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建模

构造建模

构造建模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70924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断块油气田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13年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等;构造建模的相关文献由42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学义、陈伟、刘金平等。

构造建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0924 占比:99.85%

总计:71028篇

构造建模—发文趋势图

构造建模

-研究学者

  • 李学义
  • 陈伟
  • 刘金平
  • 孟繁举
  • 杨懋新
  • 欧成华
  • 王允清
  • 白雪
  • 管树巍
  • 胡光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伍新明; 杨佳润; 朱振宇; 丁继才; 王清振
    • 摘要: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与建模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步骤之一,随着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规模不断增大,大量依赖于人工的传统方法在效率、精度和分辨率方面均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同时,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化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与建模是必然趋势,并且近10年来该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介绍并讨论了一整套全自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与建模的计算机实现技术流程及其在多个实际数据中的成功应用案例。该流程主要包括:①三维地震断层检测、断层面构建、断距场估计和断层恢复等一系列断层解释功能的实现;②盐丘、火成岩和溶洞等各类地质体的识别与三维建模;③不整合面、层序界面检测与提取;④基于断层、地质体和不整合面等边界信息约束的层位体解释和Wheeler体构建;⑤融合所有构造和层位解释结果的构造建模和井震联合物性参数建模。对相关方法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将其与相应的实际地震数据应用情况相结合展开讨论,以呈现整个自动化地震构造解释与建模过程中所面临的计算机技术问题及其实现情况。其中,断层检测、地质体识别和层位提取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自动化实现,而断层面组合、构造恢复、精细层序解释和构造建模等方面依然高度依赖人工参与。深度学习方法对所有这些任务的自动化实现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需要更好地解决训练样本缺乏的问题以及如何合理引入地质、物理先验信息约束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对结果的合理评价、质控和使用的友好度,自动化方法可能会面临在实际场景应用中未被合理使用或获得不合理结果的风险。但是,在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大背景驱使下,计算构造解释与建模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 朱睿哲; 王改革; 严曙梅; 孙莉; 金璨; 吕鹏
    • 摘要: 受限于有限的断层表征手段,目前针对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断层封堵性尚无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基于体元的构造建模技术,能够不受地震解释质量的限制,精确地在三维空间里建立地质模型。进一步依据三维地质模型,从几何形态、粗糙程度、断层与地层接触关系、断层两侧岩性对接情况以及断层泥岩涂抹等5个方面对断层面进行断层封堵性特征描述,再用神经网络算法对断层封堵性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类评价。通过实例样本的应用,为开发阶段高精度断层封堵性研究提供了思路,证实使用基于体元的构造建模技术为基础的复杂断层封堵性研究相对于传统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 白芸; 朱鹏飞; 祁家明; 叶永钦; 刘军港; 孙璐; 朱静; 曹珂; 李晓翠; 孔维豪; 刘琳莹
    • 摘要: 诸广长江铀矿田长排地区,浅部勘探程度较高(小于−500 m的浅表),对深部的研究和成矿预测较少,建立该地区−2000 m以浅的三维地质模型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基于矿体展布和构造特征,借助多年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勘探资料,通过3DMine软件建立了长排地区地表模型、钻孔数据库、矿体模型、岩体模型和构造模型,展示了整个地区地形、岩体、矿体、构造和钻孔数据库的空间展布特征,阐述了各类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总结了矿体和岩体、构造之间的关系,基于模型,进行了深部钻探选址工作,验证钻孔取得显著成效,指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为长排地区深部成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 欧洋; 张杰; 冯杰; 刘东明; 贾定宇; 杨峰; 胡志鹏; 林振洲
    • 摘要: 地球物理方法作为探测地质结构的有效手段,可提供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地球物理数据开展三维可视化建模,能够将其转化为有用的地质信息,对形象、直观、准确地认识地下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雄安新区三维地质结构探测需求,基于钻孔、地质剖面、地震、测井等数据资料,采用三维构造建模、属性模拟、三维数据体网格分析等技术,建立了雄安新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容东地区浅部三维物性模型,实现了三维模型的可视化显示与分析。地质-地球物理三维可视化建模为查明雄安新区地层结构和构造格架,评价水源地、深层地热资源和工程场地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 解彬
    • 摘要: 大庆长垣南部的敖南地区扶余油层为典型的致密油储层,储层砂体横向变化快、错叠连片、砂体薄,砂体与单一地震属性之间关系复杂,用常规方法预测该类储层不适用.研究针对该类储层的特点,进行扶余油层细分化构造建模,将马尔科夫链地震反演与建模相结合,模拟砂岩模型,结合单井物性,建立储层物性模型.研究结果从3D角度展现河道砂体的展布及规模,确定储层含油性,提供储层地质建模支撑.应用该成果,部署AP6井取得很好效果,实钻构造深度-1684.6m,模型预测AP6构造深度为-1682.9m,绝对误差为1.7m,相对构造误差1.1‰.砂岩钻遇率为74.28%,油层钻遇率64.4%,证实井震结合三维储层建模可以应用到勘探区块井位部署中,能够提高水平井入靶准确度,能够有效预测致密油储层砂体分布,对油田井位部署增产扩储有重要意义.
    • 肖大志; 方小宇; 郇金来; 陈奎; 黄忠明
    • 摘要: 受算法影响,常规断层建模方法在处理复杂的断层接触关系时受到限制.为解决常规构造建模方法断层间削截关系处理复杂、断层建模耗时长、网格变形扭曲、网格缺失、模型收敛性差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深度域断层解释的复杂断层模型快速建模和Petrel与RMS协同快速建模两种新的构造建模方法,有效提高了复杂断块油田构造模型建模效率,新方法解决了模型网格变形、网格缺失问题,模型收敛性较好.在复杂断块构造模型建立方面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肖大志; 方小宇; 郇金来; 陈奎; 黄忠明
    • 摘要: 受算法影响,常规断层建模方法在处理复杂的断层接触关系时受到限制。为解决常规构造建模方法断层间削截关系处理复杂、断层建模耗时长、网格变形扭曲、网格缺失、模型收敛性差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深度域断层解释的复杂断层模型快速建模和Petrel与RMS协同快速建模两种新的构造建模方法,有效提高了复杂断块油田构造模型建模效率,新方法解决了模型网格变形、网格缺失问题,模型收敛性较好。在复杂断块构造模型建立方面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李晓彤; 陈伟; 余养里
    • 摘要: 川西北地区是四川盆地关键的油气勘探区,长期以来双鱼石构造区在油气勘探领域取得了显著性成果.但受龙门山及米仓山挤压构造影响,川西北部整体处于山前复杂构造区,存在多期构造叠加,邻近山前复杂构造带的地下构造变形及地震反射波场复杂,地震资料成像差,导致对复杂构造带的构造模式认识不清,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进程.基于文献资料分析、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三维构造建模与恢复研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特征,研究探讨双鱼石南地区整体构造特征,基于三维构造建模结果发现:从北西至南东,整个双鱼石区域P1l底~P1m底、P1m底~P2l底厚度逐渐减薄,表明在茅口组沉积初期和龙潭组沉积初期,P1l底、P1m底古形态呈现北西深、南东浅的古形态特征.基于去断层去褶皱操作的古形态恢复研究结果来看,双鱼石地区P1l古形态呈北西低、南东隆升的构造格局.龙潭组沉积初期,古地貌整体仍然呈南隆北坳的构造格局,但南部抬升幅度受到大幅度限制,隆深高点转至双鱼石区域的中部.
    • 黄蝶芳; 姜萌蕾; 邵满军; 林霖; 程甜; 李成明; 刘俊田
    • 摘要: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地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油气勘探难度大.为寻求油气勘探新突破,利用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对北部山前带构造样式进行重新梳理,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校正构造解释,建立更合理和准确的构造模型,系统分析该地区构造变形机理及变形规律.研究成果表明,北部山前带发育侏罗系煤层和二叠系泥岩双滑脱层,形成了以叠瓦状构造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垂向上为"入"字型冲断层、突起构造、叠瓦扇构造;滑脱层下面是堆垛状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双重构造;平面上受2组断层控制,呈南北成排、东西成段分布,由北向南依次为冲断带、逆掩带、逆掩带外缘构造带.研究区中东段推覆体下盘断背斜、断块构造群发育,形态完整,利于油气保存,是侏罗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逆掩带外缘构造带形态较为完整,是下侏罗统及之下层系油气勘探的潜力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