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场气田

新场气田

新场气田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6804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2006年天然气测井与测试技术交流会、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等;新场气田的相关文献由382位作者贡献,包括黎华继、匡建超、吕正祥等。

新场气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6804 占比:99.79%

总计:76964篇

新场气田—发文趋势图

新场气田

-研究学者

  • 黎华继
  • 匡建超
  • 吕正祥
  • 张绍彬
  • 王勇飞
  • 王雨生
  • 叶晓端
  • 周文
  • 张岩
  • 王多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黎虹玮; 袁剑; 赵志川; 周志林
    • 摘要: 新场气田JS_(2)^(2)气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沉积,部分砂体区域发育泥岩隔层,形成两期河道沉积,部分双层砂体发育气井仅射孔压裂其中一层,另一层砂体可能受泥岩隔层隔挡未被动用,但目前泥岩隔层分布规律认识不清,隔层垂向封隔性能尚未有先例验证,制约了该层剩余气的开发。通过建立JS_(2)^(2)气层隔层测井曲线识别标准,对单井进行小层对比划分,开展隔层发育规模和平面分布规律研究,利用老井挖潜探索河道砂岩内部泥岩隔层垂向封隔性能。结果表明,泥岩隔层主要分布在JS_(2)^(2)气藏东部,厚1~15 m,总体表现为两厚夹一薄特征。利用A1井挖潜实践,原未射孔压裂层经射孔和加砂压裂后增产明显,首次证实A1井区10 m泥岩隔层具有较好垂向封隔性能,该成果将对JS;气层剩余气开发提供新思路和实践依据,对提高整个气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 高伟; 曹廷宽; 李凤
    • 摘要: 致密砂岩气藏储量丰度低,地质条件复杂,提高气藏采收率难度大。以四川盆地典型层状致密砂岩气藏新场气田J 2s 2气藏为例,采用岩心实验、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从地质方面和开发方面对影响气藏采收率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渗流能力、含气性等地质因素以及开发井网、废弃地层压力、工程工艺等开发因素对致密砂岩气藏的采收率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外致密砂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对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 蒋金龙; 李振
    • 摘要: 四川盆地新场须二段是西南油气分公司与工程公司难动用储量合作开的先期试验领地,新场区块须家河二段独特的地质情况决定常规钻井完井方式开发有效比例低,储量动用率低。气体钻井作为新型工艺能最大程度降低储层伤害,有效动用储层,本文针对该区域氮气钻施工的技术难点,及施工的技术方案等方面进行论证,根据X8-2井施工氮气钻的现场应用与实践,通过认真分析、总结,给出了相关的关键工艺技术方案和建议,为该区域定向井氮气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在川西新场气田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路玉; 李忠平; 黎华继; 罗长川; 骆彬
    • 摘要: 川西新场气田主力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挖潜增产是维持气田效益开发的重要手段。随着高品质气层动用程度增大,原有挖潜选井标准不再适用,亟需建立新的选井选层评价标准。为此,通过对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典型挖潜井开展挖潜效果评价,分析挖潜层段气层品质和储量动用程度,结合单井生产情况,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现今开发特征的挖潜选井原则。结果表明,需综合考量录井、测井、地震响应、邻井动用等多因素确定挖潜井及层段,降低挖潜失利风险;在同一有利区带或同一裂缝走向选取挖潜井时,邻井井距下限为350 m,相应井距下的邻井单层累计产气量上限为0.20×10^(8)m^(3);次级有利微相多层合采更适用于老区中—后期开发,可增大挖潜获产几率。
    • 商晓飞; 王鸣川; 李蒙
    • 摘要: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天然裂缝发育,储层整体致密。基于Fault Likelihood(FL)属性提取、预处理,结合钻井资料揭示裂缝发育程度,通过构造单元分区进行裂缝井震标定,确定每一构造单元的裂缝响应阈值,采用等比例归一化方法,整合各分区调整后的属性,进行裂缝预测与三维地质建模。结果表明:经过分区标定的FL属性与钻井裂缝吻合率超过85%,与倾角大于30°的有效裂缝密度相关关系最好,提高基于FL属性对裂缝探测的准确度;三维裂缝地质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储层裂缝及其参数的空间分布,为新场气田须二段致密砂岩气藏产能建设提供定量化数据基础。
    • 张岩; 王勇飞; 王琼仙; 邹毅; 沈秋媛
    • 摘要: 为了分析新场气田沙二段气藏不同砂组之间产能差异较大的原因,本文利用物性分析和气水两相渗流实验,对覆压渗透率和气水两相渗流特征进行了评价和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岩心物性证实主力层和难采层砂组渗透率平均值基本接近,但在覆压条件下,主力层和难采层渗透率差异明显:黏土矿物含量越高且产状越复杂,喉道越细小,喉道闭合越大,渗透率降低幅度越大,应力敏感性越强.难采层气相相对渗透率最大值低,临界含水饱和度高,水相上升快且相对渗透率最大值比主力层高.在开发过程中,难采层气井见水早,产水量比主力层大,井底积液、水锁伤害比主力层严重.
    • 朱婧; 王勇飞; 张本艳
    • 摘要: 新场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地层水产出问题日益凸显,处理后达到外排标准的成本高.文章从气藏地质特征、采出水水质分析、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分析、回注层储集能力等方面研究了新场气田须五段产出地层水回注的可行性,并在室内开展了回注水对储层岩心的伤害试验.结果表明:须五段巨厚的泥页岩砂岩互层及层内水平缝发育特征,有着较大的储水能力;采出水成分复杂,但经预处理后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好;对岩心的伤害小,回注后储层渗透率仅下降1.23%;储层中的砂岩层具有中等偏强水敏、弱碱敏特征,泥页岩层具有中等偏弱水敏、弱碱敏特征.
    • 赵志川; 聂岚; 朱敏
    • 摘要: 通过五项录井参数,经不同权重叠加,推导出综合评价指标系数,结合测井电性标准,进而形成老井挖潜选井评层研究方法,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对老井挖潜选井提供有效指导.
    • 刘凤; 黎华继; 刘君龙; 张岩; 代亚飞
    • 摘要: 新场气田须二气藏成藏机制复杂,储层致密,裂缝分布规律不清,气水关系复杂,存在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在分析新场须二气藏气井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气藏动态特征,开展了岩石相、气水关系、裂缝发育程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新场须二高产气藏主控地质因素.结果表明:①千层饼状中粗砂岩相、平行层理中粗砂岩相是最有利的岩石相,是高产高效气井稳产的基础;块状层理中粗砂岩相、斜层理中粗砂岩相是较有利的岩石相,是中产有效气井稳产的基础.②构造部位控制了气水的分布,开发有效气井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③断层-裂缝系统控制了裂缝发育程度,距离断层小于0.5 km区域,裂缝最为发育;距离断层0.5~1.0 km区域,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发育程度是气井高产的决定因素:除流体因素影响外,裂缝最发育区是高产高效气井分布区;裂缝较发育区是中产有效气井分布区.
    • 李王鹏; 刘忠群; 胡宗全; 金武军; 李朋威; 刘君龙; 徐士林; 马安来
    • 摘要: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致密的特点,天然裂缝的发育对储层至关重要.通过地表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解释等手段分析新场须二段气藏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认为须二段储层裂缝可划分为网状缝、立缝、高角度缝、斜缝、低角度缝和平缝,以低角度缝和斜缝为主;裂缝主要发育在新场构造带中东部地区的须二段中、上亚段,走向主要为NE-SW向、NW-SE向和EW向,以EW向晚期构造裂缝最发育,并与区内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基于裂缝参数与产能参数交会分析,明确不同类型裂缝对产能的贡献度,认为新场须二段气藏有效裂缝为倾角大于30°的构造裂缝(立缝、高角度缝和斜缝).区内有效裂缝的发育受控于断裂、构造变形、岩石粒度、岩石成分和岩层厚度等多方面因素,但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的距离是须二段天然构造裂缝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其次是构造变形及构造组合样式.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上盘200 m范围内的褶皱发育区可作为新场地区今后裂缝预测、评价及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区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