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油气藏
隐蔽油气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0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0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31937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内蒙古石油化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胜利油田高效勘探30年学术交流会、2008年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学术研讨会等;隐蔽油气藏的相关文献由93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善文、李丕龙、庞雄奇等。
隐蔽油气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937篇
占比:98.74%
总计:32343篇
隐蔽油气藏
-研究学者
- 张善文
- 李丕龙
- 庞雄奇
- 肖焕钦
- 姜在兴
- 李群
- 王华
- 王永诗
- 吴东胜
- 陈冬霞
- 宋国奇
- 张俊
- 王劲松
- 王英民
- 蒋恕
- 冯有良
- 刘传虎
- 张洪安
- 李建明
- 樊太亮
- 王伟锋
- 罗家群
- 薄永德
- 郝立华
- 韩文功
- 刘少华
- 刘志斌
- 刘斌
- 刘淑芝
- 史建南
- 周心怀
- 周海民
- 周育文
- 夏斌
- 姚清洲
- 姜振学
- 孙翠娟
- 孙耀华
- 张林晔
- 张永华
- 李新宁
- 杨道庆
- 林社卿
- 梁兵
- 池英柳
- 王军
- 王昕
- 罗群
- 董月霞
- 蔡刚
-
-
张兰;
何贤科;
段冬平;
程俊阳;
陈晨;
汪文基
-
-
摘要:
西湖凹陷平湖油气田经多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后备储量不足的严峻现状。油气田西部的平西地区,占地面积大、研究程度低,是发现新增资源量的潜在地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从古地貌着手,在平西地区自南向北识别出多个古沟谷,其限制型地貌为隐蔽油气藏提供了有利背景。结合古生物、微量元素、测录井、岩芯、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始新统平湖组早期古沟谷内发育多期低位域扇三角洲沉积,自下而上扇体逐步将基底填平补齐,可作为有利的储集相带。随着海平面上升,扇三角洲之上发育海侵潮坪沉积,以稳定泥岩为主,形成一套良好的储盖组合。且平西地区地貌相对高,位于流体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扇三角洲低部位油源断裂发育,油气供给充足。古岸线之上扇三角洲根部为近源沉积,分选差、泥质填隙物含量高、压实作用强,与扇三角洲前缘存在明显物性差异,可以形成良好的封堵条件。"沟-扇-断"耦合背景下利于扇体型隐蔽油气藏的发育,对平湖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陈伟;
刘威
-
-
摘要:
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研究是国内外各油田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中薄层的检测受限于测不准原理的影响,导致实际地震资料很难辨别5m以下的储层,且相应的油气检测方法多是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这些模型存在过于理想化、参数单一、入射条件特殊等不足,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通过制作和观测砂泥岩薄互层地震物理模型,模拟野外二维地震资料采集,并对采集得到的地震资料开展了速度分析、叠加、偏移等常规地震处理,获取到叠后地震剖面;基于高阶统计量技术对获取到的叠后剖面开展油气检测研究,分析了厚度为5m左右的薄互层中含有不同流体(气、水和油)时的高阶统计量及高阶时频谱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含气薄互层与含水薄互层和含油薄互层存在明显的地震响应差异;三阶矩是区分含水与含油薄互层的关键统计量,其他高阶统计量无法区分这两者的差异。研究结果为砂泥岩薄互层油气检测及其相应的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物理模拟实验基础,也为实际砂泥岩薄互层储层油气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
-
孙焕泉;
周德华;
赵培荣;
李王鹏;
冯动军;
高波
-
-
摘要:
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北美取得了页岩革命的胜利,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并主导全球能源格局.北美页岩革命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中国石化探区油气资源丰富,有利目标类型多,加快勘探开发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已实现效益开发,围绕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和页岩等重点领域的高效勘探开发,需要加强隐蔽油气藏精细描述和勘探开发适应性压裂技术攻关,加强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和优快钻井技术体系攻关,利用大数据对致密砂岩气藏开展高效调整和优化完井方式,发展海相页岩油气多层系立体开发技术,开展向深层、常压、陆相页岩油气领域攻关.中国石化将持续加强地质理论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攻关,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思路,建立一体化运行协同机制,加强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切实推进各油气田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勘探和高效益开发.
-
-
卢黎霞;
刘浩
-
-
摘要:
金湖凹陷三河次凹斜坡带古近系阜宁组二段发育滨浅湖滩坝砂体,是该区油气储层.以砂层组为研究单元,利用测录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研究砂体的沉积微相、精细刻画砂体展布特征,探讨阜二段滩坝砂体控砂机制,认为阜二段滩坝砂体纵横向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纵向上主要分布于阜二段三亚段的三砂组和一砂组,平面上主要分布于三河次凹斜坡带北部.滩坝砂体差异展布主要受物源及水下古隆起双重因素影响.阜二段沉积期,三河次凹斜坡带北部物源供给不足,水下分流河道欠发育,早期古构造高地和吴堡期早期活动断层上升盘是滩坝砂体发育的有利区.
-
-
-
王德英;
张藜;
杨传超;
杨海风;
王富民
-
-
摘要:
探索渤海海域秦皇岛29-2东古近系中深层隐蔽油气藏的富集机理.基于钻井取心、测试、岩石薄片分析等资料,结合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对成藏基本特征及富集机理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沙一、沙二段发育大规模的构造-地层型圈闭,形成的油藏为常温常压且存在凝析气顶,具有储层岩性丰富、储集空间良好、流体类型多样的特点.该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得益于3个方面:①近源供烃的优势与晚期成藏的特点为规模性隐蔽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②大型混积岩体的发育与优质的顶、底板条件是形成规模性隐蔽油气藏的关键;③深部幔源热流体的参与,有利于中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秦皇岛29 2东油气藏形成条件良好、油气富集条件优越,利于形成大型隐蔽油气藏.
-
-
-
刘建宁;
董桂玉;
王兵杰;
张琳婷;
霍少川;
曹玉鹏;
彭凯;
冷春鹏
-
-
摘要:
高邮凹陷戴南组沉积时期,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古地震活动强烈,岩层中发育了一系列与古地震有关的准同生变形构造.诸如液化岩脉、液化角砾岩、枕状层、环状层理及震褶层等液化挤压变形构造;又可见阶梯状断层、震裂岩、自碎角砾岩、内碎屑副角砾等脆性变形构造.另外,在岩芯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地震作用变形构造层往往与地震作用下的重力流沉积岩层相伴生,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区域联井和单井序列,刻画出了研究区震积岩的垂向序列.结合研究区油气成藏特征,从油气运移、储集和封堵三个方面对地震事件的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提供了一个新的勘探方向,打破以往"环凹找油"的勘探思路,认为深凹带砂体也具有重要的勘探价值.
-
-
罗洋;
邓宾;
陈嵩;
江林;
邓飞涌
-
-
摘要:
为探讨勘探开发实践中隐蔽油气藏的表征和本质,启发类似油气藏的勘探,以四川盆地南部沈17井嘉二1亚段隐蔽油气藏为例,从构造-沉积格架、储层盖层组合特征着手,结合钻探历程、测井、试油、生产等现场资料,采用"表象—本质—表象"的思路方法进行分析,认为该油气藏具有特征性隐蔽和技术性隐蔽双重隐蔽性的表征,储层隐蔽性强是根源.研究表明,由于双重隐蔽性,嘉陵江组油气探明率相对较低,下步勘探潜力较大.受此启发,针对该类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出建议:一是随着地质理论、物探技术和勘探实践的发展,早期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区块或层系,仍值得深化研究和勘探;二是持续提升钻井储层保护技术,是保障勘探发现的重要途径;三是整装油气藏势必会伴生具较大储量的、分散的隐蔽油气藏,开展老井复试,利用"过路井"对隐蔽性强的层系作兼探,兼顾此类"小气田、高产井"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对增储上产、提高采收率具有现实意义.
-
-
何泽12;
宁卓12;
张敏1;
杜建军3;
张翠云12;
安晓宇4
-
-
摘要:
实时荧光PCR实现了功能基因定量,然而定量数据在油气藏,尤其是勘探难度大的隐蔽油气藏,定性预测方面的技术优势仍具开发潜力.以勘探程度较低的苏干湖盆地隐蔽油气藏为对象,点间距1~4 km采集50 cm深土样191个,测定甲烷、丙烷氧化菌功能基因(pmoA、prmA),基于累积概率分布与回归分析,划定了微生物异常体系,中异常与物探地层解译结合,圈定了盆地油气勘探有利区.结果显示:pmoA、prmA累积概率分别符合近4X×10^4、2X×10^4copies/g的指数分布规律,取自然数1、2、3、4分别以4、16、64、256和(2、4、8、16)×10^4copies/g划分二者异常的低、中、高、超高4等级;中异常以上等级于盆地东、西、中3部均有分布,其中,东、西分布稍偏北于二叠系、侏罗系地层,中部分布于二地层之间,保守圈定以上分布为盆地油气藏勘探有利区.
-
-
罗洋;
江林;
陈嵩;
邓飞涌;
李军;
冯桔
- 《2017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蜀南地区沈17井嘉二1亚段隐蔽性油气藏为落脚点,结合泸州古隆起宏观油气地质特征,分析了嘉陵江组的储盖组合和储层特征等.认为该油气藏属于“特征性隐蔽油气藏”及“技术性隐蔽油气藏”,具有构造幅度低、圈闭面积小,以及钻井、录井和测井响应不明确的特征,隐蔽性强,极易被遗漏.受此启发,本文建议持续提升钻井储层保护技术,并更多兼顾此类“小场面、大气井”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对增储稳产、提高采收率具有现实意义.
-
-
张善文;
王永诗;
郝雪峰;
沈扬
- 《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随着胜利探区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主要勘探目标."十一五"以来,理论认识的创新,带来了胜利油田勘探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使济阳老区继浊积岩油藏之后,滩坝砂和砂砾岩油藏成为主要的接替阵地,同时也带动了西部探区的勘探,相继发现了春风、春晖、阿拉德大中型油田.在充分分析了凹陷缓坡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物源基础、改造动力、沉积地貌和叠加保存4个方面入手,从"时空"和量化的角度,探讨了滩坝砂的控砂机理,提出了基于古地貌、古水(风)动力和古沉积基准面变化的"三古"控砂模式,认识到滩坝砂体大面积连片分布是断陷湖盆沉积充填演化早期阶段的必然产物.提出了断裂裂隙发育控制油气输导、有效储层连片决定成藏规模、"相-势"耦合成藏含油连片的"三元"控藏模式.
-
-
-
-
张春林;
庞雄奇;
梅海;
DanielHitzman;
张艳萍
- 《第五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隐蔽油气藏历来就是勘探的难点,存在隐蔽圈闭识别难的问题,目前主要采用地质分析与物探技术相结合进行圈闭的识别与储层的预测.这样的勘探流程周期长、勘探投入大,而且地震技术有时会遭遇一些外部因素的限制,因此可以补充一种勘探周期短、费用不高,对隐蔽油气藏的识别有效的技术——微生物油气调查技术(MOST).该技术避开圈闭的识别,转而寻找富集于圈闭内的烃类流体.在隐蔽油气藏勘探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实践:(1)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岩性生物气藏的MOST勘探试验表明岩性气藏上方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浓度高于非气藏区,而且探井试气产量与其上方微生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2) Fort Worth盆地的MOST勘探结果发现研究区构造圈闭上方微生物响应不强烈,反而向斜的上方微生物异常强烈,最后钻探发现了向斜油气藏,而构造圈闭合油气性较差;(3)俄克拉荷马州Osage县境内试验地震技术与MOST技术相结合的勘探模式,三维地震识别出了河道砂储层最发育的部位,MOST结果显示该部位微生物响应最强烈,最后在微生物最发育部位钻探发现了高产的河道砂体岩性气藏.勘探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表明微生物油气调查技术需要在轻烃微渗漏原理、微生物发育的影响因素、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微生物数据的地质解释四个关键环节继续研究、改进和完善.
-
-
汪浩;
郭树祥;
王桂斋;
高侠;
李美梅;
王荣伟
- 《第七届渤海湾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随着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勘探开发的重点开始向中深层复杂构造以及隐蔽油气藏转移,油藏描述和储层预测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地震速度分析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体的成像精度,提高速度分析精度有利于复杂构造以及隐蔽油气藏的勘探.速度谱是获取叠加和偏移速度的主要方法,本文针对中深层速度谱能量团不集中,速度分析精度低的问题进行研究,明确影响速度分析精度的地震资料影响因素和地质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技术,从优化速度分析数据和改进速度谱计算方法两个方面来提高速度谱的信噪比和能量团聚焦性.实际应用效果表明通过优化速度分析数据有效地提高推广速度分析道集的信噪比,能够使得速度谱能量团聚焦性明显增强,再改进速度谱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速度谱的精度,不仅有利于速度谱的人工拾取,更有利于速度谱自动拾取.高精度的速度谱能够获得高品质地震速度场,进而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
-
- 《胜利油田高效勘探30年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地球物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济阳坳陷的勘探部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适应不同勘探阶段、不同储集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技术系列.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薄互层、小砂体、窄河道等已成为目前重要的勘探对象,其对应的地震反射淹没在背景反射中,信号变化微弱,储层识别及描述更加困难,原有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针对现阶段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主要勘探目标储层预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综合分析明确目标地震地质特征;结合探井部署成功与失利分析,找出预测关键问题;对其关键点选择或发展有效的解决方法;综合分析做好风险评估"这一储层预测技术研究流程,重点开展了针对性技术的攻关,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及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河道砂体、砂砾岩体、浊积砂体及滩坝砂体等储层预测技术系列,为提高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隐蔽油气藏储层预测精度和钻探成功率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保障.
-
-
-
-
黎高辉;
吴从师;
邓泷波;
韦晓阳;
黎晨
- 《2010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
| 2010年
-
摘要:
陆相断陷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重要的聚集地,盆地具有复杂多样的沉积体系和储集类型,在济阳坳陷勘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储集体的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技术系列,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储层预测技术的精度和可靠度急需进一步深化。rn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并结合现阶段主要勘探目标,提出了一套针对性的技术优化手段,形成了定量统计分析明确目标地震地质特征,探井成败研究找出问题关键;适用条件评价发展有效解决方法,多学科综合分析降低勘探风险的储层精细预测技术流程,在实际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