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藏期次

成藏期次

成藏期次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178492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沉积学报、石油天然气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成藏期次的相关文献由991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战利、尹伟、查明等。

成藏期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8492 占比:99.83%

总计:178804篇

成藏期次—发文趋势图

成藏期次

-研究学者

  • 任战利
  • 尹伟
  • 查明
  • 柳广弟
  • 崔军平
  • 高长海
  • 李剑
  • 柳少波
  • 刘震
  • 姜振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睿倩; 柳广弟; 孙明亮; 曹玉顺; 刘祥柏; 李强
    • 摘要: 冀北坳陷中元古界地层分布有广泛的沥青、油苗显示,说明该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生烃成藏历史。文章运用显微岩相学观察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对冀北坳陷芦家庄古油藏和双洞古油藏进行了油气成藏期次研究。通过显微岩相学及包裹体测温显示,芦家庄古油藏在中元古代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油气成藏后,在燕山期经历了第二期次的油气成藏过程;双洞古油藏则在燕山期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油气成藏过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两个古油藏在燕山期的油气成藏时间集中于185~150 Ma。研究表明,冀北坳陷古油藏的成藏关键期与燕山期区域性火山活动异常活跃所致的古地温高温期有关。
    • 郑瑞辉; 金霄; 郑铎; 李佳阳; 陈雪; 张枝焕
    • 摘要: 柴窝堡凹陷芦草沟组原油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构造沉积演化十分复杂,目前油源方面的认识仍不清楚,成藏时间尚不明确。利用改进的石油包裹体烃组分分析方法和包裹体定年技术讨论了研究区芦草沟组原油的来源和成藏期次。结果表明,研究区芦草沟组储层第一期充注原油正构烷烃主峰碳数低,C_(21)三环萜烷和C_(27)甾烷相对丰度较高,显示蓝色荧光,为北部半深湖-深湖相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高成熟原油,于早白垩世在达1井区聚集成藏;第二期充注原油正构烷烃主峰碳数高,C_(20)三环萜烷或C_(23)三环萜烷、C_(29)甾烷相对丰度较高,显示黄绿色、黄色荧光,为研究区滨浅湖相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较低成熟度原油,于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早期在达1井区聚集成藏。
    • 汪紫菱; 徐新德; 游君君; 毛欢; 雷明珠; 王碧维
    • 摘要: 油气成藏期次确定是研究油气成藏过程的基础,乌石凹陷受包裹体资料限制,之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而该区油气成藏期次不清。为解决乌石凹陷流沙港组油气成藏期次确定这一难题,本研究基于流体包裹体新样品检测,运用荧光光谱方法,对乌石凹陷流沙港组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石凹陷流沙港组油包裹体荧光颜色丰富,观察到发亮黄色、黄绿色、蓝色3种不同的荧光;油包裹体主峰波长和红绿熵主要分布在亮黄色荧光区域和黄绿色、蓝色荧光区域,这两个区域主峰波长、红绿熵值存在明显降低的趋势,显示包裹体内油的成熟度增高;受油气来源及油气差异聚集的控制,乌石凹陷不同构造区块,油气充注期次及充注油气性质存在一定差别,流沙港组油层整体存在2期油气充注。该研究成果不仅有效解决了乌石凹陷成藏认识上的关键问题,对乌石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对其他区域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借鉴作用。
    • 于春勇; 贾雨萌; 李晓祥; 孟姝婳; 侯志国; 吕克宸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哈拉阿拉特山地区逆冲褶皱及断层构造发育,油气成藏史复杂,成藏期次及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利用荧光显微镜鉴定和冷热台测温等实验手段,对哈拉阿拉特山地区储层石英脉体、长石颗粒裂纹与方解石脉体中流体包裹体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液态烃、含液态烃及盐水包裹体,烃类包裹体荧光颜色表现为褐色、橙黄色、蓝白色3种类型;烃类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三峰”特点,即第1峰值为75~90°C,第2峰值为115~125°C,第3峰值为145~155°C;公式法计算的包裹盐度主要分布在2.57%~8.5%、9.5%~14.5%、16.9%~22.3%区间内,说明至少存在3期流体活动。在包裹体测试资料基础上,结合埋藏史、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演化史最终确定二叠系主要的成藏期次有3期:二叠纪末(243~251 Ma)、三叠纪末(205~21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3~150 Ma),从而为该区域火山岩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 吴玉明; 闫伟贺; 云建兵; 张帆
    • 摘要: 油气藏成藏时流体被捕获形成的次生包裹体的古压力和古温度,代表了油气藏形成时的古压力和古温度,是油气成藏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流体包裹体与矿物颗粒、自生矿物的切割关系、包裹体的相态和荧光等特征,结合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可以划分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和期次[1].激光拉曼光谱在微区分析上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原位、无损和快速等特点,通过对单个含烃有机包裹体中官能团振动光谱峰的采集,可直接对包裹体成分定性,是天然气成藏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外学者的实验表明(Jeffery等,1996),激光拉曼谱图上的特征峰峰位置随着压力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拉曼特征峰峰位移的变化来判断气包裹体的内压,是一种可靠的技术手段.结果表明:通过对包裹体样品进行多层位细分层成藏综合分析,平面和纵向都表现出多组分动态成藏过程,持续充注的CH4是形成工业气流的重要条件.通过对徐家围子断陷成藏压力的恢复,可以确定该区的成藏压力主要表现为常压—弱超压模式.
    • 卢恩俊; 柳少波; 于志超; 鲁雪松; 成定树
    • 摘要: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南带断裂发育,但断裂控制油气成藏的规律不太清楚.通过重新解释该地区地震剖面,分析了5条主要断裂:狮子沟断裂、Ⅰ号断裂、Ⅱ号断裂、油砂山断裂、Ⅺ号断裂,研究了断裂级次、构造样式、活动强度和演化过程,以及通过分析英雄岭南带油藏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油气充注期次,探讨了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Ⅰ号、Ⅱ号、Ⅺ号断裂属于软弱层(膏盐岩+泥岩)之下断裂,形成于古近纪,其中Ⅱ号、Ⅺ号断裂由多条断裂叠加生长形成,狮子沟与油砂山断裂属于软弱层之上断裂,形成于新近纪,由单一断裂生长形成.②浅层构造带油气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结果,控藏断裂的活动性与油气生烃期和圈闭的形成期相匹配.③断裂控藏演化分为3个阶段: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基底断裂控制烃源岩形成;下油砂山组沉积期,滑脱断裂控制低熟油气成藏;上油砂山组沉积期,滑脱断裂控制成熟油气成藏,同时对早期低熟油气藏进行改造.不同断裂活动特征的差异性是造成英雄岭南带成藏差异性的主控因素之一.
    • 田光荣; 王建功; 孙秀建; 李红哲; 杨魏; 白亚东; 裴明利; 周飞; 司丹
    • 摘要: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东段油气差异成藏及富集规律,利用地质及地球化学测试资料,围绕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开展油气藏特征研究,分析成藏期次、明确关键成藏因素并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阿尔金山前带成藏差异性明显,牛东地区天然气成熟度较低、干气与湿气并存,以渐新世中晚期、中新世早中期共2期成藏为主,纵向上多层系富集;东坪地区以干气为主,成熟度变化大,气藏持续充注,表现为渐新世早期至全新世多期成藏特征,以基岩富集油气为主;尖北地区以干气为主,成熟度较高,中新世早中期成藏,仅基岩富集油气.②沟通侏罗系生烃灶的断裂系统控制了油气垂向运移,关键成藏期不整合面的构造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路乐河组膏泥岩盖层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藏的富集层系.③阿尔金山前带发育3种成藏模式:断层垂向输导的源上立体成藏模式、远源输导的阶梯状复式成藏模式和远源输导的盐下成藏模式.该研究成果对阿尔金山前带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 王少飞; 陈梦娜; 赵靖舟; 任海姣
    •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区盒8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观察、测温、测盐及组分分析等方法,厘定了流体包裹体的产状及气液比,结合埋藏史恢复了流体包裹体均-温度,并通过状态方程恢复储层古压力.研究表明,甲烷、饱和烃、CO2包裹体在愈合裂隙与石英加大边中均有发育,气液比随着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大逐渐降低.石英加大边中油气的捕获时间早于愈合裂隙,两者时间存在重合,为漫长的早白垩世成藏期.天然气在源-储压差驱动下向储集层运移过程中进行压力传递,普遍发育弱超压.
    • 李朝阳; 魏琳; 刁慧; 程熊; 侯读杰
    • 摘要: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北部孔雀亭含油构造油气资源丰富,但成藏过程复杂,其油气来源和充注过程尚不明确。通过油源对比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盐度、结合激光拉曼测试等多种方法,对孔雀亭构造油气来源、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孔雀亭地区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古近系始新统沉积的平湖组、宝石组地层,烃源岩类型包括煤、碳质泥岩和泥岩,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Ⅱ_(2)型;平湖组上、中、下段和宝石组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生烃潜力(S_(1)+S_(2))、氢指数(HI)等指标有所差异,其中平下段烃源岩有着较高的总有机碳含量;平湖组、花港组砂体多层系含油,油气地球化学性质均有差异,油源对比显示该区油气可划分为2类,Ⅰ类较低成熟度的油气来源于孔雀亭地区中低带平湖组下段烃源岩,Ⅱ类较高成熟度的油气可能来源于中低带宝石组烃源岩;平湖组储层发育2期流体包裹体,第1期气液两相包裹体发黄色、黄绿色、蓝绿色荧光,因经历再平衡作用,认为其捕获均一温度为130~140°C,成藏时期为5~2 Ma,以轻质油和凝析油充注为主;第Ⅱ期天然气包裹体呈灰色,无荧光显示,未经历再平衡作用,结合主峰均一温度140~150°C,认为成藏时期为2 Ma至今,以天然气充注为主,呈现晚期充注特征。激光拉曼检测到包裹体中含有沥青质,推测晚期可能伴有气洗作用。研究认为孔雀亭构造油气主要成藏时间为三潭组沉积至今,具备优良的储盖组合与构造演化的时空配置,具有“早油晚气,晚期成藏”的充注特点。
    • 郭瑞超; 王千军; 王建伟; 曾治平; 秦峰; 王超; 高剑雄
    • 摘要: 以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中东部地区阿拉德油田浅层稠油为研究对象,根据原油物性、地球化学特征及稠油降解作用,对原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进行油源对比;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阿拉德油田油气成藏期次,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阿拉德油田主力层系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原油为中等—严重生物降解原油,主要来源于玛湖地区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三叠系、白垩系层系原油主要来源于哈山地区准原地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浅层油藏存在白垩纪末期一期充注,具有"深部双向供烃、断层毯砂输导、地层圈闭聚集"的成藏特点.该结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