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2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6篇、会议论文84篇、专利文献75967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质学报、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2年海峡两岸石油天然气资源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前陆盆地的相关文献由1697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岩、赵孟军、李勇等。

前陆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6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84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75967 占比:99.06%

总计:76687篇

前陆盆地—发文趋势图

前陆盆地

-研究学者

  • 宋岩
  • 赵孟军
  • 李勇
  • 柳少波
  • 秦胜飞
  • 洪峰
  • 贾承造
  • 魏国齐
  • 汤良杰
  • 李本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1征稿重点(1)前陆盆地(山前坳陷)冲断带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要素;(2)非构造油气藏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3)深部油气勘探的经验和方法;(4)非常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技术;(5)火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开发技术;(6)稠油-超稠油油藏开发技术;(7)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与开发;(8)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9)特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与高效开发技术;(10)石油工程技术方案设计与地质应用;(11)油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 边海光; 宋成鹏; 刘祚冬; 汪永华; 李恒萱; 栾天思
    • 摘要: 由于近年来南美洲不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和油气战略选区的需要,为了弄清南美洲油气资源空间分布和待发现资源量情况,在前人地质研究基础之上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南美洲大陆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南大西洋拉开等区域构造作用控制,形成了东、西、南、北不同的构造演化特征,发育了克拉通、弧前、弧后、前陆和被动陆缘等类型沉积盆地。通过对已发现油气田在国家、盆地和储集层位上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南美洲油气资源分布广泛,但是富集程度具有较大差异,绝大部分油气聚集于少数国家和少量盆地内。南美洲西部碰撞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和东部大西洋沿岸被动陆缘盆地是油气最为富集的两类盆地,以中—新生界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为主。对于56个不同勘探程度的含油气盆地,分别采用圈闭评价法和类比法进行待发现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认为,南美洲油气勘探潜力还很巨大,待发现油气可采资源量约为503.5×10^(8)t油当量;未来勘探重点不只局限于高勘探程度盆地,也要重视低勘探程度盆地。
    • 王辉; 侯文锋; 李婷; 石勇
    • 摘要: 为了研究前陆盆地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三工河组为例,采取构造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测井、岩性和野外剖面资料,分析三工河组沉积相特征、坡折带形成机理及其对沉积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三工河组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冲积扇相分布在三工河组下段,沉积物粒度粗,平面上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西北部等靠近物源的区域;辫状河三角洲相是三工河组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划分为平原和前缘亚相;三工河组沉积在区域性不整合界面之上,垂向上岩性和沉积相组合指示沉积期湖平面逐渐上升;研究区坡折带为逆断层形成的构造型坡折带,划分为单断型坡折带和多断型坡折带;由于单断型坡折带长期的风化作用,在地形上并不能形成阻碍沉积物向盆地搬运的隆起;而多断型坡折带隆起的幅度较高,风化前后均能阻碍沉积物的搬运。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多分布在坡折带西部和西北部等逆断层上盘,前缘亚相分布在逆断层的下盘,体现了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沉积分异作用使坡折带南部多沉积中砂岩,该类砂岩储层物性最好,三工河组油气显示井多分布在该区域,体现了坡折带对储层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许晓明; 张英德; 饶勇; 王伟; 盖海洋
    • 摘要: 阿根廷油气资源丰富,并且油气财税条款较为优越,与国外大型油公司和中国油公司均有油气勘探资产合作,适合我国海外油气勘探投资。阿根廷海域13个盆地以转换断层为界,可划分为南部盆地群和北部盆地群,南部、北部盆地群在早期裂谷盆地的基础上分别逐渐演化为前陆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南北盆地群由于盆地类型不同、构造演化不同,导致其构造特征、地层充填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征。通过对阿根廷海域南部前陆盆地群和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构造演化、地层充填、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和圈闭条件对比研究,对阿根廷海域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指出南部的前陆盆地成藏条件要优于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表明,南部盆地群中的马尔维纳斯前陆盆地为剩余有利勘探区,该盆地勘探程度低,已证实具有油气发现,推测盆地中南部为有利构造带,或许将成为阿根廷未来的勘探热点。
    • 摘要: 1征稿重点(1)前陆盆地(山前坳陷)冲断带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要素;(2)非构造油气藏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3)深部油气勘探的经验和方法;(4)非常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技术;(5)火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开发技术;(6)稠油-超稠油油藏开发技术;(7)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与开发;(8)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9)特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与高效开发技术;(10)石油工程技术方案设计与地质应用;(11)油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 韩雪; 刘凌云; 唐佐其; 陈仁; 唐婷婷; 王琦
    • 摘要: 黔南独山县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古生代陆源盆地区,是研究盆地物质来源的良好场所。利用碎屑锆石年代学定量分析下泥盆统丹林组底部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可反映其物质来源;利用锆石较稳定特征定量分析锆石微量元素所代表的地质意义也具有可操作性。结果表明,根据丹林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4组:早古生代(427~560 Ma)、新元古代(600~995 Ma)、中元古代(1000~1600 Ma)、及前中元古代(>1600 Ma)。新元古代及其更老锆石源自附近江南造山带,而古生代锆石来自更遥远的华夏造山带;华夏板块西缘与扬子板块聚合俯冲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至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寒武纪早期、寒武纪中晚期,以及早志留纪;以丹林组为代表的下泥盆统可能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相关事件之后的前陆盆地环境。
    • 梁瀚; 文龙; 冉崎; 韩嵩; 刘冉; 陈康; 狄贵东; 陈骁; 裴仰文
    • 摘要: 基于地表地质、地震、电法、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前北段逆冲推覆前锋断层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精细刻画。研究表明,逆冲推覆前锋断层整体为隐伏断层,并发育断层传播褶皱,仅在香水场—江油一带出露香水断层,对应地表的厚坝高陡地层变形带,沿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滑脱层没有大规模位移量向盆地内传递。逆冲推覆前锋断层在厚坝以南部分为断坪-断坡多转折断层,沿嘉陵江组上断坪滑脱形成中坝背斜;而在厚坝以北部分则为铲型断层,深层寒武系被逆冲出露地表。以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为界,断层上盘叠瓦构造带在印支期大规模逆冲,喜马拉雅期再次活化,下盘隐伏构造变形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下盘隐伏构造生储盖匹配条件整体较好,具备形成大型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上盘在重华以北出露三叠系及更古老的地层,油气保存条件差,而重华以南至武都地区被侏罗系覆盖且嘉陵江组膏盐岩层较厚的断块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备成藏条件。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不仅是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盆山分界断层,也是川西北地区油气成藏系统的界线。
    • 贾承造; 陈竹新; 雷永良; 王丽宁; 任荣; 苏楠; 杨庚
    • 摘要: 基于复杂构造解析和实验模拟研究,揭示了中西部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受侧向挤压形成的滑脱冲断构造变形过程和结构样式;明确了单层滑脱挤压冲断构造变形存在临界增生和非临界增生两种变形机制,发育脆性拆离型、塑性滑移型和黏性流动型3种作用类型,并受滑脱层强度、地层厚度、底部边界和外动力过程等4种主要因素影响。复杂冲断构造带基本上表现为受多层单滑脱作用控制形成的垂向叠置组合结构,本文提出了复杂滑脱冲断变形结构的可分解性以及受不同性质的滑脱层组合控制形成特征结构模式,并揭示了前陆冲断带前缘多滑脱构造变形结构中由浅层向深层逐渐发育的变形时序;建立了中西部再生前陆冲断带结构模型、构造单元以及基本构造类型;并基于前陆盆地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晚期的隆升剥蚀—沉降沉积过程,提出了中西部两种类型冲断带的控油气作用及其勘探领域。
    • 罗贝维; 尹继全; 张兴阳; 王欢; 王自剑; 段海岗; 张宁宁; 杨沛广
    • 摘要: 晚白垩世阿曼造山运动影响了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两种沉积体系,控制了周缘鲁卜哈利和阿曼盆地的油气富集。为明确阿曼造山构造全过程与周缘地区沉积-成藏条件的作用关系,通过构建区域地质-地震剖面,细化阿曼山构造演化阶段和时空差异,梳理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耦合特征;基于岩心、薄片、微米CT和地球化学、地震资料,总结了阿曼造山运动对白垩系关键地质要素和多类型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阿曼山所处的阿拉伯板块东北缘在白垩纪至古近纪经历了被动陆缘晚期、洋壳仰冲、前陆造山三个演化阶段,垂向构造体系经历了断垒向压扭或逆冲断层的演化,空间应变具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弱的特征。阿曼前陆盆-山体系主要影响了Lekhwair隆起带周缘的前渊-斜坡及隆后单元的构造-沉积过程,白垩系垂向上记录了被动陆缘稳定沉降、主动大陆边缘挠曲剥蚀和稳定沉降等三期沉积建造。晚白垩世挤压应力控制了两阿(阿联酋、阿曼)优质储层进一步改造和礁滩、断块、岩溶及不整合等多类型圈闭的定型。研究工作系统梳理了阿曼造山运动控制下的白垩系沉积-成藏特征,为多类型岩性圈闭机理研究和精细勘探提供启示。
    • 摘要: 1征稿重点(1)前陆盆地(山前坳陷)冲断带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要素;(2)非构造油气藏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3)深部油气勘探的经验和方法;(4)非常规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技术;(5)火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开发技术;(6)稠油-超稠油油藏开发技术;(7)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与开发;(8)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9)特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与高效开发技术;(10)石油工程技术方案设计与地质应用;(11)油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