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力学特性

动力学特性

动力学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928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2篇、会议论文473篇、专利文献199247篇;相关期刊628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332种,包括第12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 、第十一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动力学特性的相关文献由5684位作者贡献,包括闻邦椿、韩清凯、马辉等。

动力学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2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473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99247 占比:99.16%

总计:200932篇

动力学特性—发文趋势图

动力学特性

-研究学者

  • 闻邦椿
  • 韩清凯
  • 马辉
  • 孙伟
  • M·C·德赛
  • 刘洪涛
  • 徐连红
  • 秦大同
  • 阎绍泽
  • A·Y·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峰; 杨根; 熊信; 周科平; 李聪; 李杰林
    • 摘要: 我国多年冻结区和季节性冻结区面积广泛,在这些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采必须考虑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其中寒区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值得研究.以位于西藏自治区的玉龙铜矿为例,矿区平均海拔约4000 m,最冷月日平均最低气温约-20°C,冻结期长,边坡稳定性受冻融作用显著,冻结岩层给爆破开挖带来诸多困难,制约了矿山生产效率.为研究低温条件下边坡岩石的动态力学特性,从西藏玉龙铜矿边坡钻取了大理岩试样,借助含低温控制系统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实验系统,对常温干燥、常温饱水和低温冻结三种状态的岩样进行了动态拉压力学实验,以探究温度、含水量对岩石动态力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受低温水冰相变和岩石基质冷缩的共同影响,-20°C冻结岩样的平均单轴动态压缩、拉伸强度较常温下有所增大.其中,岩石基质的冷缩现象是造成冻结岩石强度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四种应变率下,压缩应力分别增大1.30、1.62、1.41、1.43倍,拉伸应力分别增大1.36、1.28、1.22和1.29倍;(2)受孔隙水软化影响,饱水岩样动态强度小于干燥岩样,因此同一应变率下的实验数据满足规律,即冻结岩样强度最高,干燥次之,饱水最低;(3)相同应变率下,饱水大理石的动态冲击破碎时间最长,且随应变率增大下降速度最快,同时,在相同应变率下,冻结岩样破碎耗能大于常温耗能,随应变率变化增幅最大.
    • 任菲; 王得玺; 时桂芹; 梁栋; 王琪; 王宁; 白温毓; 易园园
    • 摘要: 为研究双齿圈人字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故障机理,探明系统故障、元件支撑刚度与接触力的关联规律,使用SolidWorks建立双齿圈人字行星齿轮系统三维模型.基于ADAMS虚拟样机和赫兹接触理论,考虑摩擦系数,构建系统虚拟样机模型,研究人字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运动学规律、健康或故障两种状态下的接触力频谱特性和考虑构件支撑刚度时的接触力变化规律.在接触力分析的基础上计算系统均载系数,分析系统的均载特性.结果表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行星轮存在较高的齿频振动,当发生断齿故障时,系统故障特征明显,均载系数呈倍数增大;构件支撑刚度对系统接触力和均载特性均有较大影响,考虑构件支撑刚度时系统的载荷分布更为均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均载性能.研究结果对于故障诊断、改善系统动力学特性和实现系统的动态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 袁春华; 杨浩然; 李翔宇
    • 摘要: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它的放电特性决定了神经网络的功能。不同的神经元模型具有不同的动力学特性,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放电特性。神经元的量化数学模型,既要包括足够的细节来考虑单神经元的动力学,又要尽量减少模型的复杂性使得模型计算方便,二维Prescott模型为真实性和计算效率之间提供了一个良好折中。论文用解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部电刺激下神经元二维Prescott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发现,通过改变模型离子通道参数可以复现两类神经元兴奋性。论文还分析了模型的平衡点分布特性,最后得到了模型参数与外部刺激变化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范少杰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刮板输送机的应用性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以SGD320/17B型刮板输送机为例,建立模型,对不同链速、负载和地形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对不同位置的链速和张力进行仿真分析。基于SGD320/17B型刮板输送机建立试验平台,对不同链速、负载和地形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为今后刮板输送机的设计提供支撑。
    • 钱海俣; 朱军超; 温华兵; 何从帅
    • 摘要: 为了研究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Multilayer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MFRP)轴的动态特性,建立了三维等效弯曲刚度理论和传递矩阵法的耦合模型,研究了厚径比、长径比、铺层角度、铺层占比和堆叠方法对MFRP轴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耦合模型对MFRP轴动态性能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小角铺层占比是MFRP轴固有频率大小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厚径比、长径比的增大,MFRP轴的固有频率减小。无论在简支/自由边界条件还是简支/简支边界条件下,±45°和±90°铺层组合的MFRP轴的固有频率均小于金属轴。
    • 凌益民; 肖长天; 刘宜杰; 庞伟; 毛新勇; 尹玲
    • 摘要: 数控机床在加工过程中,主轴振动会对加工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针对传统通过更换主轴以减小振动等方法中存在的不便,以VMC850E型立式数控加工中心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外加阻尼器,通过附加阻尼和质量块的形式吸收主轴振动的能量以减小主轴振动强度。在外加阻尼器后,主轴的随机启停空运行响应信号幅值有明显的降低,说明外加阻尼器对主轴的振动确实有抑制效果。根据工作变形分析法来分解机床各阶模态对加工过程中结构振动的贡献程度,分析了切削激励力对主轴主振模态及振动特性的影响,以及外加阻尼器后主轴各阶模态对加工过程中结构振动贡献程度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空运行实验和切削加工实验验证了外加阻尼器对车床主轴的抑振效果,表明在特定的加工参数下,外加阻尼越大则主轴的振幅信号越小,即抑振的效果越好。
    • 殷超; 张伟为; 于海波; 陈远俊
    • 摘要: 针对特高压串补平台结构系统设计需满足抗震稳定性要求,建立了基于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得到平台整体固有频率和振型,并在模态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频域范围内不同设计变量对系统幅频响应函数的影响。结合标准地震时程波激励,计算系统加速度响应以及支柱绝缘子、斜拉杆件载荷力变化特性,对平台进行时域抗震响应分析。以降低相对位移和加速度为目标进行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提升阻尼弹簧刚度与斜拉杆件预紧力有利于提升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相比初始设计,位移与加速度响应降低了19%。
    • 凌益民; 肖长天; 刘宜杰; 庞伟; 毛新勇; 尹玲
    • 摘要: 数控机床在加工过程中的振动会影响加工稳定性和零件成型质量,研究辨识引起较大振动的机床薄弱部位对提高零件加工质量有重要意义。以VMC850E型立式数控加工中心为研究对象,对引起机床振动的薄弱部位开展辨识研究。机床结构的模态参数是机床的固有属性,只与机床本身的结构有关。进行了机床静态下的锤击实验,得到机床结构的模态参数。根据机床结构的模态振型得到模态质量分布矩阵,模态质量越大则对应部件的振动能量越大,该部件越可能是薄弱部件,由此辨识出主轴最有可能是薄弱部件。进一步,针对传统常用模态分析法的缺点,提出了基于机床自身部件运动来激励机床运行的自激励方法,在主轴随机启停的空运行实验中,通过主轴的响应信号辨识出了机床对应阶次的模态,实验结果表明主轴是机床的薄弱部件。
    • 贾淯斐; 王浩程; 夏冬; 仝文慧; 梁冰
    • 摘要: 为研究冻融作用下含不同冲击损伤砂岩的动力学特性,对完整及不同初始损伤的泥质粉砂岩进行冻融后开展冲击加载试验,研究冻融作用对含初始损伤泥质粉砂岩的宏观动力学性能和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含初始损伤砂岩的纵波波速、弹性模量与冻融周期呈负相关;含Ⅰ、Ⅱ、Ⅲ、Ⅳ级初始损伤砂岩的纵波波速随冻融周期的增大分别下降了8.1%、11.9%、11.2%、16.8%,初始损伤等级越高的砂岩在冻融作用下纵波波速下降幅度越明显;冻融损伤和初始损伤耦合作用下砂岩弹性模量的变化速率逐渐增加,抵抗形变的能力逐渐下降,塑性逐渐增大;在冻融作用下含初始损伤砂岩的动态抗压强度与应变率呈指数衰减;初始损伤的存在加剧了冻融损伤对岩石的劣化作用,加快了砂岩自身宏观动力学性能的弱化速率。
    • 何家敏
    • 摘要: 建立了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系统的刚柔耦合模型,并在60和120 km/h两种速度工况下进行仿真计算,探索车辆行驶速度的提升对钢轨、浮置板的动力响应及车辆运行安全性、平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行驶速度的提升对钢轨、浮置板的垂向振动加速度影响显著,加速度峰值分别增长91.5%、122.5%;行驶速度对钢轨、浮置板垂向位移的影响较小,位移分别增加8.0%、9.2%;在高速工况下,脱轨系数增大164%,车辆运行安全性显著降低,车辆运行平稳性变化不明显,所设置的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参数能满足车辆运行安全性、平稳性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