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逆冲推覆

逆冲推覆

逆冲推覆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4442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等;逆冲推覆的相关文献由45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三忠、刘博、刘鑫等。

逆冲推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4442 占比:99.91%

总计:134560篇

逆冲推覆—发文趋势图

逆冲推覆

-研究学者

  • 李三忠
  • 刘博
  • 刘鑫
  • 唐克东
  • 姚军
  • 康庄
  • 李双文
  • 李景春
  • 邵济安
  • 于福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瀚; 文龙; 冉崎; 韩嵩; 刘冉; 陈康; 狄贵东; 陈骁; 裴仰文
    • 摘要: 基于地表地质、地震、电法、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对四川盆地龙门山前北段逆冲推覆前锋断层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精细刻画。研究表明,逆冲推覆前锋断层整体为隐伏断层,并发育断层传播褶皱,仅在香水场—江油一带出露香水断层,对应地表的厚坝高陡地层变形带,沿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滑脱层没有大规模位移量向盆地内传递。逆冲推覆前锋断层在厚坝以南部分为断坪-断坡多转折断层,沿嘉陵江组上断坪滑脱形成中坝背斜;而在厚坝以北部分则为铲型断层,深层寒武系被逆冲出露地表。以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为界,断层上盘叠瓦构造带在印支期大规模逆冲,喜马拉雅期再次活化,下盘隐伏构造变形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下盘隐伏构造生储盖匹配条件整体较好,具备形成大型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上盘在重华以北出露三叠系及更古老的地层,油气保存条件差,而重华以南至武都地区被侏罗系覆盖且嘉陵江组膏盐岩层较厚的断块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备成藏条件。逆冲推覆前锋断层不仅是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盆山分界断层,也是川西北地区油气成藏系统的界线。
    • 陈国勇; 王亮; 胡从亮; 安琦; 李家斌; 谭华
    • 摘要: 黔西北地区是上扬子西缘成矿带重要矿集区,区内分布许多大中型铅锌矿床,其构造复杂,找矿难度大。为实现黔西北地区铅锌找矿突破,系统收集该区及邻区勘查和研究资料,通过类比美国密西西比地区铅锌矿床和相邻云南矿山厂、麒麟厂、毛坪等铅锌矿床,结合在黔西北地区实施的调查和勘查项目,开展野外调查和取样测试等,解剖区内典型矿床;以地史时期构造演化为线索,探索黔西北地区地壳裂陷、地壳隆升、玄武岩浆喷发、地层褶皱倒转、逆冲推覆与铅锌成矿关系。研究表明,海西期裂陷作用产生裂陷槽,深部成矿流体沿裂陷槽边界断裂上升,Pb、Zn等组分在裂陷槽内与岩层同沉积,形成高含量背景层;裂陷槽两侧地壳隆升拉张变薄,玄武岩浆喷发,强大的岩浆热能驱动,岩层中Pb、Zn等组分与岩浆携带的含矿热液,运移至垭都-紫云等大断裂及次级断裂、断裂旁侧的有利岩层中聚集,形成铅锌矿体(矿化);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地层褶皱倒转、断裂、逆冲推覆,沿断裂上升的含矿热液,改造早期的铅锌矿体(矿化)。该区的铅锌矿床不属于MVT型,是叠加(复合/改造)型矿床。印支晚期、燕山期、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没有明显铅锌成矿作用发生,破坏早期形成的矿床。
    • 詹润; 张文永; 傅先杰; 孙贵; 方惠京; 顾承串
    • 摘要: 为进一步认识淮南煤田阜凤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机制及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指导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最新的煤田地质勘探与开发资料,通过详细的构造解析与对比,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新集和罗连井田差异性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机制。利用Thermodel for Windows软件对新集与罗连井田含煤地层构造埋藏-热演化史进行了恢复模拟,揭示了构造变形对煤层气生成与分布的控制规律。结果表明:在印支期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下,罗连井田表现为叠瓦扇状构造变形的特点,下伏原地系统构造变形较弱;新集井田受煤系基底隆起阻挡,表现为双重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的特点,原地系统在纵弯褶皱变形中沿褶曲轴部形成了大量伸展性构造。新集与罗连井田含煤地层均经历了4个阶段的构造埋藏史与热演化史过程,但新集井田煤层变质程度与生气量明显偏高;煤系基底隆起与构造变形结构空间耦合引起的古地温梯度变化,是控制新集与罗连井田煤层气差异生成、富集的根本原因;新集与罗连井田现今煤层含气量空间分布与构造位置相关性明显,主要受构造变形程度与埋深影响。
    • 和松; 谭康雨; 马林霄; 岳鹏军
    • 摘要: 矿区位于世界著名的南非波斯特马斯堡—卡拉哈里锰成矿带西北部边缘。铁锰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层位控矿特征明显;矿石具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的主要成分为黑锰矿、褐锰矿、铁氧化物、菱锰矿、钙锰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硅质和少量钙质;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铁锰矿床,成因模型应属于上升流模型,即深海富锰铁水体在水流的带动下,上升至海盆陆架氧化区域富集,接收氧化沉积成矿(深部矿体)。之后在逆冲推覆过程中衍生一系列的次级逆冲断层,导致德兰士瓦超群在空间上的重复出现,形成现有的浅部逆冲推覆矿体特征。
    • 张荣虎; 魏国齐; 王珂; 魏红兴; 杨钊; 余朝丰; 智凤琴
    • 摘要: 构造成岩作用一直是控制盆地深层-超深层、前陆冲断带岩石性质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构造逆冲推覆变形及其对岩石的挤压减孔、破裂造缝和流体改造等作用.为了明确库车坳陷东部中-下侏罗统的岩石构造成岩效应和有利储集性岩石分布,本文基于大量露头实测分析、钻井、地震和测井资料对库车河地区中-下侏罗统开展了构造-岩石响应和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研究.结果 表明:喜山晚期南天山隆起强烈的逆冲推覆活动产生巨大的侧向构造挤压,库车河地区最大有效古应力为60~120MPa,迪北地区为90~120Mpa,吐格尔明地区为60~90MPa.构造挤压岩石成岩效应有4种典型特征:(1)急剧降低基质孔隙度,构造减孔量为8.8%/100MPa;(2)破裂造缝大大增加渗透率,网状裂缝大大提高了岩石的渗透率10~100倍;(3)快速提高地层流体压力值,形成异常高压;(4)加速水-岩相互作用强度,沿缝网系统溶蚀作用增强,局部有利于胶结物发育和富集.构造挤压致使岩石微观结构、宏观非均质性增强,吐格尔明地区中-下侏罗统发育2类规模有利储集性岩石,其中阿合组累计厚度超过200m,吐格尔明背斜北翼致密性岩石孔隙度为6% ~ 10%,南翼岩石孔隙度为15% ~ 20%;克孜勒努尔组-阳霞组发育中-厚层相对优质孔隙性岩石,累计厚度大于150m,孔隙度一般9% ~ 15%.为库车坳陷东部中-下侏罗统多种类型油气藏高效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 和松; 谭康雨; 马林霄; 岳鹏军
    • 摘要: 矿区位于世界著名的南非波斯特马斯堡—卡拉哈里锰成矿带西北部边缘.铁锰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层位控矿特征明显;矿石具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的主要成分为黑锰矿、褐锰矿、铁氧化物、菱锰矿、钙锰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硅质和少量钙质;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铁锰矿床,成因模型应属于上升流模型,即深海富锰铁水体在水流的带动下,上升至海盆陆架氧化区域富集,接收氧化沉积成矿(深部矿体).之后在逆冲推覆过程中衍生一系列的次级逆冲断层,导致德兰士瓦超群在空间上的重复出现,形成现有的浅部逆冲推覆矿体特征.
    • 颜照坤; 李勇; 聂舟; 董顺利; 任聪; 邵崇建; 张代柱; 叶婷婷; 胡文超
    • 摘要: 基于地表露头、钻井资料,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黑色泥页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黑色泥页岩所记录的前陆盆地系统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黑色泥页岩主要发育在龙门山冲断带的前缘地区,反映了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楔的强烈逆冲推覆控制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楔经历了三次较为强烈的造山作用,导致前渊地区快速沉降,形成欠补偿前陆盆地,为须一段、须三段和须五段三套黑色泥页岩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一段、须三段和须五段黑色泥页岩依次向南东迁移,表明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楔具有显著地向南东推覆的特征.
    • 于浩雨; 于明德; 李洲; 熊亮
    • 摘要: 洛伊凹陷在上三叠统试采获天然气流,为弄清其西南部边界大断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烃、成储、成藏特点,在大量钻井/钻孔、关键地质露头和新老二维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利用地震地质综合分析法和断裂及盆地动力学分析手段,剖析了洛伊凹陷西南部边界大断裂发育特征、演化阶段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义伊断裂是一条区域性的复杂深大断裂,分为叠瓦状强烈逆冲推覆段、逆冲挤压叠加后期负反转段、多角度叠瓦状强烈逆冲推覆叠加走滑构造段、不对称牛轭-叠瓦状较强逆冲推覆段共4段;②洛伊凹陷经历了海西中晚期弱伸展裂陷、印支早期弱挤压隆升变形、印支晚期不均衡整体拗陷、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隆升剥蚀、喜马拉雅期左旋走滑裂陷等5个构造演化阶段;③义伊断裂的构造活动控制着研究区二叠系、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发育特点、生烃阶段、沿构造转换带有利储层的发育及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化改造,同时,此断裂对油气成藏也有破坏作用;④义马次凹北部等3个区带是二叠系和中生界油气成藏的较有利区带.
    • 孔凡乾; 李栋; 朱书宏; 袁鹏宇; 王焱; 徐峰; 李东
    • 摘要: 吉中地区双阳石灰厂石炭系发育一条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倾向北西,倾角20°~ 40°.带内发育有糜棱岩化灰岩、钙质初糜棱岩和钙质糜棱岩,具有强弱相间分带的特征.根据不同类型面理、线理分析,确定其为挤压-逆冲-右行剪切型,由北向南逆冲,与磐石—吉昌逆冲推覆构造带相对,对冲在磐石—大酱缸晚三叠世原盆地之上,形成时代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之间.
    • 王军; 孙新春; 李小强; 梁明宏; 王玉玺; 任文秀
    • 摘要: 巴龙贡噶尔组是广泛分布于南祁连地区的古生代地层,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研究,将祁连山西段当金山一带原巴龙贡噶尔组中的变质岩系厘定命名为拐杖山岩群(Pt2-3G.),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该地层形成于1662.8±5.7~962.9±4.4Ma的中新元古代.区域构造分析认为,南祁连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很可能是古老的柴达木地块的基底组分,是南祁连向南逆冲推覆于柴达木地块上的大型构造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