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藏

成藏

成藏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52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0368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沉积学报、海相油气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我国喜马拉雅运动对沉积盆地的控制作用与油气晚期成藏会议等;成藏的相关文献由1502位作者贡献,包括庞雄奇、刘洪林、孙长宇等。

成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0 占比:1.4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368 占比:98.56%

总计:30811篇

成藏—发文趋势图

成藏

-研究学者

  • 庞雄奇
  • 刘洪林
  • 孙长宇
  • 王红岩
  • 陈光进
  • 柳少波
  • 秦胜飞
  • 宋岩
  • 罗群
  • 陶士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玉宏; 李济远; 周俊林; 赵峰华; 徐聃
    • 摘要: 氦气是重要的稀有战略资源,全球供应短缺,中国长期依赖进口,近年来其重要性逐步得到相关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为了认识氦气成藏的特殊性,总结氦气资源调查评价方法,指导氦气调查工作,基于长期氦气资源评价工作经验和认识,对氦气成藏特征、调查评价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氦气属典型的“弱源气”,以溶解态或伴生气形式混储于天然气藏中,氦气与天然气成藏的关联性与差异性是认识氦气成藏规律、有效开展氦气调查评价的关键;有效氦源、高效运移通道(断裂、不整合)和适度的载体气藏是氦气富集成藏的基本条件;地质、物化探综合评价有利区,氦气气测录井标定富集层段,是有效的调查方法。根据氦气成藏特殊性及中国氦气资源调查现状,认为中国氦气资源前景良好。低品位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实现短期提升氦气资源保障水平的现实途径,加强(天然)气-氦兼探、寻找富氦天然气是中长期提高中国氦气资源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开展国际合作和建立战略储备体系是氦气资源多元保障的有效补充。
    • 樊奇; 李清平; 吴涛; 李丽霞; 庞维新; 朱振宇
    • 摘要: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和重点勘查地区,但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研究薄弱。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和大量调研统计,对琼东南盆地H区开展了以水合物成藏系统为主线、运移输导体系为重点的研究。累计48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H区水合物分解气的甲烷碳同位素特征(δC_(1)=-48.2‰)和较高的乙烷、丙烷含量(C_(2+)含量为21%),指示该区气源具有“热成因气为主、含混合成因气”的特征。地震解释发现,H区第四纪构造活动程度弱,NNE走向发育的气烟囱构造群、多边形断裂—粉砂复合体、海底滑塌扇构成了主要运移输导体系和优质储层。基于H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特征和运移输导体系,预测并分析了“富含热成因气的气烟囱型水合物、富含热成因气的多边形断裂—粉砂复合型水合物、富含热成因气和混合成因气的海底滑塌扇水合物”成藏类型。
    • 赵文; 吴克柳; 姜林; 何敏侠; 李相方; 贾承造
    • 摘要: 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已有的开发实践证实开发面临巨大挑战。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认识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气水分布,提高致密砂岩气采收率,基于孔隙网络模型,开展了致密砂岩气充注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微观尺度下致密砂岩气充注机制,并分析了充注过程中气水的赋存特征,建立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毛细管力学模型,指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含气性差异与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毛细管压力是孔隙内流体与孔隙壁面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达,相较常温常压,在高温高压地层中毛细管压力更小,成藏下限可能更低;②由于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并非所有大孔隙都被天然气充注,与小孔隙或者窄喉道相连的大孔隙可能无法被充注而呈现局部高含水特征,开发过程中,这部分水作为自由水被产出;③孔隙网络模拟揭示了岩心尺度上的致密砂岩微观含气性增长机制与气水分布形成过程,有利于深入认识致密油气成藏机理,以及气水分布。结论认为,基于孔隙网络充注模拟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揭示了微观气水分布形成过程和致密砂岩气充注机理,对指导致密砂岩气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 何金海; 吴静; 白海军; 许新明; 李振升
    • 摘要: 勘探思路的转变往往会带来新的勘探突破。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断层研究发现,在恩平凹陷陡坡带北部凸起区发育1种具备以下4点特征的断层:与控洼断层呈大角度相交;断陷湖盆发育中期开始活动,并形成向湖盆输砂的物源通道;成藏期切开断陷中期沿断层输入的砂体和烃源岩;沿断层走向形成往凸起区方向因地层逐渐抬升而形成的断裂内部输导脊。这种断层在区域厚层泥岩盖层的顶侧封作用下,油气沿断裂内部输导脊发生走向运移。基于此研究,在传统认为较难运移成藏的恩平凹陷陡坡带北部凸起区获得了勘探突破,并在该区获得一系列勘探发现。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油气沿断层走向运移模式可供类似地区借鉴。
    • 李万军; 杜世涛
    • 摘要: 通过对库拜煤田铁西区内煤岩组分、煤岩煤质、孔渗和含气性特征的分析,以及对铁西区内自然地理、火烧区、构造等因素的讨论,进一步揭示了研究区内的煤层气成藏条件和其他因素.主要阐明了研究区内主力煤层的孔渗、含气性特征以及煤层气逸散、封堵和成藏的主要特征.本次研究成果有望为南疆煤层气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王勃; 梁兴; 马斌; 侯伟; 赵洋; 何勇; 史鸣剑; 闫霞
    • 摘要: 文中基于"构造、沉积和水动力控气"理论和"富集区找气"思想,应用测录井、实验测试、试采等资料,系统总结了川南筠连地区煤层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剖析了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的配置关系,建立了煤层气富集模式和指标体系,并优选了富集有利区.研究表明,该区煤层气成藏具有4个特点:煤层倾角大(1°~30°)、厚度小(1~2 m)、层数多(1~9层);煤阶高,含气量较高(10.94~18.66 m3/t),吸附饱和度高(70.43%~98.46%);煤岩微裂隙较发育,且连通性较好,煤层渗透率相对较高,平均为0.2×10-3 μm2;储层处于常压-略超压力状态,储层压力梯度高(大于0.72 MPa/100m),临储比高(0.5~1.0),有利于煤层气的解吸产出.宽缓向斜发育区、顶底板泥岩配置发育区、水动力滞流与弱径流区等的叠合区煤层气最富集,因此建立了宽缓向斜富气模式,并据此优选了沐爱、罗场、建武等3个富集有利区.
    • 夏志威
    • 摘要: 车西地区沙四上亚段北部发育砂砾岩扇体,南部斜坡带则以滩坝沉积为主。地震响应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相带的变化,通过分析目的层段地震反射特征,利用属性融合技术对该区进行储层预测。从预测结果来看,埕南断层下降盘的砂砾岩体、滩坝砂岩的边界得到了很好的刻画,滩坝砂岩在扇体前缘沉积呈条带状分布。
    • 郭永鑫; 马腾; 王权
    • 摘要: 本区块2001年投入开发,相继发现长2油层。但对油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认识不清,影响开发效果。本次从沉积环境入手,结合现代测试技术方法,对本区的有利区进行预测,为今后长2油藏产能建设提供依据。
    • 郑晨宇; 赵红岩; 邱春光; 邹耀遥; 王亮; 胡滨; 贾屾; 沈传波
    • 摘要: 新生代形成的东非裂谷是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典型陆内裂谷,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Albert湖凹陷位于东非裂谷系的西支最北端,整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半)地堑。目前,该区已有较好的工业性油气发现,分析其沉降演化规律对进一步揭示该凹陷的构造沉降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钻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解释、沉降史、埋藏史与断层活动性分析,重新划分了构造单元,总结了构造沉降特征,探讨了沉降与断裂的关系、沉降中心迁移的规律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Albert湖凹陷东部的次级构造单元主要受到东部边界断裂的控制,F_(1)、F_(2)断层对东部陡断带、东部断阶带以及三个构造调节带的沉降变化及其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南部次凹在早期沉降速率较大,有利于晚中新世形成巨厚的烃源岩,随着沉降中心向北迁移,北部次凹发育了上中新统和下上新统烃源岩;沉降中心周缘的构造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研究成果为东非裂谷系Albert湖凹陷油气进一步勘探提供了新的依据。
    • 刘瑞; 郭少斌; 屈凯旋; 郭予斌
    • 摘要: 为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和蚌埠隆起上古生界山西组砂岩的气体来源、成岩阶段与成藏过程,本文采用伊利石的结晶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激光拉曼测试技术,结合稀有气体同位素,对砂岩的成岩阶段,致密砂岩气体的成藏过程、气体来源和贡献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砂岩中伊利石结晶度介于0.64~1.06(△2θ)之间,指示早—中成岩阶段;I/S混层中蒙皂石含量范围为0%~50%,指示中成岩阶段A-B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110~120°C和130~150°C两个范围内,同样指示中成岩阶段A-B期。综合伊利石的结晶度、I/S混层中蒙皂石含量和古温度三种研究方法,共同界定南华北盆地山西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阶段为中成岩阶段A-B期。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结合显微激光拉曼测试技术,准确确定包裹体的类型、成分和世代关系等,确定油气成藏期次为1期。利用含烃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将之"投影"到附有古地温演化的埋藏史图中,确定山西组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时间为印支期末期—燕山期早期。利用稀有气体同位素40Ar/36Ar值,计算气源岩年龄,确定山西组致密砂岩中的天然气来自于石炭—二叠纪。按照泥页岩、煤岩二端元混合模型,计算了不同烃源岩产生的天然气对砂岩样品中天然气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南华北盆地山西组致密砂岩中天然气的主力烃源岩为煤系泥页岩,贡献率约为73.5%;煤岩在整个生烃过程中发挥次要作用,贡献率约为26.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