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破坏形式

破坏形式

破坏形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0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2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14689篇;相关期刊40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75种,包括2017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6届地铁学术交流会 、第五届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暨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年会、第三届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等;破坏形式的相关文献由1856位作者贡献,包括J.P.GIROUD、包伟力、周小文等。

破坏形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2 占比:4.66%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14689 占比:94.84%

总计:15488篇

破坏形式—发文趋势图

破坏形式

-研究学者

  • J.P.GIROUD
  • 包伟力
  • 周小文
  • 李铁英
  • 牛庆芳
  • 王丽
  • 王坤
  • 王振山
  • 王磊
  • 王静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欣; 杨哲; 张国强; 陈国斌; 刘黎明; 刘国安
    • 摘要: 为了探究附加钢筋对改性活性粉末混凝土(MRPC)-普通混凝土(NC)结合面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9组试件进行了极差分析,研究了附加钢筋配筋率、锚固长度、弯钩形式对MRPC-NC结合面性能的影响,并设置了2组无附加钢筋和同配筋率不同钢筋根数的试件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附加钢筋可有效提高结合面的黏结性能,试件破坏形式由结合面开裂破坏转变为混凝土破坏;通过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开裂荷载计算公式,可为MRPC装配式增强节点设计提供参考。
    • 张泉; 陶治臣; 王磊; 陈晓青
    • 摘要: 针对地下空区充填后难以接顶引起顶板破坏并导致地表沉陷的问题,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从破坏形式、应力等方面研究了地下空区顶板的破坏变形规律,并对空区顶板内部进行位移监测,降低了单一因素影响的偏离性,提高了空区顶板稳定性评价的合理性。通过物理实验发现:地下空区顶板在垂直加载下,随荷载增加,裂隙首先出现在顶板中心区域,并逐渐向侧帮发育,直至模型彻底破坏;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发现:中央区域存在拉应力集中区,该区域最容易破坏;通过监测结果发现:随载荷增加,顶板周端位移较中央部位更小,越接近顶板中心,顶板的位移量差值越小。将物理实验、数值模拟实验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三者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对地下空区处理、地下开采方法及矿柱的留设具有指导意义。
    • 杨志坚; 魏顺利; 苏志华; 李帼昌
    • 摘要: 为了研究螺钉间距对双拼C型钢梁抗弯性能的影响,提出适用实际工程的螺钉间距.对4根双拼C型钢梁进行三分点加载纯弯试验来考察其从加载到破坏过程中的力学性能,研究构件的承载能力、变形特征、破坏形态.采用ABAQUS建立双拼C型钢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改变自攻螺钉间距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螺钉间距为300 mm的试件延性有所提高,但承载能力变化不明显,螺钉间距为600 mm时对支座和加载点处进行补强,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建议采用自攻螺钉间距为600 mm.
    • 赵江涛
    • 摘要: 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对C30、C40再生混凝土动、静态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与破坏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静态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的破坏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主要表现为由脆性破坏向塑性破坏的转变;动态荷载对再生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具有增强效应;在动态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主要表现为粉碎破坏,并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加,粉碎程度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上升段的斜率随冲击气压的增加而增大,而下降段的斜率相似,总体呈现从应变硬化发展为应变软化的现象。
    • 邓小芳; 蒋琳; 靳龙梅; 曾榕; 李治
    • 摘要: 为了研究热轧H型钢梁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与破坏形式,对H型钢梁的冲击试验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再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冲击荷载作用下钢梁的荷载重分布和内力变化。之后开展拓展参数分析,研究钢材强度、锤头几何形状、有无局部加固、冲击位置、边界条件对钢梁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钢梁出现局部屈曲,并在响应结束阶段承受不对称剪力,其主要破坏形式为局部屈曲和扭转变形;提高钢材强度,相应钢梁整体抗冲击性能得到增强;改变锤头几何形状,导致接触刚度改变,冲击力时程曲线出现变化;在冲击区设有局部加固可以提高冲击区的刚度以及稳定性,钢梁抗冲击能力得到提升;当冲击位置靠近支座时,冲击力出现至支座反力出现的时间间隔缩短,钢梁能更好地抵抗冲击荷载造成的破坏;当钢梁边界条件由铰接改为刚接时,由于钢梁长度增加受惯性荷载影响增大,并且由于支座对梁体约束减弱,冲击力整体大幅降低,梁跨挠度增大。
    • 吴海亮; 李腾; 孙轶良; 胡耀伟; 王雷; 冯昌喜; 荣彬
    • 摘要: 设计了3个方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外环板节点试件,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节点抗剪性能。根据试验现象和结果对节点破坏形式、梁端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全部发生核心区剪切破坏,主要特征为核心区钢管腹板撕裂,随着轴压比增加还出现了外环板与钢管柱焊缝断裂的现象。分析轴压比对外环板节点抗剪性能的影响,发现轴压比的增加对试件的抗剪承载力、延性以及耗能能力基本没有影响,但会增加节点初始刚度,加剧节点的刚度退化。根据Nishiyama和聂建国提出的节点承载力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理论值的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极限承载力理论值吻合较好,屈曲承载力理论值偏于保守。
    • 陈虹霖; 陈刚; 徐铨彪; 龚顺风; 刘承斌
    • 摘要: 结合足尺抗弯性能试验,对比研究了高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在抗裂性能、抗弯承载力、变形能力、破坏形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减小张拉控制应力可以降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抗裂性能,提高变形能力,而桩身极限抗弯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破坏形式为预应力钢棒被拉断,高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破坏形式为预应力钢棒被拉断或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
    • 鲁文科; 张俊彦
    • 摘要: 本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温度对泡沫铝夹芯壳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建立了泡沫铝夹芯壳有限元模型并施加冲击载荷,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其次研究了温度对泡沫铝夹芯壳吸能以及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C到300°C的温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夹芯壳的吸能变化不明显,但是背面板中心点的变形与结构整体变形都在增加,整个结构抗冲击能力在下降。最后分析了泡沫铝夹芯壳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在弹丸撞击下,夹芯壳在−50°C,25°C和300°C下都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夹芯壳的上、下面板都以剪切破坏为主,泡沫铝芯层在发生剪切破坏的同时还存在压实坍塌破坏。
    • 崔一诺; 张航; 卢鹏; 解飞; 王庆凯; 李志军
    • 摘要: 破冰船在破冰航行过程中与冰的作用速度已经超出了传统冰压缩强度试验的范围,为探究撞击作用下冰的破坏机制,于2019—2020年冬季在辽东湾滨海咸水湖取冰,使用自行研发的冰冲击试验机分别在5种冲击速度(1.2、2.5、3.1、3.6、3.9 m/s)、3种冲击头形状(圆盘形、半球形、楔形)以及9种冲击头尺寸(每种形状的冲击头直径或底边长3、5、7 cm)条件下对2种尺寸的冰样(7 cm×7 cm×17.5 cm,13 cm×13 cm×17.5 cm)开展了冲击试验研究。结果验证了试验设备和测试技术的可行性,同时表明大截面冰样受冲击后破坏程度较低,而所承受的冲击荷载较大。冲击头形状是影响冰样破坏形式的重要因素,在冲击动能和试样尺寸一致时,形状导致的试样破坏越严重,冲击荷载将越小。而对于同种类型冲击头而言,冲击速度较小时,冰样无明显破坏,冲击荷载随冲击速度增加而增加;当冲击速度较高时,冰样发生明显破坏,冲击荷载随速度的增加反而减小。
    • 刘军; 张宝东; 赵冰洁; 李根群; 邓永刚
    • 摘要: 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粘结能力和机械锚固作用是基体将荷载传递给纤维的决定因素之一,不同类型的纤维和取向在拉拔时的受力形式和破坏形式决定试件承载能力。采用单根纤维拉拔试验探究了纤维类型、取向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界面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纤维取向的增加拔出荷载先增大后减小,在45°时拔出荷载达到最大值;随着纤维取向增加,纤维拔出时对基体破坏面积增大,纤维拔出时对于基体的破坏能力:波纹线>端勾型>直线型。由第一峰值荷载分析,波纹型钢纤维相比于直线型和端勾型钢纤维更容易脱黏。对纤维拔出时进行力学行为分析,波纹型钢纤维和端勾型钢纤维拔出过程中首先发生纤维屈服,随着荷载持续基体产生破坏,直线型钢纤维在拔出过程中最先发生纤维与基体脱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