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9篇、会议论文90篇、专利文献29202篇;相关期刊306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64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沉积盆地的相关文献由2121位作者贡献,包括邱楠生、陈洪德、方维萱等。

沉积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9 占比:2.88%

会议论文>

论文:90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29202 占比:96.82%

总计:30161篇

沉积盆地—发文趋势图

沉积盆地

-研究学者

  • 邱楠生
  • 陈洪德
  • 方维萱
  • 许强
  • 李娟
  • 姚伯初
  • 李思田
  • 田景春
  • 金之钧
  • 何中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国勇; 赵忠新; 任路; 孟令箭
    • 摘要: “双碳”背景下,地热资源广受重视,尤其是沉积盆地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近年来,随着对这类资源重视程度的增加和开发规模增大,项目选择、立项、建设与运行阶段都需要系统的资源评价体系来支撑。针对不同阶段的地热开发情景,提出了一套沉积盆地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的评价体系:项目选择阶段,需要开展大地热流值、区域地温梯度、区域地幔隆起幅度等方面以地质背景为重点的区域评价,确定项目是否建设,明确目标地区地热资源“有没有”;项目立项阶段,需要开展涵盖5类指标的重点评价,权衡地热能否开发,明确地下资源“行不行”;项目建设阶段,需要开展以具体技术参数和经济效益为重点的精细评价,明确各项开发参数,做好地面地下一体化经济评价,明确项目整体效益“好不好”;项目运行阶段,需要开展动态评价,通过热场监测与调整,确保热场更稳、周期更长,明确项目整体效益“优不优”。该评价体系可为相关地热资源评价提供方法参考和应用借鉴。
    • 周磊; 杨元德; 郝卫峰; 李斐; 晏鹏
    • 摘要: 本文将卫星重力数据与威德尔海船测重力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利用Parker方法获取威德尔海沉积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在此基础上建立沉积盆地模型,计算莫霍面补偿效应和沉积过程的重力效应比值,探索威德尔海沉积盆地重力异常与波长之间的联系;采用Airy-Hesikanen均衡模型计算均衡异常,探讨海陆边界的均衡状态.结果表明:(1)威德尔海沉积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值随波长变化呈现不同特征:波长为200~600 km(对应沉积盆地宽度为100~300 km)的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呈现正值,而波长为80~200 km(对应沉积盆地宽度为40~100 km)的布格重力异常主要为负异常.(2)基于沉积盆地模型分析表明,威德尔海沉积盆地重力异常正值可能并不是由地壳长期底侵作用形成,而是沉积作用与裂隙作用共同导致的结果.(3)威德尔海沉积盆地边界的均衡重力异常表现为高负值,反映了威德尔海盆地沉积过程与冰架排挤系统有关.
    • 卢雪梅
    • 摘要: 欠压区是指地层孔隙压力低于静水压力的区域。除油气开采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欠压区外,天然欠压区在全球分布广泛。目前认为天然欠压区的成因主要有重力作用和地质作用两种,这两者可单独作用,也可同时存在。重力形成的欠压区属于水文学的研究范畴,而地质作用形成的欠压区则与油气勘探开发相关。地质作用影响到岩石物性或流体的pVT性质,导致流体压力无法与周围环境达到平衡而形成欠压区。目前关于欠压区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也常常局限于个别案例或被视为以超压为主的异常压力研究的一部分。Law(2013)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天然气藏普遍存在欠压现象。Birchall等(2022)对全球29个已确认的天然欠压盆地和地区的梳理也发现,因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欠压地层(低于静水压力10 MPa)广泛分布于南美洲、北美洲、中国、俄罗斯、欧洲大陆、挪威巴伦支陆架和斯瓦尔巴特群岛的沉积盆地,且都位于近期曾经历过大规模构造抬升的地区。
    • 方维萱
    • 摘要: 基于(非)金属矿产-铀-煤-油气资源同盆共存,盆内构造岩相变形史与成藏成矿事件的耦合结构一直是科学难题。在构造岩相学填图和构造岩相变形史研究基础上,将沉积盆地构造岩相变形史划分为前盆地期、成盆期、盆地反转期、盆地构造变形改造期、盆内岩浆叠加期和盆地表生变化期6个演化期。研究发现,采用构造岩相学填图创新方法,可有效圈定沉积盆地内同生构造样式与构造组合。在火山岩区采用次火山岩侵入、火山隐爆-侵出、火山爆发-喷发等12个相系进行构造岩相填图,有助于有效圈定火山机构中心、火山热液成岩成矿中心和火山热水沉积成岩成矿中心的位置。盆-山-原转换构造岩相带是流体大规模运移和储集构造岩相带,也是(非)金属矿-铀-煤-油气资源同盆共存富集成藏成矿的有利构造岩相带;前陆盆地、山间盆地和后陆盆地具有不同的变形构造组合;构造岩相学研究和填图有助于研究沉积盆地变形期内古热储构造、冠羽状垂向热流柱构造、煤系烃(矿)源岩生排烃成藏成矿事件序列等问题。壳源岩浆、幔-壳混源岩浆、幔源岩浆在盆地岩浆叠加期,形成了相应的岩浆叠加构造样式和岩浆叠加成岩相系。在盆内岩浆底拱侵位形成的穹状不对称复式褶皱系统内,发育了强烈的岩浆-构造-岩性-热流体四重耦合结构,形成了与盆内岩浆再造-叠加成岩成矿有关的电气石热流柱构造,以底拱旋转断褶带、电气石和白云母蚀变相系为特征。与盆内岩浆-改造作用有关的富CO_(2)型热流柱构造,表现为热启断裂组和铁锰碳酸盐矿物垂向分带,并与菱铁矿矽卡岩相→矽卡岩化大理岩相→铁锰碳酸盐化大理岩相→大理岩化结晶灰岩垂向分带相共生。
    • 田云涛; 秦咏辉; 胡杰; 张贵洪; 刘一珉; 潘黎黎; 颜照坤; 张增杰; 孙习林; 张培震
    • 摘要: 白垩纪以来,东亚大陆构造的演变受东缘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南海打开与西缘新特提斯洋闭合及随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双重控制,东亚大陆地形经历了“跷跷板”式的演变:白垩纪‒早新生代地形东高西低,与现今东倾地形相反;晚渐新世以来东倾的一级地貌格局逐渐形成。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本文报道了西江中‒上游流域内玉林、十万大山、南宁和百色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古流向研究结果,并综合了珠江口盆地碎屑物源和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古高程与水系演化研究进展,获得以下认识:①白垩纪,西江中‒上游地区盆地物源主要源自盆地东侧(可能是云开大山),反映了东侧地形相对较高,与“跷跷板”模式所指出的中生代东高西低的地形一致。②古近纪,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主要源自沿海花岗岩体,西江中‒上游玉林与十万大山盆地物源仍然主要源自东侧,指示西江水系尚未贯通,东部沿海高地形仍然存在;结合该时期南宁和百色盆地物源来自东西两侧,青藏高原东南缘强烈压扭性变形和古高程研究所指示的地表抬升,认为古近纪东亚地形应是两侧高、中部低的“V”字型样式。③晚渐新世以来,珠江口盆地物源信号逐渐与现代珠江一致;在南宁盆地发现的新近纪河流相砂砾岩所指示的古流向与现今河流基本一致。这些证据说明珠江水系在晚渐新世以来逐渐形成,反映了沿海地区地形已被夷平。随着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持续抬升,现今西高东低的东亚地形逐渐成型。我们发现东亚地形“跷跷板”式的演变过程中,在古近纪经历了“V”字型的过渡状态,为进一步刻画东亚地形演变历史提供了新证据。
    • 贾承造; 赵文智; 何登发; 吕修祥
    • 摘要: 沉积盆地是石油、天然气、煤、盐、铀等能源矿产资源赋存的基本地质单元,研究沉积盆地的结构构造、形成演化与能源富集机理始终是地质学家与勘探家的核心任务,中国的地质学家与勘探家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 蔡回炜
    • 摘要: 贵州省地层自新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发育齐全,主要由沉积岩、浅变质沉积岩组成。贵州省内不同地史时期岩相古地理不同,沉积相类型多样,岩性组合复杂。贵州省贵阳市地热资源勘探点主要集中在贵阳北侧及东北郊区域,由于受到岩相古地理差异、地质构造作用影响,各区域内地热资源成矿特征存在差异。通过研究贵州省贵阳市内以泥盆系为热储层地热井的特征模型因子与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特征之间的规律,建立了区内地热资源成矿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泥盆系中上统岩相以碳酸盐岩为主,可为地热资源的目的热储层;其上覆石炭系下统岩相以碎屑岩为主,具有较好的隔热保温性,可为盖层;共同构成了良好的地热资源成矿条件。
    • 摘要: 南极洲冰盖是全球最大的冰盖,受气候变暖影响,可能出现冰量损失并导致海平面上升数米。冰盖床通过水热通量、地形作用、底碛变形和基底滑动等之间的反馈调节,对冰盖动态冰量损失的关键调控发挥作用。
    • 摘要: 氯化钙型卤水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水体,分布在世界沉积盆地、洋中脊和大陆构造带中。由于其含有丰富的资源元素且水化学类型的演化过程复杂,备受国内外关注。国际上对该水体的演化与成因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仍具有较大的争议。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分布有各种形式的氯化钙型卤水,如世界级钾盐基地察尔汗盐湖矿床,其北缘断裂带存在氯化钙型卤水的补给掺杂,可能是极为重要的钾盐矿床形成机制。在盆地西部,则赋存有第三系氯化钙型油田卤水,具有资源开采潜力。老挝、泰国超大型钾盐矿床存在异常沉积作用,也被认为与氯化钙型卤水的补给改造有关。
    • 章诚诚; 方朝刚; 吴通; 滕龙; 李建青; 周道容; 黄正清; 邵威
    • 摘要: 1研究目的(Objective)氦气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稀有气体,广泛应用于高科技行业和军事领域。由于全球氦气供应严重短缺,该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在我国西部、中部、东部等不同沉积盆地均发现了不同类型的氦气藏。前人研究发现中国中西部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渭河盆地)的氦气来源多为壳源型,而东部盆地(如松辽盆地、苏北盆地、三水盆地)的氦气来源多为壳幔混合型。然而,华东地区无为盆地WWY1井最新发现了中三叠统超高压水溶气中含高含量的壳源型氦气(图1),这与中国东部其他盆地已发现的氦气成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该发现对提升中国东部氦源认识及氦气资源的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