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幔枝构造

幔枝构造

幔枝构造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海洋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2695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中国地质、山东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五届黄金科学技术论坛、第四届黄金科学技术论坛、第十二届全国矿床会议等;幔枝构造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牛树银、孙爱群、王宝德等。

幔枝构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2695 占比:99.72%

总计:52844篇

幔枝构造—发文趋势图

幔枝构造

-研究学者

  • 牛树银
  • 孙爱群
  • 王宝德
  • 陈超
  • 张福祥
  • 张建珍
  • 马宝军
  • 胡华斌
  • 李红阳
  • 王丰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牛树银; 陈超; 张福祥; 孙爱群; 王丰翔; 马宝军; 张建珍; 李凤友; 王宝德; 许传诗
    • 摘要: 幔枝构造是地幔热柱的第三级构造单元,是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在岩石圈浅部的综合表现形式,是重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研究认为,燕山运动以来,华北东部地区进入了地幔热柱演化阶段,在众多成矿控矿因素中,区域性韧脆性和脆韧性剪切带以及区域性深断裂构造应是成矿作用的主导性因素,它们不仅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而且往往成为重要的成矿储矿构造。地球在重力均衡作用和分异作用下,一直进行着物质的垂向分异和水平运动。重力分异作用使地球物质形成地核—地幔—地壳等结构分层,热力作用则使地球物质发生垂向上下运动。由于地球的核—幔界面是液态外核与塑性态下地幔之间存在的过渡(康氏面D")层,两者之间具有巨大的密度差、压力差、温度差、速度差等,从而导致地球物质的热—冷物质循环,在洋壳离散区形成的岩浆上涌带和板块汇聚区形成的俯冲带,构成四维物质循环;陆壳上则形成地幔热柱—地幔冷柱间的物质交换。与此同时,深源含矿流体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柱—幔枝构造—有利构造扩容带,迁移到幔枝构造的脆韧性—韧脆性主、次级剪切带,侵入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密集的构造裂隙带,各种脉岩与围岩的接触带等有利部位集聚成矿。华北东部是我国黄金成矿集中区,多个省份黄金地质找矿均取得了重大进展。金矿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强烈的岩浆—变质杂岩上涌(隆)—上部盖层向外拆离滑脱—断裂构造体系转制—幔枝构造逐渐形成—含矿流体沿断裂快速贯入—成矿物质冷却结晶,形成区域性大型—超大型金矿(区)带。本文仅选研究实例:区域性成矿集聚区—大兴安岭多金属矿的成矿控矿;典型金矿矿床解剖—中山沟金矿构造成矿控矿找矿断裂构造控矿分析—郭家岭幔枝构造及其成矿控矿。探讨成矿作用,总结成矿规律,归纳成矿模式,确定找矿方向,指导新一轮地质找矿。
    • 王丰翔; 陈超; 栾卓然; 吴姗姗; 王云静; 冯云磊; 张福祥; 牛树银
    • 摘要: 冀北崇礼县中山沟金矿是产出在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内的脉状矿床,受近N—S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化蚀变主要有钾化、硅化、泥质岩化和绿帘石化等。矿石主要呈脉状、细脉状和角砾状产出。根据不同蚀变的矿物组合和穿插关系,成矿阶段可分为钾化—贫硫化物、乳白色石英—硫化物阶段、强硅化—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金矿化主要与强硅化—硫化物阶段密切相关。通过详细的构造测量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钾化—贫硫化物阶段受左旋构造运动控制,可能为中温、中盐度(330~290°C;4.65%~6.88%NaCl_(eq))的含碳热液与大气降水混溶(δ^(18)O_(H_(2) O,V-SMOW):5.26‰~6.76‰;δD_(V-SMOW):-96.3‰~89.9‰)作用形成。硅化—硫化物阶段是由左旋运动向右旋伸展作用转变的结果,并发生了高角度大规模充填。由于发生大规模流体沸腾和热液混溶(δ^(18)O_(H_(2) O,V-SMOW):0.41‰~6.47‰;δD_(V-SMOW):-80.2‰~-92.9‰),在右旋张性脉形成乳白色石英—硫化物阶段,在右旋压扭性构造中形成脉型、细脉型硫化物和角砾岩性矿化,并与强硅化带伴生。成矿流体晚期阶段,碳酸盐化是最普遍的蚀变类型。稳定同位素(碳—氢—氧—硫)测试结果表明,含矿热液是高度演化的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溶的产物,部分碳可能源自地幔,并与岩浆作用有关;明显负δ^(34) S_(V-CDT)(-11.2‰~-24.8‰)表明成矿热液呈现高氧逸度。放射同位素(氦—铅)组成表明,成矿物质中的铅和氦可能部分源自地幔流体。因此,中山沟金矿构造—矿化—蚀变的形成可能与岩浆作用有关,为与幔枝构造有关的中温中硫热液矿床。
    • 王社全; 徐建昌; 孙保花; 薛志强; 田海涛; 王红军; 张苏坤; 王鹏飞; 黄昊
    • 摘要: 经数十年的强力开发,小秦岭地区中浅部金矿保有资源量处于濒临枯竭的境地,急需补充新的资源储量,同时亟需开展对深部金矿资源勘查。因此对深部成矿规律研究和成矿预测的开展就显得十分迫切。幔枝构造是近二十余年兴起的新的构造理论,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小秦岭金矿田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预测研究项目中尝试运用地幔柱理论对小秦岭金矿的成矿进行解释,以期对小秦岭金矿田的成矿规律、成矿模式、找矿方向提出新的认识,对以后的勘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 王云静; 陈超; 崔伟; 张福祥
    • 摘要: 彭庄铍矿位于冀东幔枝构造核部,其围岩主要为太古宇迁西群,区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以金(铜)、BIF型铁矿为主,尚未发现品位良好、具有开采价值的铍矿床。为研究彭庄铍矿的成岩、成矿时代,重点对含绿柱石角砾岩内的锆石进行了形态学特征及U-Pb同位素测年分析。结果表明,锆石形态主要为它形浑圆状或次浑圆状,少数为短柱状。多数锆石震荡环带清晰,少数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推测为继承锆石。Th/U比值大多大于0.1,判断锆石主要为岩浆成因锆石。U-Pb数据显示,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502±9~2512±19)Ma之间,年龄数据在年龄谐和图中基本位于谐和曲线的下方,显示存在有明显的放射性铅丢失。其年龄数据所构成的不一致线与谐和曲线的上交点年龄为(2515.5±9)Ma,代表了本区迁西群的成岩年龄,从而反映出成矿年龄小于(2515.5±9)Ma。
    • 陈超; 张福祥; 王丰翔; 牛树银; 马奎; 王云静; 楚洁
    • 摘要: 热液石英脉型金矿石中锆石可以来自围岩,也可以由热液活动形成.因此,对其研究有助于揭示成岩成矿信息.中山沟金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张宣)地区,主要呈石英脉型产于水泉沟岩体西段,是张宣幔枝构造核部的典型金矿床之一.本文在矿区地质特征基础上,主要开展含金石英脉内锆石形态学特征、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以及Hf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石英脉内的锆石形态为自形—半自形,环带特征明显,Th/U值较高,平均0.97,具有岩浆锆石特征.锆石稀土元素含量(∑REE)为351×10-6~976×10-6,平均值为690×10-6,呈现出轻稀土(LREE)亏损、重稀土(HREE)富集特征,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总体呈现出斜率基本一致的左倾型;17个锆石U-Pb年龄数据获得391±1 Ma的谐和年龄和391±3 Ma的加权平均年龄,两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代表了含金石英脉中岩浆锆石的结晶年龄.11个Hf同位素测试数据获得的εHf(t)值位于-21.4~-16.6,TDM1介于1.7~1.9 Ga,平均1.7 Ga,TDM2主要集中于2.4~2.6 Ga,平均2.5 Ga,在Hf图解中投影点均位于亏损地幔和球粒陨石演化线之下,基本靠近2.5 Ga古老地壳的Hf同位素演化线,反应了其源区物质在地壳中平均存留的年龄.结合区域、矿区地质和实验锆石特征,本文认为中山沟金矿成矿时代不早于391±1 Ma,推测可能形成于海西早期,存在燕山期热液叠加成矿.水泉沟岩体的主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末期—海西早期.
    • 王云静; 陈超; 王健; 王丰翔; 张福祥
    • 摘要: 幔枝构造是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构造单元,自提出以来受到地质学界广泛关注.在收集前人资料基础上,阐述了幔枝构造的提出背景和基本特征,重点总结出幔枝构造在我国金银多金属地质找矿勘查领域的应用、推广情况,并对幔枝构造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应用幔枝构造理论不仅可指导矿产资源的深部勘查,又可具体解决油气资源、地热资源、生态环境、地震灾害等方面有关问题.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前景.
    • 王云静; 陈超; 王健; 王丰翔; 张福祥
    • 摘要: 幔枝构造是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构造单元,自提出以来受到地质学界广泛关注。在收集前人资料基础上,阐述了幔枝构造的提出背景和基本特征,重点总结出幔枝构造在我国金银多金属地质找矿勘查领域的应用、推广情况,并对幔枝构造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应用幔枝构造理论不仅可指导矿产资源的深部勘查,又可具体解决油气资源、地热资源、生态环境、地震灾害等方面有关问题。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前景。
    • 牛树银; 孙爱群; 陈超; 张福祥; 张建珍; 王丰翔
    • 摘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幔枝构造成矿理论,探讨了幔枝构造的特征、 单元划分、 断裂构造体系以及成矿控矿作用.在燕山运动晚期,华北东部地区进入了以伸展构造为主的地幔热柱演化阶段,在胶西北地区形成了莱阳地幔亚热柱及其外围郭家店、 栖蓬、 牟乳等幔枝构造.其中,郭家店幔枝构造于燕山运动晚期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动,总体形成了以焦家断裂为主的拆离带和与其相交的以三山岛断裂为反向铲状断裂的构造体系,同时控制着玲珑、 焦家、 三山岛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在众多成矿控矿因素中,区域性断裂构造是重要的主导性因素,既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又为成矿储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深源含矿流体可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有利构造扩容带,即脆韧性-韧脆性剪切带、 侵入岩体的内外接触带、 密集的构造裂隙带、 各种脉岩与围岩的接触带等有利构造部位集聚成矿.近年来在胶西北深部勘查发现,浅部沿断裂展布的若干个大—中型金矿在其深部的成矿蚀变构造带可能是连为一体的,一起组合成为超大型金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