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态化

流态化

流态化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0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680587篇;相关期刊384种,包括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金属矿山、化工机械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第六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2012年磷石膏综合利用工作会议等;流态化的相关文献由32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洪钟、朱庆山、谢朝晖等。

流态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80587 占比:99.88%

总计:681400篇

流态化—发文趋势图

流态化

-研究学者

  • 李洪钟
  • 朱庆山
  • 谢朝晖
  • 韩跃新
  • 俞秀民
  • 李艳军
  • 俞天兰
  • 彭德其
  • 高峰
  • 刘应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四、谷物流化床干燥技术流化床干燥在干燥颗粒状固体时有许多实际的应用。流化床干燥比较容易操作,并有如下的特点:(1)因为气体与颗粒较好的接触而干燥速度快。(2)较小的流量区域。(3)高的热效应。(4)较低的成本和维修费。(5)容易控制。在一个典型的流化床干燥体系中,热风以足够高的速率通过一个床以克服重力在微粒上的影响,因而确保微粒是以流态化的方式悬浮。流化床干燥被认为是一种限制干燥体积的最佳方法。近来有研究发现在操作流化床时通过调整进入到床体的气流,使其以间断的方式进入,烘干效率有显著的优势。
    • 尹少武; 张朝; 康鹏; 韩嘉维; 王立
    • 摘要: 以单个硅颗粒氮化反应缩核模型为基础,本文建立了硅颗粒在输送床内反应、辐射与对流传热耦合的数学模型,并借助CFD软件FLUENT对输送床内能质传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输送床壁面温度、氮气流量、预热温度、硅粉粒径等因素对输送床内温度场和硅粉氮化率的影响。在数值计算域内将单个颗粒反应过程转化为颗粒群整体反应过程,实时监测颗粒粒径及未反应硅颗粒粒径,为数值模拟颗粒流反应提供一种新思路。当壁面温度高于1723K时,输送床内会出现一高温区加速硅粉氮化反应;反应温度越高、颗粒粒径越小,氮化过程越剧烈,硅粉到达完全氮化所需时间越短。模型表明为使粒径为2.5μm的硅粉达到完全氮化且输送床内最高温度不超过氮化硅的分解温度2173K,应控制输送床壁面温度在1773K,氮化时间在170s以上,预热温度在1273K,粉气质量比为0.2,稀释剂比例为0.5~1。
    • 周楠; 王簪; 邵应娟; 钟文琪
    • 摘要: 固体颗粒的流化磨损是流态化技术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气固流动过程中颗粒的磨损特性以及两种磨损机制的研究,对流态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煤沥青球设计可视化冷态流化实验系统,研究表观气速、初始粒径和高径比对颗粒流化磨损行为的影响,探讨颗粒流化磨损机理。结果表明:经过流化磨损后,仍在初始粒径范围内的煤沥青颗粒球形度增加,表面更光滑;流化磨损过程受到体相断裂和表面剥层两种磨损机制的共同作用:高速磨损阶段由表面剥层主导,低速磨损阶段表面剥层和体相断裂同时存在,稳态阶段再次由表面剥层主导;提高表观气速和高径比、降低初始粒径均会加剧流化磨损过程,流化数从2.7增加到3.9,体相断裂和表面剥层程度分别增加了3.6%和1.4%。
    • 李汶倢; 陈湘; 李锡柱
    • 摘要: 提出了连续排料分选锥设计概念,从径向和轴向分析了两组分颗粒的受力情况,推断了在逆向流场与离心流场耦合作用下颗粒的分离机理及对重颗粒的连续排料特性。建立了仿真试验模型,以二氧化硅颗粒和铜粉为分选对象,逆向流压力10000 Pa,径、轴向比为1∶2.7的条件下,验证了当内锥转速为700 r/min时分选锥的富集回收效果良好。研究表明连续排料分选锥对连续型选矿设备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 何聪; 钟文琪; 周冠文; 陈曦
    • 摘要: 高海拔地区低压低氧的大气条件影响水泥生料在分解炉内的分解过程,探究水泥生料在该条件下的分解特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模拟高海拔地区的低压悬浮炉实验系统,研究了压力、温度以及O_(2)浓度对高海拔条件下水泥生料分解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压条件下水泥生料的分解符合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模型;随着反应压力的逐渐降低,水泥生料的分解速率逐渐增大,反应产物的比表面积以及比孔体积逐渐增大;但低压条件会加剧燃料的不完全燃烧,降低水泥生料的分解率;燃料以及水泥生料的反应速率均会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大,但水泥生料的分解率会先升高再降低;燃料的燃尽率以及反应速率随着O_(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进而提高反应物的反应速率。
    • 马永丽; 刘明言; 李琛; 胡宗定
    • 摘要: 在百年流态化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直径不同的流化床。但是,多以流化床的大型化为研究目标,对微型流化床及其本身特性的研究很少。作为专门处理固体颗粒的流态化单元过程,其装置的微型化将兼具微通道反应器和宏观流化床各自的优点,是流态化研究的重要方向。鉴于气固微型流化床已有全面的国内外进展综述,本文仅对液固和气液固微型流化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结论性内容包括:液固微型流化床床径减小,壁面效应增强,最小流化液速实验值大于Ergun公式计算值;需对描述液固均匀膨胀流化规律的Richardson-Zaki方程加以修正。气液固微型流化床内存在4种典型流型:半流化、弹状流、分散鼓泡流和液体输送流;由于床径减小,出现半流化状态,依据压降表观液速关系曲线等无法确定最小流化液速;气液固微型流化床的反应性能得以有效提升;最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胡善伟; 刘新华
    • 摘要: 气固流化床反应器是典型的具有多尺度非均匀动态结构的复杂系统。实现对该类反应器定量描述和定向调控的关键是深入了解系统内介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特征。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方法为气固非均匀系统的量化表征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建模思路。首先回顾了EMMS理论在构建曳力本构关系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组在EMMS曳力模型普适化方面所做的部分工作;随后对介尺度结构时空动态演化行为的群平衡建模方法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群平衡和结构曳力模型相耦合的连续介质模拟框架;最后讨论了EMMS原理在预测反应器宏尺度动力学方面的应用,包括模型在不同流域的拓展、操作相图的绘制以及循环流化床的全回路稳态建模方法等。
    • 金斌辉; 莫凡; 宋晓燕; 刘宝林
    • 摘要: 目的研究常见流态化速冻机的性能、冷冻效果,以改善因冻结不均匀引起的冷量浪费现象。方法采用实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导流板的位置和角度对冷冻效果的影响,找到相对最佳的设计方案,并对优化前后的流态化速冻机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导流板均匀性的最佳位置组合是导流板1在0.23 m处,角度呈45°,导流板2在0.095 m处,角度呈25°。装置经优化后,同一时间不同点的温差缩小了约50%。优化后速冻室温度降到−35°C时需要的时间减少了约3.5 min;冻结菇娘果的时间缩短了6.2%;机器空载预冷的电量节约了14.2%;菇娘果冻结所需的耗电量节约了33%。结论优化后机器的气流均匀性得到了改善,并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 蒋鸣; 周强
    • 摘要: 气固流化床中,介于颗粒与宏观尺度间的复杂的时空多尺度结构(介尺度结构)将完全改变气固相间作用规律,加大了流态化系统调控及预测的难度。为此,需要构建考虑结构影响的相间本构关系。其中,曳力作为影响流态化动力学特征的主导因素,对其研究尤为重要。从结构产生演化的机制出发,概述结构影响曳力的机理,以模型构建流程的角度对结构和过滤两类模型进行总结,并重点综述过滤模型构建在提升准确性、有效性、通用性和考虑更多物理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提升模型通用性和考虑真实系统中更丰富的物理机制仍是建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结构演化机制理性建模和充分发挥机器学习数据分析处理优势或是曳力建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 孔令菲; 陈延佩; 王维
    • 摘要: 气固流化床中的团聚等介尺度结构严重影响气固的整体流化特性、传热、传质和反应效率,因此介尺度结构的研究至关重要。简要回顾颗粒介尺度结构的定义与分类,然后从流体-颗粒、颗粒-颗粒之间的力和非弹性碰撞相互作用出发,总结分析了颗粒介尺度结构形成原因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重点关注细颗粒与超细纳米颗粒形成的介尺度结构,即结块,并针对结块形成原因,讨论了颗粒间范德华力计算以及结块的力平衡理论模型,提出了细颗粒介尺度结构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即研究带有颗粒-颗粒作用力的介尺度结构的动态演化规律,为精准调控介尺度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