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盆山耦合

盆山耦合

盆山耦合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78036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中国地质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等;盆山耦合的相关文献由54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根耀、马力、朱德丰等。

盆山耦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8036 占比:99.79%

总计:78203篇

盆山耦合—发文趋势图

盆山耦合

-研究学者

  • 吴根耀
  • 马力
  • 朱德丰
  • 李德威
  • 梁兴
  • 刘池洋
  • 孙爱群
  • 牛树银
  • 刘兴旺
  • 李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皓; 刘彩彩; 张会平; 詹艳; 赵旭东
    • 摘要: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自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后向北扩展的前缘断裂,其新生代活动性对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扩展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运用热年代学、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沉积学、磁性地层学和地震学等方法对阿尔金断裂带的性质、组成结构、断裂活动时代、走滑断裂运动特征、走滑位移量和走滑速率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而对阿尔金断裂带沿线受其控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年代、沉积演化特征虽然也有一定研究,但往往仅限于单个盆地,缺乏对沿线盆地整体的对比认识,造成对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起始时间及阿尔金山的隆升历史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对近二十年来阿尔金断裂带沿线新生代沉积盆地的磁性地层年代与沉积相演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建立阿尔金断裂带沿线盆地新生代沉积序列和年代框架;辅助热年代学等资料,提出阿尔金断裂带的三阶段演化模型:始新世-中中新世,阿尔金断裂带以大幅度的走滑运动为主,同时伴随着阿尔金山小范围的隆升;中中新世开始,阿尔金山开始大规模的隆升,伴随着较少量的走滑运动;晚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带构造活动加强。
    • 刘立炜; 周慧; 张承泽; 闫炳旭; 杨凤来; 屈元基
    • 摘要: 克拉苏构造带构造非常复杂,经过30余年的油气勘探开发,构造规律不清楚、构造圈闭不落实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本文通过大量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建模及实钻资料验证,发现克拉苏构造带在剖面上呈分段分层变形、平面上呈雁列式展布特征。提出克拉苏构造带两种协同变形机制,较好地解释了在膏盐层调节作用下盐上、盐层、盐下3个构造层的差异变形现象。结合遥感影像及重力异常影像分析了盆山耦合关系,提出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差异隆升推覆作用,南部温宿、新和、牙哈古隆起的阻挡作用和古近系膏盐层的调节作用是变形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较好地解释了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圈闭平面展布格局。
    • 金文正; 王俊鹏; 崔泽宏; 叶治续
    • 摘要: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剖面构造解释,认为塔西南地区断裂构造发育,从山前部位至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变形强度由强变弱,揭示了西昆仑造山带对塔西南地区的构造控制逐渐降低。因受厚层膏岩影响,致使研究区西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存在差异,并且主要变形层位也有所差异。综合分析认为,塔西南地区存在三种主要盆山耦合类型,分别为叠瓦冲断式盆山耦合、双重构造式盆山耦合和堆垛构造式盆山耦合,分布于研究区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这种差异主要与厚层膏岩滑脱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昆仑造山带和阿尔金造山带两种不同构造应力综合作用的制约。
    • 王小军; 宋永; 郑孟林; 郭旭光; 吴海生; 任海姣; 王韬; 常秋生; 何文军; 王霞田; 郭建辰; 霍进杰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作用显著。本文根据地表露头、地震、钻井、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对盆地西部多期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发现现今的盆地结构是造山带与盆地的相互作用下多期成盆演化与构造叠加演变的结果。根据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与空间展布特征,将该区构造地层层序划分为石炭系、中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等6个构造地层层序。石炭纪末的构造事件为车排子、中拐凸起和玛湖、沙湾、四棵树凹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二叠世为伸展构造环境,形成玛湖、沙湾及四棵树3个沉降、沉积中心,盆地西部重要烃源岩形成。中二叠世形成坳陷型盆地,沉积、沉降中心由山前向盆地内迁移。中二叠世末构造运动导致了西部山前沉积地层反转与隆升剥蚀,断裂向盆地逆冲。晚二叠世—三叠纪大型坳陷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在沙湾凹陷,受车排子凸起北翼断裂控制,地层向北、西超覆沉积,相继将中拐凸起、玛湖凹陷及山前断裂带埋藏。三叠纪末的构造运动在乌—夏和车排子地区形成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构造带。前侏罗纪,造山带与盆地表现出不同方式、不同强度构造耦合作用。侏罗纪—白垩纪,西准噶尔的构造活动弱,湖盆地不断扩张,沉积地层不断向造山带方向超覆;沉积、沉降中心由西向东,再由东向西,最后向南迁移演化。新生代,北天山山前强烈拗陷,盆地整体南北向掀斜,形成新近纪前陆盆地。盆地的多期翘倾掀斜作用与后期沉积地层向造山带的超覆沉积作用控制了油气的聚集,被后期埋藏的冲断带成为油气富集带。
    • 阮壮; 罗忠; 于炳松; 卢远征; 谢灏辰; 杨志辉
    • 摘要: 中—晚三叠世的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了一套优质的砂岩储层,目前对该套砂岩的成因及其空间分布已经有了成熟的认识,然而在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确切边界位置、盆内古地理演化的构造成因机制等问题上依然存在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内及周缘57个露头及165口钻井的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在中-晚三叠世的边界位置并在层序格架下开展了古地理演化研究,同时探讨了古地理演化的构造成因.研究表明: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北部边界从内蒙古的达拉特旗向东延伸至山西大同,东部边界应在山西宁武-太原-太谷-永和-河南安阳-开封-登封一线附近,南部边界为北秦岭(NQT)与华北板块的缝合带(陕西西安-洛南-河南栾川-南召沿线以南),西南以六盘山的西部断层边缘为界,西北界位于贺兰山西部断层边缘带,西部边界延伸至河西走廊盆地的西部边界(甘肃马良沟附近).在中-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4个沉积旋回(SQ1-SQ4),代表了从起始阶段(SQ1)到最大沉降阶段(SQ2和SQ3)再到后期关闭阶段(SQ4)的湖泊演化过程.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内呈现出北部/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部/西南部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汇聚的沉积格局,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在时间上呈现出沉积中心的东-西破坏分异的演化特征.这种古地貌差异和演化主要受控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QDOB)与兴安岭-蒙古造山带(XMOB)的不同构造演化过程.盆地南部的古地理演化主要受控于QDOB的活动,中-晚三叠世勉略洋闭合驱动的北秦岭造山带活化不仅导致盆地南部陡坡带的形成和盆地东南部古地貌的突变,也导致晚三叠世盆地西南部发育一个分隔内克拉通盆地及西南缘类前陆盆地的水下低隆.盆地西部的古地貌演化受控于多种构造机制,中三叠世现今六盘山地区发育一个南北向的低隆区,很可能是盆地东南部的强烈挤压下的远端效应;晚三叠世中期后该低隆区发生下沉,现今鄂尔多斯盆地与河西走廊地区连通,这很可能是由盆地西南方特提斯构造域挤压作用下的盆内挠曲沉降导致的.这些认识不仅是对盆山耦合理论的补充,也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后期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龚杰立
    • 摘要: 沉积盆地因赋存丰富能源矿产备受关注.沉积盆地形成、充填、发展、封闭和改造的演化全过程,构造活动起着决定性控制作用.大地构造背景、区域构造活动控制沉积盆地类型、盆地演化规律、沉积体系特征、盆地封闭改造乃至盘山耦合关系的转换.进行沉积盆地演化分析,应统筹将沉积盆地整体分析、周缘构造活动、盘山耦合关系等系统研究.
    • 龚杰立
    • 摘要: 沉积盆地因赋存丰富能源矿产备受关注。沉积盆地形成、充填、发展、封闭和改造的演化全过程,构造活动起着决定性控制作用。大地构造背景、区域构造活动控制沉积盆地类型、盆地演化规律、沉积体系特征、盆地封闭改造乃至盘山耦合关系的转换。进行沉积盆地演化分析,应统筹将沉积盆地整体分析、周缘构造活动、盘山耦合关系等系统研究。
    • 屈红军; 韩星; 陈硕; 杨博; 杜美迎; 董阳阳; 赵冲
    • 摘要: 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结合砂岩碎屑组分Dickinson图解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区域构造属性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盆山耦合关系.Dickinson图解法显示本溪组(C2b)样品点主体落在克拉通物源区;太原组(P1t)和山西组(P1s)大部分点落在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其余点落在克拉通物源区;石盒子组(P2s)样品点几乎都落在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从砂岩碎屑锆石频谱图可以看出,剖面从下而上,锆石年龄变化明显:本溪组主峰值年龄为古元古代早期(2471 Ma);太原组和山西组主峰值年龄为古元古代晚期(分别为1948 Ma和1883 Ma),且出现中新元古代的年龄记录;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具古元古代早期和晚期2个主峰值年龄,同时古生代年轻年龄记录也明显增多.综合研究显示,晚石炭世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地块北缘伊盟隆起古老基底,且源区构造稳定;早二叠世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地块北缘较年轻基底的隆升区,同时还有来自兴蒙海槽关闭形成的阴山新隆起的中新元古代基底的贡献,暗示该时期古老基底伊盟隆起发生沉降不再起分隔作用,兴蒙造山带开始发生地体拼贴,初始碰撞;中–晚二叠世,随着阴山持续隆升,新老基底都有剥露,反映该时期华北北缘发生海西期主体造山作用.
    • 包洪平; 郭玮; 刘刚; 李磊; 武春英; 白海峰
    • 摘要: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处在盆地与秦岭造山带之间这一盆—山结合的过渡部位,由于构造位置的特殊性,自古生代以来其构造及沉积面貌与盆地腹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1)早古生代沉积开始早、结束晚;2)晚古生代沉积开始晚;3)印支期西南部发生局部坳陷沉降;4)燕山晚期盆地南部强烈抬升(远高于盆地东部的同期抬升);5)喜马拉雅期渭河地区快速沉陷与渭北隆升。盆地南部经历了3次大的构造格局转换:一是晚古生代末—印支期西南部“由隆到坳”的构造转换;二是印支期末—燕山期主体构造走向由北西—南东向到南北向的转换(构造转向);三是燕山期末—喜马拉雅期渭河地区由强烈隆升到快速沉降的转换(构造反转)。盆地南部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与盆地本部的不同耦合特征均根源于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差异:1)早古生代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2)海西期—印支期受古特提斯洋开裂—闭合的影响;3)燕山期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4)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俯冲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共同制约。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经历强烈伸展与造山过程,引起了其与盆地腹部的构造—沉积分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