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断陷盆地

断陷盆地

断陷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74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8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49673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沉积学报、中国岩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断陷盆地的相关文献由179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永诗、郝雪峰、卓勤功等。

断陷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8 占比:1.29%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49673 占比:98.59%

总计:50383篇

断陷盆地—发文趋势图

断陷盆地

-研究学者

  • 王永诗
  • 郝雪峰
  • 卓勤功
  • 李丕龙
  • 王学军
  • 周海民
  • 孙钦平
  • 宋国奇
  • 王华
  • 蒋有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元晴; 文冬光; 吕琳; 李伟; 张福存; 王新峰; 孟顺祥
    • 摘要: 2011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沂蒙山区组织实施了1∶5万标准图幅水文地质调查4万余km^(2),并在严重缺水村镇开展了大量的找水打井示范工作,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地质数据,对断陷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取得了新认识。受中新生代构造影响,沂蒙山区发生断裂褶皱、伸展滑脱及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一系列"南超覆北断陷"的地堑—半地堑盆地,并最终形成现今典型的"盆—山"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及以盆地为单元的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流系统。为研究沂蒙山区地下水流系统发育特征,选择莱芜盆地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通过综合分析盆地南北两侧地貌单元、含水岩组立体空间分布及地下水水位、水化学及同位素结果等,探讨了沂蒙山区典型"盆—山"结构塑造的多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莱芜盆地岩溶地下水由盆地外围向盆地中心呈"向心式"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地质构造控制和含水层分布制约,盆地南北两侧地下水流系统特征存在差异:盆地南部发育中间和局部两级地下水流系统;盆地北部则仅发育单一的局部地下水流系统,但占有已勘查论证的近1/2的地下水水源地。此外,研究发现在大汶河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域滑脱构造及热液混合作用拆离的空隙,与岩层面、层间裂隙、顺层溶蚀空隙等共同构成立体的岩溶地下水网络,影响着岩溶水循环途径及深度。以此认识为指导,实施的探采结合井成井率达到86%,强化了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在北方基岩山区水文地质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宋明水; 王永诗; 王学军; 郝雪峰; 李友强; 陈冬霞; 王福伟; 王翘楚; 石学斌; 邹易
    • 摘要: 中国东部成熟探区已经整体达到高勘探程度阶段,选取适合于成熟探区精细勘探的评价单元,对于降低勘探风险、实现高效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勘探层单元”是基于当前地质规律认识与勘探精细程度的成藏-地质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层单元界定与划分、层单元剩余资源潜力评价、层单元油气成藏规律分析和成藏模式、层单元优选与分类评价以及勘探部署。“勘探层单元”继承了系统论的思想,是勘探区带研究中的相控论和带控论的延伸和发展。它提出了一个将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区带、油气藏多个层次相统一的综合研究体系,其研究方法论体现了整体与个体的统一、系统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系统研究与精细表征的统一、预测性与实效性的统一。依据“勘探层单元”的研究思路,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含油气层系划分为9套勘探层系、193个勘探层单元,在综合考虑成藏过程和成藏特征的差异性及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将勘探层单元总结为20种类型,实现了地质认识与部署思路的精细化和立体化;开展基于“勘探层单元”的剩余资源精细劈分和勘探目标效益评价,明确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古生界潜山、古近系孔店组-沙四段下亚段等4大领域22个最优勘探层单元为近、中期增储和突破的重要方向,为高效勘探提供依据。
    • 李蕾; 聂冠军; 杨钦杰; 李海
    • 摘要: 目标区地震构造调查是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工作。以广西来宾市三江口港产城新区为例,在收集、整理、分析已有的地层、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地形地貌分析、地震地质调查等手段,开展了目标区地震构造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标区发育早第四纪断陷盆地和3条早第四纪断裂,前者是区域间歇性升降运动和断块差异性抬升运动等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后者是断陷盆地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伴生断裂。
    • 庞世乾; 孙万芹
    • 摘要: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胜利油田“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以济阳坳陷为例”和“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关键工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依托这两项成果,胜利油田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手里,在“一个摔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踢了一脚”的世界罕见的“石油地质大观园”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生产“胜利油”12.5亿吨。
    • 贾润幸; 方维萱; 张建国; 张普斌; 张忠义; 肖文进; 秦邦策; 孙银行
    • 摘要: 山西清徐—太谷地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活动断裂、滑坡、地震、地裂缝等。通过对该区开展地面路线地质调查、物探、水文工程钻探等工作,将地裂缝划分为山前地裂缝和盆地中部地裂缝2类。山前地裂缝主要与断陷盆地盆-山转换带的活动断层有关,其盆地上基底构造层岩石组合具有软硬相间的“二元结构”特征,由厚层状砂岩和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组成,这种“二元结构”在外在因素(如暴雨、地震等)的诱发作用下,软质层容易产生层间滑动,导致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盆地中部地裂缝除与可能的隐伏断裂有关外,主要与清徐—太谷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有关。水文工程钻探揭露了该断陷盆地中多个含水层,每个含水层结构中的上下层为不透水的厚大粘土层或粉砂质粘土层,中间含水层为粉砂或细砂层。当地下水过量开采时,水位降低,含水层受上覆地层重力作用影响,发生沉降形成地裂缝。清徐—太谷地区上更新统粉质泥岩中常可见少量白色膏盐团斑,推测是造成本区地下水质普遍偏咸的原因。
    • 李承明; 杨旋
    • 摘要: 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陕南秦巴山地构成了全省较为复杂的地质地貌格局。受地质构造、极端天气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多发频发。全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面积10.8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枳的52.72%。据统计,全省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0276处,威胁7万多户38.52万人37.89万间房屋,威胁财产255.48亿元,属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省份。
    • 孟甲; 秦鹏; 史启朋; 谭现锋; 张茜
    • 摘要: 鱼台凹陷是一个中生代同沉积断陷盆地,其内部构造纵横,深部普遍发育奥陶系碳酸盐岩,具备地热开发前景。为研究断陷盆地内碳酸盐岩热储特征,评价其资源潜力,在鱼台凹陷施工一眼2309.31 m深钻孔,通过综合测井、产能测试、水化学分析、气体成分分析、地热水^(14)C年龄测定等手段,分析了盆地内地热流体的来源及补给、热源储集、离子运移等条件。结果显示,地热井温曲线的增温异常与裂隙发育断位置一致,指示了地热水来源方向;地热水Cl^(-)、Na^(+)含量较高,其离子组分形成原因与岩盐溶解有关;鱼台凹陷东南部断裂交会处附近地热水表观年龄43.5 ka BP,校正年龄10.752 ka BP,时间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研究认为,鱼台凹陷存在较为活跃或年轻的地质构造,是热储的热源之一,区内奥陶系热储可采地热资源量约为2.12×10^(9)GJ,合标准煤7.27×10^(7)t,资源潜力较大,开发利用前景良好。
    • 巩天浩; 吴琳娜; 陈思; 潘凯; 余政宏; 张悦辉
    • 摘要: 分析陆相断陷湖盆异重流沉积的识别特征、异重流水下扇沉积体系的横向、垂向沉积序列、以及不同物源碎屑成因的异重流的沉积差异性,从而探讨陆相断陷湖盆中异重流沉积的控制因素。以歧口凹陷沙一下异重流沉积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钻井岩心、测录井、地震属性以及粒度分析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异重流具有3种典型沉积识别特征:①两类沉积序列,分别为下部逆粒序、上部正粒序的纺锤状二元结构沉积序列以及厚度较大且粒度特征变化不明显的均一结构沉积序列;②粒度分析特征以递变悬浮载荷为主,累计概率曲线类型以复杂多段式、上拱曲线式、低斜率两段式为特征;③岩相特征为侵蚀充填沉积、广泛发育且类型多样的层理构造,其次为陆源褐红色泥质层、褐红色泥砾以及大量的植物茎干碎片和炭质碎屑。研究区异重流沉积接受多支物源供给表现出水道化特征,葛沽物源为最主要物源,总体具有长距离搬运、多个朵体发育、大范围沿路沉积等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物源重力流沉积模式。断陷湖盆背景下异重流沉积的控制因素为古物源、古地貌、古气候3个方面,异重流沉积是断陷湖盆中广泛发育的沉积类型,其中异重流水道砂岩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是陆相断陷湖盆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与突破点。
    • 贾培蒙; 杜家元; 陈维涛; 杨兴业; 熊万林; 靳瑶瑶
    • 摘要: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26洼为典型的断陷盆地,是已证实的富生烃洼陷。以往对优质烃源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盆地内部,而对湖盆边缘次洼的烃源岩特征及形成机制鲜有报道。为弥补以往研究的空白,选择惠州26洼东北次洼作为研究区,根据最新的地震、地化和元素分析等资料,对该次洼的烃源岩地化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次洼文四段发育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含量均值为4.59%,可达“好—很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以生油为主。文四段沉积时期,惠州26洼东北次洼强烈断陷,形成“洼缘深盆”,且陆源碎屑物质输入量少,为烃源岩发育提供有利的沉积环境,同期火山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无机营养物质,形成咸水环境,引起浮游生物勃发,促进有机质的规模形成和保存。综合分析认为,惠州26洼东北次洼文四段优质烃源岩的发现,将优质烃源岩分布范围扩大至湖盆边缘,为该洼陷未来勘探发现奠定生烃基础,对其他地区断陷盆地边缘洼陷评价和勘探潜力分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马晓辉; 刘阳; 张向宁; 李艳翔; 张雪; 任良良; 赵亮亮
    • 摘要: “大塘坡式”锰矿主要分布于黔湘渝毗邻区,形成于南华纪大塘坡间冰期,其成矿作用受地层、古构造控制,成矿后构造对矿床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本文以黔阳盆地内最大的次级成锰盆地——大岩坳盆地为例,分析了大岩坳向斜对大岩坳盆地内锰矿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预测区。黔阳盆地控盆控矿特征研究表明,北东向同沉积古断裂与北西向武陵-雪峰褶皱基底浅层断裂交汇部位及附近为次一级断陷盆地中心,次一级的断陷盆地在走向上(北东向)呈串珠状分布,垂直走向上(北西向)呈大致线状排列,整体呈网格状分布。据此确定成锰预测区位于照洞-桃阳坪同沉积古断裂一线,其与北西向武陵-雪峰褶皱基底浅层断裂交汇部位是本区寻找中-大型锰矿床的有利地段。本次研究初步确定了照洞、磨石-马颈坳-海坡、易家冲及渔滩4个V级断陷盆地,根据成矿后构造特征结合古构造控盆控矿特征圈定了南、中、北3个预测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