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体
地质体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65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29404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黑龙江国土资源、地球化学、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地质体的相关文献由167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冲龙、刘刚、刘敬寿等。
地质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404篇
占比:98.89%
总计:29735篇
地质体
-研究学者
- 吴冲龙
- 刘刚
- 刘敬寿
- 张志庭
- 毛先成
- 田宜平
- 张夏林
- 翁正平
- 何珍文
- 李新川
- 邓浩
- 彭苏萍
- 李世海
- 王李管
- 钟德云
- 陈进
- 向阳
- 孔春芳
- 戴俊生
- 李章林
- 李闯建
- 林朋
- 邹娟
- 刘伟
- 徐凯
- 李涛
- 杨海盟
- 王荣
- 田振农
- 郭甲腾
- 钟世航
- M·D·尤因
- M·J·皮尔茨
- T·麦克哈格
- 丁文龙
- 冯春
- 吴立新
- 周东红
- 孟祥跃
- 宫辉力
- 尚新民
- 崔晓芹
- 张大可
- 张建清
- 张志军
- 张普斌
- 张继文
- 成帅
- 明君
- 朱新豪
-
-
孟庆强
-
-
摘要: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已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我国加快氢能经济建设,对氢气的生产与储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氢气的主要获取方式为人工制取氢气。了解自然界中是否存在高含量氢气,其成因如何,是能否发现并利用天然氢气的前提所在,但能否持续获得天然氢气,目前研究较弱。对氢气成因的判别,特别是深源成因与浅源成因主要依靠伴生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判断,而部分天然气难以测定稀有气体,给氢气成因识别带来了困难。基于不同构造部位氢气及伴生气的含量、同位素组成等分析测试结果,分析美国堪萨斯(Kansas)盆地高含量氢气的持续时间和含量变化特征。并提出了基于甲烷—氢气含量关系与氢气氢同位素组成的氢气成因判别方法,降低了氢气成因识别的难度。认为地下条件下存在氢气补充机制,可以持续获得高含量天然氢气,板块碰撞带周边是高含量氢气的有利分布区。可以以氢气的氢同位素组成-700‰(VSMOW)和ln(CH_(4)/H_(2))值划分氢气来源:壳源氢气的δD值一般大于-700‰,而ln(CH_(4)/H_(2))值小于-8;幔源氢气的δD值一般小于-700‰,而ln(CH_(4)/H_(2))值大于-4;富CO_(2)流体在地表被氧化后剩余的氢气,其δD值大于-700‰,而ln(CH_(4)/H_(2))值大于-8;深源富氢流体在地表被氧化后,剩余氢气的δD值小于-700‰,而ln(CH_(4)/H_(2))值小于-4。该方法可以在不测定稀有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的条件下,对氢气成因进行快速分类。
-
-
伍新明;
杨佳润;
朱振宇;
丁继才;
王清振
-
-
摘要: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与建模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步骤之一,随着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规模不断增大,大量依赖于人工的传统方法在效率、精度和分辨率方面均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同时,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化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与建模是必然趋势,并且近10年来该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介绍并讨论了一整套全自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与建模的计算机实现技术流程及其在多个实际数据中的成功应用案例。该流程主要包括:①三维地震断层检测、断层面构建、断距场估计和断层恢复等一系列断层解释功能的实现;②盐丘、火成岩和溶洞等各类地质体的识别与三维建模;③不整合面、层序界面检测与提取;④基于断层、地质体和不整合面等边界信息约束的层位体解释和Wheeler体构建;⑤融合所有构造和层位解释结果的构造建模和井震联合物性参数建模。对相关方法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将其与相应的实际地震数据应用情况相结合展开讨论,以呈现整个自动化地震构造解释与建模过程中所面临的计算机技术问题及其实现情况。其中,断层检测、地质体识别和层位提取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自动化实现,而断层面组合、构造恢复、精细层序解释和构造建模等方面依然高度依赖人工参与。深度学习方法对所有这些任务的自动化实现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需要更好地解决训练样本缺乏的问题以及如何合理引入地质、物理先验信息约束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对结果的合理评价、质控和使用的友好度,自动化方法可能会面临在实际场景应用中未被合理使用或获得不合理结果的风险。但是,在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大背景驱使下,计算构造解释与建模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
-
张傲;
黎清华;
张彦鹏;
赵信文;
宋国玺
-
-
摘要:
为了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立体开发利用能力,本文以地质体单元为理念核心、以三维地质结构建模为技术手段,探索城市地下空间安全开发利用的评价方法。以海口江东新区为例,作者通过自主研发的地学三维地质建模系统Creatar XModeling,构建了地表地下一体化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并将其剖分为100 m×100 m×1 m精度的地质体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多目标加权函数法对100 m以浅的地下空间安全开发利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口江东新区地下空间开发难度以“小”为主,开发难度大、较大、较小、小的体积分别为3648万m^(3)、141346万m^(3)、845489万m^(3)、1339627万m^(3)。基于地质体单元剖分的评价方法,能有效估算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成果表达更为直观立体,提升了地下空间评价的精度和维度,对城市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利用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沈中超
-
-
摘要:
在公路线路方案研究过程中,“地质选线”是山区公路线路方案研究的重要方向。结合河谷地貌演化规律、浅表生改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评价等,充分掌握线路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对路线方案因工程地质问题可能造成的安全风险、投资造价等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典型案例阐明工程地质思维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出培养工程地质思维的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工程地质思维对工程地质问题提前进行识别及认知,预判方案的可行性,为下阶段工作指明方向。
-
-
赵清先
-
-
摘要:
地震波CT根据声波对岩土结构断面进行扫描,结合其物理力学性质的相关分析,采用射线走时和振幅来重构原状地层,评价岩土工程结构,如隧道、大坝、地基等的内部声速情况,通过像素、色谱、立体网络等方式的综合展示,直观反映其内部结构图像。文中根据在隧道钻孔内测得的波速反演地质体,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地下溶洞三维空间形态模型,对地下溶洞区(包括溶洞充填区)、溶蚀区、微溶蚀孔隙区以及非溶蚀区四种地质体的形态、分布做出分析,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
寇佳伟;
王亚群
-
-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研究对象——地质体均属系统范畴,具有层次结构,可运用系统思维观去认识。工程地质问题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源于地质体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按地质体的不同级序,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基本可划分为:由区域断裂活动性控制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由长大结构面强度控制的块体稳定问题、沿结构面渗漏问题;由工程岩体力学特性、结构特征控制的岩体稳定问题、岩体渗漏问题;由岩石岩性、强度、内部结构控制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
-
石信肖;
王健;
孙文潇
-
-
摘要:
智慧矿山等数字化理念的提出,对三维空间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于地层模型也不再局限于直观的展示,更多需求在于地层属性及断层等地质结构分析处理。针对地质模型重建时缺少内部属性,以及断层等结构重建问题。以某矿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体元数据结构下的地质三维重建。首先根据钻孔数据构建出合适的三维地质表面模型,对于断层部分借助局部法进行面模型的三维重建。然后对Tetgen算法进行编译得到Tetgen.a静态库文件,在此基础上对表面模型并进行封闭性、相交性等初始模型检验。调用库文件读取面模型的顶点,面片数据,借助剖分函数进行结构二次划分,从而完成将四面体模型重建。同时考虑四面体质量的前提下,调整剖分参数得到合适的边界纵横比,借此得到最优的四面体网格.从而完成了地质体以及断层结构体元模型的三维重建。借助某煤矿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在地质建模的可行性,借助采集的巷道点云数据和采集的钻孔数据,利用四面体重建的方法完成地质层三维重建和断层结构的表达。结果表明以体元结构重建的三维模型能够对内部属性进行表达,同时对于断层等特殊地质结构也有较好的适用性,利用该方法完成的地质体重建,便于地质体的空间分析等后续应用为数字化矿山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撑。
-
-
聂佩孝
-
-
摘要:
伦家埠坡村位于沂沭断裂带的沂水-汤头断裂(Fy)北端,该断裂从区内中部穿过.区内地层主要出露在沂水-汤头断裂以西,岩浆岩主要出露在沂水-汤头断裂以东.而激发极化法主要有两种,即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搜集和研究区内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比分析了前期地质测量中区内地质体界线的划分与后期激电中梯、激电测深等物探测量的成果.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吻合.激电中梯、激电测深等物探测量对区内地质体界线的划分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同时对区内铜多金属矿的勘查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为区内铜多金属矿的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
-
陈毓
-
-
摘要:
对抚顺西露天矿采空区北部区域的地质构造、水文、人为工程等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内倾倒—座落滑移变形、倾倒滑移变形、沉陷滑移变形、滑坡和地裂缝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表建筑体重要性因素,认为研究区或近邻区地质灾害的控制因素为地质背景条件因子、人为工程背景因子、地质体现阶段稳定性因子和地表影响重要性因子,并根据各因子危害性赋以相应因子值,从而为建模和定量化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基于权重分布和地质灾害判据因子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因子.依据研究区33个地质体现场调查结果,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标准:当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数Z≤2.1时,地质灾害风险小;当2.13.2时,地质灾害风险高.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标准,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石油一厂厂区和发电厂厂区中南部大部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需要通过监测监控、注浆、内排等方式降低灾害影响;水泥厂厂区附近区域目前属于安全区域,仅需做好相应的监控工作.
-
-
陈青;
唐凤莲;
纪翔曦;
张健;
刘浩;
陈浩
-
-
摘要:
介绍了地质体边界识别中的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法和改进的倾斜角及其水平总梯度法,并通过模型计算和应用实例,分析了它们相对于传统识别方法所具有的突出优势.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法对埋藏较深的地质体识别效果较好;改进的倾斜角法能突出深层场源弱信号,压制背景场的畸变现象,使得场源边界位置更加稳定.
-
-
-
艾民;
谭向农;
牛志杰
- 《第三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数字盆地系统(简称A6)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明确实施的项目,构建数字盆地地质体是该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地质体构建方法的研究,从沉积盆地整体角度,形成以构建地震格架、井筒模型、知识成果、三维模型和空间图形五大要素为主体的构建方法,同时配套建立地质体构建的标准规范,为地质体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为专业软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服务,以最大限度认识、评价、开发地下油气资源.
-
-
-
-
项新葵;
仇一凡;
余振东;
钟波;
胡小梅;
李娟
-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石门寺钨多金属矿区位于江西省武宁县城西南方向38km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地块中段,成矿区划属江南地块中生代钨多金属成矿带大湖塘矿集区范围内,基本查明为一超大型钨、共(伴)生中型铜、钼矿床.本文对石门寺矿区矿石铅、岩体长石铅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从成矿系统中的“源”视角来示踪成矿与岩体关系,也为建立岩浆热液型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提供有效的地球化学依据。石门寺矿区各类地质体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钨、铜矿体为燕山期多次成岩成矿作用的产物;其中钨、铜主成矿期与燕山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关系密切,这2个岩石单元是钨、铜矿化的主要成矿母岩;略晚的花岗斑岩与具较高放射成因的矿化有关。
-
-
GUO Ruiun;
郭如军;
HE Faliang;
何发亮
-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2016年
-
摘要:
隧道施工突泥灾害以其发生的突然性、掩埋性和巨大的危害性,为隧道工程界所广泛关注.根据以往隧道施工突水灾害与引发突水灾害的不良地质体的关系,总结提出了包括泥水混合充填岩溶、与地表相通的黏土充填岩溶、黏土充填深大岩溶沟槽、深部黏土充填岩溶、压性断层主干断层带糜棱岩或断层泥、未胶结富水压性断层强烈破碎带和底部黏土夹破碎岩块充填岩溶7种可能导致隧道施工突泥灾害发生的突泥致灾构造;根据突泥致灾构造构成、可能的隔泥岩土盘类型和广泛采取的工程处理措施,提出了突水致灾构造分类三原则,将突水致灾构造划分成泥水混合充填岩溶、黏土充填岩溶、破碎岩石块体裂隙空隙孔隙充填黏土和压性断层主干断层带糜棱岩或断层泥4类.
-
-
- 《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莱州—招远地区金矿整装勘查区范围内地质空间资源的分析研究,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云计算模式的三维地质空间资源归一管理平台,将遥感影像、基础地理、地质和矿产等多源地质数据进行整合,根据不同数据的特点,确定数据整合的方法和流程,实现对地质空间资源大数据的“一张图”管理和集成应用,实现对地质矿产数据空间分布的三维全方位浏览。收集分析重点成矿区资料,以已有勘探成果数据为建模主要数据源,采用三角网建模手段来模拟地质体的表面形态,通过对勘探数据的收集、整理、提取及计算,建立了重点成矿区三维地质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建模过程中,提出基于钻孔约束和地层分布的地下三维建模方法,利用钻孔空间分布和分层信息,对复杂的地层连接,按多种方案进行数学运算构建三维剖面,形象直观的模拟地下空间。当前地质体三维建模主要以已有勘探成果数据为建模主要数据源,采用当今先进的三角网建模手段来模拟地质体的表面形态,通过对勘探数据的收集、整理、提取以及计算,创建三维地质模型,进而推测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主要目标地质体的分布状况及其结构。
-
-
-
曹希平;
杨良锋;
卢立伍;
吕林素
- 《2013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2010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典型地质矿产标本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中开始试验一种新的典藏模式,即在采集地质标本的同时用数字化影像和图像方式记录标本所代表的地质体的信息,其中包括标本在该地质体所处位置的影像图像信息.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数字化影像图像来整合一个地质体不同位置的标本,从而反映该地质体的整体信息,达到在博物馆异地典藏地质体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有一批成功的实例,并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技术方法.这些实践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创立了一套新的典藏模式.从理论上讲,用这种典藏模式记录的地质体可以连成片而达到记录完整地壳的目的.未来地质博物馆为学者和学子展示的将是三维全球地质图形图像,并提供图像图形中各典型部位的典型标本实体供研究、观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为博物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和变革.中国地质博物馆由典藏地质标本到异地典藏地质体以致地壳的典藏模式转型只是尝试之一.
-
-
田小甫;
张硕;
贾雷;
郑小燕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勘测技术发展2013年学术交流大会》
| 2013年
-
摘要:
随着北京地铁建设的飞速发展,对于地质情况、地面建筑及地铁结构的资料的合理利用和整合成为地铁建设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以其强大的实时建模功能及展示功能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信息地质研究实验室开发的小场景建模系统(Creatar-Project Explorer)对在建的北京地铁6号线车公庄西站工程进行了地质体、地铁结构及地面建筑物的建模,并进行了三种模型的联合展示,展示的结果表明,小场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准确直观的反映地面建筑、地铁结构及地层的空间关系,方便建设人员对地铁信息、结构信息实现高效的管理.这些研究成果也为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地铁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