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易发性评价

易发性评价

易发性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320篇,主要集中在灾害及其防治、测绘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10819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山地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测绘科学与技术)、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等;易发性评价的相关文献由1075位作者贡献,包括晏鄂川、殷坤龙、牛瑞卿等。

易发性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0819 占比:99.74%

总计:111111篇

易发性评价—发文趋势图

易发性评价

-研究学者

  • 晏鄂川
  • 殷坤龙
  • 牛瑞卿
  • 范宣梅
  • 许冲
  • 陈剑
  • 丁明涛
  • 伍剑波
  • 姚鑫
  • 孙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齐荣; 苗则朗; 陈帅; 李珂; 蒲明辉
    • 摘要: 为提高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精度,从多模态数据融合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以芦山地震为例,从多源数据中提取15种滑坡影响因子,将这些影响因子按4种不同类型的模态数据进行融合;以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利用多模态分类模型评价地震滑坡易发性,并与逻辑回归模型比较;最后分别采用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区划滑坡灾害点密度2种精度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多模态分类模型的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其评价结果的曲线下面积、高易发区-极高易发区的滑坡灾害点密度分别为0.86、2.24个/km^(2),均优于逻辑回归模型,表明该模型在区域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从数据融合角度为提高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精度提供了新思路。
    • 毛启曦; 胡元平; 刘万亮; 翁茂芝; 段先锋
    • 摘要: 以利川市谋道—建南线性廊道区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型(剖面曲率)、构造缓冲距离、工程地质岩组、地表水缓冲距离、地形湿度和线性工程缓冲距离8个评价因子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基于研究区130个地质灾害点随机抽取100个样本数据,采用信息量模型进行计算,共划分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4个等级。结果表明,极高易发区面积为39.84 km^(2),高易发区面积为105.49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92%和31.56%,其地质灾害点数分别占总数的77%和16%,其中极高易发区地质灾害点密度为1.93处/km^(2),明显高于其他易发等级,表明评价结果可靠。此研究可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李婧; 卢玲; 唐泽
    • 摘要: 应用瞬态降雨入渗和基于网格的区域边坡稳定模型(TRIGRS),选取研究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环境水文地质参数和气象参数,分析了2010年“8·13”特大暴雨过程中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流域内的边坡稳定性。将模拟得到的不稳定区域与实际发生滑坡的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模型的合理性。结果显示,TRIGRS模型可以用来计算区域边坡的稳定系数。模拟结果与“8·13”特大暴雨诱发的滑坡较为吻合。随着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的增大,红椿沟流域内不稳定的区域逐渐增大。在降雨历时较长的情况下,随着降雨的持续,红椿沟流域内仍有可能形成新的滑坡。
    • 杨政杰
    • 摘要: 以凯里市鱼洞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降雨、地质岩组、坡向、地质构造、矿山采空区、河谷水文、坡度8个致灾因子,经专家确定各致灾因子之间重要程度,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到各因子的权重,最后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叠加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三个区,为鱼洞河流域开发建设、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决策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 杨康; 薛喜成; 李识博
    • 摘要: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防灾减灾工作部署、灾害预警以及风险管控的基础,针对评价因子在量纲、性质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准确性等问题,以陕西省子长市作为研究区,引入信息量(information value,INF)模型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提出一种信息量融入GA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首先,从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三个方面选取坡度、坡向、河流距离、土地利用类型等9个评价因子,利用INF模型将各评价因子量纲进行统一,构建样本数据集;然后,利用GA迭代求解SVM关键参数c和g的最优值;最后,将全区点集属性数据代入训练好的模型中求解并输出子长市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值,将该值代入ArcGIS软件得到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采用信息量融入GA优化SVM模型得到的子长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的准确率为93%,优于INF模型和INF-SVM模型;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极高、高易发区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西部,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沿部分道路及支流呈树枝状散布,地质灾害低、极低易发区在整个研究区内分布最广。该研究结果可为同等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可为研究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周粤; 王运生; 赵逊; 王国康; 苏毅; 毕杨杨; 向超
    • 摘要: 以往对于怒江流域泥石流的研究大多关注支流泥石流对干流的影响,而对支流内群发性泥石流易发性的研究较少。迪麻洛河为怒江左岸一级支流,因其凸型斜坡地貌、变质软岩分布、断裂剪切破坏及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产生的丰富物源等特征在怒江上游具有代表性。野外调查揭示,流域内泥石流主要分为沟谷型、坡面型和沟谷-坡面复合型3种,且多发育于迪麻洛河左岸。基于水文响应单元,从地质、地貌、降雨量、物源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选取8项评价因子。针对各因子对不同类型泥石流影响程度的不同,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因子不同的权重。最后结合信息量法,分类剖析不同类型泥石流的易发性。结果表明:各类泥石流易发性高和极高的地区主要地层为石炭系第四段(C^(d))、第五段(C^(e))等岩性软弱地层;主要沿着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分布;越靠近断裂带易发性越高。随着易发性等级的提高,泥石流发育比例和相对发育比例也相应增高;各类型泥石流AUC达83.34%、90.07%和84.39%,评价结果合理,可为怒江支流泥石流防治规划与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为西南深切峡谷变质软岩区群发性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 张林梵; 王佳运; 张茂省; 陈社斌; 王涛
    • 摘要: 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是开展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风险性评价的基础。结合新疆伊宁县野外地质调查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研究区黄土滑坡控制性因素,以此作为挑选致灾因子的判据。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来构建区域滑坡易发性预测模型,采用训练良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整个研究区DEM数据和遥感解译数据,得出研究区滑坡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为当地区域滑坡的预防和治理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 冯霄; 王禹; 刘洋; 刘庆丽; 杜娟; 柴波
    • 摘要: 顺层岩质滑坡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是危害山区城镇安全的重要灾害类型之一。发育软弱夹层的顺向斜坡是顺层岩质滑坡的高发区,区域顺层岩质滑坡易发性评价应融入软弱夹层的控滑机制和空间分布不确定性分析。以万州区铁峰乡为研究区,在软弱夹层物质结构及空间分布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原生沉积、构造变形和表生改造作用下区内页岩和泥岩两类软弱夹层发展为滑动面的演化机理,总结了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考虑软弱夹层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提出了软弱夹层垂向分布和有效控滑深度范围内软弱夹层控滑贡献度的计算模型。提取了软弱夹层类型和控滑贡献度等表征顺层岩质滑坡控滑结构的关键指标,结合地形地貌、斜坡结构、水文地质及人类工程活动4类要素,构建了顺层岩质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万州区铁峰乡河谷南侧的顺向坡区段,以斜坡为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顺层岩质滑坡开展了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侏罗系珍珠冲组泥化夹层和自流井组页岩层是顺层岩质滑坡的主要控滑层位,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占比分别为9.7%和25.8%,岩质斜坡单元下伏软弱夹层分布情况和斜坡前缘开挖情况是影响滑坡灾害易发性的主要因素,建房和道路开挖等人类工程活动极易诱发顺层岩质滑坡灾害。与不考虑软弱夹层相关指标的易发性评价结果相比,本文方法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 吴远斌; 刘之葵; 殷仁朝; 雷明堂; 戴建玲; 罗伟权; 潘宗源
    • 摘要: 湖南省怀化市为新兴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在近年来的大量工程活动影响下,城区发生多起岩溶塌陷灾害,对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发展造成较大威胁。依托岩溶塌陷专项地质调查成果,选择岩溶发育程度、到断层的距离、土层结构、土层厚度、岩溶水位波动幅度、岩溶水位与基岩面关系、地下水开采强度、岩溶塌陷密度8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岩溶塌陷易发性多因素判别模型,并系统研究各因素对岩溶塌陷形成的影响作用,确定各因素权重赋值。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怀化地区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怀化地区岩溶塌陷高、中易发区面积分别为107.48km^(2)、157.13km^(2),分别占易发区总面积的34.7%、50.7%;区内穿越岩溶塌陷高易发区、中易发区的各类交通线路长度分别为16.4km、88.9km,占穿越易发区总线路长度的12.9%和69.9%,受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威胁较大。
    • 范雅婕; 范宣梅; 方成勇
    • 摘要: 四川省地形高低悬殊,岩性构造发育,各类地质灾害频发,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崩塌、泥石流属于广义上的滑坡,以四川省丹巴县为例,从考虑不同滑坡类别的区域性地质灾害易发性出发综合考虑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空间概率分布。基于ArcGIS通过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共选取高程、坡度等10个地质灾害关键控制因素,采用信息量模型对综合地质灾害进行了易发性评价。最终通过ArcGIS的单元统计(Cell Statistics)功能实现多个栅格图层最大值法合成综合易发性,进一步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单种滑坡类别易发性模型的精度。按照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章谷镇、太平桥乡以及甲居镇等地。研究结果证明信息量模型能对单类地质灾害进行评价,栅格最大值法是获取综合易发性的一种有效评价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