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观参数

细观参数

细观参数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2635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2014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第11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等;细观参数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家全、周健、王鑫等。

细观参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635 占比:99.91%

总计:102729篇

细观参数—发文趋势图

细观参数

-研究学者

  • 王家全
  • 周健
  • 王鑫
  • 肖尊群
  • 余睿
  • 刘永超
  • 刘珍
  • 卜建清
  • 吴顺川
  • 姜亦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蕴嘉; 宋二祥; 张千里
    • 摘要: 颗粒形状是影响堆石料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值得深入研究。以爆破堆石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元软件PFC3D根据真实颗粒形状建立不同球度的单颗粒模型。分别生成不破碎和可破碎试样并进行三轴剪切试验模拟,分析颗粒球度对堆石料力学特性的影响及细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球度通过影响试样内颗粒咬合和颗粒破碎,进而影响堆石料力学特性;颗粒强度高、围压低时,球度越小,颗粒间咬合程度越高,试样峰值摩擦角越大;当颗粒强度低、围压高时,球度越小,颗粒破碎越显著,试样峰值摩擦角越小;堆石料初始弹性模量随围压与颗粒球度的增大而增大,但与颗粒是否破碎关系不大。
    • 周一鸣
    • 摘要: 采用颗粒流方法开展三轴压缩的离散元分析,研究软胶结接触模型在模拟黄土时其细观参数对力学特性的影响;依次改变需考察的参数取值,分组进行三轴压缩。结果表明:在模拟低含水率、结构性强的软化型黄土时有较好契合度;摩擦系数、胶结强度对应力-应变曲线软化类型及偏应力峰值影响较大,法向与切向刚度比,胶结抗拉强度等不改变软化类型,只影响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幅度。摩擦系数,软化系数等对体应变的影响表现为系数越大,体应变的增速越快。
    • 何盛东; 关晓迪; 马迪; 赵俊波
    • 摘要: 模拟了纤维混凝土试样单轴压缩破坏过程,分析了纤维混凝土中细观参数、纤维长度和直径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混凝土试样在内部最先出现裂隙,随着加载的进行,裂隙数量经历缓慢增加到急速增加再缓慢增加的过程;且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纤维混凝土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提高;随着孔隙率的增大,纤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减小,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纤维长度的增加,纤维混凝土试样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纤维直径的增大,试样抗压强度减小,且峰值抗压强度对应纤维直径为0.2 mm。
    • 吕澄浒; 樊秀峰; 吴振祥; 王晓摇
    • 摘要: 为揭示碎石土大孔隙结构的分布规律和形状特征,选取福建安溪某地原状碎石土柱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CT扫描,利用二值化图像处理方法提取大孔隙结构与形状参数,实现碎石土大孔隙结构特征定量化表征。结果表明:碎石土在不同垂向深度处大孔隙差异性明显,孔隙度变化范围介于11.9%~33.8%之间,且随着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碎石土大孔隙数量随着大孔隙直径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约有75%以上大孔隙直径介于0.32~8.00 mm范围内;碎石土的大孔隙成圆率与大孔隙直径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大孔隙直径越大,孔隙成圆率越低;碎石土大孔隙分布广泛,轮廓粗糙,起伏程度大。综上,研究成果为建立大孔隙渗流模型及探究大孔隙优先流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与试验依据。
    • 王桂林; 王润秋; 孙帆
    • 摘要: 研究岩体细观裂纹演化有利于揭示其宏观破裂机理。利用块体离散元颗粒模型(Grain Based Model,GBM),通过一系列的数值模拟试验,在分析单轴压缩及直拉试验下晶粒粒间接触细观参数对岩体宏观参数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块体离散元GBM岩体试样的细观参数标定方法。同时以该标定方法为基准,研究了单轴压缩下花岗岩不同矿物之间的穿晶裂纹以及晶界裂纹演化规律,并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研究表明:粒间接触刚度可以用来标定岩体的泊松比以及弹性模量,粒间抗拉强度、黏聚力以及摩擦角可以用来校准岩体的峰值强度,岩体的抗拉强度受粒间抗拉强度影响最为显著;单轴压缩下花岗岩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即穿晶裂纹数明显小于晶界裂纹数,同时石英-黑云母晶界裂纹大于长石-黑云母晶界裂纹;改进标定方法的块体离散元颗粒模型(GBM)因考虑了承载板接触影响及岩体峰值强度的标定,能较好地模拟岩体内部晶界裂纹、穿晶裂纹的行为特点。
    • 高霞; 王楠楠; 裴权
    • 摘要: 为研究煤散体颗粒流细观参数对宏观力学参数的影响,利用二维颗粒流软件进行煤散体直剪实验,在法向应力100 kPa下,探讨了接触有效模量、刚度比及摩擦因数与材料宏观剪切模量、抗剪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剪切模量随着接触有效模量的增大而增大,两者近似呈指数正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539;随着刚度比的增大而减小,两者近似呈指数负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724。抗剪强度随着接触有效模量的增大总体呈增大趋势,随着刚度比的增大呈波动变化。剪切模量和抗剪强度随着摩擦因数的增大而变化,变化范围分别为1.890~2.670 MPa、60.841~68.207 kPa,摩擦因数的变化对二者影响均较小。
    • 张清芳; 洪鹤轩; 沈璐
    • 摘要: 湿筛混凝土通常用来代替由于骨料粒径较大而不便开展物理试验的水工全级配混凝土。为了研究加载速率对湿筛混凝土力学性能及破坏形态的影响,从细观角度出发,运用颗粒流离散元软件PFC^(2D)建立湿筛二级配混凝土细观数值试件,根据拟静态单轴压缩(应变速率10^(-5) s^(-1))试验数据标定出数值试件中砂浆颗粒之间、粗骨料颗粒之间及砂浆颗粒与粗骨料颗粒接触面之间的细观参数,进而开展应变速率为10^(-4) s^(-1)、10^(-3) s^(-1)、10^(-2) s^(-1)的动态加载并进行动态力学性能及破坏形态的数值模拟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应变速率下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形状相近,峰值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增长率为7.3%~37.9%,峰值应力处应变增大幅度不大。试件破坏形态与物理试验现象吻合较好,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裂缝数量不断增加,裂缝分布趋于均匀,裂缝数量增长率平均为峰值应力增长率的4.2倍。此外,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数值试件内部的颗粒接触力的不均匀程度有所降低,这表明动态强度的增长与混凝土内部受力的不均匀程度有关。
    • 宋彧; 冷国杰; 杨安玉
    • 摘要: 基于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了颗粒流模型细观参数敏感性响应分析的数值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构建回归模型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回归方差拟合数值模型宏观力学特性与细观参数是可行的。对拟合方程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数值模型宏观特性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及泊松比对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切向接触强度、颗粒接触模量及最小颗粒半径。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方法有效筛选出影响各项宏观力学特性的主要细观参数因子,降低了细观参数赋值的复杂性。
    • 沈璐; 张清芳; 尹富坤
    • 摘要: 为了研究加载速率对水工大骨料混凝土受压力学性能及破坏形态的影响,运用颗粒流离散元软件PFC^(2D)建立三级配大骨料混凝土细观数值试件,以应变速率10^(-5)s^(-1)为拟静态,根据已有文献中三级配混凝土单轴静态压缩试验数据标定出数值试件中砂浆颗粒间的细观参数、粗骨料颗粒间的细观参数和砂浆与粗骨料接触面的细观参数,并将标定出的细观参数分别运用到应变速率为10^(-4)、10^(-3)、10^(-2)s^(-1)的动态加载中进行动态力学性能及破坏形态数值模拟及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形状相近,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动态峰值应力较静态增加21%~38%,微裂缝数量及粗骨料破坏的个数较静态有明显增加,这些与试验结果大体相符。此外,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数值试件内部的颗粒接触力的不均匀程度有所降低,这表明动态强度的增长与混凝土内部受力的不均匀程度有关。
    • 冯靖杰
    • 摘要: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断推进,城市隧道工程面临的地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砂卵石地层进行隧道开挖时会直接诱发地表塌陷并对周边建筑物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该文通过采用室内三轴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获得了砂卵石土的细观参数,包括接触模量、摩擦系数、孔隙率、粘结刚度和接触粘结法相刚度。同时基于离散破裂理论,利用离散元模拟在砂卵石地层中开展不同开挖断面情况下地表沉降特性研究,研究得出:马蹄形断面开挖后不仅地表产生沉降槽,同时拱墙周围砂卵石向临空面侵入,拱脚围岩则较为稳定。圆形断面开挖在无支护情况下比马蹄形断面开挖更稳定,地表沉降量也更小。隧道开挖时,隧道拱顶下沉主要由上台阶开挖引起,而下台阶开挖则引起隧道向侵入临空面方向上的水平位移。基于研究成果建立了圆形和马蹄形断面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