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T扫描

CT扫描

CT扫描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5425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外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80篇、会议论文236篇、专利文献74280篇;相关期刊1167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国际外科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20种,包括2009中国长江医学论坛—影像学与医学发展暨江苏省第四次CT/磁共振学术会议、全国医学影像(长春)学术交流会、全国第七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暨山西省第十三届放射学术年会等;CT扫描的相关文献由10840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刘庆杰、吕伟峰等。

CT扫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80 占比:4.95%

会议论文>

论文:236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74280 占比:94.75%

总计:78396篇

CT扫描—发文趋势图

CT扫描

-研究学者

  • 刘庆杰
  • 吕伟峰
  • 楼珊珊
  • 张祖波
  • 严守国
  • 陈伟
  • 张丽
  • 冷振鹏
  • 马德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侯磊; 康国庆
    • 摘要: 目的:分析CT扫描联合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开封市肿瘤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CT联合全身骨显像检查,并于诊断结束后行病理检查,将其作为诊断结果“金标准”,观察全身骨显像联合CT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对骨转移瘤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结果:100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证实72例为骨转移瘤,28例为无肿瘤骨转移,CT诊断特异度均较全身骨显像高。联合诊断灵敏度较CT诊断高,且准确率、特异度较单纯全身骨显像诊断高。结论:CT扫描联合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 丁文斌
    • 摘要: 目的:分析CT扫描诊断踝关节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105例进行观察,均于术前接受CT、X线扫描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技术对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诊断准确性,简析踝关节骨折患者从CT扫描影像表现。结果:CT扫描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X线(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患者通过螺旋CT扫描诊断准确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 王海
    • 摘要: 目的:探究CT扫描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在对乳腺癌患者腋窝处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3月在我院入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对腋窝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方法,分为对照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扫描进行诊断,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比对两组经各自诊断措施后的确诊例数、诊断准确度及诊断灵敏度。结果:研究患者的确诊例数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诊断准确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中,应用基于CT扫描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可提升诊断成功率与诊断效能,诊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阙云; 蔡沛辰; 李显
    • 摘要: 为揭示花岗岩残积土大孔隙结构的分布规律和形状特征,选取福州某地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CT扫描和ImageJ软件,定量化研究了大孔隙的成圆率、扁平度、整体轮廓系数、分形维数等参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约有80%以上的大孔隙直径在0.15~1 mm范围内,不到20%的大孔隙直径>1 mm。花岗岩残积土的大孔隙率介于5.8%~22.7%之间,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大孔隙直径越大,孔隙成圆度越差。4个试样的整体轮廓系数变化范围在0.81~0.87之间,且孔隙整体轮廓系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较小。花岗岩残积土大孔隙率与分形维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试样的大孔隙率与分形维数的相关系数存在较大差异。综上,花岗岩残积土具有孔隙比大、粗糙程度差、大孔隙分布广泛、孔隙结构差异性大及局部孔隙扁平度离散性大等特点。
    • 郭志栋; 李得健; 陈维斌; 杨鹏程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大孔隙排水沥青混合料在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机理,采用CT扫描技术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孔隙率的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并在沥青砂浆和沥青砂浆-集料界面插入具有双线性牵引分离定律的内聚力单元,以实现虚拟劈裂试验过程中的裂纹扩展。通过对沥青混合料试件开裂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损伤行为的分析得出沥青混合料孔隙率对拉压应力分布、荷载-位移曲线、劈裂强度以及开裂过程所需能量的影响规律。
    • 左林; 屈晓艳; 肖刚; 赵佳
    • 摘要: 目的探讨256层CT动态增强扫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fetoprotein-L3,AFP-L3)比率、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对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入住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58例(HCC组)和良性肝病患者63例(良性肝病组)纳入研究,检测患者血清AFP、AFP-L3%和GP73水平,利用256层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患者行上腹部CT扫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CT影像表现,分别探讨单独应用CT扫描、肿瘤标志物检测及联合运用两种技术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HCC的价值。结果HCC组的AFP-L3%、GP73浓度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8,5.99,均P<0.01);CT扫描、AFP-L3%、GP73浓度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CT扫描诊断HCC的灵敏度为87.93%,特异度为93.65%,准确率为90.91%;AFP-L3%诊断HCC的cut-off值为9.31%,诊断灵敏度为81.03%,特异度为87.30%,准确率为84.29%;GP73诊断HCC的cut-off值为105.62 ng/mL,诊断灵敏度为72.41%,特异度为82.54%,准确率为77.69%;CT扫描、AFP-L3%、GP73浓度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1.38%,特异度为93.65%,准确率为92.56%。结论联合运用CT动态增强扫描、血清AFP-L3%、GP73浓度检测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较运用单一技术均有所提高,联合运用这几种指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HCC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张子涵; 魏文; 张杰; 贾洪彪
    • 摘要: 岩石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其内部孔隙结构、形态特征极为复杂,运用常规线性系统内参数描述较为困难,因而采用非线性系统内分形维数这一参数来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非线性分布特征较为合适。岩石内部孔隙结构分布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分形特征,因此分形维数的确定对于定量表征孔隙结构分布规律,以及揭示岩石各种力学行为与物理力学指标有着重要意义。将图像处理与阈值分割、分形理论和数理统计相结合,针对CT扫描切片图像,三维重建孔隙结构空间分布模型,计算Hausdorff测度空间下孔隙结构分布盒维数与集束维数。同时,针对孔隙结构空间分布复杂程度的定量表征,提出体素盒维数与圆柱体空间集束维数假想,并通过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假设检验。最后,指出孔隙结构分布是一种多标度分形模型,仅仅单个维数无法描述其全部细节特征,需采用多重分形谱来更为全面表征孔隙分布的细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Hausdorff测度空间下的平面盒维数可较为全面表征平面孔隙分布特征,但对于针对灰度CT图像构建的体素盒维数可替代传统意义下定义的盒维数,在细观尺度下能更可靠、准确、全面地定量表征孔隙体积分布规律;集束维数实质是用来定量表征孔隙位置分布规律,若等于欧氏维数,则表明孔隙位置分布具有随机性。
    • 刘苓苓; 费振乐; 崔相利; 李洁; 牛振洋; 王宏志
    • 摘要: 目的运用呼吸运动平台及CT影像学探索运动对小体积肿瘤体积的影响。方法用立体光刻(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SLA)光敏树脂3D打印为9个直径10~50 mm、直径间隔5 mm的实心球体模拟肿瘤。将9个球体固定在QUASAR呼吸运动平台上,呼吸运动平台带动球体做正弦运动模拟人体头脚方向呼吸运动。设置CT扫描层厚为2、3和5 mm,分别扫描0~15 mm共15个不同呼吸幅度的球体图像,并传输至计划系统,逐个勾画球体。结果仅扫描床移动可使9个球体体积偏差大小为8.43%~120%;而扫描床和呼吸运动两者共同运动对肿瘤靶区体积大小的影响对肿瘤大小、运动幅度有依赖性,直径10 mm肿瘤体积偏差为38.5%~505%,对幅度、层厚依赖性最大;直径15~50 mm肿瘤在呼吸幅度为5 mm时,对应的肿瘤靶区体积偏差分别为-10%~10%、-20%~20%和-29.9%~113%。结论肿瘤体积越小,越容易受运动幅度、扫描层厚影响。扫描床移动和呼吸运动对小体积肿瘤的影响不可忽视。对于直径小于50 mm的小体积肿瘤,建议做呼吸运动管理并选择薄层扫描。
    • 孔德成; 孙治国; 贾方方
    • 摘要: 为有效降低黄土地区遇水产生的湿陷性,以兰州黄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对黄土湿陷性进行研究。首先对MICP处理前后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湿陷系数进行评价,然后利用CT扫描技术分析MICP改良后的黄土微观特征,进一步探究MICP改良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经MICP处理后的黄土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显著提高,最高可达150 kPa,黄土湿陷性有效降低;随着胶结液浓度不断增加,碳酸钙生成量持续增加,但在胶结液浓度大于1.25 mol/L时,碳酸钙生成量呈下降趋势;改良后黄土试样的孔隙率、孔隙等效直径等指标均降低。
    • 唐放; 李海龙; 戴宗; 谢明英; 周江江
    • 摘要: 由于疏松砂岩的胶结程度较差,实验过程中容易破坏岩心的孔隙结构,实验结果可靠性较差;常规数字岩心构建流程包含的洗油、钻取小样等步骤依然会破坏疏松砂岩的孔隙结构。为解决疏松砂岩岩心实验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套数字岩心构建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冷冻保存疏松砂岩地层密闭取心,对含油岩心柱塞开展微米CT扫描、聚焦扫描,避免对岩心孔隙结构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完成数字岩心的建立;该方法能够精确测试疏松砂岩物性及流动参数,实验结果与油田实际开发情况吻合较好,特别是与密闭取心饱和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减少了常规方法带来的实验误差并缩短了实验周期,可应用于类似储层的岩心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