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水分布

气水分布

气水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世界哲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32319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地质、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第十九届中国油田化学品开发应用研讨会等;气水分布的相关文献由49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社、于江水、何东博等。

气水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2319 占比:99.96%

总计:332438篇

气水分布—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昌绵; 李爽; 柳琳; 靳辉
    • 摘要: 针对苏S区块中部区域储层含气饱和度低、气水关系复杂、部分气井出水严重以及投产成功率低的难题,从气井出水特征入手,开展气水分布规律及分布模式研究,并在常规气水识别的基础上,引入可动水饱和度参数,建立苏S区块中部高含水区可动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制定高含水区不同气水分布模式下储层射孔原则及开发对策。结果表明1)可动水饱和度影响气井生产效果,储层可动水饱和度的大小与产出水状况基本呈正相关关系;2)生烃强度及与源岩距离、储层展布从根本上控制了气水分布格局,而沉积环境、储层物性等因素决定了局部气水分布模式;3)苏某CH井开发山1段25~29号层,可动水饱和度16.0%~33.4%,初期日产气6×104 m^(3),气水比0.7~2.0,取得较好开发效果。实践表明侧钻水平井开发低渗高含水气藏具有一定优势。该研究为实现苏S区块高含水气藏效益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苏里格气田采收率、改善气田开发效果、降低开发成本具有指导意义。
    • 杨丽娟; 王勇飞; 张明迪; 刘成川; 任世林
    • 摘要: 生物礁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分布复杂。为了得到与实际气藏更相符的气水分布模型,首先确定储层分类评价指数,如储层质量指数(RQI)、流动单元指数(FZI)和物性综合指数(Z_(s))等,建立新的储层分类标准;然后据此标准对气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储层属性进行分类和分区,并分类赋予归一化后的每类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毛细管压力曲线,达到对流体分布精细刻画的目的。研究表明:综合考虑多个储层物性特征参数和渗流属性参数对岩心实验样品及气藏模型进行分类,更能反映不同类型储层的储渗特征;在基于储渗属性分区的气藏模型中,利用J函数方法重新生成气藏的毛细管压力,并结合各类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端点值,精细描述气藏气水分布特征,能更好地反映气藏流体分布的非均质性。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数值模拟模型与气藏静动态特征吻合度较高,同时解释了产水井生产动态与前期地质认识不一致的现象。
    • 徐诗雨; 林怡; 曾乙洋; 赵春妮; 何开来; 杨京; 黎洋; 祝怡
    • 摘要: 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是目前最有潜力的勘探领域之一,针对该地区栖霞组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通过对实验测试、钻测井、地震解释、生产动态等资料综合分析,系统阐明了该区流体性质和气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天然气是典型的干气,产出液分为地层水、返排液、凝析水3种类型,地层水化学特征表明气藏保存条件较好;有地层水产出的井主要分布在构造低部位或紧邻构造低部位的断层附近,气藏具有构造高部位储层连片含气,构造低部位受断层封堵局部含水的特征,局部气水关系复杂;气水分布主控因素有构造位置和构造幅度、断层局部封堵性、烃源岩生烃强度、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以及古地貌特征等。该成果可为指导栖霞组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及寻求规模储量接替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 衡勇; 段新国; 王勇飞; 高伟; 刘成川
    • 摘要: 研究四川盆地中江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河道砂体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和生产测试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结构特征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构型模式,分析了不同河道构型模式下的气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沙溪庙组为曲流河入湖的河控浅水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发育曲流型分流河道、低弯度分流河道和顺直型水下分流河道。曲流型分流河道和低弯度分流河道以侧积为主,发育边滩和废弃河道;顺直型河道以垂向加积为主,发育前积体和前积层。侧积层和废弃河道形成环状岩性(物性)封堵,导致曲流型分流河道内部部分侧积体含气性好,低弯度分流河道内部气、水呈“香肠式”分布,构造低部位也可见气层发育。顺直型分流河道主要发育水平夹层,沿河道非均质性弱,河道内部呈上气下水分布模式,构造高部位主要为气层,低部位和近断层处以气水同层和水层为主。
    • 熊亮; 衡勇
    • 摘要: 为明确中江沙溪庙组深源浅聚型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应用岩芯分析、测井、试气、生产、核磁共振和地层水化学分析等资料,对地层水的微观赋存状态、宏观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江沙溪庙组地层水矿化度为Ⅲ~Ⅴ类CaCl_(2)型地层水,地层水以束缚水和毛细管水的形式赋存于储层中,宏观上气水分布受断砂配置、局部构造和河道内部非均质性控制。断层既是天然气充注的基础,又是散失的通道,控制着气、水的宏观分布特征;近断层处天然气易散失,以气水同层为主。河道内部非均质性和局部构造共同控制气、水的局部分布特征,其中,河道内部发育的岩性(物性)封堵能阻止天然气向高部位断层处的运移和散失,并使得气水呈“香肠式”分布,构造低部位也可见气层发育。无岩性封堵河道气水呈“上气下水”分布模式,局部构造高部位为气层,构造相对低部位为水层或气水同层。
    • 赵文; 吴克柳; 姜林; 何敏侠; 李相方; 贾承造
    • 摘要: 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已有的开发实践证实开发面临巨大挑战。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认识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气水分布,提高致密砂岩气采收率,基于孔隙网络模型,开展了致密砂岩气充注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微观尺度下致密砂岩气充注机制,并分析了充注过程中气水的赋存特征,建立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毛细管力学模型,指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含气性差异与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毛细管压力是孔隙内流体与孔隙壁面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达,相较常温常压,在高温高压地层中毛细管压力更小,成藏下限可能更低;②由于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并非所有大孔隙都被天然气充注,与小孔隙或者窄喉道相连的大孔隙可能无法被充注而呈现局部高含水特征,开发过程中,这部分水作为自由水被产出;③孔隙网络模拟揭示了岩心尺度上的致密砂岩微观含气性增长机制与气水分布形成过程,有利于深入认识致密油气成藏机理,以及气水分布。结论认为,基于孔隙网络充注模拟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揭示了微观气水分布形成过程和致密砂岩气充注机理,对指导致密砂岩气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 任丽梅; 唐松; 王伟; 梁家驹; 徐平生; 李昱翰; 曾思逊
    • 摘要: 高石梯—磨溪地区是四川盆地中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区,近年来中二叠统栖霞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多口探井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是继上震旦统龙王庙组和下寒武统灯影组之后的又一重要产层。栖霞组气藏单井测试产量差异大,存在低部位产气,高部位产水的现象,气藏不具有统一气水界面,气水关系复杂,气水分布不严格受现今构造控制,表现为构造—岩性气藏。通过对MX117井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栖霞组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第1期液态烃包裹体,温度110~120°C,中—晚三叠世,发育古油藏;第2期,油+少量气包裹体,温度130~140°C,早—中侏罗世,发育古油气藏;第3期,油裂解气+气烃包裹体,温度160~170°C,中—晚侏罗世,发育古气藏。通过对成藏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的分析,栖霞组气水分布受油气成藏期古构造和现今构造的共同控制,在古今构造叠合区,构造高部位以气层为主,构造低部位气水层均发育;而对于古今构造迁移区,成藏期古构造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古构造相对高部位栖霞组普遍发育气层,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该研究成果对栖霞组气藏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王晓梅; 冶生龙; 周锴; 张子羽
    •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山_(2)^(3)段致密砂岩为例,在分析储层特征和气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索二者的相关性,揭示强充注源内成藏致密储层气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山_(2)^(3)段砂岩以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为主,山_(2)^(3)段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范围为4%~8%,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围为(0.1~0.5)×10^(-3)μm ^(2)。子州地区山_(2)^(3)段储层部分样品渗透率为(1~100)×10^(-3)μm ^(2),是典型的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强,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以Ⅱ类和Ⅲ类细喉道类型为主。子州气田山_(2)^(3)段砂岩天然气充注强度高,含气饱和度主要分布在60%~80%。通过压力系统分析可知,气田由多个岩性圈闭构成,气层呈不连续分布状态,现今气藏类型以典型的低渗透岩性气藏为主。子州气田山_(2)^(3)段储层地层水主要分布在气田西南和南部地区,以局部边底水和透镜体水类型为主,水体不连续,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地层水在构造低部位分布主要是由于成藏早期储层砂岩没有致密化,气水分布受构造控制,子州气田在早成藏期具有边致密边成藏的特征。
    • 张占杨
    • 摘要: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东胜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气藏气水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以该区J72井区下石盒子组盒1段、盒2段、盒3段气藏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近年来的勘探开发资料进行地层水特征分析、测录井气水识别及地质背景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下石盒子组地层水具有明显的CaCl_(2)型水特点,地层封闭性好,为沉积残余水,主要包含自由水、束缚水和毛细管水,其中毛细管水为主要产出水类型;(2)通过声波时差与补偿中子测井重构,结合录井气测形态判别,能够对气水层进行有效识别;(3)气水空间分布主要有孤立水体、上气下水、气水混层等类型,气层主要发育在J72井区南部与北部局部构造高部位,水层主要发育在该井区西部;(4)气水分布主要受断裂封闭性、局部构造、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北部断裂封闭性具有分段性,天然气差异成藏,局部构造有利于天然气富集,非均质性形成岩性封堵与差异富集。结论认为:(1)该盆地北缘气藏差异富集,形成了4种气水空间分布类型;(2)气水分布主要受断裂、构造、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气藏富集区主要分布在J72井区南部和北部局部构造高部位。
    • 刘凤; 黎华继; 刘君龙; 张岩; 代亚飞
    • 摘要: 新场气田须二气藏成藏机制复杂,储层致密,裂缝分布规律不清,气水关系复杂,存在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在分析新场须二气藏气井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气藏动态特征,开展了岩石相、气水关系、裂缝发育程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新场须二高产气藏主控地质因素.结果表明:①千层饼状中粗砂岩相、平行层理中粗砂岩相是最有利的岩石相,是高产高效气井稳产的基础;块状层理中粗砂岩相、斜层理中粗砂岩相是较有利的岩石相,是中产有效气井稳产的基础.②构造部位控制了气水的分布,开发有效气井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③断层-裂缝系统控制了裂缝发育程度,距离断层小于0.5 km区域,裂缝最为发育;距离断层0.5~1.0 km区域,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发育程度是气井高产的决定因素:除流体因素影响外,裂缝最发育区是高产高效气井分布区;裂缝较发育区是中产有效气井分布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