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54510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中学化学、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化学教与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十四届中国光伏大会暨2014中国国际光伏展览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交流暨研讨会等;分子间作用力的相关文献由514位作者贡献,包括钱扬义、向平、赵秀英等。

分子间作用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4510 占比:99.86%

总计:154731篇

分子间作用力—发文趋势图

分子间作用力

-研究学者

  • 钱扬义
  • 向平
  • 赵秀英
  • 张立群
  • 曹毅
  • 秦猛
  • 谢蓉
  • 邹大维
  • 何天敬
  • 刘凡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翟立海; 夏祥来; 张洪美; 郭立红; 张贵民
    • 摘要: 以奥希替尼、苹果酸、丙酮为起始原料,合成了奥希替尼-苹果酸-丙酮合物共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差热分析和拉曼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采用Hirshfeld表面分析法对晶体结构中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其二维指纹图显示:H…H占整个Hirshfeld表面作用的51.8%;O…H(24%)、C…H(16.8%)、N…H(3.8%)作用力明显强于C…C(2.3%)、C…O(0.4%)、C…N(0.8%)的作用力;对共晶在不同条件下稳定性和溶解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晶稳定性优于市售甲磺酸奥希替尼,溶解度是市售甲磺酸奥希替尼的2倍,具有巨大的药用潜力。
    • 张璐; 黄紫洋
    • 摘要: 为了加强高中化学教学对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的落实,在分析了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对此概念的构建规律之后,以“分子间作用力”一节内容为例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基于概括迁移理论,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将水的多种“功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物质“结构”层面的学科核心概念,从而体现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对化学知识的整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对学生概括迁移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关注。
    • 王春
    • 摘要: 以TQVC概念认知模型为理论依据,借助温度传感器实验测定有机物在相同条件下蒸发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像,能帮助学生直观地形成表象,促进分子间作用力抽象概念的科学建构,加深学生对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等概念内涵的深度理解。
    • 罗辉; 邓文安; 李传; 南国枝; 李庶峰
    • 摘要: 以中低温煤焦油沥青质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表征沥青质的结构参数与特征官能团的基础上建立沥青质模型分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沥青质聚集体中分子间的π-π作用、氢键作用、酸碱作用等相互作用力。结果表明中低温煤焦油沥青质分子的芳香片结构具有较狭长且弯曲的特性,导致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小到可以忽略,难以形成稳定的沥青质片层聚集结构;沥青质分子间的吡咯与亚砜基、羟基与吡啶、羟基与羰基的氢键键能为21~37 kJ/mol,是形成沥青质聚集体的主要推动力,且可形成多个分子间氢键而得到具有一定空间构型的多分子聚集体;羧酸基与吡啶之间的酸碱作用能为62.86 kJ/mol,是促进形成聚集体的强作用力,但羧酸基的含量很低,形成酸碱作用的几率较低。
    • 赵文; 吴克柳; 姜林; 何敏侠; 李相方; 贾承造
    • 摘要: 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已有的开发实践证实开发面临巨大挑战。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认识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气水分布,提高致密砂岩气采收率,基于孔隙网络模型,开展了致密砂岩气充注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微观尺度下致密砂岩气充注机制,并分析了充注过程中气水的赋存特征,建立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毛细管力学模型,指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含气性差异与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毛细管压力是孔隙内流体与孔隙壁面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达,相较常温常压,在高温高压地层中毛细管压力更小,成藏下限可能更低;②由于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并非所有大孔隙都被天然气充注,与小孔隙或者窄喉道相连的大孔隙可能无法被充注而呈现局部高含水特征,开发过程中,这部分水作为自由水被产出;③孔隙网络模拟揭示了岩心尺度上的致密砂岩微观含气性增长机制与气水分布形成过程,有利于深入认识致密油气成藏机理,以及气水分布。结论认为,基于孔隙网络充注模拟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揭示了微观气水分布形成过程和致密砂岩气充注机理,对指导致密砂岩气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 王可尧; 任仙娥; 杨锋; 黄永春; 张昆明; 刘纯友; 黄承都
    • 摘要: 以大豆和豌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了蛋白浓度分别为11%、14%和17%时,不同蛋白比例下复合热促凝胶特性。结果表明,当蛋白浓度为17%时,复合蛋白在不同比例下均可成胶。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复合蛋白最终形成凝胶的储能模量、凝胶强度和持水率不断增加。随着豌豆分离蛋白比例的增加,复合蛋白最终形成凝胶的储能模量、凝胶强度和持水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当蛋白浓度为17%时,复合热促凝胶分子间作用力结果表明,随着豌豆分离蛋白含量的增加,静电作用对凝胶结构贡献显著增大(P<0.05),疏水相互作用先升高后降低,在SPI和PPI的比例为1∶3时达到最大,二硫键含量不断减少。微观结构发现大豆分离蛋白形成的凝胶微观结构交联紧密,而豌豆分离蛋白的凝胶结构多呈片层状。
    • 汪允跃
    • 摘要: 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遇到对抽象概念的解读与分析,如果教师讲解的过程粗略,则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出现认知障碍,给学生后期的深入学习、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教师应尽可能提升上述抽象概念的可理解性,通过可视化的方法使抽象概念能够直观呈现在学习者的视野中,破解抽象迷雾,告别传统的文字性教学.数字化实验恰巧符合了上述需求,能够提升知识的直观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本文以分子间作用力这一典型抽象概念为例,阐述如何使用数字化提升该该概念学习的直观性.
    • 林洁清
    • 摘要: 分子间存在作用力是一种微观现象,在物理课堂中无法直接展示.需借助宏观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分子间作用力及其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模型建构、科学探究、总结论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科学推理、质疑创新、科学论证的科学思维.
    • 贾承造; 庞雄奇; 宋岩
    • 摘要: 非常规油气的成功开发大幅增加了全球油气资源、推动了全球油气产量增长,同时对经典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形成了重大突破.常规油气成藏机理是以圈闭富集保存油气及浮力成藏为核心的,非常规油气则是以连续性聚集和非浮力成藏为特征.研究揭示,非常规油气成藏机理的核心是油气自封闭作用,其动力是分子间作用力.依据分子间作用力表现和相应自封闭作用,可将非常规油气成藏机制分为3类:①以大分子黏滞力和缩合力为主的稠油和沥青;②以毛管压力和分子吸附力为主的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和煤层气;③以分子间笼合作用为主的天然气水合物.论文详细论述了 5种类型非常规油气成藏自封闭作用特征、边界条件及地质实例,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原理与数学表征.该项研究将深化对非常规油气成藏机理的理解,提升中国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对非常规油气开发生产机理和潜在生产能力的认识.
    • 戴意强; 刘小莉; 吴寒; 尹丽卿; 周剑忠; 董明盛; 夏秀东
    • 摘要: 为探究盐类凝固剂和酸类凝固剂在诱导大豆蛋白凝固过程中对分子间作用力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凝固剂对大豆蛋白凝固过程中pH、表面疏水作用力、游离巯基(SH)、Zeta电位、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盐类凝固剂和酸类凝固剂均能降低SPI溶液的pH,其终点pH分别为6.08~6.14和5.25~5.58.与仅热处理的SPI溶液相比,加入凝固剂会导致SPI溶液中蛋白质表面疏水作用力和游离SH含量的增加,Zeta电位降低.在加入凝固剂后的0~45 min内,SPI的表面疏水作用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游离SH含量逐渐降低;酸浆处理的SPI溶液Zeta电位显著高于其他凝固剂(P<0.05),为9.19~9.90 mV.此外,盐类凝固剂会导致SPI的α-螺旋和β-转角转变为β-折叠,酸类凝固剂则会破坏SPI中β-折叠.特别地,添加酸浆的SPI的α-螺旋比例介于乳酸和盐类凝固剂之间,而β-转角比例介于乳酸和醋酸之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