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型盆地

原型盆地

原型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040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沉积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创建1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原型盆地的相关文献由515位作者贡献,包括温志新、何登发、王兆明等。

原型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 占比:7.3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2040 占比:92.31%

总计:2210篇

原型盆地—发文趋势图

原型盆地

-研究学者

  • 温志新
  • 何登发
  • 王兆明
  • 童晓光
  • 吴智平
  • 宋成鹏
  • 张光亚
  • 李伟
  • 贺正军
  • 高华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怀伟; 许淑梅; 王大华; 肖永军; 王金铎
    • 摘要: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东段中、新生代沉积迁移变化及原型盆地性质,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段红山、霍布逊凹陷中、新生界野外地质露头追踪、钻井(孔)资料分析、岩性岩相分析、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地层划分对比及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的研究,认为中、新生代沉积迁移呈现出形象的“跷跷板”移动现象,这种现象与凹陷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性质及板块运动的远程效应有关。下侏罗统局限于红山小型断陷盆地,中侏罗统范围向南扩大到霍布逊凹陷,与羌塘板块、拉萨地块与亚欧板块两次俯冲挤压碰撞之间的应力松弛作用有关,此作用在早侏罗世导致北部红山地区的板缘裂陷,在中侏罗世扩展到南部的霍布逊地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沉积中心位于红山挤压型盆地,这与拉萨地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导致柴北缘地区构造反转有关;古近系在北部红山凹陷的发育而在南部霍布逊凹陷的缺失,与新特提斯洋东部闭合首先导致霍布逊地区隆升有关;新近系及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南部霍布逊凹陷,与此时柴北缘及周缘山系全面隆升导致沉积中心南移有关。
    • 何发岐; 王付斌; 郭利果; 安川
    • 摘要: 鄂尔多斯古生代盆地是在前寒武系裂陷体系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盆地,经历了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拗陷和晚古生代克拉通内拗陷两个阶段。其中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拗陷阶段可细分为早—中寒武世张夏期、晚寒武世三山子期—早奥陶世亮甲山期、中奥陶世马家沟期、晚奥陶世平凉期—背锅山期等4个阶段;晚古生代克拉通内拗陷可细分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晚二叠世等2个阶段。古生代盆地从早寒武世—中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伸展转变为晚奥陶世—二叠纪主动大陆边缘,构造变革受周缘大地构造体制转变控制,内部构造沉积格局具有从寒武纪早期西南“L”型伸展裂陷、中—晚寒武世“坳—坡—隆—坪”、奥陶纪“坳—坡—隆—坳”、石炭—二叠纪“一隆两坳”逐步演化的特征。古生代原型盆地演化和构造—沉积格局变迁过程中,派生了多套烃源岩和储层,其中盆地西—南缘持续沉降区域发育寒武系苏峪口组—辛集组、徐庄组、奥陶系平凉组、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盆地内部沉降区发育奥陶系徐庄组、马家沟组、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下古生界中央古隆起两侧古斜坡区发育张夏组高能鲕粒滩、克里摩里组生物礁滩—颗粒滩、马家沟组颗粒滩等有效储层。
    • 王越; 张奎华; 张关龙; 熊伟; 于洪洲; 薛雁; 肖雄飞; 汪誉新
    • 摘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博格达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原型盆地性质与沉积演化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博格达山北缘井井子沟剖面连续出露的石炭系与二叠系进行野外实测,系统分析地层岩性与沉积相,结合前人大地构造演化、火成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该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与原型盆地性质转变,对深入分析准噶尔盆地晚古生代海陆转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晚石炭世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浊积扇,夹少量的枕状玄武岩。早二叠世在残留海沉积背景下发育了近岸水下扇与深水浊积扇;中二叠世经历了由海相到湖相的演化过程,早期乌拉泊组与井井子沟组在浅海环境下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晚期以芦草沟组半深湖—深湖相的泥页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特征;晚二叠世,研究区发育了厚层的扇三角洲相的棕红色、灰绿色砂砾岩。综合分析认为,晚石炭世博格达地区为裂谷盆地,发育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与深水浊流;早中二叠世为后碰撞陆内裂谷,发育伸展滑塌变形构造与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晚二叠世转为陆内压陷盆地,普遍发育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相,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突变。
    • 汪晓萌; 彭光荣; 吴静; 柳琼瑶; 李振升; 蔡国富; 袁阳
    • 摘要: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恩平21洼古近纪文昌组沉积期发育断陷湖盆,由于该区古近纪经历多期岩浆底辟和整体构造抬升,导致原型盆地被强烈改造,使其主要生烃层段文昌组的原型盆地面貌不清,从而给油气勘探和资源潜力评价造成困难.本文遵循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将地震解析、声波时差法和趋势厚度法相结合,恢复了文昌组沉积期洼陷的原始面貌,并明确了优质烃源岩的展布范围.研究表明,阳江东凹恩平21洼在始新世文昌组沉积末期遭受强烈的剥蚀改造,造成洼陷东北部1/4沉积地层剥蚀殆尽;在文二段沉积期,恩平21洼北部与恩平14洼连通形成广盆深水的沉积环境,控制文二段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从文昌组烃源岩的原始沉积规模和勘探实践来看,阳江凹陷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
    • 梁卫; 索艳慧; 彭光荣; 朱定伟; 吴静; 杜晓东; 蔡国富; 汪晓萌; 何金海; 李三忠
    • 摘要: 阳江东凹是近年来珠江口盆地(东部)的热点探区,过去四十余年受限于钻井数量与地震资料品质和覆盖范围,缺少对古近系的研究.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走向深层古近系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覆盖全区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新近钻井和测井资料,系统解剖阳江东凹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并探讨古近系的勘探潜力.阳江东凹发育5个次级洼陷,古近纪控洼断裂频繁转换,断裂活动、岩浆底侵导致的隆升差异性控制了各次洼三级层序的展布、厚度和沉积充填.东部恩平20洼、恩平21西洼和恩平21东洼控洼断裂活动强度整体较强,文昌组以半深湖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烃源条件和储盖组合良好,特别是恩平21东洼的缓坡带,是阳江东凹古近系勘探的有利区带.
    • 阮壮; 罗忠; 于炳松; 卢远征; 谢灏辰; 杨志辉
    • 摘要: 中—晚三叠世的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了一套优质的砂岩储层,目前对该套砂岩的成因及其空间分布已经有了成熟的认识,然而在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确切边界位置、盆内古地理演化的构造成因机制等问题上依然存在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内及周缘57个露头及165口钻井的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在中-晚三叠世的边界位置并在层序格架下开展了古地理演化研究,同时探讨了古地理演化的构造成因.研究表明: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北部边界从内蒙古的达拉特旗向东延伸至山西大同,东部边界应在山西宁武-太原-太谷-永和-河南安阳-开封-登封一线附近,南部边界为北秦岭(NQT)与华北板块的缝合带(陕西西安-洛南-河南栾川-南召沿线以南),西南以六盘山的西部断层边缘为界,西北界位于贺兰山西部断层边缘带,西部边界延伸至河西走廊盆地的西部边界(甘肃马良沟附近).在中-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4个沉积旋回(SQ1-SQ4),代表了从起始阶段(SQ1)到最大沉降阶段(SQ2和SQ3)再到后期关闭阶段(SQ4)的湖泊演化过程.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内呈现出北部/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部/西南部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汇聚的沉积格局,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在时间上呈现出沉积中心的东-西破坏分异的演化特征.这种古地貌差异和演化主要受控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QDOB)与兴安岭-蒙古造山带(XMOB)的不同构造演化过程.盆地南部的古地理演化主要受控于QDOB的活动,中-晚三叠世勉略洋闭合驱动的北秦岭造山带活化不仅导致盆地南部陡坡带的形成和盆地东南部古地貌的突变,也导致晚三叠世盆地西南部发育一个分隔内克拉通盆地及西南缘类前陆盆地的水下低隆.盆地西部的古地貌演化受控于多种构造机制,中三叠世现今六盘山地区发育一个南北向的低隆区,很可能是盆地东南部的强烈挤压下的远端效应;晚三叠世中期后该低隆区发生下沉,现今鄂尔多斯盆地与河西走廊地区连通,这很可能是由盆地西南方特提斯构造域挤压作用下的盆内挠曲沉降导致的.这些认识不仅是对盆山耦合理论的补充,也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后期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冯怀伟; 许淑梅; 崔红庄; 侯旭波; 王金铎
    • 摘要: 为研究敦煌盆地侏罗纪原型盆地性质及沉积环境演化,本文利用地震资料、航磁资料、野外地质考察资料、同位素定量测年数据,基于前人在阿尔金断裂系构造理论成果,对敦煌盆地基底岩性组成、深部动力学背景、盆地发育时限和盆地性质做了系统研究,认为敦煌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酒泉盆地的前侏罗纪基底组成不相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敦煌地块的南部边界为红柳沟—拉配泉断裂,西部边界为民丰—且末断裂带,阿尔金主断裂为敦煌盆地的东部边界.三危山断裂是分割敦煌盆地南北凹陷的控凹断裂,民丰—且末断裂、红柳沟—拉配泉断裂、阿尔金主断裂是控盆断裂.青藏高原南缘的北向超深俯冲、北缘陆内南向的浅俯冲、深部地幔羽结构等多元驱动机制导致敦煌地块显生宙以来大部分时间处于隆升剥蚀状态,很少接受沉积,至侏罗纪塌陷形成敦煌湖盆.敦煌盆地在三叠纪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青藏高原两次重大的碰撞造山之间的松弛拉张期形成了侏罗纪沉积盆地.敦煌盆地发育经历3个阶段:早侏罗世填平补齐阶段,中侏罗世断陷阶段和晚侏罗世坳陷阶段,其中中侏罗世断陷阶段为主成盆期.
    • 李春柏
    • 摘要: 对海拉尔盆地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油气勘探历程进行回顾,总结了各勘探阶段的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以及由此取得的重要勘探成果,将海拉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盆地区域勘探油气发现阶段、构造油藏勘探突破阶段、断块-岩性油藏勘探增储阶段和多类型油藏勘探扩展阶段.多年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每次认识创新和思路转变,都给勘探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复杂断陷盆地地震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物探成像精度,为复杂构造区深化认识奠定了基础;原型盆地控制了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凹陷内的构造带对油气运移和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明确主洼槽、断裂和构造控藏规律,是引领勘探方向的基础和关键;对洼槽区—缓坡带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可带来勘探思路的转变和勘探领域及空间的拓展;地质理论认识的创新,是复杂断陷盆地拓展勘探领域持续发现的根本途径,这些对于今后的勘探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
    • 吴飞
    • 摘要: 改造盆地对于油气的意义是当前我国油气开采行业关注的重点,对于提高油气开采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关于改造盆地及其油气地质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措施,旨在进一步明确改造盆地与油气地质的现实意义,从而促进我国油气资源开采效果能够得到提高.
    • 张元元; 曾宇轲; 唐文斌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二叠纪原型盆地属性和构造演化,是制约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要素。玛湖凹陷二叠纪—早三叠世的陆相沉积序列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本文在综合分析构造、沉积、物源及古地理重建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早三叠世构造和沉积过程进行解剖。二维地震剖面显示早二叠世受控于边界正断层,具半地堑结构,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右旋走滑断裂带为构造反转。区域内下二叠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边界正断层活动的沉积响应。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包含两个二级湖侵—湖退层序。早二叠世湖侵体系域1的沉积环境由扇三角洲逐渐过渡到了深湖,沉积中心沿边界正断层分布,构造机械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中二叠世湖退体系域1沉积环境由湖泊向扇三角洲过渡,沉积中心向玛湖凹陷中心迁移,以热沉降为主。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扇三角洲沿红车断裂带、克百断裂带和乌夏断裂带分布。二叠纪—早三叠世玛湖凹陷经历了早二叠世同断陷机械沉降阶段,中二叠世后断陷热沉降阶段,及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反转阶段,其构造演化受控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后的伸展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