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8年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学术研讨会
2008年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学术研讨会

2008年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0-06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2008年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滨里海盆地M区块盐下目标埋藏深度大,对其进行钻探之前有必要进行烃类相态和组分的预测,以便作出初步的经济评价.本文根据地温条件、圈闭的聚油条件与油气相态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相邻的阿斯特拉罕凝析气田的解剖,对M区块可能的油气藏的烃类相态进行了初步预测;根据对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藏中的酸气组分分布和成因分析,预测了M区块盐下圈闭中可能的天然气组分.
  • 摘要:东濮凹陷具有形成隐蔽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多沉积体系、湖平面高频变化导致砂体相变快;盐岩的发育有利于岩性圈闭形成;新生界、上古生界两套烃源岩;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构造格局影响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异常高压普遍发育.东濮凹陷与隐蔽油气藏有关的输导体系组合类型有:网毯式、阶梯式、隐性裂隙式和垂向断裂式.应用流体包裹体和伊利石测年、包裹体GOI测试确定东濮凹陷隐蔽油气藏主成藏期是东营期.东濮凹陷隐蔽油气藏成藏发育的主要是受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控制.东濮凹陷隐蔽油气藏可划分为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三大类共八种类型,主要为与岩性有关的各类油气藏,其中以构造—岩性油气藏及砂砾岩扇体油气藏为主.深洼陷周边、盐岩周边的岩性相变接合部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方向.
  • 摘要:中国海相地层分布面积广,油气资源潜力大,近年来获得了重大的勘探突破,今后仍将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中国海相层系沉积时间长,发育了多套烃源岩系、储层和盖层,为大型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国主要板块规模较小而活动性强,海相层系时代老、经历的构造期次多,因此烃源岩具有多样式的生烃样式,储层具有多种成因类型,但是也造成盖层的有效性和油气保存条件的巨大差异性,使得中国海相石油地质要素的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复杂,评价其时空配置关系的难度大,需要建立适合海相勘探的地质理论和配套技术体系.中国海相层系的主要油气勘探领域仍应足于稳定地块及其周缘,克拉通内古隆起、古斜坡是重点勘探地区,地块边缘的冲断带也是重要的勘探领域,包括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沉积域在内的发育有海相烃源岩的地区,均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 摘要:应用现代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新方法,探讨了东营凹陷西北部陡坡带沙三、沙四段砂砾岩扇体成因模式、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机理,对砾岩扇体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扇体,受边界断裂活动强度和古隆起的双重控制,砂砾岩扇体沿滨县凸起南坡平行走向呈带状分布并遵循沟扇对应关系,以物源近、规模小为特点,扇体自下而上发育强度依次减弱.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大都伸人到烃源岩丰富的湖相暗色泥岩中,富含油气,油气成藏具有分带性.低台阶以断鼻、滚动背斜油气藏为主;中台阶以断块岩性油气藏为主;高台阶则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
  • 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白垩系与古近—新近系异常高压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地层快速沉积,且以泥岩为主.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盖层对它们之间的地层流体起了区域性封闭作用,规模较大、渗透性好的砂层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地层产生不同程度的欠压实,同时,构造挤压应力加大了超压程度,后期构造抬升没有破坏流体的封闭体系,从而形成了异常高压,形成时间为上新世—更新世.超压尤其是强超压不利于油气在其内部大规模成藏,过渡带和其下正常压力带是油气富集段,因此,确定钻探目标的低压区和低势层十分必要.
  • 摘要:东濮凹陷是一个构造条件复杂的断陷型凹陷.断裂多,组合复杂,其中Ⅰ级断裂1条、Ⅱ级断裂14条.这些断裂的主活动期在沙河街组一东营组沉积时期.该凹陷构造基本特征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区.凹陷发育三种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走滑构造样式和盐构造样式,其中伸展构造样式是主要的构造样式,它的表现形式为发育多种类型的断块群,断块群油气藏是东濮凹陷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东濮凹陷断块群分为六种类型:断阶型断块群、断阶叠置型断块群、断阶转换型断块群、复式地堑型断块群、复式地垒型断块群、堑垒叠置型断块群.主要的断块群类型是断阶型、堑垒叠置型,其次是复式地堑型、复式地垒型和叠合断阶型.
  • 摘要:准噶尔盆地车拐地区是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本文在油气资源和勘探潜力分析的基础上,分层系和区域重点讨论了油气赋存的有利条件.认为该区近期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可分为三大层组,主攻石炭系,挖潜侏罗系,深化古近—新近系.
  •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老油气区油气探明率和发现速度,在分析制约老区油气区勘探关键问题基础上,根据富油气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剩余油气资源量分布规律,指出主要含油气盆地、富油气凹陷中的有利区带是下一步勘探重点,主力勘探层系及上、下层系是精细勘探重点层位.针对不同储层及油藏类型开发了适用精细勘探的油气层识别、油气层保护、油气藏规模预测、提高油气产能等系列方法技术,建立了一套老油气区精细勘探思路、方法技术.近几年,该方法技术在老油气区精细勘探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新增油气储量不断提高,加快了老油气区油气发现速度,与海上或新区相比勘探与开发成本明显降低,投资回收周期缩短,提高了勘探效益.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最早的明显湖泛期沉积发育在延长组下部长9层组,形成俗称的“李家畔页岩”.受勘探程度限制,以往对该套湖相沉积的烃源岩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依据测井资料,结合少量钻井岩心分析化验和地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认为长9暗色泥岩尽管在盐定—志丹—宜川一带的盆地沉积中心普遍发育,但优质烃源岩只发育分布在盆地东南部志丹—宜川地区.
  • 摘要: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本文在南缘油气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了三个油气成藏组合,并对每个成藏组合的地质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勘探的建议.认为中下部成藏组合优于上部成藏组合,勘探应以中下部成藏组合为主.
  • 摘要:以济阳坳陷典型的隐蔽油气藏——河道砂体、砂砾岩体、浊积岩、滩坝砂体等为例,论述了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地震地质综合分析技术等为主、在不同勘探阶段针对岩相、岩性、物性及流体进行预测的方法技术和勘探实例.隐蔽油气藏地震识别与描述技术在济阳坳陷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
  • 摘要: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地震属性的实际运用使得地震信息的充分利用成为可能,地震属性分析就是以地震属性为载体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含的信息,并结合地质、钻井资料,来进行储层岩性及岩相、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的流程大致如下:确定时深关系,做好层位标定;进行地震属性的提取和优化,优选出最少的属性组合;进行地震属性分析,建立地震属性与地质特征之间的统计关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主要从横向上定性分析储层和边界识别问题,在陆相盆地,均方根振幅、平均绝对振幅、平均反射能量、50%频率、能量半衰时斜率、瞬时频率的斜率、弧长、平均反射强度、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等地震属性能较好被用来进行储层预测.
  • 摘要:以“亮点”技术为核心的浅层气藏综合勘探技术是济阳坳陷浅层气藏勘探和部署的有效技术,但由于“亮点”反射的多解性以及技术应用的综合性,浅层气藏的钻探成功率有待提升.本文在全面总结浅层气藏亮点反射特征及其陷阱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对亮点进行地质、地震和模型等多重约束的概念和思路,并初步探讨了技术方法和发展方向,对完善气藏亮点技术理论、提升浅层气藏钻探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我国东部老油田大部分已经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阶段,针对该类油田的剩余油研究与提高采收率技术,“十五”以来取得了显著技术进步和应用效果.本文旨在总结以胜利油田为典型的我国东部高含水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技术实践与进步,研究形成了剩余油富集区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认识,发展和完善了低级序断层描述与预测、储层精细刻画、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等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配套完善了精细开发调整、复杂结构井等提高采收率技术,并且分析了老油田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技术攻关方向.
  • 摘要:油藏开发地质学是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和油藏工程多学科结合的边缘学科.它伴随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经历了自20世纪30-50年代以油藏概念模型和一维、二维研究为主的早期发展阶段;60-80年代以三维油藏静态模型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90年代至今以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和四维模型为核心的成熟阶段.目前油藏开发地质学已成为油藏开发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之一,正向着定量化、小尺度、确定性建模、非常规油气藏发展,在剩余油预测、提高石油采收率、油田环境保护、油田灾害预测和防治方面将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我国第一个年产500万吨原油的古生界海相大油田.该油气藏与国内外常见油气藏的主要区别是储层具有形态多样、分布复杂的缝洞储集体特征.缝洞储集体识别预测难度大,成藏规律和油气水关系复杂,油气藏埋藏深(5300~6600m),国内外尚属罕见.对该类油气藏的高效勘探和科学开发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技术可借鉴,本文通过对该油气藏地质特征认识,对于科学、高效、合理地勘探开发同类型油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以大港油田孔南地区孔一段为例,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地震、岩心和测井资料,建立起研究区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型层次分析与构型要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沉积界面和构型单元的特征识别,分级次对孔一段储层构型进行解剖分析.最后从层次界面、结构单元及层序构成模式对构型样式类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摘要:在广泛调研和大量实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进积型河控三角洲前缘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的现状,并指出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陆相储层纵、横向上相变快,储层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严重的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油田产量递减迅速、稳产形势非常严峻.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估计还有相当可观(约占总储量的20%)的可动油是由于储集层的非均质性而未能被注入水所波及到(裘亦楠,1996).深入地认识储层非均质性,搞清剩余油分布,储层建筑结构是当前油田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 摘要:本文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层次性,指出在不同的非均质性层次下,流动单元有不同的内涵.从影响流体流动的微观孔隙结构出发,以检查并岩心资料为依据,用流动分带指标(FZI)将大庆油田大型湖盆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中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厚油层砂体划分为七种具有不同渗流特征的流动单元,总结了其岩性、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和水洗状况等特征,分析了各流动单元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表明不同沉积微相的厚油层具有不同的流动单元组合特征,并对流动单元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为建立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网格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厚油层仍是高含水期油藏挖潜的重点.采用构型分析的方法,对厚油层进行细分评价,并建立了厚油层细分三维地质模型,揭示厚油层层内非均质.厚层细分后,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测井低阻油层和水淹层识别,寻找潜力井层;通过时间推移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剩余油饱和度变化,揭示厚油层层内水淹动态;并采用数值试井技术,得到储层参数场,诊断厚油层内优势渗流通道,并配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到厚油层剩余油定量分布.
  • 摘要:文东油田原始地层压力系数1.71~1.88,储层处于欠压实状态.投入开发后,地层压力下降,储层在有效围压的作用下.孔喉变小,部分孔隙变成无效孔晾,渗透率不断降低;有效围压的作用越强,渗透率降低幅度越大;渗透率越低,这种关系越明显,并且这种过程是不可逆的.渗透率的下降导致注水压力升高,采油指数大幅下降.因此开发该类油藏,必须注意注水时机及地层压力界限的保持,并根据地层压力的下降状况采取相应的开发对策.
  • 摘要:油区地质灾害泛指发生在油区范围内、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有关的灾害性地质事件或造成环境恶化的破坏性事件.油区地质环境的破坏与油区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及发展演化受油区盆地动力学背景、地下油气地质环境和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活动的频度、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控制.油区地质灾害具有诱发性与突发性、必然性与随机性、阵发性与持久性等特征.油区地质灾害受地应力、油气地质环境及工程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控制和制约.研究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油田、油藏或相关地区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变化,为油气田长期高效、安全勘探开发提供保障,这是摆在石油科技工作者面前的、必须解决的难题.
  • 摘要:本文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信息,研究了惠民凹陷古近系构造体系、沉积体系以及两者之间的成因关系.构造特征表现为褶皱少、断裂体系类型多、地应力方式复杂;阐明了明显受控于盆地构造活动的三角洲、深水浊积扇、扇三角洲、沿岸滩坝、粒屑滩等沉积体系特征.提出采用构造岩相带概念来研究构造活动与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演化的内在联系,进而划分出中央隆起三角洲等四种类型构造岩相带,论证了各种构造岩相带中发育的圈闭类型、油气藏类型及油气聚集的规律,指出了今后找油的方向.
  • 摘要:以超深层油气勘探理论为基础,从准噶尔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的实际出发,通过对烃源条件、储集条件、封盖条件、断裂输导条件和圈闭条件的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盆地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根据含油气系统理论,通过圈源关系的匹配及地质综合评价,最终选择腹部深层隆起大型背斜构造、西北缘逆掩推覆带下盘石炭—二叠系油气藏、南缘山前冲断带等三大超深层勘探领域.
  • 摘要:陆内裂谷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讨论裂谷盆地成因、构造样式和沉积体系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基础上,根据主力烃源岩发育的阶段将裂谷型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前裂谷型、同裂谷型和后裂谷型三大类,其中同裂谷型含油气系统又进一步划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主动型裂谷一般边界断层较缓,沉降速率大,火山活动频繁,地热梯度高,由于多次热扰动,同裂谷期发育的粗—细—粗的旋回中形成多个次级旋回,构成良好的“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发育滚动背斜、披覆背斜和潜山圈闭油气藏,油气储量主要富集在同裂谷期层序中.被动型裂谷通常边界断层较陡,伸展速率和沉降速率小,火山活动不发育,地热梯度低,同裂谷期沉积旋回中的次级旋回不明显,后裂谷期的辫状河砂体是主要的储集层.上覆的新生裂谷期滨浅湖相泥岩是有效的区域盖层,形成良好的“下生上储上盖式成藏组合”,横向构造调节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反向断块和披覆背斜是最主要的圈闭油气藏类型,油气储量主要富集在后裂谷期和新生裂谷期层序中.
  • 摘要:从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特征出发,通过研究其成藏条件及主干断层各时期的发育特点,系统分析了油源断层对油气聚集的作用机理,指出长期发育的油源断裂及主伸展层中的次级断层活跃期的“地震泵”作用是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成藏动力,易形成“地震泵”源的部位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位置,而“地震泵”源及主伸展层产生的次级“地震泵”源则联合控制油气运聚层位.地震泵作用区附近的储层及圈闭是最有效的油气聚集部位.
  • 摘要:吐哈盆地红台地区发育一个较为典型的背斜凝析气藏,对此种构造凝析气藏进行深入分析,可为吐哈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首先通过精细地震解释,对红台地区断裂系统和平面构造展布进行了研究,工区内发育一个背斜构造和一个单斜构造,即东部的红台2背斜构造和中西部的红台8单斜构造;在中西部的单斜构造内又发育红台6鼻状构造,并且红台2背斜构造中发育两个明显的鱼尾状断裂系统;其次在构造研究基础上,结合气藏剖面和气藏平面分析,发现工区内存在多种类型凝析气藏,以背斜气藏、断鼻气藏、岩性一构造复合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气藏、岩性透镜体气藏五种最为典型;最后通过凝析气富集规律研究,发现工区内背斜和鼻状两种构造控制了凝析气的聚集方向,以红台2气藏为代表的背斜和以红台6气藏为代表鼻状构造中均形成理想的凝析气藏,经比较认为鼻状构造更具勘探潜力,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 摘要:滴西地区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的基底岩层,是该区的主要勘探目的层.通过钻井岩性及物性资料分析,认为中酸性火山岩裂缝发育,是良好的储集相带;采用从紧邻的克拉美丽山露头区石炭系构造岩性研究向滴西地区钻井资料进行推断的研究方法,确定滴西地区石炭系主要为巴塔玛依内山组下段,火山岩发育;按离火山口远近将工区内火山岩相划为主要两支:一支为石南2井至滴西5井一线;另一支为滴6井西背斜至滴西10井一线,确定了火山岩的平面展布规律.提出了滴西南凸起划分为南北两个构造带的观点,经剖析确定滴西10井区为块状凝析气藏,是滴西地区的主要油气藏类型,综合评价确定有利勘探区和有利局部构造,指出了该区石炭系火山岩勘探方向为:一是中酸性火山岩是石炭系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二是结合岩相分布和构造背景,认为北部构造带西段是有利勘探区.
  • 摘要:我国陆架盆地烃源岩以陆相沉积为主,不同程度地含有煤层或煤系泥页岩,有些部位或层位有机质非常富集、以Ⅰ型和Ⅱ型干酪根为主、生烃潜力大,而且多数则为分散Ⅲ型有机质、有机碳含最变化很大暗色泥页岩,也就是说这些烃源岩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勘探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的烃源岩(优质烃源岩)才对油气成藏具有贡献.因此,如何在大套暗色泥页岩中识别出优质烃源岩,成为目标评价区油气聚集成藏研究的关键.作者综合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测井分析,提出了利用测井信息评价烃源岩的方法,通过对陆上高丰度、低丰度和深层烃源岩的研究,准确地描述了优质烃源岩的分布规律.这种技术可以卣接用于近海盆地的优质烃源岩识别与评价,同时可以推广到利用地震信息识别优质烃源岩,为近海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技术.
  • 摘要:通过对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含盐地层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盐岩层在岩心、电性和地震资料方面的典型识别特征.对盐岩分布发育特征研究后认为东濮凹陷盐岩在平面上具有分区性和迁移性、在垂向上具有旋回性和韵律性的发育规律,并提出了盐—砂消长及迁移模式.通过对盐岩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发现盐湖沉积中心的变迁是形成东濮凹陷多套生储盖组合和油气富集的充分保证,指出盐岩的沉积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对成烃演化具有积极意义,对浅层成烃起促进作用,对深层成烃起抑制作用,拉长了深部生烃窗,同时盐岩层具有良好封盖作用,与构造和储层相配合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 摘要:富林洼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一个次级洼陷,长期勘探工作一直未有较大的突破.本文以富林洼陷烃源岩特征研究、油源对比为重点,结合地质构造研究,得出三点认识:①提高了对富林洼陷,特别是中次洼和东次洼的生烃潜能的评价;②将富林洼陷的原油成熟度划分为中次洼、东次洼和孤南洼陷三种成因类型;③综合分析构造、储盖组合及油源等控制因素,提出富林洼陷的油气具有三种成藏模式.深化了对富林洼陷油气成藏地质规律的认识,对下步富林洼陷勘探部署实践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 摘要: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技术是服务于油气藏开发的应用地球物理技术,主要包括高密度三维地震、三维VSP、井间地震、多分量地震、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地球物理技术以新的生命力,代表着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在我国东部成熟油气田的河流相砂岩油气藏、西部的海相缝洞型油气藏和海陆过渡相致密天然气藏等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应用储层地球物理技术精细地刻画油气储层并预测剩余油气的分布,是提高油气藏开发效益的关键.本文根据中国石化多年的持续攻关实践,总结了适用于上述三类油气藏地质特点的储层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及应用成果:①以高密度三维地震、三维VSP、井间地震、多分量地震、地震属性分析、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为主的河流相砂岩油气藏预测技术;②以多方位地震、叠前地震反演、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等为主的海相裂缝缝型油气藏预测和描述技术;③以分频吸收、岩性反演、波形分析、AVO分析等为主的海陆过渡相致密砂岩天然气藏识别技术.这些技术在我国东部的胜利油田、西部的塔河油田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大牛地气田的开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摘要:提出了叠加/偏移速度联合反演求取层速度的新方法,提高了层速度计算精度.通过研究速度场建立方法,形成了利用地震速度、测井、钻井和构造层位等多种信息联合建立速度场技术,获得了反映速度宏观分布规律并与井符合良好的速度场.结合地震速度的概念和具体应用,明确了各种速度类型之间关系及其适用性,为地震勘探各阶段提供了较全面的速度场方案.完成东濮凹陷全区的地震速度数据坐标定位和统一格式转换,建成了全区速度库,为地震成像、变速成图、区域地层压力预测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 摘要:某些储层在发育裂缝时,AV0特征常表现为方位各向异性.本文研究了四类裂缝储层在发育含流体裂缝和干裂缝时的方位AVO特征.研究表明,传统的四类储层在发育裂缝时,各个方位的AVO特征有差异,但基本AVO特征不会改变,同种类型的储层发育含流体裂缝和干裂缝时,方位AVO特征也有差异.最后,用研发的方位AVO模拟软件对某工区A井进行了正演,正演结果表明,大偏移距的叠前数据有利于该工区的叠前裂缝检测.
  • 摘要:通过技术探索、研究试验、工业化推广和新驱油体系技术攻关,三次采油技术已成为胜利油区老油田持续稳产的主导技术,截至2006年3月,累计增产原油达到1150万t.经过多年攻关研究,发展了化学驱油理论,胜利油田化学驱由单一的聚合物驱发展为多个复合驱油体系,并形成了具有胜利油田特色的化学驱配套技术.目前,胜利油田三次采油面临着聚合物驱优质资源接替不足、三次采油技术接替难度大、三次采油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及已实施化学驱单元的效果差异较大等问题,需要增强化学驱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强化储备技术攻关、拓宽三次采油技术发展空间,抓好注聚项目管理、提高降水增油效果,强化先导试验研究、加快三次采油技术接替.
  • 摘要:“油藏描述”自20世纪70年代末由国外提出,1986年国内开始研究,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至今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并得到普遍认可和推广应用.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油藏描述技术具有以下六大明显的特点:①它能够解决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生产实际问题,实用性强;②它直接面向复杂油藏,针对具体复杂油藏形成有特色的配套技术;③与其相关的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了油藏描述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④以油藏非均质性表征为核心.以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为主要目的;⑤具有常规、实用、有效的技术特点,广泛应用于油气田(藏)的勘探、评价和开发各个阶段;⑥应用效果显著.
  • 摘要:砂岩油藏开发已形成众多的开发模式,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相当于二次勘探,其高效合理的开发方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塔河油田11区开发过程中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动态综合研究方法,划分出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存在四种典型井(高产稳产井、低产稳产井、低效井和空井),分析各类井钻遇储集体的地球物理识别特征和具有的油藏动态特征,提出开发方案设计中优先部署高产稳产井、其次是低产稳产井、最大限度地避免低效井和杜绝空井,提高钻井成功率和开发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并被开发实践所验证.
  • 摘要:在对其不同层次界面成因及厘定研究基础上,把Miall研究思路成功移植到洪积扇相复杂储层中,建立了与开发精度相匹配的洪积扇储层内部结构研究的层次分析法,即复合水道、单期水道和高渗透段三个层次.建立了洪积扇砂砾岩储层五级构型界面.五级界面为洪泛沉积发育稳定泥岩,构成油田开发中的隔层.四级界面由厚度变化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形成流体渗流屏障.三级界面为形成的支撑砾岩体与周围圈闭体岩性突变面.总结了复合水道规模的砂砾岩体分布特点,其中扇缘亚相单期条带状、扇中亚相多期的交织宽带状及扇顶亚相多期垂向叠加厚层板状.提出了洪积扇单期水道研究方法,即在五条单期水道划分原则和三种单期水道空间组合模式基础上,从单期水道四个方面的垂向识别特征入手和四种单期水道侧向界面识别标志人手,开展三维窄间组合.两个典型井区的实例分析表明.扇顶亚相单期水道的边界沿着古水流方向近似呈直线分布,多期水道呈楔形叠瓦状前积叠加,垂直物源方向为垂向加积切割叠置关系.扇中亚相单期水道边界类似曲率较小的辫状河道边界,多期水道具有侧向叠置的特点.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发现,高渗透段延伸很少超过100m,宽度小于50m,空间零散分布.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储层主要为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砂岩储层的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层孔隙度平均8.68%,渗透率平均0.15mD,属于低孔低特低渗储层.研究表明,储层原始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是导致储层低渗的基本条件.也是内在因素;破坏性的成岩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特低渗的主导因素;溶蚀、溶解作用弱是导致储层低孔、特低渗的外在因素.
  • 摘要: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14和17区块主力含油砂岩最小厚度5ft,构造罔闭最小幅度30ft,为典型的薄层低幅度构造砂岩油藏.通过地震地质层位精细标定和追踪解释,研究地震平均速度横向变化进行构造变速成图.采用单井波阻抗分析查明含油层段的泥岩、砂岩及石灰岩波阻抗值特征,结合高分辨率测井约束地震反演预测描述薄砂岩储层的分布特征.结合主力含油砂岩顶面微构造、砂体平面分布以及油水界面特征,在已开发油田内部发现新的低幅度背斜构造油藏,含油面积0.5km2,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4ft,计算未动用石油地质储量2.28MMBO,可采石油地质储量0.912MMBO,剩余可采石油地质储量692 200bbls,取得显著的开发效果.
  • 摘要:针对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各类河道砂)剩余油分布复杂、低效无效水循环严重,识别与描述难度大等问题,综合利用地质、测井、测试、室内实验、密闭取心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在低效无效循环层形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低效无效水循环层综合识别方法.同时.探索了曲流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地质因素(夹层、韵律性、连通状况等)及开发因素(注采关系、开采时间等)对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空间分布模式,结合目前采油工艺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摘要:针对胜利油田储层顶部泥岩盖层及下伏泥岩隔层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主油层岩性的泥质胶结物中以黏土矿物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为主,使得油层及其上下地层亲水膨胀性强而以水敏性为主的特点,详细开展了胜利油田油气储集层不同黏土矿物的自由膨胀实验,黏土矿物体积膨胀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不同的黏土矿物组成与砂岩遇水膨胀的定量关系.针对油层中尤其是油井附近具有强“亲水性”的黏土矿物,重点探讨提高黏土矿物亲油疏水性的低成本改性途径,利用季铵盐聚合物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对水敏性黏土矿物进行中性化改性,以有效降低油层亲水膨胀性,对油层保护和油田采收率提高有着重要的环境和经济意义.
  • 摘要:针对薄砂体地震反射信号的特点,研究利用小波分形分维方法进行识别.首先,从分析地质体地震响应的空间特征人手,在讨论薄砂体地震反射信息多尺度小波分解的特点基础上,讨论了薄砂体地震反射信号的多尺度分解的分形特征.以理论模型分析为指导,详细研究了小波多尺度及多方向小波分解和分维分形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研究问题的纽带,研究了实际薄砂体地震反射信号的标度不变区的计算方法.最后利用实际资料对研究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砂体反射及边界揭示清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