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10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
第10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

第10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温州
  • 出版时间: 2010-11-05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10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参照现有的静力法计算桩侧摩阻力的公式,提出了根据固结快剪c、(Φ)指标计算桩侧摩阻力的计算公式,其中有多个参数待定。根据收集到的上海地区19个工程摩擦型预制桩的试桩成果,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了上海地区主要软土层的待定参数,由统计得到的桩侧摩阻力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各试桩在各主要软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和各试桩的极限承载力。 结果表明,同一土层的各试桩桩侧摩阻力相关性较好,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单桩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较小;用上海地区主要软土层固结快剪c、(Φ)指标的上下限可以计算得到桩侧摩阻力上下限,根据19个工程统计得到的平均桩侧摩阻力在上下限之间;桩侧摩阻力的深度效应不明显,桩端持力层条件对桩侧摩阻力发挥有影响。
  • 摘要:水工防渗帷幕作为大型“地下挡水建筑物”,通常因建设条件隐蔽、技术复杂、造价高昂而构成工程兴建的关键要素或决策焦点,制约工程成败。以一大型防渗帷幕工程论证为载体,阐述了坐落于复杂岩溶暗河背景下的防渗方案论证、优化比选、节点路径等关键技术,并探讨了地下幕体施工质量的“后评价”技术。纵观该工程从前期论证、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均已做到了精心、精准和精确到位(可靠性),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可为我国其他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将单桩视为平面问题,采用二维离散单元法分析了砂土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机制。首先利用离散元模拟地基的形成、挖孔灌注桩的成桩过程以及地基土的双轴压缩试验;然后通过离散元模拟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析其承载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桩的沉降增大,桩端阻力一直增大,桩侧摩阻力先增大后达到稳定值;单位桩长侧摩阻力从桩项到桩端呈非线性增长趋势;当荷载达到桩的极限承载力时,桩端发生刺入破坏,导致桩侧与桩端附近土体的转动场梯度、应力场梯度增大,主应力发生大角度旋转。
  • 摘要:应用角点非共轴本构模型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浅基础的受力沉降问题。当非共轴塑性模量较小时,包含非共轴模型子程序的ABAQUS的非线性计算可能不收敛。深入地分析表明,不收敛问题是由于在塑性变形刚开始时,非共轴的塑性应变增量明显大于共轴的塑性应变增量。为了克服数值不收敛问题,对原有的角点非共轴模型加以改进。在改进的模型中,非共轴塑性模量是累加塑性剪应变的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这个改进的非共轴模型提高了非线性计算的收敛性,同时保持了原有非共轴模型的功能。
  • 摘要:基于Fluent气固两相流,运用k-ε湍流模型,对风沙环境下沙漠路基的风蚀破坏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路基不同横断面下风沙流扰动、增速、减速、恢复的过程,以及路基障碍物的存在对风沙流扰动后造成的风速减弱区和恢复区,总结路基坡面特征点的风速变化规律,与现场实测结果作比较,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路基横断面下风速减弱区和恢复区的分布对路基高度变化敏感,受边坡坡率的影响较小,不同路基高度、不同边坡坡率下路基沿程风速变化明显不同。边坡坡率一定,随路基高度的增加,路基周围流场扰动被增强,迎风坡坡顶风速增大显著,背风坡坡底风速下降愈明显;路基高度一定时,边坡坡率越小,路基沿程风速变化越平缓。当边坡坡率为1:3时,路基模型高度由1m增加到3 m时,迎风坡坡顶风速增加12%,背风坡坡底风速降低约80%。建议为避免沙漠路基的风蚀破坏,路基高度不宜太大,边坡坡率较小为宜。
  • 摘要:多孔介质中的流动问题,与孔隙介质的特性,含水量状态以及含水量的变化历史密切相关。基于毛细循环滞回理论模型,考虑含水量变化历史对土水特征关系的影响,在开发的U-DYSAC2有限元程序中进行了相应的数值实施。在试验给定的初边值条件下进行了非饱和渗流模拟分析,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表明在压力边界条件反复变化下,考虑滞回效应能获得更接近实测的结果,证实该模型在模拟各种循环变化条件下非饱和土渗流初边值问题的适用性与必要性。对入渗重分布反复变化条件下非饱和土柱流动的数值模拟表明,考虑滞回与不考虑滞回条件下,含水量、孔隙水压力和湿峰的迁移的预测在入渗后的重分布过程差异较大。考虑滞回效应时,土柱上部的脱湿速率、下部的吸湿速率比不考虑滞回时要低。从而证实了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土水状态依赖于含水量变化,而且强烈依赖于土体的水力路径变化。因此,循环边界条件变化下,毛细滞回效应在非饱和渗流模拟中的影响显著,必须加以考虑。
  • 摘要:岩体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岩石细观组分的运动学行为。研究岩石运动学行为时通常将岩石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较多,而直接以细观组分为对象的研究较少。以石灰岩为例,根据室内试验获得的岩石力学性质指标,使用基于非连续介质理论的颗粒流方法,将材料离散成刚性颗粒组成的模型,把颗粒细观变化与宏观力学特性联系起来,建立了石灰岩的细观结构模型,获得了颗粒接触力、颗粒接触模量、接触连接强度和连接刚度比等细观力学参数。由于文中直接以细观成分为研究对象、反映了岩石和岩体组成的本质特点,所得结论不仅对含裂隙岩石本构关系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对岩体上程性质和地质灾害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摘要:论述了考虑开挖卸荷效应的二维位移反分析方法。对龙滩水电站左岸岩质边坡1-1剖面进行地质概化、施工开挖分区和开挖扰动分区,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根据试验和现场实测资料,确定待反演得参数和取值范围,通过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相结合反分析出岩体力学参数。基于该参数的止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计算位移与监测位移趋势一致,量值吻合。开挖面附近最大压应力约为1.0MPa左右,开挖面附近基本上没有拉应力区。开挖完成后的塑性区主要分布在坡项和开挖面及大断层附近,而且基本上发生在开挖损伤区和部分卸荷影响区。
  • 摘要:采用三维颗粒流程序,进行了粗粒料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试验过程中保持甲均主应力和中主应力系数不变,研究了不同平均主应力和中主应力系数下粗粒料的变形和强度特性。通过比较粗粒料真三轴颗粒流模型试验结果和室内真三轴试验结果,发现三维颗粒流程序能够较好地模拟该种材料的三维力学特性。基于已提出的统一破坏准则理论,通过调整准则中的材料参数,发现该准则能够较好地描述粗粒料的室内真三轴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
  • 摘要:影响黄土湿陷性等级的因子之间存在着相关性,针对这一问题,利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理论研究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分析模型。选用天然重度、干重度、孔隙比、含水率、塑性指数5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以湿陷系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黄土的天然重度、干重度、孔隙比对黄土湿陷性等级影响具有共性,可归为一类因子; 含水率和塑性指数分别为一类,这样就将相关的原始因子转换为相互独立的因子。将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引入黄土湿陷性系数等级评价中,不仅保留了原始因子的信息,而且还消除了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减小了误差,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工程实例分析表明,提出的分析模型与实际工程相吻合,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 摘要:结合小净距隧道工程特点,分别建立不同跨度小净距隧道有限元计算模型,对隧道施工过程力学特征及围岩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三车道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区别于两车道小净距隧道的基本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对应不同隧道跨度、隧道净距和围岩级别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别,相同隧道净距条件下,三车道小净距隧道围岩应力状态比两车道隧道差,净距越小,差别越大,而围岩质量越低,差别也越显著;另外,在质量较差的围岩中,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围岩受力最薄弱部位主要集中在岩柱雁形部,而两车道小净距隧道则为岩柱中部。研究结果可为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 摘要:士体由于沉积而具有天然的非均质性,但关于非均质地基中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却很稀少,在实际盾构隧道工程中均按均质地基对待。但这一简化并没有考虑非均质性对保持开挖面稳定所需最小支护压力的有利作用,以及对破坏模式的影响。故文中采用基于tresca准则的弹塑性有限元法来研究黏聚力随深度线性变化的纯黏土地基中平面应变隧道的开挖面稳定性,模拟了土体失稳渐进破坏的全过程。最终验证了无量纲化的有效性,得到了各种工况时保持土体稳定的最小支护压力值,并发现了黏聚力线性变化斜率对深埋隧道破坏模式的影响,可为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提供依据。
  • 摘要:以粤北山区高速公路某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其施工过程,揭示开挖卸荷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及稳定机制,探讨锚杆在边坡稳定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开挖卸荷引起松弛变形,变形量从坡顶向坡脚逐渐增大,从开挖临空面向坡体内部逐渐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坡脚,且在坡脚形成塑性区;锚杆支护后提高了加固部分土体的强度,减小了下级开挖引起的松弛变形,限制坡脚塑性区的发展。锚杆轴力沿杆体不均匀分布,其规律与锚杆长度有关,且一般下层锚杆轴力较上层大。锚杆支护不仪提高施工期的稳定,还可有效减弱应变软化对边坡长期稳定的不利影响,提高安伞储备。研究成果对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的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数值模拟研究了马蹄形隧道在不同载荷下从围岩初始损伤至失稳破坏的破坏过程,分析了侧压力系数λ对隧道的初始损伤、拱项位移、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和围岩损伤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损伤机制与λ密切相关,当λ较小时,在空间上初始损伤分布具有较大的离散性,以拱脚、拱肩和拱顶位置为主;当λ较大时,初始损伤以拱顶的拉伸损伤位置为主;拱顶垂直方向的位移随λ的增大而减小,且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隧道围岩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随λ的增大而增大,隧道围岩应力分布和应力集中程度受隧道形状的影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隧道形状比离自由而的距离作用机制更为强烈;在破裂模式上,当λ较小时,裂纹以垂直方向开裂为主,随着λ的增大转变为以水平方向开裂为土。
  • 摘要:固化土和土工格栅护岸工法(SG-WALL工法)是一种采用固化土和土工格栅加固港口护岸结构的新型工法。它的抗震性能已经通过一系列振动台试验得到了确认。为了能够数值再现SG-WALL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对SG-WALL结构的振动台试验进行了动态数值模拟研究。试验和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再现SG-WALL结构在振动荷载作用下的主要动力特征。模拟结果还表明:同化土的长度对SG-WALL抗震性能起到重要的影响;土工格栅的最大拉应变发生在与排桩的连接处,并且沿着远离排桩的方向逐渐减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