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湖底扇

湖底扇

湖底扇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4208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学报、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全国第四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等;湖底扇的相关文献由46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晓波、严皓、刘艺萌等。

湖底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0.9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4208 占比:99.02%

总计:14349篇

湖底扇—发文趋势图

湖底扇

-研究学者

  • 黄晓波
  • 严皓
  • 刘艺萌
  • 文佳涛
  • 王启明
  • 胡德胜
  • 郑敬贵
  • 何卫军
  • 冯国良
  • 刘辰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云芝; 鲁海鸥; 宋鹏; 宋瑞有; 胡晨晖
    • 摘要: 前人研究认为,涠西南凹陷东南斜坡流沙港组二段均为油藏,发育东南物源三角洲,向B洼洼中推进不远,远端砂体粒度变细,埋深大,物性差,B洼洼中深层不具备勘探价值。笔者通过对涠洲12-X油田及围区流二段的沉积相、天然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涠西南凹陷东南斜坡12-X油田及围区流二段发育东南物源三角洲,前缘斜坡变陡,三角洲前端容易滑塌形成重力流沉积。储层物性制约了深层石油的勘探,但天然气对物性的要求更低,在B洼洼中深部找气有利于实现深层勘探的突破。
    • 马正武; 官大勇; 王启明; 刘尧均; 李晓辉
    • 摘要: 辽中凹陷古近系东三段发育湖底扇沉积,为明确研究区湖底扇的沉积特征、发育控制因素及沉积展布特征,结合区域构造发育特征及古地貌分析,综合分析岩心、岩石学、测井响应、地震响应等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东三段主要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湖底扇可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等3个沉积亚相及主水道、辫状水道等若干微相。湖底扇沉积特征受控于物源供给、古地貌及坡折带的分布,其中远源的三角洲是湖底扇的发育先决条件;古地貌提供了可容纳空间,控制了湖底扇的发育位置及规模;坡折带控制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及湖底扇的调节与再分配。东三段沉积早期仅在B,C构造区发育3期湖底扇沉积;中期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发育,大规模发育湖底扇沉积;晚期仅在中部和B构造区发育湖底扇沉积。综上可知,B构造区湖底扇展布面积大,砂体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垂向叠合性好,紧邻生烃中心,油气运聚条件优越,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 李玉琢; 夏世强; 李册; 李云龙
    • 摘要: 在渤海湾盆地内部湖底扇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广泛分布,但其中湖底扇发育特征仍不明确,类型划分仍不统一,有利的油气储集空间有待进一步确定。在此问题基础上,本文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辽中凹陷北洼东营组湖底扇类型及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4种类型湖底扇,包括近岸陡坡型、远岸缓坡型、滑塌型、深水轴向型湖底扇。不同类型的湖底扇在形成过程、发育环境、沉积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录井岩性、岩心、测井曲线叠加形态、地震反射同相轴外部几何形态与内部反射结构确定了不同类型湖底扇识别模式,为研究区东营组湖底扇储集层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 王予帆; 尹天豪; 丁毅; 纪友亮; 马刚; 杨旭
    • 摘要: 基于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对二连盆地阿尔凹陷东部陡坡带下白垩统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湖底扇发育模式。研究区重力流沉积类型主要有滑塌、砂质碎屑流、颗粒流、浊流4种沉积类型;受阿尔凹陷东部陡坡带古地貌、物源供给以及外界触发机制的共同影响,多期重力流在研究区湖盆形成湖底扇;近源区湖底扇沉积以滑塌、厚层砂质碎屑流和颗粒流为主,湖底扇中部主要充填砂质碎屑流成因的厚层砂岩,随着流体的运移和沉降,砂质碎屑流逐渐转变成远端浊流,在湖底扇末端主要沉积正粒序层理的浊积岩和湖相泥岩。
    • 贾海松; 杨宏飞; 张汶; 谢君; 沈孝秀
    • 摘要: 为研究渤海海域辽中中洼东三段湖底扇沉积模式,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沉积模式演化等方法,结合经典湖底扇沉积模式、重力流沉积理论和地震资料,定量刻画湖底扇砂体展布范围。研究表明,旅大A构造东三段为富砂型湖底扇沉积,可细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远端带、滑动滑塌陡坡带、朵叶缓坡带等沉积单元。根据流变学特征,结合岩性组合、物源搬运距离,可将朵叶缓坡带细分为朵叶碎屑流沉积、朵叶前端浊流沉积。通过建立等时地层切片,优选最小振幅属性,将井震结合,定量刻画出湖底扇砂体的平面展布范围。
    • 胡德胜; 宫立园; 满晓; 戴伊宁; 柳智萱
    • 摘要: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二号断裂带由一组雁列式正断层组成,断层相互叠接部位形成大型变换带,前人对该大型变换带的控储作用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以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为研究基础,对二号断裂变换带的展布特征、演化过程及控储作用开展了系统分析。二号断裂主要受新生代两期伸展活动的影响:早始新世,受北西-南东向伸展应力控制,基底断层复活,形成北东向的单一、连续大断层;渐新世中、晚期,伸展应力转为近南北向,基底断层活动减弱,上部盖层内发育分段式、雁列式断层,断层联接部位形成变换斜坡,并控制了B洼流沙港组一段的重力流沉积体发育。西北物源大型三角洲经由各分段断层间的变换斜坡进入B洼,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二次搬运形成富砂湖底扇,钻井证实B洼流沙港组一段重力流沉积体呈北东向平行于二号雁列式断裂分布,沉积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流。该认识为深洼带流沙港组一段岩性圈闭的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效。
    • 徐长贵; 范彩伟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等多个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通过对南海西部近海盆地主要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阶段及其分布不均衡性的分析,以及对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分布与生烃强度、构造背景、裂隙(断裂)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南海西部近海仍然具备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广阔前景,提出了必须走领域突破之路,明确了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必须围绕六大富烃凹陷展开,天然气勘探要优先突破莺-琼盆地的高强度生气中心-优势汇聚背景-垂向裂隙带三元耦合区,原油勘探必须紧抓珠江口西部和北部湾断陷盆地的大型增压型断裂转换带和具有隆起背景的近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群.
    • 宋明水; 茆书巍; 林会喜; 郝雪峰; 巩建强; 张鹏飞; 邱贻博; 王园园
    • 摘要: 基于岩心观察、地震及钻、测、录井资料综合分析,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重构波阻抗反演技术为手段,对民丰地区沙三段中亚段湖底扇砂岩体进行精细刻画与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中亚段深水湖底扇沉积主要受北东向永安镇三角洲物源体系影响,区域内发育滑动-滑塌砂岩体、砂质碎屑流砂岩体、底流改造砂岩体及浊流砂岩体等4种砂岩体沉积类型,并识别出7种典型岩相特征.平面上湖底扇呈现出以内扇滑动-滑塌高密度流、中扇砂质碎屑流以及外扇浊流为主的沉积演化过程,并在不同相对地层古坡度上差异分布.不同岩相及其组合类型受控于多期基准面旋回变化,且多发育于短期—超短期旋回顶、底界面.在基准面下降半旋回(A/S减小)阶段,碎屑流舌状体和浊流朵叶体较为发育且呈多期相互切割叠置;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A/S增大)阶段,碎屑流舌状体和浊流朵叶体多以孤立式或串珠状发育,并易受底流改造作用,形成小尺度的脉状或波状层理,部分可被切割而发生再次沉积.
    • 张宏国; 吕丁友; 官大勇; 王启明; 刘军钊
    • 摘要: 渤海油田隐蔽油气藏勘探集中于辽中凹陷东营组湖底扇,不同构造区带湖底扇勘探成效差异很大.通过对辽中凹陷构造格架、沉积体系特征的对比研究,结合已钻湖底扇油气藏分布规律,认为深层汇聚能力、区域泥岩盖层厚度和烃源超压三大主控因素决定了湖底扇油气富集的程度,特别是深部结构特征形成的汇聚脊对他源型湖底扇高丰度油气藏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将辽中凹陷东营组湖底扇成藏分为"汇聚脊—断层""输导脊—断层""烃源岩—断层"3种运移模式.辽中凹陷南洼凹陷区发育反转型汇聚脊,中洼西斜坡带发育断隆型汇聚脊,是寻找高丰度湖底扇油气藏的有利区带.上述运移模式的建立对他源成藏层系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张新涛; 张藜; 李虹; 王军
    • 摘要: 针对渤海中部海域大型湖底扇边界识别及富砂性预测难度大的问题,基于砂质碎屑流湖底扇沉积模式,综合利用古近系东营组第二段下亚段钻井岩性、测井、薄片、地震数据等资料,对湖底扇沉积特征、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利用地层切片、多属性预测及正演模拟等技术对湖底扇内幕进行刻画,落实内部多期扇体的空间分布特征,预测有利砂体发育部位.该湖底扇毗邻烃源岩,岩性圈闭面积大,盖层广泛发育,油气运移聚集条件优越,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靶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