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琼东南盆地

琼东南盆地

琼东南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8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1062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沉积学报、热带海洋学报、海相油气地质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4年油气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琼东南盆地的相关文献由106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继田、张功成、孙志鹏等。

琼东南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8 占比:28.88%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2.64%

专利文献>

论文:1062 占比:68.47%

总计:1551篇

琼东南盆地—发文趋势图

琼东南盆地

-研究学者

  • 朱继田
  • 张功成
  • 孙志鹏
  • 王振峰
  • 甘军
  • 张迎朝
  • 宋鹏
  • 王华
  • 范彩伟
  • 杨希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海萱; 李磊; 丁晟; 王鹏飞; 龚广传
    • 摘要: 深水峡谷沉积构型及其演化是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基于琼东南盆地L区300 km;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利用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技术,对黄流组中央峡谷沉积构型三维表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央峡谷内部发育块体搬运沉积、重力流水道沉积、堤岸沉积、底部滞留沉积、朵体沉积、深海泥质披覆沉积6类沉积单元;根据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相对强弱,可以将研究区重力流水道分为侵蚀型水道、加积型水道2种类型;根据限制性的强弱,可以识别出强限制水道、弱限制水道、非限制水道3种类型;研究区峡谷可以划分为3期复合水道系列,整个峡谷可以看作由3期复合水道系列组成的复合水道体系,由于晚期水道侵蚀早期水道的部位不同,研究区水道之间形成了垂向叠置、侧向叠置和复合叠置3种叠置样式。
    • 刘巍; 胡林; 廖仪; 王玲玲; 贾曙光; 吴为正
    • 摘要: 琼东南盆地以多期次复合水道砂体为主要储集类形,后期泥质下切水道侵蚀储层,控制着砂体圈闭发育位置和规模,影响着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结合正演模拟方法,从波组剖面和地貌平面特征识别下切水道,并从储层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和连通性分析下切水道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下切水道在剖面上出现“U”形或“V”形边界和内部弱振幅波谷特征;融合相干属性、波阻抗和孔隙度反演解释了泥质下切水道平面“树枝状”展布规律。多属性分析表明,W1井区周边储层砂体分布稳定、厚度大、均质性强,是主力含气区。W5井区东北部存在多条水道分支,属性特征变化快、分割性强、非均质性强。
    • 方小宇; 姚哲; 廖晋; 葛家旺; 赵晓明; 宋鹏; 向柱; 马畅
    • 摘要: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第四系乐东组是南海北部已证实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勘探层系。近年来,其层序地层格架、构成特征以及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及运聚成藏的控制影响作用等科学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了厘清乐东组层序地层格架、构成特征及其展布规律,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研究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建立了乐东组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及层序样式。依据典型的地震接触关系识别了乐东组复合层序界面T20、T14和T0,同时划分确定了乐东组下段6套三级层序(LDSQ1-6)和上段8套三级层序(LDSQ7-14)。在三级层序内部还进一步识别出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以及最大海退面,在三级层序中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高位体系域(HST)和下降体系域(FFST)。研究表明,1.8 Ma以来,红河物源体系沉积物供给充足,乐东组下段陆架边缘体系进积和加积组分厚度大,层序样式主要为H型层序;0.9~0.8 Ma至今,地层以进积叠置样式为主,且峡谷发育频次增大,低位体系域组分占比增大,主要发育L-H型层序。笔者结合国内外相似区域的沉积相模式,明确了层序格架约束下的沉积相发育类型及时空演化特征,为该区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 高毅凡; 李磊; 程琳燕; 龚广传; 张威; 杨志鹏; 王潘; 杨蕾
    • 摘要: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陆坡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研究区发现广泛发育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表现为:(1)弱振幅、低连续、杂乱或空白的地震反射特征且具有明显的侵蚀作用;(2)在研究区体部和趾部区域发现大量侵蚀擦痕、逆冲推覆构造和挤压脊等内部结构;(3)块体搬运沉积由于内部结构变形发育为逆冲推覆构造等,其表面形态往往呈连续的凸起与凹陷。研究区识别出两期MTDs(MTDs1和MTDs2)和一套浊流沉积,MTDs1所形成的长10~15 km、宽2~3 km的脊,改变了海底形态,阻碍了后期浊流沉积的流向,并影响了浊流沉积的位置。
    • 王耀华; 甘军; 梁刚; 李兴; 杨威; 高之业; 熊书苓
    • 摘要: 通过设计“长砂体+半封闭断裂”、“烃源岩-潜山接触”与“短砂体+半封闭断裂”3类二维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剖析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Y1构造带和Y5构造带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揭示其运聚过程,分别建立远源、近源2种成藏模式。实验结果表明:Y1构造带输导体系为“它源-断层-砂体复合型+砂体主导型”,天然气由陵水组砂岩储集体沿大型鼻状构造脊进行远距离侧向运移,于松南低凸起古潜山顶部聚集成藏;Y5构造带为“自源-断裂-砂体-古潜山风化壳型”复式天然气输导体系,崖城组烃源灶横向上直接与古潜山接触,天然气主要通过内部的压力释放向古潜山顶部风化壳直接充注。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Y1构造带和Y5构造带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的确立,对我国含油气盆地深水区环生烃凹陷“近源-远源天然气运聚成藏”模式的理论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唐晓音; 郭帅; 熊小峰; 纪沫; 王龙; 郭佳
    • 摘要: 1研究目的(Objective)南海处于欧亚、太平洋和印-澳板块的交汇区,受到特提斯域和太平洋域的双重制约作用,经历了复杂的演化历史。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位于华南大陆与南海海盆的连接部位,是海盆扩张及周缘块体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其独特的构造环境,丰富的地质记录以及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吸引了众多地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南海北部陆缘东西部盆地在构造特征和含油气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要揭示这些盆地差异形成的背景和南海北部陆缘的演化过程,盆地基底特征研究十分重要。
    • 陈平; 王任; 覃军干; 杨锐; 李君; 阮枝梅
    • 摘要: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21世纪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带之一.为了划分该盆地WN A井的地层时代及探明其沉积物所记录的古气候条件,笔者对该井分布于3261.25~5079.00m井段共计108份岩屑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井孢粉化石种类较丰富且分布连续,由下至上可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Pinuspollenites Polypodiaceoisporites Juglanspollenites Quercoidites E Quercoidites D组合、Pinuspollenites Juglanspollenites Polypodiaceoisporites Dicolpopollis kockelii组合、Quercoidites E Polypodiaceoisporites Pinuspollenites Polypodiisporites组合和Pinuspollenites Polypodiaceoisporites Randiapollisreticulatus Quercoidites E组合.其中:4425.00~5079.00m井段孢粉组合的优势组分是Pinuspollenites、Juglanspollenites和Quercoidites D,指示热带、亚热带针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较温凉;3261.25~4425.00m井段孢粉组合中Quercoidites E占优势,指示热带、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WN A井孢粉组合记录了一次明显的由温凉转为温暖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渐新世—中新世的气候变化可以对比,其发生位置,即4425.00m可以作为WN A井渐新统和中新统的界线.
    • 樊奇; 李清平; 吴涛; 李丽霞; 庞维新; 朱振宇
    • 摘要: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和重点勘查地区,但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研究薄弱。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和大量调研统计,对琼东南盆地H区开展了以水合物成藏系统为主线、运移输导体系为重点的研究。累计48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H区水合物分解气的甲烷碳同位素特征(δC_(1)=-48.2‰)和较高的乙烷、丙烷含量(C_(2+)含量为21%),指示该区气源具有“热成因气为主、含混合成因气”的特征。地震解释发现,H区第四纪构造活动程度弱,NNE走向发育的气烟囱构造群、多边形断裂—粉砂复合体、海底滑塌扇构成了主要运移输导体系和优质储层。基于H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特征和运移输导体系,预测并分析了“富含热成因气的气烟囱型水合物、富含热成因气的多边形断裂—粉砂复合型水合物、富含热成因气和混合成因气的海底滑塌扇水合物”成藏类型。
    • 钟佳; 王岩泉
    • 摘要: 为了探讨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本文对其进行了岩相学、锆石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潜山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28.6和243.7 Ma,为三叠纪岩浆活动产物;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硅(w(SiO_(2))为54.94%~79.71%),中等质量分数的碱(w(K_(2)O+Na_(2)O)为3.53%~6.43%)、铝(w(Al_(2)O_(3))为9.82%~18.23%)、钙(w(CaO)为1.24%~9.55%)和镁(w(MgO)为0.37%~2.28%)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9~2.13,兼有准铝质和过铝质花岗岩;岩石整体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Ti等高场强元素,中等—弱的Eu负异常(δEu为0.50~0.85)。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I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形成于壳内沉积物的部分熔融。综合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与华南、印支块体碰撞后的反向伸展作用有关。
    • 吴哲; 张丽丽; 朱伟林; 邵磊; 杨学奇
    • 摘要: 南海北部珠江口—琼东南盆地白垩系—下渐新统记录了华南大陆边缘从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的转换过程。基于盆地构造-地层、单井相、地震相等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南海中南部的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演化,探讨南海北部白垩纪—渐新世早期的沉积环境演变及构造控制背景。研究发现:(1)南海北部白垩系广泛分布,古新统分布极为有限;始新世早-中期,琼东南盆地只在部分凹陷深部发育了小规模的滨浅湖相和扇三角洲相沉积,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以大规模发育的湖泊相为特征;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都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以海岸平原相和滨浅海相为主。(2)构造演变包括5期:包括白垩纪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弧—盆”体系发育期,古新世区域隆升剥蚀山间盆地发育期,始新世早-中期裂陷发育,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陆缘破裂期,渐新世晚期东部海盆稳定扩张期。最后,探讨了南海盆地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的动力学转换过程及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