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第九届渤海湾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第九届渤海湾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第九届渤海湾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山东东营
  • 出版时间: 2017-11-29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第九届渤海湾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东濮凹陷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对地震资料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地震资料具备高分辨率、保幅保真特性,同时要求地震数据通过储层预测具备储层识别的能力,处理中开展了振幅相对保持的噪声压制技术、高保真振幅补偿技术、提高分辨率技术及道集优化技术,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地质研究需求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解决了开发难题.
  • 摘要:为了明确东濮凹陷西南部地区下步勘探方向,应用碳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天然气组分、色谱-质谱等多种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东濮凹陷西南部地区油、气和源岩特征.研究认为,工区沙三段烃源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为差~中等烃源岩;沙三段烃源岩先生成原油,再进入高成熟阶段大量生成天然气,天然气为具有重碳同位素特征的煤型气,是西南部地区重要的天然气来源;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为好烃源岩,目前处于高成熟阶段,生成大量煤成气.西南部地区产出的天然气为混合气,源岩是沙三段烃源岩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两套烃源岩共同供烃的圈闭区为下步重点勘探方向.
  • 摘要:黄骅坳陷埕海断坡区具有优越的成藏背景,具有含油气层系多、油气藏类型多样、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的复式聚集特征,是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通过系统解剖埕海断坡区构造、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明确了阶状断裂斜坡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油气富集规律,提出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储集条件和储盖组合、基岩潜山背景下的断阶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是油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宽缓斜坡背景始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断裂、不整合面及砂岩输导层三者不同的配置关系,构成了研究区多种油气运聚方式,形成大面积、多层系油气聚集区.高斜坡和低断阶勘探程度低,潜力大,是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区.
  • 摘要:"两宽一高"地震资料较常规采集资料有明显优势:高密度使信号得到充分采样,消除了采集脚印给地震资料带来的假频影响;宽方位提高了照明度,得到更加丰富的波场信息,有利于进行各向异性分析和裂缝预测等;宽频带提高了资料的分辨率,能够很好的反映地下构造和岩性特征.因此,必须根据"两宽一高"资料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技术充分挖掘资料潜力.本文采用了宽频处理技术、宽方位资料OVT域处理技术、"两宽一高"资料和常规资料的融合处理技术及多方位网格层析成像叠前深度偏移建模技术等,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成果,满足了现阶段的地质需求.
  • 摘要:奥陶系潜山是冀中坳陷北部潜山勘探的重要目标,在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基础上,运用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冀中坳陷北部奥陶系潜山发育四套云岩孔隙型和一套岩溶缝洞型储集层.岩性主要为泥-粉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其次为泥晶灰岩,储集空间主要发育晶间(溶)孔、构造裂缝和溶蚀孔洞等.通过储层基本特征研究,明确了有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到岩石类型、裂缝发育程度和岩溶作用强度三主因素的控制,岩石类型是控制储层形成的基础,裂缝发育程度是制约储层形成的关键,岩溶作用强度控制储层的优劣.据此建立了冀中北部奥陶系区域层状、区域块-层复合状和局部块状三种储层发育模式.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依据.
  • 摘要:本文以冀中坳陷古近系深层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开展深层碎屑岩储层的沉积特征、成岩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储集物性特征以及优质储层物性发育主控因素等方面研究.以储层的保孔和增孔量研究为核心,通过定量分析沉积作用、地层超压、成岩作用和油气充注作用下储层的保孔量和增孔量,以孔隙度实际包络线为基准,将最大正常孔隙度演化曲线向右平移,定量分析不同构造带的增孔量和保孔量,预测储层的"纵向分段、横向分带"在未知深度的物性,利用孔隙度演化趋势线与物性下限交汇法,确定缓坡带、陡坡带和洼槽带勘探下限.在利用储层物性动态演化研究方法、"有效物性下限"和产能约束下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地层压力"三要素综合评价方法,多参数定量评价深层有效储层.综合有利构造、有利沉积作用、有利成岩相组合、地层超压、有效储层发育区,结合已有的勘探成果,对研究区有利含油气区进行了综合预测,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 摘要:河间变质岩潜山位于饶阳凹陷中央潜山带,形成于太古代晚期,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中受岩性、构造作用、古风化作用、溶蚀作用、深度、岩浆侵入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宏观和微观储集空间均发育的孔隙-裂缝型储层,其中又以裂缝型储层为主要储集空间.潜山裂缝的形成往往是以其中一种因素为主,其他因素有机配合的作用下形成的.河间变质岩潜山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经历了多次升降.根据潜山演化史,可将裂缝发育分为早、中、晚三个期次.通过对河间变质岩潜山储集空间的形成机制、主控因素及分布的研究,本文将河间变质岩潜山储集空间分为潜山顶面风化壳破碎型、潜山内幕裂缝型和潜山内幕溶蚀改造型三种储集空间类型.其中,顶面风化壳破碎型、内幕裂缝型两种类型储集空间具备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潜力.
  • 摘要:近两年南堡4号构造带中深层构造-岩性油藏成为南堡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以构造-岩性油藏勘探理论为指导,按照"构造背景研究,寻找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确定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层系;沉积体系研究,寻找构造-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目标;已知油藏解剖,构建构造-岩性油藏模式;优势储层预测,识别与落实构造-岩性圈闭,最后优选有利钻探井位"的勘探思路,深化了南堡4号构造带中深层地质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勘探潜力.勘探实践证实,针对南堡4号构造带中深层构造-岩性油藏钻探的NP4-66、NP4-65等4口井均获得成功,所形成的勘探思路对类似地区构造-岩性油藏勘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摘要: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及应用能够解决特低渗透油藏开发能量补充难题、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针对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攻关研究,综合运用地质学、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和方法,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认识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建立二氧化碳驱评价标准,制定二氧化碳驱技术政策界限,形成了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技术和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技术系列.实践表明,技术应用效果良好,截至目前,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示范区累计注入二氧化碳27×104t,累计增油5.9×104t,封存二氧化碳25×104t.
  • 摘要:孤东油田三区5-6单元于2006年实施化学驱,2014年转入后续水驱,单元油井含水回返,开发效果变差.针对局部注采不均衡井区,通过对剩余油差异化分布研究,结合储层发育及开发动态,实施"三种模式七种类型",分区分类流场调整,实现了"转流场、提效益"的目的.
  • 摘要:针对特低渗油藏二氧化碳恢复地层能量开发尚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不同渗透率下二氧化碳驱合理压力保持水平,基于菲克定律和物质平衡理论,建立了恢复地层能量所需二氧化碳量的计算方法,结合矿场实际和数值模拟,优化了恢复地层能量阶段的合理注气速度.研究发现,随着渗透率的降低,合理压力保持水平逐渐增加;随恢复压力水平的升高,注采质量比逐渐升高,待补充亏空量的含水率越高,注采质量比越低;压力恢复阶段存在合理的二氧化碳注入速度,使压力恢复速度较快,同时使二氧化碳在地层中均匀扩散.本研究为特低渗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关键技术.
  • 摘要:针对目前胜利油区中深层油藏预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埕岛油田埕北325-326区块为研究对象,进行中深层油藏预测识别技术研究.在叠前地震目标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沉积规律,首先利用分频属性分析技术和波形分量技术初步预测储层分布,然后综合利用稀疏脉冲反演技术和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定量预测储层厚度,最后通过岩石物理正演得到横波资料,进行叠前弹性反演研究及流体预测.最终储层及流体检测结果与实钻井情况吻合良好.
  • 摘要:剩余经济可采储量是各上市油气公司的核心资产,其规模及价值大小反映公司的发展潜力,直接影响公司的折耗、利润和油气资产的保值、增值.本文以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及储量价值计算模型为基础,定量研究不同油价下初始产油量、递减率、油价、总操作成本等因素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及储量价值的影响程度.
  • 摘要: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多层合采油田层间干扰逐渐加剧,而目前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层间干扰影响因素及其定量表征方法研究较少,从理论及矿场分层产能测试结果研究发现:除纵向非均质性引起层间干扰外,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纵向各层的压力和含水等差异也越来越大,并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层间干扰不断变化且逐渐加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层间动态干扰的新概念,并运用油气渗流理论,建立了层间动态干扰系数定量表征数学模型.层间动态干扰系数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层间动态干扰系数随着含水率增加而增大、随着生产压差增大而减小、随着渗透率级差降低而减小.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高含水期油田细分层系界限:渗透率级差小于5,含水率级差小于1.7,压力级差小于1.6.在此基础上指导了渤海SZ油田高含水期的层系调整,利用细分层系界限制定了合理的层系划分与组合方式,细分层系后试验区平均日增油20%,含水率降低10.1%,采收率提高5%.为海上高含水期油田细分层系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借鉴.
  • 摘要:在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上,以关键成藏要素演化为主线,开展压力-流体-储集性等成藏要素的联动演化及其耦合控藏作用研究,揭示油气分布有序性及富集差异性的内在机制.断陷盆地沉积充填的连续性控制了圈闭类型、输导体系、动力结构的连续性,形成了岩性、构造、地层等不同类型油藏横向毗邻、连续分布、纵向叠置的有序性分布特征.从凹陷、沉积体系及二级层序来看,油藏类型有序性分布具有普遍性.盆地内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同,在富集模式上则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压力-流体-储集性耦合作用的不同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差异性.断陷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及富集差异性,对于成熟探区的精细勘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 摘要:南堡凹陷中深层构造岩性油藏勘探面临诸多挑战:成藏条件复杂,有利勘探区带不明确;地震资料分辨率低,难以满足圈闭刻画与储层预测要求;储层埋深大、物性差,优势储层预测难度大.针对上述地质问题,近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南堡凹陷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地质条件研究,明确了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富集规律和资源潜力.围绕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关键要素、圈闭识别、优势储层预测和低渗砂岩油气层识别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了地质目标引导下的地球物理识别与评价技术,实现了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向勘探目标和储量发现的有效转化.
  • 摘要:目前深度域地震资料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地震深度与实际深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从浅层到深层误差变化较大,且有正有负,规律性较难把握,无法直接与钻井信息进行直接对应.如何确定该井震深度误差并对其合理校正、实现井震高精度匹配是发挥深度域地震优势是实现构造特征与地质体分布直接预测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实际资料和地质模型出发,通过分析井震深度误差分布特征,建立了误差影响因素量版.进一步地,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深度变形匹配(Dynamic Depth Warping,DDW)算法的高精度井震匹配方法,以误差量版为约束,进行深度域井旁地震道与合成记录道之间的相似性分析,利用递推规划算法,通过计算波形幅度、波数及时频等特征综合得到样点最短距离,确定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求取各小层内地震同相轴与实际深度的深度偏差,得到井旁地震道数据的偏差校正量.该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对地震深度误差的校正,而且可以对由于偏移速度误差造成能量聚焦不好而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地震波形的变形进行合理的校正.最后用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 摘要:胜利油田三维地震技术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从常规三维地震、二次采集三维地震发展到了高精度地震,目前正处于高精度向高密度地震过渡阶段.2015年,胜利油田在多年技术攻关与测试实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陆用压电单点检波器最终定型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与动圈检波器相比,陆用压电单点检波器具有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灵敏度高、兼容性好、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DSU(MEMS)数字检波器水平.2017年,在罗家地区部署实施了高密度地震,使用陆用压电单点检波器接收,采用小面元、宽方位、高覆盖的观测方式,炮道密度达到了357万道/km2.单点接收地震资料具有保真度高、波场信息丰富、宽频带、宽方位的特点,针对单点高密度地震资料特点,应用相对保真的宽频宽方位处理技术,成像地震剖面纵、横向分辨率和保真度有了较大提高,对推动我国东部老油田开展三次地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摘要:胜利油田在G89井区开展二氧化碳混相驱先导试验,驱油效果显著,但驱油过程地震描述技术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本文首先通过基于钻测井数据的正演模拟方法研究二氧化碳驱油过程引起的地震走时、振幅、频率、波形等响应特征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氧化碳驱油地震描述方法.并应用试验区驱油前后两次采集地震资料成功实现了二氧化碳驱油波及范围的地震描述,与实际钻井资料吻合率达89%.
  • 摘要:胜利探区中古生界潜山一直是勘探的热点,但是中古生界潜山构造复杂,埋藏较深,纵横向速度变化大,常规成像方法难以满足勘探开发的需求.随着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叠前深度偏移技术逐渐在胜利油田全面推广,逆时偏移技术也已经开始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并且在胜利探区中古生界潜山勘探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更加准确地刻画了胜利探区中古生界潜山的构造面貌,提高了研究人员对其的认识,极大地拓展了胜利探区的勘探空间.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胜利探区中古生界潜山勘探的难点、应用的精细速度建模技术以及高精度成像技术,并展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推动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胜利探区中古生界潜山勘探中的发展.
  • 摘要:浅层河道砂是CD地区新近系油气重要的储层,描述好此类储层,对CD地区的勘探开发至关重要.针对向CD主体周边储量空白带扩边勘探中,面临在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下,薄油层对应的地震反射特征较差,泥包砂"型组合砂体边界刻画难,储层连通性判识困难,"薄互层"型组合砂体描述难度大的问题.本文结合该区新近系河流相储层沉积特点、地震反射特征,以"相控约束"思想为指导,运用保幅拓频处理技术、等时层序界面划分、多属性融合技术以及油层碾平厚度叠合圈闭综合评价技术等多项技术对河流相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准确描述河道空间展布形态,推算含油高度,逐一对多个砂组有利含油范围和有效厚度进行圈定,应用于CD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 摘要:长期以来,渤海海域火山岩发育区存在地震资料品质差,地质条件错综复杂,油气成藏机理认识不清等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该类地区的油气勘探进程.近年来,随着渤海南部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火山岩发育的复杂构造区逐渐成为了油气勘探的新战场,通过不断勘探实践和系统总结,重点攻关"断裂-岩浆联合控藏及油气富集机理"核心问题,创新提出"断裂-岩浆"联动控制坡隆构造带的形成及规模性圈闭的发育、岩浆活动时空有序分布利于深部优质储层发育,"断裂-岩浆"时空有序配置控制火山岩发育区油气差异富集等多项地质新认识,创建了基于火山岩三维定量刻画的构造解释技术和火山岩发育区构造校正技术两项实用勘探技术.以此理论为指导,在黄河口凹陷南斜坡火山岩发育区开展精细勘探研究和部署,成功发现了渤海首个火山岩下大中型油气田-渤中34-X油田,开创了渤海火山岩发育区油气勘探新局面,证实了"断裂-岩浆"联控油气成藏机理在火山岩发育区高效勘探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通过已钻井资料,渤海湾A油田古近系储层可大致分为三类:砂泥岩薄互层、前积体顶积层砂岩、单河道砂岩.其中薄互层和前积体顶积层储层为A油田主力目的层.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针对砂泥岩薄互层储层,根据已钻井岩石物理参数和储层结构建立正演模型.正演结果表明砂泥岩薄互层发育处对应低频、弱振幅地震相.基于这个认识,通过地震属性深入挖掘地震内在信息,提取轨迹类属性中的下半周期持续时间属性,定性刻画出储层较发育区域.在地质模式约束下,人工精细解释顶积层对应地震相的范围,对储层的空间展布进行精细的刻画.这些方法和技术能有效预测A油田古近系不同储层类型的空间展布特征,该项研究成果已成功指导A油田6口开发井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提高储层预测精度是古近系油藏开发井实施的关键.渤海南部海域A油田沙河街组沙三中Ⅰ油组上段地震反射仅为一个波峰同向轴,储层厚度横向变化快且井震匹配性差,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存在难度.重矿物数据分析表明,油田中-西块沙三中Ⅰ油组上段物源主要来自西南垦东凸起;东块受东北莱北低凸起物源控制,多物源沉积是井震匹配性差的关键因素.综合前人井-震分析,优选地震振幅属性,统计分析油田38口井沙三中Ⅰ油组上段振幅属性值与砂岩含量,物源体系约束下两者满足线性关系:垦东与莱北两个异物源沉积体,振幅属性值-砂岩含量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线性关系;同物源沉积体振幅属性值越小,砂岩含量越高,反之亦然.物源体系约束下的地震储层预测,量化了振幅属性值与砂岩含量关系,提高了油田古近系沙三中Ⅰ油组上段储层预测精度.
  • 摘要: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新生界火成岩广泛发育.火成岩油藏的岩石类型有玄武岩、粗面岩、辉绿岩和火山沉积岩4大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气孔、砾/粒间孔缝和构造缝为主.火成岩油藏主要分布于主成盆期的沙三段.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岩性、岩相和裂缝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控制.生烃中心控制油气围洼分布,距离油源越近、油气越富集.岩性控制储集空间类型和储层物性,裂缝、砾/粒间孔缝发育的粗面岩、粗面质/玄武质火山角砾岩、火山沉积岩和辉绿岩为优势岩性.岩相控制储层的岩性组合和宏观分布规律,侵出相、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爆发相火山碎屑流亚相、火山沉积相再搬运亚相和侵入相边缘亚相为优势岩相,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优势岩相占主体.断裂控制火成岩体的分布范围和裂缝的发育程度,裂缝、砾间孔缝能够沟通储层,控制储层有效性.近油源是油气勘探的主体方向,近断裂/近火山口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优势岩性岩相是油气勘探的最终目标.
  • 摘要:由于不同震源的激发方式、激发接收环境不同,影响资料的信噪比、能量等各方面属性,从而影响最终成像精度.通过对不同震源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分析,总结出以下三个难点:第一,同类型噪音在不同震源采集的资料中发育特征各不相同,不同震源发育的特殊噪音更是千差万别;第二,不同震源激发、接收、记录的方式和原理不同,会造成不同震源采集的资料在振幅、频率、相位、极性、时差和覆盖次数等方面存在差异;第三,混合震源交替采集时,部分震源激发能量较弱,导致深层复杂构造地区有效信号难以识别,给精细建模带来困难.通过总结分析,针对上述三个难点确定了保真精细去噪、精细一致性融合处理和多维度约束速度建模三个研究方向,开发了多套技术系列及相应的质控手段,并应用于辽河盆地佟二堡等地区,取得较好的效果.
  • 摘要:潜山构造是断陷盆地中油气非常富集的一类特殊基底构造.近年来,潜山内幕勘探的思维的创新,重新找到了潜山内幕勘探的潜力.但针对潜山内幕结构和成藏条件分析的研究,目前相对比较薄弱.作者以曙光古潜山为研究对象,从潜山内幕地层划分和产状、潜山油藏类型以及成藏地质条件等多个角度,论述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的关系,认为曙光古潜山是一个由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组成的"三元结构潜山",并将油气藏类型划分为古潜山内幕层状油气藏和块状古潜山油气藏两大类,两者油气来源相同,均为沙三、沙四段湖相泥岩,建立了油气沿着不整合面和相互交切的断面运移,进入古潜山形成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为辽河西部凹陷潜山带油气勘探领域提供了依据.
  • 摘要:曙光油田薄互层稠油油藏通过早期蒸汽吞吐开发和"十一五"以来实施以水平井技术为主导的二次开发、立体开发和转换方式开发,支撑了曙光油田200万吨持续稳产.下步待转方式资源品位逐步变差,亟需寻求新型高效接替技术.为了稳定此类油藏的产量规模,2005年6月在杜66块首先实施火驱先导试验,并获得成功.实践表明,火驱不但相对经济有效,且具有不可比拟的绿色环保优势,极可能成为今后重要的接替技术.本文针对火驱各阶段开发矛盾,探寻出一套适合同类型油藏火驱的配套调控对策,为火驱的规模实施提供指导性技术.
  • 摘要:歧口17-2油田西高点处于"双特高"阶段,采出程度42.3%,含水大于95%的高含水井数比例高达53.3%,产液比例达30.1%.各层系间含水差异仅有6.6个百分点.为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复势函数的流线模型,定量表征渗流通道级别,应用差异液流控制思想,对不同级别渗流通道进行差异化控制,实现液流定向转向,改善注采结构.应用该技术后,2016年歧口17-2油田西高点综合递减率为-8.7%.实践表明差异液流控制下油藏注采结构调整技术可有效改善"双特高"油田水驱开发效果.
  • 摘要:为深化成熟探区烃源岩资源潜力精细评价,针对陆相烃源岩的非均质性.有限地化样品的代表性、高演化样品的原始地化特征恢复和生排烃效率等问题,综合运用沉飘学、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和测井学等学科的技术手段,加强了攻关研究,建立了湖相烃源岩沉积有机相精细评价、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和生排烃效率定量评价以及混源量定量评价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揭示了咸化环境烃源岩优质烃源岩的成因机制和高效生排烃机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剩余油气资源评价方法,重新评价了济阳坳陷的资源潜力.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为例,根据评价,总资源量较三轮新增20.1亿吨,其中沙四段上亚段增加15.4亿吨,沙四段下亚段(三轮未评)增加4.7亿吨,东营凹陷资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深层烃源岩来源的资源量大幅增加,为深层勘探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 摘要:岩性圈闭是目前济阳坳陷重要的增储领域,由于灰质泥岩的影响,导致洼陷带圈闭岩性描述准确率低,制约着该类油藏的勘探部署.文中通过灰质泥岩的XRF微量元素测量结合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等微观分析入手,对灰质泥岩岩相进行划分,解决了地质上灰质泥岩与砂岩难以区分的难题.通过不同岩性组合地质模型的地震反射特征正演模拟研究,明确了灰质泥岩发育区不同岩性组合的反射特征与振幅、频率属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据此建立了在不同岩性组合的内部反射结构与外部几何形态的指导下,以地震多属性分析为基础的,基于地质模式监督的多属性神经网络波形分类技术,达到了灰质泥岩发育区砂岩储层有利相带准确描述的目的.预测的有利相带结合地质综合分析在胜坨地区沙三下指导井位部署,取得了较好勘探效果.
  • 摘要:油层混杂填隙物的主要矿物成分有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绿/蒙混层等多种黏土矿物和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化学结晶充填物,这些矿物以不同的贮存方式和敏感习性影响着油层的渗透性.通常油区内酸化作业工艺主要就是以溶解填隙物、改善储层渗流能力为目的.由于低渗透油层物性条件差,微量的填隙物就有可能导致"致命"的渗透性伤害,同时发现,针对某一种填隙成分设计的酸化配方往往与其他伴生填隙成分的溶解方案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本文通过微观岩石矿物学分析,针对不利于油气采出的各种填隙物特性,依据酸-岩化学作用原理,设计了能够选择性分步溶解溶出各种填隙成分的方案(选择性溶出),并通过系列试验验证,证实此方法对基质结晶物和黏土矿物的溶出率达到了75%,有效地改善了储层渗透能力.现场实施的若干井层(大部分为低渗透层),增油增注效果明显.这一技术思路的设计与应用效果对我国东部低渗透油区的有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渤海西部地区位于北西向张蓬断裂和北东向郯庐断裂西支交汇区,多年勘探实践表明,北西向张蓬断裂和北东向郯庐断裂在新生代以来都具有明显的走滑特征.受北西、北东两组走滑断裂控制,在渤海西部地区形成多个共轭走滑断裂带.在生烃期、成藏期研究基础上,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约束下,通过对石南陡坡带曹妃甸A构造起控制作用的边界共轭走滑断裂进行空间形态精细刻画、断裂真倾角空间定量表征分析、构造样式以及对成藏期断裂活动性分析,开展石南共轭走滑断裂对曹妃甸A构造的成藏综合分析,建立了共轭走滑陡坡带断裂控制下的油气汇聚、保存、富集层位的"时空配置定藏"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该区西段浅层富集、中段东段复式成藏、西贫东富的油气富集规律.
  • 摘要:渤海海域蓬莱9-1大型油田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生代花岗岩潜山油藏,该油藏的储层成因类型、储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复杂.应用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以及分析化验资料,深入探讨了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储层分布特征、成因类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蓬莱9-1花岗岩潜山储层为风化壳型储层,风化淋滤作用对孔隙型为主的储层储集空间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控制作用;潜山缓慢抬升和快速沉降是其形成风化壳型花岗岩储层的主控因素;平面上风化壳储层厚度明显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分带特征,纵向上具有为黏土带、砂化带、砂化砾石带、裂缝带和基岩带的垂向岩性序列;宏观地貌和岩性岩相决定了优质风化壳储层的平面分带,微古地貌决定了优质风化壳储层的保留程度.上述认识对蓬莱9-1油田的高效勘探评价起到重要作用,对类似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渤海海域近些年在盆缘凹陷勘探中不断获得大规模的油气发现,但"资储倒挂"的情况时有发生,展现了盆缘凹陷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次研究以烃源岩成烃为核心,以构造-沉积演化对烃源岩生、排影响研究为主线,以勘探潜力分析为目标,形成了渤海海域盆缘凹陷资源评价理论与技术;揭示了下伏薄地壳、上覆薄地层与走滑强改造三因素共控的盆缘小凹陷高地温梯度成因机理,极大降低了烃源岩排烃门限;阐明了咸化湖盆与幔源热流共同作用下优质烃源岩成因机制,并建立了庙西南洼-黄河口东洼优质烃源岩"早熟-高效"生烃模式;证实了构造抬升多期不整合发育和走滑断裂长期活动极大提升了盆缘凹陷烃源岩初次和二次运移效率,展现了黄河口东洼-庙西南洼盆缘小凹陷巨大的勘探潜力.
  • 摘要:沙河街组是辽东湾探区中深层的重要勘探层系,其内部储层在横向和垂向上均有较强的非均质性,部分单砂体厚度小于1/8主波长,传统的约束稀疏脉冲反演、-90°相移、振幅属性分析等研究手段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要.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地震、测井、地质)有效整合,成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然而对于砂地比信息的利用,通常仅仅考虑了井点处(钻井资料)的砂地比.本次研究在辽东湾探区沙二段的沉积相已经初步成形的基础之上,创新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将沉积相、振幅属性、层速度和单井砂地比相整合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并有效用于辽东湾探区锦州25-1油田及其围区,反演结果相比于传统基于单井点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无论在井点处还是井间,均有效改善了反演结果与实际钻井结果的吻合度,对薄层砂岩识别效果较好,为后期滚动布井奠定了基础.
  • 摘要:针对牛居、青龙台、茨榆坨油田因受地层划分不统一、成藏规律认识不清楚等因素制约,多数区块储层及构造不落实,开发效果差的问题,近两年以录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以落实地质体为宗旨,开展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整体研究,对1409口井的资料进行复查,统一划分地层,在区域构造演化史及沉积演化史等方面取得一定认识,依据该认识开展区域地层格架研究、构造研究,重新落实了油层分布规律,新发现6个含油圈闭,部署滚动井7口,新增含油面积2.9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460万吨,部署开发井116口,实施62口,初期日产油847吨,目前日产油水平300吨,阶段累产油21.043万吨;实施油水井措施69井次,日产油由88t上升至135t,阶段累增油2.2万吨.该技术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该类油藏开发水平,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 摘要:陆西凹陷是辽河外围盆地中生代残留型凹陷之一,也是近几年来辽河外围勘探开发、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域,已经进入岩性和隐蔽性油气藏勘探阶段.由于该凹陷砂泥岩波阻抗差较小,储层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快,预测难度很大,流体关系较为复杂.常规的叠后反演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储层预测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叠前储层预测工作.2013年在该区采集的地震资料提供了丰富的叠前道集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叠前弹性参数反演,优选出有利储层发育区带.不仅开创了辽河外围运用叠前技术进行储层预测、流体检测的先河,也为本区的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从辽河油田目前岩性勘探实际出发,通过对陡坡带砂砾岩体构造及储层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陡坡带构造背景下砂砾岩体岩性储层对高分辨率、高保真、高精度成像地震资料的需求情况.根据需求,分析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难点:砂砾岩体非均质强,静校正及近地表吸收对砂砾岩体储层影响大;陡坡带构造复杂,砂砾岩体内部反射振幅弱,保幅保真处理要求高;砂砾岩体岩性复杂,有效低频信息保护及高频信息恢复困难;陡坡带地层倾角陡,速度变化剧烈,精确成像困难.根据难点,本文提出了针对陡坡带砂砾岩体的宽频保幅处理思路,主要开展了三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叠前相对保幅处理技术系列;资料宽频处理技术系列;陡倾角精细成像技术系列.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兴隆台、雷家、茨榆坨等地区的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陡坡带砂砾岩体资料成像质量和分辨率得到了提高,砂砾岩体层间信息更加丰富,波组特征更加清晰,为辽河油田岩性勘探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 摘要:东濮凹陷北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0.8%,70%低于1.0%,按陆相烃源岩的评价标准,属于差-中等烃源岩.而从北部找到的储量来看,属于富油洼陷,二者不匹配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有限空间热压模拟、镜下鉴定等方法研究表明:东濮凹陷高温、高压、频繁砂泥互层的特点决定了烃源岩排烃效率高、有机碳恢复系数大,致使残余有机碳含量低;咸水源岩具有早生、早排、生烃周期长、生油率高的特征;咸水源岩母质来源主要是沟鞭藻等水生生物,原始生产力高.
  • 摘要:研究区位于板桥斜坡低部位,含油主要目的层为沙一、沙二段,为三角洲沉积环境.本文针对该研究区资料特点,在叠前使用OVT处理技术,使地震资料达到保真保幅,并保留了方位角信息,有效压制了偏移噪音,提高成像精度;应用井约束Q层析反演全地层Q场和Q偏移成像技术来补偿地下介质黏滞性损耗所造成的地震波相位、频率及振幅的损失,从而改善构造成像,提高研究区内分辨率,并满足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的要求,实际资料的应用在油气勘探中发挥较好的效果.
  • 摘要:斜坡带是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的主要构造单元,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规模增储战场.经过对坡带地区多年综合研究和勘探实践,提出了斜坡带(大型缓坡带)具有高、中、低分异性的新认识,高、中、低斜坡在沉降速率、沉积相序、储层物性、生烃演化、地层压力、流体性质、油气藏类型等七方面存在地质差异性,形成了断陷湖盆斜坡带优势相油气富集理论,其理论内涵为高斜坡沟槽控砂,优势运移汇聚相富集;中斜坡坡折控砂,优势构造岩性相富集;低斜坡远扇控砂,优势源储耦合相富集.以此理论为指导,开展斜坡带精细勘探部署,斜坡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重要勘探成果,近五年来新增三级石油地质储量超过3亿吨,发现了2个亿吨级规模增储区和4个千万吨级效益建产区块,证实了斜坡带优势相油气富集理论在规模效益增储及高效建产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摘要: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由于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导致碳酸盐岩储层复杂多变,影响了油气分布.结合岩溶储层发育背景,本文提出歧口凹陷奥陶系发育两类缝洞型储层:其一是中生代早期发育的洞穴型储层,储层好坏与中生代表生期岩溶洞穴系统有关,发育较为明显的渗流带及潜流带;其二是构造裂缝控制的缝洞型储层,该类储层岩溶垂向分带不明显,高角度裂缝及相关缝洞网络控制储层发育.尽管两类储层形成主控因素不同,但均受印支-早燕山阶段古构造控制.中生代晚期至古近纪,伴随强烈的基底断陷及火山热液活动,热液岩溶进一步将奥陶系储层复杂化,强烈负反转断裂活动区缝洞型储层最为发育.
  • 摘要:饶阳凹陷河间洼槽油气富集,构造主体已含油连片,而构造带翼部东三-沙一上亚段具备形成源外型构造-岩性油藏的良好地质条件,但构造带翼部成藏条件相对复杂,存在断裂复杂、河道砂储层展布不清、油藏运聚规律难以把握等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对此,针对复杂油藏采用精细复杂构造解释技术、精细砂体识别与刻画技术、精细河道砂油气疏导与成藏研究技术等针对性勘探技术开展研究,明确了断层河道砂侧向尖灭、断层河道砂上倾尖灭、背斜透镜状孤立砂体等三类五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取得了勘探新突破,钻探了一批产油量高、油层厚度大、投产效果好的高产高效井,发现了规模效益储量区.
  • 摘要:以饶阳凹陷肃宁构造带为解剖对象,分析了影响油气沿断层和砂体运移的主要因素.应用逾渗理论模型和开发动态资料,建立了肃宁地区利用砂质含量判定单砂层砂体连通性的数学概率模型,并引入断面倾角和浮力分量参数改进断-砂配置侧向分流模型.研究表明,在排烃期当油源断层活动速率大于5m/Ma时,利于油气垂向运移至浅层聚集;当单砂层砂质含量大于85%时,砂体大范围连通,利于油气的侧向运移;当砂体连通概率大于90%,侧向分流评价指数大于2.5时,是该区油层发育区.根据以上研究完善了肃宁地区断-砂耦合油气成藏模式,并对实际勘探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 摘要:安探1X井是杨税务潜山钻探成功的第一口风险探井,对其原油及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原油为低硫低黏度的挥发油,母质沉积环境为弱还原-弱氧化水介质条件的淡水河湖及沼泽或浅湖环境,油源对比得出原油来自紧邻潜山的断层下降盘、埋深大于5000m、类型Ⅱ2-Ⅲ型、成熟度高的沙四-孔店组和石炭-二叠系深层烃源岩;天然气为湿气,甲烷含量83.13%,δ13C1值为-39.1‰,δ13C2值为-26.3‰,结合δ13Cn-1/n等特征,安探1X井天然气属于油型裂解气和煤型气的混源气,且源岩类型偏向以生气为主的腐殖型烃源岩,综合地质特征发现天然气同样来自沙四-孔店组的腐殖型烃源岩和石炭二叠系的煤系烃源岩.研究认为安探1X井属于混源油气藏,在揭示了廊固凹陷杨税务潜山的油气来源及成因的同时,证明了冀中坳陷北部天然气具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开启了深潜山油气勘探的新局面,同时也将为京津冀地区城市燃气提供一定的便利.
  • 摘要: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岩石常规物性、测井解释物性、常规压汞、核磁共振、粒度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试油、地层压力等资料,开展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相、成岩作用、孔喉结构、储集性能、含油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工作.研究表明:马西洼槽古近系碎屑岩储层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明确了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是该区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了基于物性、岩石学、压汞、核磁、测井、试油等静态和动态资料相结合的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标准;重构了储层物性、异常高压解释模型,拓展勾画了基于有利沉积相带、有利储集性能发育带和异常高压的有利储层发育区.
  • 摘要:孤东油田已总体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注采流线长期固定,驱替不均衡,高耗水层带发育导致水驱效率低;水油比急剧增加导致开发成本大幅攀升,传统层系井网调整技术难以满足效益的需求.优选反映特高含水后期流场特征参数,创建了流场综合判识方法,实现了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流场定量表征及分级评价;揭示特高含水后期井网转换流场调整机理,明确了特高含水后期调整技术方向;形成了以液流转向为核心的流场调整技术.通过在孤东油田典型区块应用,建立了不同类型油藏流场调整模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采收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
  • 摘要:胜利油田稠油产量以蒸汽吞吐为主,随着油价的下滑、热采吞吐周期轮次的增加,蒸汽吞吐的无效井的比例增大.本文将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阐述了导致蒸汽吞吐井无效开采的主要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开发矛盾提出了高轮次吞吐后期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包括:底水油藏周期采油、边水油藏化学调堵、组合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等开发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这些后续的开发技术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而且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对目前低油价下的稠油开采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埕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非均质性强、水线不均匀突进、井组间相互干扰严重等因素的影响,注入水在地下驱替不均衡,直接影响油藏的整体开发效果.为此,提出合理产液量及矢量注采优化方法,建立驱替突破系数概念,确定均衡驱替界限为驱替突破系数等于3,并将实际油藏驱替模式分为4种,确定适用于不同驱替模式下的油水井合理产液量和注水量,达到实现油藏均衡驱替的目的.应用该方法在埕北11N井区的7个井组进行了矿场提液试验,截至2016年12月已累积增油量为4.2×104t,预计评价期间内(15a)采收率可提高5%.
  • 摘要:目前采油厂断块油藏储层层间矛盾突出,需要细分注水开发,但细分注水工艺管柱存在封隔器胶筒磨损、肩部损坏问题,影响分层注水有效期;同时目前水井采用的分层酸化费用高,油井解堵有效率偏低,制约了工艺技术的推广配套,导致断块油藏综合含水逐年升高.为了提高断块油藏采收率,通过对封隔器的受力分析计算,确定封隔器可承受层间压差的技术界限,开展分注工艺管柱的优化配套研究,改善封隔器受力情况,延长分注管柱有效期;并通过酸液优化调整、管柱优化配套、施工优化方案三方面进行低成本工艺的攻关研究.改进酸液用量,优化应用滑套式、投球式分层酸化管柱,对检管周期短的井实施不动管分层增注,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保障低油价下断块油藏的提质提效开发.
  • 摘要:通过对东濮凹陷南北地区成烃成藏特征的差异性对比,明确了北部盐湖地区优质源岩为页岩+部分灰黑色泥岩,与油气富集具有较强相关性,页岩普遍具有两层结构发育的特征,具备早生、早排、生油率高的特征.通过典型油藏解剖表明,盐湖地区具备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并列发育的特征,常规油气藏具有"连续接力成藏,阶段差异聚集、宝塔环状分布"的特征,非常规页岩油气藏受岩相、温度、压力三要素控藏(LTP控藏)、致密油气藏与常规油气藏的分界线大致在3750m处,其受有机质丰度、坡度、深度控藏的特征.页岩为油气藏的贡献者,同时表明东濮凹陷盐湖地区具有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并列发育的特征,表明盐湖地区仍具有较大的非常规油气勘探空间.
  • 摘要: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含油气凹陷为典型陆相断陷凹陷,勘探早期以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理论认识为指导,发现了一大批潜山与构造油气田.但是,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富油凹陷正向二级构造带发现规模富集油藏的难度越来越大.分析勘探现状,认为富油凹陷剩余油气资源依然丰富,但是其勘探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尤其是断陷洼槽区、隐蔽型潜山油气藏和弱构造斜坡带地层岩性油藏勘探研究程度低,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增储新方向或新领域.通过开展凹陷构造特征与沉积砂体分析,以及地层岩性圈闭与隐蔽型潜山成藏条件和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等研究工作,深化了断陷洼槽区、隐蔽型潜山和弱构造斜坡带油气成藏理论认识.其中富油凹陷断陷洼槽区是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有利成藏单元,具备"多元控砂、优势成藏、主元富集"成藏特征;隐蔽型深潜山与潜山内幕具有多套成藏组合,油气成藏受深潜山及内幕储层物性与断层输导体系耦合控制;斜坡带多处于弱构造区,构造斜坡带低幅构造与三角洲与河道等多沉积类型砂体配置,可以形成多层系(段)地层岩性油藏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分布.以理论新认识为指导,构建了富油凹陷油气成藏新模式,有效指导了高勘探程度老油区新一轮的深化勘探,实现了油气储量的规模增长.
  • 摘要: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具有断陷湖盆典型的三层结构.即新近系断裂构造、古近系斜坡构造、前新生代潜山构造.其构造形成和油气成藏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需要精细解剖其成藏规律,创新地质认识,实现精细勘探和高效储量的发现.本文围绕三大勘探领域开展油气成藏与富集规律精细研究,提出了斜坡带优势相油气富集理论和多层系内幕潜山油气成藏理论新认识,明确了各领域勘探主攻方向.以此认识为指导,近年来在新近系断裂带、歧口凹陷斜坡区、北大港潜山发现多个千万吨级效益增储区.勘探实践表明,富油气凹陷成熟探区剩余油气资源潜力依然非常丰富,通过地质理论认识创新能够取得重要勘探发现.研究和总结歧口凹陷的油气成藏规律和勘探实践对其他富油凹陷的勘探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 摘要:目前,勘探生产中洼陷带"泛浊流"论的观点已不能适应勘探生产的需求.本文运用最新的深水重力流理论开展系统研究,细分断陷盆地大型三角洲前缘斜坡重力流成因砂体类型,建立了碎屑流的沉积特征及序列模式,剖析了三角洲前缘—碎屑流—浊积岩的展布规律.研究表明:碎屑流是在断陷湖盆宽缓的斜坡背景下,物源充沛快速进积的三角洲,其前缘朵叶体在压实沉陷、地震、湖水动力及洪水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断裂,在重力作用下向前滑动、滑塌、液化,在转化为浊流之前在合适的古地形背景下堆积形成的岩性体,具有单层厚度较大、多期叠置、叠合连片等特点.碎屑流砂体在垂向上具有典型的序列模式,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暗色泥岩段、滑移变形层段、拉伸变形层段、前缘残留层段和块状碎屑流段.受滑移距离的影响,三角洲前缘斜坡依次发育砂质滑动、砂质滑塌和砂质碎屑流3种类型砂体,表现出横向分带的特征,各类型砂体在垂向上具有不同的序列组合模式.从斜坡带到洼陷带依次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积岩重力流沉积体系;不同期次的重力流砂体在垂向上叠置发育,自下而上依次为浊积岩—碎屑流—滑动/滑塌.
  • 摘要:胜利油田"十二五"以来,物探技术持续创新,取得八项新进展: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取得突破、滩浅海三维地震技术不断进步、深度偏处理解释技术日趋成熟、保幅性目标处理技术广泛应用、隐蔽油气藏描述技术配套深化、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结硕果、自主研发的物探软件发挥威力,物探技术为胜利油田的高效发展奠定了物探基础和重要的技术支撑,拉动了勘探,推动了开发,勘探上发现了四个新的油气田,上报三级储量13亿吨,发现了一大批规模可动储量,年产原油保持在2300多万吨以上;开发上,发挥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优势,通过开发地震、开发目标处理、油田重点滚评项目、老区精细油藏描述等项目为依托,物探技术在效益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滚动勘探和开发效益.下一步,物探技术根据油田勘探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需求,进一步加大攻关解决制约油田勘探开发的物探技术瓶颈,通过梳理主攻五个方向:复杂隐蔽油气藏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油藏开发地震监测技术、非常规甜点区地震预测技术、大数据智能化地震解释技术,为油田今后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提供持续的强有力物探技术支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