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温度测量

温度测量

温度测量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7639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3篇、会议论文578篇、专利文献455163篇;相关期刊1203种,包括计量技术、计量学报、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等; 相关会议44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七届全国温度测量与控制学术交流会、中国航空学会第八届动力年会等;温度测量的相关文献由16377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东、孙勇、李俊等。

温度测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3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578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455163 占比:99.19%

总计:458884篇

温度测量—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余志康
    • 摘要: 本文设计了一个能够同时测量三种生理参数的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连续地监测用户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温度、身份、有无佩戴口罩,最多能够记录10个用户的身份和各自的3个生理参数,并且能够擦除录入用户来完成用户的更新。在生理参数检测领域已有的多传感器装置的方案上引入了人脸识别功能,借助K210完成了生理参数与用户身份的绑定,同时在嵌入式部分采用数据总线的通信思路,实现了仅占用一个STM32的4个功能引脚就能完成3个生理参数1%以内相对误差测量的高集成度。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广泛应用于生理参数的远程持续监测和疫情防控领域,对于同时监测多个用户,进行身份绑定从而建立用户生理参数数据库有一定参考意义。
    • 邱意敏; 李炜
    • 摘要: 针对目前温度测量装置的缺点,以STM32F407单片机为主控芯片,设计了一款无接触温度测量与身份识别装置.该装置通过无接触体温测量模块和身份识别模块分别提取目标温度和人脸图片,再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算法、卷积神经网络和联合稀疏表示分别对读取的温度和人脸图片进行处理,进而实现温度测量和身份识别,一旦温度有异常则自动报警并将相关数据上传至后台.经测试,该装置能够对被测人进行身份识别.此外,当距离被测物1~4 cm时,测量误差在2°C以内.
    • 左平
    • 摘要: 电力电缆是供电系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力安全十分重要。就实际情况而言,电缆运行期间,故障较多,且导致故障产生的原因较多,通过分析故障原因,总结故障因素,能够维护运行质量。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一种光纤荧光温度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其原理为紫外灯发出的紫外光被调制成脉冲激励光,探头会产生荧光。借助光电处理模块,可分析荧光使用寿命,并将接触点的温度计算出来。
    • 欧阳修筑
    • 摘要: 基于光栅阵列温度测量系统,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长距离温度监测场景的温度解调系统,通过分布式光纤拉曼放大器的引入对传感链路提供分布式的放大效果,并对回光信号进行了前置放大,有效补偿了信号长距离传输面临的损耗问题。利用光纤光栅的中心波长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实现了温度解调,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可达1 m,在55 km传感距离处实现了温度测量精度达±1°C,温度分辨率为0.1°C,响应时间10 s的性能指标。与现有的光栅阵列温度系列产品相比,测量距离大幅提升,在管线监测等长距离、大范围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 闫慧博; 唐广通; 李路江; 汪潮洋; 李欣; 闫晓沛; 李智聪; 娄春
    • 摘要: 大型炉膛内三维燃烧场与炉内燃烧过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密切相关。相对于其他大型炉膛内三维温度场可视化监测技术(声学层析成像法和吸收光谱层析成像法),热辐射成像法具有系统紧凑、易于实施等特点,且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较高,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介绍了大型炉膛内热辐射成像原理;分析了辐射传递反问题的不适定性;综述了辐射传递反问题求解方法研究进展。构建大型炉膛内热辐射成像模型即利用热辐射成像矩阵,将炉膛边界传感器接收的辐射能量分布与炉内温度场、介质和壁面辐射特性联系起来;计算热辐射成像矩阵的关键在于获得介质和壁面单元散射或反射份额的分布,目前通常使用DRESOR法、逆向蒙特卡洛法等进行求解。通过热辐射成像矩阵的条件数判定可知,热辐射传递反问题是不适定性的,导致解的不唯一性甚至不存在性,以及微小测量误差会引起温度场重建的不稳定。目前求解该类不适定问题,主要有优化方法和正则化方法2类。优化方法可分为传统优化方法和智能优化方法。传统优化方法基于梯度计算,通过反复迭代计算减小目标函数,常见有最小二乘法、共轭梯度法等;但该类方法对初值依赖大,需要对目标函数求导数且无法获得全局最优解。智能优化方法基于概率搜索,由相应算法设定随机解,并在求解空间中寻找最优解,特点是无须已知优化问题的精确数学模型,也无需求解目标函数的梯度。可根据对象数量,分为基于生物群体模拟和基于生物个体模拟。前者包括微粒群算法、遗传算法等,需要构建目标函数且搜寻最优解的耗时较长;后者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无需获知预测问题的数学映射关系,经过训练即可获得最接近实际输出值的结果,但训练数据集的质量是影响预测精度关键因素之一。另外一类常见的处理不适定问题的方法是正则化方法,利用与原不适定问题毗邻的一系列适定问题的解近似代替原问题的解,包括吉洪诺夫正则化、截断奇异值分解等。该方法已用于多种燃煤机组锅炉内的三维温度场重建,具有较高的重建精度和效率。尽管热辐射成像法重建炉内三维温度场时需要考虑光学厚度等影响因素,但在一定适用范围内,能够较好地再现炉内真实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并且从三维空间考虑辐射传递方程,本质就是一种三维检测技术。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光场相机、多/高光谱成像仪等),也为热辐射成像法用于大型炉膛内三维温度场重建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 康鹏飞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液化天然气(LNG)的需求量急剧攀升,LNG接收站项目也越来越受各工程建设单位及运营单位的青睐。因为LNG的操作温度比常规油气介质低,所以温度测量极其重要。从仪表特性、精度要求、材质、安装特点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给出了选型建议。
    • 郑行; 郝新; 闫彬; 刘国怀; 王晔; 郭钊; 王昭东
    • 摘要: 目的为了获得不同工艺条件对高温合金熔模铸造型壳在预热及转移过程中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方法根据实际工况设计了测温实验方案,采用热电偶测温的方法研究型壳在无保温措施、外加保温棉、填砂以及保温棉复合填砂4种工艺条件下对型壳在预热及转移过程中温度分布的影响。获得了型壳升温、保温和转移过程中的温度场变化曲线,并根据实际测温曲线采用ProCAST的反算模块对关键位置的界面换热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型壳外加保温材料后导致升温时间范围从原本的1.5 h升高到2.5~5.6 h,同时冷却时间也随之增加。结论在转移过程中,外部材料的换热方式均从自然对流转变为强制对流,换热强度增大,静置于铸型室后,换热方式恢复至稳定的自然对流方式,界面换热系数趋于稳定,且冷却曲线呈线性降低。
    • 陈宇燕; 老盛林; 钟国谋
    • 摘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热电偶广泛应用于温度测量,文章针对工业过程测量温度高、难控制的特点,介绍一种热电偶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的温度信号检测采用K型热电偶,结合热电偶模数转换器MAX6675完成数据采集,控制器采用STC89C52单片机,通过控制可以实现实时测量、温度显示和恒温控制等功能。经实践,该系统工作性能稳定,满足实际的测量要求。
    • 张静; 李永倩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无芯-少模-无芯光纤结构的温度传感器,对传感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该传感器将无芯光纤(coreless fiber,CLF)与少模光纤(few-mode fiber,FMF)同轴熔接,构建无芯-少模-无芯的光纤结构,结构两端熔接单模(single mode fiber,SMF)光纤作为输入输出光纤,第1段无芯光纤与单模光纤的模式失配起到激发高阶模的作用,少模光纤中的LP01与LP11两种模式沿少模光纤纤芯传输,在第2段无芯光纤的作用下LP01与LP11两种模式重新耦合回单模光纤,LP01与LP11两种模式发生干涉,形成干涉光谱。当外界温度变化时,两种模式的光程差发生变化,干涉光谱的干涉波谷发生漂移,选取2个不同的干涉波谷作为特征波长,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波长在1550 nm和1534 nm附近的干涉谷均发生红移,相应的温度灵敏度分别为68 pm/°C和44.5 pm/°C。该传感结构制作简单、灵敏度高,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张辰; 王绍斌; 冯秀鹏; 吴永琪
    • 摘要: 上个世纪发展至今的高温高压技术,成功实现人造金刚石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目前是一种新的先进制造技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发明就是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ollycrystalline Diamond Compact,PDC),在高温高压下使金刚石和硬质合金熔接在一起。聚晶金刚石复合片具备金刚石的高耐磨性、高硬度,是制造切削刀具、钻井钻头、煤炭开采及其他耐磨工具的理想材料。聚晶金刚石复合片的研究与开发也一直是一个热门领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