向黏结强度^(-)σ_(c)的增大呈对数函数规律增大。数值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误差较小,证明了此方法在黄土细观参数标定中的可行性,为其他材料的细观力学参数标定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黄土地区滑坡、泥石流和融水降水侵蚀等地质灾害的颗粒流模拟分析提供了参数参考。
    • 宋彧; 冷国杰; 杨安玉
    • 摘要: 为研究硐室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特性,采用颗粒流软件PFC2D建立硐室开挖模型,分析硐室开挖过程中围岩速度场、应力场、位移场及围岩损伤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颗粒流软件能够模拟硐室开挖过程中应力位移的变化以及裂纹的发生及扩展特性,验证了颗粒流软件在硐室开挖研究中的可行性。图7幅,表1个。
    • 刘晋霞; 咸方新; 张超
    • 摘要: 采煤机工作过程中,镐型截齿直接截割煤岩,其截割速度影响其寿命,同时也对采煤机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分析镐型截齿截割过程中截割速度变化的基础上,利用颗粒流离散元软件(PFC)对不同截割速度对煤岩截割过程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煤岩截割过程中,镐型截齿截割速度总体呈非线性减小趋势,且随牵引速度、滚筒角速度的增大分别呈现非线性减小趋势增强和明显增大的特点;当滚筒角速度、牵引速度一定时,截割过程中截割力均值、峰值、最大波动及产生的裂纹数量均随牵引速度、滚筒角速度的增大分别增大、减小;牵引速度一定时,提高滚筒角速度可改善截齿的受力情况;滚筒角速度一定时,提高牵引速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截割比能耗。
    • 阎广斌
    • 摘要: 通过PFC颗粒流数值分析软件对SHPB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应变率对花岗岩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应变率对花岗岩峰值应力、峰值应变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花岗岩在不同应变率作用下的破坏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应变率的增加,峰值应力显著增加,表现出较强的应变率相关性;应变率增大,弹性模量随之增大。冲击荷载下花岗岩试件裂纹以拉伸为主,试样的动态破坏破碎程度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
    • 范惠平; 桂阳; 张玉利; 夏洪吉
    • 摘要: 采用室内试验和颗粒流模拟方法尝试揭示夹层厚度对边坡软弱夹层破坏机理的影响。通过直剪试验明确夹层土体的力学参数,然后结合报道的宏细观参数率定方法得出细观模拟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夹层厚度下的夹层破坏机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厚度的不同会造成颗粒细观响应的差异。厚度较小时,剪切破坏区域集中于交界面附近,呈层状分布,细观演化最为剧烈;厚度适中时,颗粒剪切的主要区域集中于中部层位和主对角线上,属于稳定的细观演化;厚度较大时,剪切破坏集中于夹层中前端,且区域较小,为局部性破坏,剪切面未完全形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