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洋沉积

海洋沉积

海洋沉积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地质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4004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沉积学报、海洋科学、海洋通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海洋沉积的相关文献由30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而勤、蓝先洪、姚伯初等。

海洋沉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4004 占比:99.72%

总计:54157篇

海洋沉积—发文趋势图

海洋沉积

-研究学者

  • 朱而勤
  • 蓝先洪
  • 姚伯初
  • 李从先
  • 李凤业
  • 高抒
  • 倪佐涛
  • 刘锡清
  • 卢健
  • 卢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宏坤; 万世明; 刘喜停
    • 摘要: 海洋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其沉积和埋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其驱动力为有机质的降解,根据反应自由能大小,参与反应的氧化剂顺序为:O_(2)>NO_(3)^(-)>Mn^(4+)>Fe^(3+)>SO_(4)^(2-)。随着埋深增加,形成一系列氧化—还原化学带,并推动着海底沉积物中部分自生矿物的生成及C、N、S、Fe、Mn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一系列有机质降解反应会改变原生沉积物中保存的地球化学信息,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产生的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亚铁离子结合会形成方解石、文石、菱铁矿等碳酸盐矿物。硫酸盐还原产生的还原态硫最终与亚铁离子形成黄铁矿。此外,目前常用于氧化还原环境重建的代用指标有:1)Fe组分;2)C_(org)/P比值;3)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4)Mo、U同位素。围绕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中的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评述了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反应机制,探讨了反应进程中发生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以及相伴生的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等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许冬; 葛倩; 韩喜彬; 邓韬; 肖婷露
    • 摘要: 北部湾是热带、亚热带陆架半封闭海湾,具有独特和复杂的源-汇过程,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海湾沉积动力学、海湾生态系统动力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一个小型天然实验室。该文总结了在北部湾沉积物类型、沉积物来源、沉积物输运和沉积格局、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记录、人类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如下建议:(1)加强北部湾现代沉积过程研究,重视物源端元特征的研究和现代直接观测研究;(2)聚焦泥质沉积中心,开展更多浅地层剖面、科学深钻孔和高分辨率沉积记录研究;(3)聚焦国家碳中和需求,深入研究北部湾沉积碳储库的规模、结构、增汇潜力和脆弱性;(4)推动与越南等国的国际合作调查研究;(5)基于系统科学思维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 摘要: 《海洋地质前沿》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海洋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性期刊(月刊)。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跟踪我国海洋地质学科进展,快速报道海洋地质调查新发现、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的成果,促进海洋地质领域学术交流。主要刊登海洋沉积、海洋油气资源、海洋固体矿产资源、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对于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和特约稿件,将优先给予刊出。
    • 杨文海
    • 摘要: 在没有使用现代观测仪器设立专门的气象观测站的时代,人们如何记录气候因子的变化呢?我国有关气象观测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人们常用的环境变化代用资料包括冰芯、湖泊和海洋沉积、珊瑚、历史文献以及今天的主角――树木年轮。那么树木年轮是如何记录气候信息,它与气候因子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 摘要: 5月9日至11日,以“碳酸盐岩和深水油气储层研究最新进展”为主题的海相海洋沉积储层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海相碳酸盐岩和海洋深水油气储层是全球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加强碳酸盐岩和深水油气储层研究,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李前裕; 吴国瑄; 张丽丽; 舒誉; 邵磊
    • 摘要: 中国南部-东南部近海的海相沉积记录,为南海在古近纪的断陷和破裂不整合发生时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东海至台湾地区海相沉积较早,从早古新世就已开始,到中始新世向西南扩展到南海中部区域.在这些区域存在沿东北向构造带分布的细长形古近纪中国海,可能属于古太平洋西缘的一部分.中始新世南海地区强烈的断裂和沉降作用造成海洋沉积从东海及台湾地区扩展到南海东侧.到晚始新世,海洋环境在东海-台湾地区发生收缩变浅,可能与台湾-台西南盆地一带的初期破裂和扩张造成的局部隆升有关.大范围破裂不整合发生在33~34Ma期间,导致渐新世半深海沉积物广泛发育.在南海反映破裂不整合的半深海沉积记录不仅出现在靠近洋陆交界的ODP 1148站和IODP U1435站,也出现在其他一些陆架-陆坡站位,记录了南海的初始形成历史.
    • Baiz S.Kamber; 杨永泰; 朱起煌
    • 摘要: 微生物碳酸盐岩含有前寒武纪有价值的化学、同位素和分子信息。它们记录了对深水海洋沉积的代表(例如条带状含铁建造和黑色页岩)有补充作用的浅水信息。以六组保存良好的叠层石作为实例,阐明了稀土元素(REE)是怎样被应用于化学调查研究的。第一项任务是要测试这种碳酸盐所保存的REE有没有沾染碎屑、火山和成岩物质。一旦证实了其清洁度,页岩标准化的REE模式就可以用于区分海相和湖相背景。就海相碳酸盐而言,可以区分局限海盆和开阔海背景,而对于厚层台地灰岩,可以根据REE分馏系列推断相对水深。这里研究的浅水叠层石的年龄在2.52到3.45Ga之间。它们所含对氧化还原很敏感的铈元素(cerium)的性状,并不具有到2.52Ga时这些浅海的游离氧含量达到超过微量气体水平的证据。与无机的早期成岩海相碳酸盐胶结物相比,微生物碳酸盐岩有高度富集的REE。虽然这一特征本身还不适合用作一种生物标志物,但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样品符合生物标志物研究要求的一个必要前提。
    • 胡建芳
    • 摘要: 自三叠系后,中国北方就结束了大范围的海洋沉积,形成了一些列的大规模陆相湖盆,如松辽、二连、泌阳、东营等古湖泊。这些古湖盆含有重要的油气资源,对于这些湖盆优质烃源岩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利于中国油气生成的科学理论研究,可为有效指导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海侵对陆相湖盆大规模烃源岩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主要是因为海侵高水位常能形成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烃源岩,
    • 宋慧波; 于会新; 王海邻; 范代读; 胡斌; 王芳
    • 摘要: 杭州湾庵东浅滩沉积物中发现有多种造迹生物,主要有蝼蛄、泥甲虫、宁波泥蟹、珠带拟蟹守螺、泥螺、弹涂鱼、蚂蚁和鸟类等,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为觅食迹、居住迹和爬行迹(爬迹、拖迹和鸟足迹)等。分析表明,浅滩不同亚环境的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在潮上带植被茂密的草滩环境中,以层面上的生物觅食迹、居住迹和鸟足迹为主,造迹生物主要有蝼蛄、泥甲虫、蚂蚁和鸟类等,其中以蝼蛄的潜穴最为丰富。(2)在高潮滩的积水泥沼环境中,有大量近海喜盐植物,生物遗迹主要有宁波泥蟹的“J”形、“W”形和“Y”形潜穴、弹涂鱼的羽状爬迹、珠带拟蟹守螺在层面上营造的弧形、圆圈状的觅食迹和“C”形的条带状生殖迹。(3)在中、低潮间带的粉砂质环境中,以层面上珠带拟蟹守螺不规则的觅食迹为主。生物遗迹的分布与浅滩沉积底质沉积物粒度与含水量等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杭州湾浅滩沉积的新遗迹学研究,而且对古代潮汐沉积及其环境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Various trace-maker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hoal deposits of Andong area, Hangzhou Bay,including mole crickets (Gryllotalpa unispina),mud beetles (Coleptera),mud crabs (Ilyplax ningboensis), Cerithideopsilla cingalata, mud snails (Bullacta ), mudskippers or amphibious fishes (Periophthalmua cantonensis),ants and birds.The most abundant traces can be ascribed to Fodinichnia, Domichnia,Repichnia and Pascichnia.Analysis shows that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ype and diversity of traces and their makers are present over the different shoal zonations.(1 ) The highly-vegetated supratidal flat is featured by the abundance of bird tracks,and feeding and dwelling traces of mole crickets,mud beetles and ants,in which the feeding burrows of mole cricket are the most common.(2) In the upper in-tertidal flat where a lot of halophilic plants dominate on the muddy substrates,the biogenic traces include the J-, W-or Y-shaped burrows by mud crabs, the pinniform crawling traces by mudskippers, and the arc-shaped,donut-shaped grazing trails and C-shaped reproduction traces by mud snails (Cerithideopsilla cingalata).(3)In the silty substrate of the middle-lower intertidal zones,the biogenic tra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irregular grazing trails of mud snails (Cerithideopsilla cingalata)on the bedding plane.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biogenic traces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grain sizes and water-saturation of the substrates.This study provides not only a neoichnological approach to tidal-flat sedimentary in the Han-gzhou Bay,but also a meaningful modern analogue for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 of ancient tidal flats.
    • 王恩德; 夏建明; 赵纯福; 付建飞; 侯根群
    • 摘要: 弓长岭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是中国鞍山式铁矿床的典型代表.研究表明,该铁矿床赋存于反S型褶皱中,局部矿体出现褶曲现象.矿体产于主要由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母变粒岩和“蚀变岩”组成的含铁岩系中.文章通过研究该地区铁矿石的构造、结构和矿物组合,结合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形成铁矿床的物质来源与海底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在其形成过程中,很少或者没有含铝碎屑物质的加入,是由海洋化学沉积形成的,形成于还原环境.通过研究与铁矿床空间关系密切的斜长角闪岩、黑云母变粒岩和“蚀变岩”的构造和结构等,并利用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测试结果,对斜长角闪岩、黑云母变粒岩和“蚀变岩”进行了原岩恢复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区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应为洋中脊拉斑玄武岩,黑云母变粒岩的原岩应为大陆岛弧的杂砂岩,而“蚀变岩”的形成则与磁铁石英岩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提出了该地区铁矿床沉积的古地理环境为洋壳边缘、大陆岛弧附近,其形成环境应相当于弧后盆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