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软弱夹层

软弱夹层

软弱夹层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92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0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12652篇;相关期刊328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3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等;软弱夹层的相关文献由2022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战友、黄曼、李珺等。

软弱夹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0 占比:5.57%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12652 占比:93.89%

总计:13476篇

软弱夹层—发文趋势图

软弱夹层

-研究学者

  • 罗战友
  • 黄曼
  • 李珺
  • 邹宝平
  • 陈超
  • 陶燕丽
  • 胡斌
  • 吴李泉
  • 李宁
  • 熊志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范昊; 肖诗荣; 魏瑞琦; 张浪
    • 摘要: 软弱结构面对边坡稳定往往存在控制作用,为探究软弱夹层对矿山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塘垭石灰岩矿山为例,利用工程地质分析和颗粒离散元软件MatDEM对比分析了含软弱夹层和不含软弱夹层两种不同的边坡模型分步开挖的影响情况.工程地质分析表明:软弱夹层的作用使边坡产生不利块体从而形成底滑面,造成边坡平台下沉滑移、岩体滑落等失稳变形现象.数值分析表明:在含有软弱夹层的情况下,x方向最大位移为0.025m,最大增幅为140%;总位移量最大为0.045m,最大增幅为150%.在无软弱夹层的情况下,x方向最大位移为0.011m,总位移最大为0.018m.说明分步开挖会在软弱面处产生大量的位移集中现象;热量云图表明:在含有软弱夹层的情况下,软弱面附近会形成明显的红色带状高热量区,高热量带依附于软弱面并伴随着坡面的开挖向前扩展;研究表明软弱夹层的存在会对边坡开挖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 范昊; 肖诗荣; 魏瑞琦; 张浪
    • 摘要: 软弱结构面对边坡稳定往往存在控制作用,为探究软弱夹层对矿山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塘垭石灰岩矿山为例,利用工程地质分析和颗粒离散元软件MatDEM对比分析了含软弱夹层和不含软弱夹层两种不同的边坡模型分步开挖的影响情况.工程地质分析表明:软弱夹层的作用使边坡产生不利块体从而形成底滑面,造成边坡平台下沉滑移、岩体滑落等失稳变形现象.数值分析表明:在含有软弱夹层的情况下,x方向最大位移为0.025m,最大增幅为140%;总位移量最大为0.045m,最大增幅为150%.在无软弱夹层的情况下,x方向最大位移为0.011m,总位移最大为0.018m.说明分步开挖会在软弱面处产生大量的位移集中现象;热量云图表明:在含有软弱夹层的情况下,软弱面附近会形成明显的红色带状高热量区,高热量带依附于软弱面并伴随着坡面的开挖向前扩展;研究表明软弱夹层的存在会对边坡开挖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 李建忠
    • 摘要: 为保障木瓜矿10-201回风顺槽含软弱夹层顶板的围岩稳定,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软弱夹层位置对压力拱厚度就内边界位置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结合回风顺槽软弱夹层顶板的具体特征,确定围岩控制对策为协同耦合支护,包括:软弱夹层与硬岩层间的耦合、支护与围岩间的耦合和支护构件间的协同耦合。基于围岩控制对策,设计巷道支护方案为让压锚杆索+工字钢护表+关键部位注浆,并在巷道掘进期间进行围岩变形量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支护方案实施后,巷道掘进期间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的最大值分别为40 mm和64 mm,保障了围岩的稳定。
    • 张辉; 陆嘉伟; 王健; 张继勋; 任旭华
    • 摘要: 岩质边坡的安全稳定性一般由其内部的软弱夹层控制。建立了几种典型的软弱夹层分布的岩质边坡,基于强度折减法,并考虑破坏过程中的张拉作用,逐步增大折减系数,得到不同折减系数的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并与传统强度折减法的计算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在软弱夹层控制的岩质边坡的顶部存在张拉破坏;考虑抗拉强度计算得到的塑性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且结果偏保守。
    • 袁超; 汤新能; 杨龙; 霍振升
    • 摘要: 文章运用工程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理论对含软弱夹层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合昌保高速公路K81+420~K81+750段左侧含软弱夹层高质边坡,对含软弱夹层边坡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对防治方案前后进行了计算研究。对比不同计算方案结果,综合考虑滑坡规模、安全风险、施工条件、工程造价等,坡面均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格+支撑渗沟防护,坡体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护,可以有效防治含软弱夹层边坡失稳。
    • 冯霄; 王禹; 刘洋; 刘庆丽; 杜娟; 柴波
    • 摘要: 顺层岩质滑坡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是危害山区城镇安全的重要灾害类型之一。发育软弱夹层的顺向斜坡是顺层岩质滑坡的高发区,区域顺层岩质滑坡易发性评价应融入软弱夹层的控滑机制和空间分布不确定性分析。以万州区铁峰乡为研究区,在软弱夹层物质结构及空间分布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原生沉积、构造变形和表生改造作用下区内页岩和泥岩两类软弱夹层发展为滑动面的演化机理,总结了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考虑软弱夹层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提出了软弱夹层垂向分布和有效控滑深度范围内软弱夹层控滑贡献度的计算模型。提取了软弱夹层类型和控滑贡献度等表征顺层岩质滑坡控滑结构的关键指标,结合地形地貌、斜坡结构、水文地质及人类工程活动4类要素,构建了顺层岩质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万州区铁峰乡河谷南侧的顺向坡区段,以斜坡为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顺层岩质滑坡开展了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侏罗系珍珠冲组泥化夹层和自流井组页岩层是顺层岩质滑坡的主要控滑层位,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占比分别为9.7%和25.8%,岩质斜坡单元下伏软弱夹层分布情况和斜坡前缘开挖情况是影响滑坡灾害易发性的主要因素,建房和道路开挖等人类工程活动极易诱发顺层岩质滑坡灾害。与不考虑软弱夹层相关指标的易发性评价结果相比,本文方法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 安辰亮; 吴文亮; 赵小朋; 刘炳华; 闫新勇; 王道远
    • 摘要: 研究目的:地下连续墙槽壁失稳分为整体失稳和局部失稳,当地下连续墙跨越软弱夹层时极易出现局部失稳。为研究地下连续墙跨软弱夹层时槽壁局部失稳机理,利用槽壁最小主应力迹线,确定成槽施工的扰动范围,构建槽壁局部失稳计算模型,基于塑性极限破坏理论,推导槽壁局部稳定安全系数表达式。研究结论:(1)本文获得的地下连续墙局部稳定安全系数理论解答与现场超声波检测结果一致,可用于定量分析地下连续墙槽壁局部稳定性;(2)土拱长度可近似取槽段长度,土拱高度与槽段长度和土的内摩擦角呈正相关;(3)槽壁局部稳定性与软弱夹层的厚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呈正比关系,与槽段长度、地表荷载、地下水位呈反比关系;(4)本研究成果对跨软弱夹层地下连续墙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 闫晓龙
    • 摘要: 含软弱夹层的钻孔孔壁稳定性是制约钻探的关键问题,其稳定性的制约因素众多。在分析圆孔弹塑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软弱夹层三维钻孔模型,采用摩尔-库伦判别准则,研究不同地质钻孔孔径、软弱夹层倾角、厚度以及其弹性模量、内聚力和泊松比条件下,孔周的围岩稳定性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完整围岩(软弱夹层厚度0 m)明显高于含软弱夹层孔壁的稳定性系数;(2)孔壁的稳定性随孔径大小增加而降低,随软弱夹层倾角和厚度的增加而降低;(3)孔壁的稳定性随泊松比的增加而降低,随弹性模量和内聚力的增加,变化规律则相反,稳定性系数对泊松比、内聚力、弹性模量的灵敏性依次降低。
    • 梁学斌
    • 摘要: 为了研究软弱夹层特性对于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利用FLAC3D建立某一含软弱夹层顺倾边坡的模型进行动力加载。归纳出如下结论:波阻抗反映了应力波在岩石中穿透和反射的能力,响应与边坡的波阻抗比成正比;随着夹层厚度的增加,坡肩的动力响应随之增大,坡面放大系数整体呈现出相对先慢后快再慢的增大趋势;坡肩的响应对夹层倾角不敏感,但随着夹层倾角的增大,高程较低处就出现很大的放大系数,易发生"挤出破坏"。软弱夹层的存在控制边坡的动力响应,会加剧边坡的动力响应,使边坡更易破坏,实际工程中应对软弱夹层加以重视。
    • 周荣亮; 刘彦华; 徐睿知
    • 摘要: 由于近几年工程勘察需要,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快速发展,在工程勘察中多道瞬态面波以工程周期短、施工条件简单、效果良好的一种勘察手段。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利用多道瞬态面波方法对一些特殊地区勘察,通过对面波相速度分析,进而对覆盖层、强风化层、中风化层及软弱夹层厚度进行划分,并分析罐区地基问题原因。现场再进行钻探验证,进一步确定多道瞬态面波在工程勘察的应用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