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储盖组合

储盖组合

储盖组合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0412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沉积与特提斯地质、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西部矿产勘察开发中的应用地球化学研讨会等;储盖组合的相关文献由484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子齐、林畅松、傅恒等。

储盖组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04125 占比:99.98%

总计:904279篇

储盖组合—发文趋势图

储盖组合

-研究学者

  • 宋子齐
  • 林畅松
  • 傅恒
  • 刘景彦
  • 易定红
  • 谭成仟
  • 郑多明
  • 何仕斌
  • 何文渊
  • 冯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传炳; 庞雄奇; 马奎友; 庞宏; 火勋港; 付亮亮; 张心罡; 梁星如; 吴松
    • 摘要: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然而实际勘探中许多直井无法获得工业产能。以束鹿凹陷车城油田沙河街组“牙刷状”油藏为研究对象,从储层特征、隔夹层特征、盖层特征、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综合分析了“牙刷状”油藏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并总结了其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牙刷状”油藏富集于优势砂地比储层中,油藏间被盖层分隔成不同的压力系统,油藏内被相对致密的砂岩隔夹层分隔成一系列压力系统相同的储集单元;断层是“牙刷状”油藏成藏的平面运移及垂向运移主要通道。该地区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原油充注是“牙刷状”油藏的主要油气来源,且该期充注的油气沿同期发育的断层运移至地表浅层并散失,使得油气层厚度随深度变浅逐渐减小;油气运移方向与优质储层展布方向大致垂直,导致油藏集中发育在油气运移方向上的断层圈闭中,形成了一系列“牙刷状”油藏。文章系统论述了“牙刷状”油藏的成因机制,为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 张立安
    • 摘要: 针对垦利A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结合研究区构造特征和沉积背景,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垦利A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北洼和南次洼沙河街组沙三中段、沙四段均发育优质烃源岩,油源供给充足;储集层储层物性好,盖层区域分布稳定,形成3套有利储盖组合;油源断层、渗透性砂体和不整合面构成良好的油气输导系统;油气富集层位具有“西浅东深”特征。基于上述认识,建立了3种油气成藏模式:构造东部为近源“侧向式”成藏模式,在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中生界潜山成藏;构造中部为远源“阶梯式”成藏模式,具复式成藏特征;构造西部为远源“网毯式”成藏模式,在新近系馆陶组成藏。
    • 张迎朝; 胡森清; 刘金水; 陈忠云; 蒋一鸣; 邹玮; 刁慧
    • 摘要: 东海盆地X凹陷是中国近海天然气勘探开发主战场之一。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烃源岩、储层、圈闭、运移”四元耦合控制X凹陷天然气汇聚成藏。X凹陷中西部具有两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一种是凹中渐新统花港组挤压背斜-岩性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垂向优势运移、规模性汇聚;另一种是西部斜坡始新统平湖组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超压驱动、近距离侧向运移、“纵向叠置、横向连片”聚集。X凹陷中西部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凹中渐新统花港组挤压背斜带和西部斜坡始新统平湖组构造-岩性圈闭带中。
    • 虎新军; 陈晓晶; 仵阳; 安百州; 倪萍
    • 摘要: 银川盆地东缘天山海世界地热田的发现,揭示了该区域赋存优质地热资源,其成藏地质条件显著有别于盆地内“传导型”地热,为宁夏黄河流域清洁能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以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为基础,针对1∶5万重力、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与微动测量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奥陶系基底隆升地带位于灵武凹陷东侧,沿黄河断裂呈“S”形展布,至天山海世界达隆升最高部位,并与NW向局部隆起区叠合;深部储热层奥陶系为中高阻层特征,中部第一盖层石炭系—二叠系表现为中低阻、弱低速层,浅部第二盖层古近系—新近系与低阻、低速层对应。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预测了3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远景区。
    • 贾进华; 陶士振; 方向; 侯艳平
    • 摘要: 为揭示东北地区侏罗系火山—沉积序列与储盖组合等地质特征,进一步评价深层油气勘探潜力,本文基于勘探现状,利用露头调查、钻测井对比、岩芯观察、结合地震解释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侏罗纪盆地构造背景,认为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具有不同的构造环境和盆地性质.早—中侏罗世为受控于蒙古-额霍茨克造山作用的挤压型断陷-坳陷盆地,受到了后期构造的强烈改造.晚侏罗世为陆内伸展环境下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火山断陷盆地.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频繁,形成广泛分布的火山—沉积序列.海拉尔盆地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发育典型火山—沉积序列,以火山岩与沉积岩的互层为特征,表现为砂泥岩—中酸性火山岩—砂泥岩—中基性火山岩序列.岩石组合在不同凹陷单元差异性较大,中部凹陷带以火山岩和砂泥岩为主,外围凹陷以火山岩和砂砾岩为主.火山—沉积序列的岩性复杂,储层岩石类型多样,主要有"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砂砾岩"3类岩性储层,储层物性普遍较低,总体属于中低孔极低渗储层-致密储层.依据火山—沉积序列的不同岩石组合及油气显示情况,可识别出砂泥岩或砂灰泥岩储盖组合、火山岩内幕储盖组合、火山岩-沉积岩复合岩类储盖组合、基岩风化壳储盖组合等四大类九小类油气储盖组合.最有利储盖组合是与烃源岩毗邻的砂泥岩储盖组合,其次是火山爆发相-喷发相的火山碎屑角砾岩、凝灰岩与火山岩的储盖组合.火山—沉积序列发育中等较好的暗色泥岩烃源岩,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油气成藏条件较好.围绕中部凹陷带的红旗凹陷、乌尔逊北凹陷烃源岩分布区的最有利储盖组合,是侏罗系深层火山—沉积序列的主要勘探领域.通过该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火山—沉积序列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田琨; 王大鹏; 殷进垠; 郭金瑞
    • 摘要: 东地中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是近年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之一.东地中海深水油气富集条件研究对该地区油气勘探选区选带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国际油气商业数据库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对东地中海构造沉积演化、油气地质条件、储盖组合及成藏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深水油气富集条件及未来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东地中海发育中新统生物礁灰岩+盐岩、中新统浊积砂岩+盐岩主力储盖组合及白垩系浊积砂岩+泥页岩、侏罗系生物礁灰岩+泥灰岩推测储盖组合.厚层渐新统一中新统海相烃源岩、优质中新统盆底扇浊积砂岩和生物礁灰岩储层、区域性盐岩盖层及构造反转期发育的大型构造圈闭控制了东地中海深水油气富集.未来应重点关注黎凡特盆地深水区中新统浊积砂岩领域和埃拉托色尼台地周缘中新统生物礁灰岩领域,深入探索希罗多德盆地深水区中新统浊积砂岩领域和黎凡特盆地中生界深层领域.
    • 柴文举; 尹秀珍; 李陈; 荆彦清; 杨龙华; 刘唤宇
    • 摘要: 曼格什拉克盆地是中亚-里海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本文借助含油气系统理论研究,研究该盆地的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特征,开展油气资源潜力分析和有利区域优选,分析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盖组合、圈闭、运移等静态地质要素与动态地质作用。结果表明,曼格什拉克-中乌斯秋尔特隆起带西部里海海域部分的潜力最高,佩夏内角隆起的整个中生界剖面都具有勘探远景。
    • 柴文举; 尹秀珍; 李陈; 荆彦清; 杨龙华; 刘唤宇
    • 摘要: 曼格什拉克盆地是中亚-里海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本文借助含油气系统理论研究,研究该盆地的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特征,开展油气资源潜力分析和有利区域优选,分析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盖组合、圈闭、运移等静态地质要素与动态地质作用.结果表明,曼格什拉克-中乌斯秋尔特隆起带西部里海海域部分的潜力最高,佩夏内角隆起的整个中生界剖面都具有勘探远景.
    • 贺勇; 张向涛; 雷永昌; 邱欣卫; 谢世文; 佘清华
    •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井壁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粒度分析,结合测录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对陆丰13东洼走向斜坡带文二段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沉积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走向斜坡控制下,文二段沉积受东部物源影响最大,主要发育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相,其中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油气成藏有利位置,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与河口坝砂体,砂岩岩性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具有较高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文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席状砂常与三角洲平原泥、沼泽泥、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泥、前三角洲泥及湖相泥岩交互叠置出现,易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文二段自下而上、自东向西可划分为3个期次的前积朵叶体,而且在物源通道、沉积体系及前积作用的共同影响和控制下,沉积过程中各期次前积朵叶体的沉积主体位置不断发生着迁移和变化,进而影响每一期次砂体的展布,并最终控制油层的发育和分布.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陆丰地区古近系油气勘探的目标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李生青
    • 摘要: 跃进区块奥陶系油藏位于顺托果勒低隆北部,其所处的英买力突起-哈拉哈塘-阿克库勒凸起碳酸盐岩油藏整体含油.2013年在前期勘探、评价的基础上,对于油藏储层发育受控因素及储集体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Ⅰ类断裂控制了构造格局,Ⅱ类、Ⅲ类断裂控储控藏,且北北东向断裂岩溶发育程度较北北西向强,油气充注程度高;油藏最为有利的地震反射模式为"断裂+局部残丘高+串珠状反射(强振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