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逆冲断层

逆冲断层

逆冲断层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3117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安徽地质、地质通报、甘肃地质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第九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大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逆冲断层的相关文献由741位作者贡献,包括邹文、姚兴苗、陈小二等。

逆冲断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0.69%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3117 占比:99.24%

总计:23293篇

逆冲断层—发文趋势图

逆冲断层

-研究学者

  • 邹文
  • 姚兴苗
  • 陈小二
  • 李伟
  • 欧阳振华
  • 夏治国
  • 陈绍杰
  • 黄东山
  • 张宁博
  • 赵善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蔺鹏; 吴胜和; 胡光义
    • 摘要: 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区是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但由大型三角洲引发的重力滑动构造导致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层序结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明确此类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为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支撑,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区为例,基于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采用地震沉积学与地震地貌学方法,研究了深水沉积单元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深水层序结构和主控因素,揭示了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区逆冲/底辟构造演化对层序结构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逆冲相关的微盆地是逆冲断层主控型深水层序发育的主要场所,深水层序主要为陆源重力流与逆冲成因的再搬运碎屑流在微盆地内混合形成下部朵体、上部块体搬运沉积的沉积组合,重力流在不同微盆地间重复充填—溢出过程;(2)滑脱褶皱两侧形成的狭长微盆地内部发育泥底辟主控型深水层序,深水层序主要由多期重力流水道及小型朵体叠加而成,早期水道沉积占据微盆地最深处,晚期重力流在滑脱褶皱与早期水道之间的地貌低部位处形成新的水道沉积;(3)构造平静期,受控于沉积填平补齐作用,重力流主要发生沉积过路,深水层序通常由水道和泥质披覆沉积两期沉积组成。结论认为,构造活动对深水层序结构的控制作用体现在“逆冲/底辟构造活动控制了微盆地的形成,并为深水层序的发育提供了可容空间,进而决定了深水沉积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逆冲断层活动能触发再搬运碎屑流为深水层序提供了额外的物源”两个方面。
    • MUKTI Maruf M; MAULIN Hade B; PERMANA Haryadi
    • 摘要: 通过对苏门答腊弧前斜向俯冲系统构造变形作用进行分析,对苏门答腊斜向俯冲系统中弧前高地的隆起机制和弧前盆地的形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苏门答腊弧前高地的发育归因于以下过程:挠曲抬升,盆地倒转,较老增生楔形隆起以及增生楔向陆边缘的反冲.最新的地震反射资料表明,向沟槽发散的逆冲断层和向弧发散的逆冲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弧前高地隆起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弧前高地隆起的沉积物是先前在弧前盆地中形成的;弧前高地和弧前盆地的现今形态与上新世增生楔和上覆弧前盆地沉积物的隆升有关.不论俯冲系统的倾斜度是多少,苏门答腊弧前区域都以挤压作用为主,这在形成新近纪平行于沟槽的盆地沉积中心起着重要作用.
    • 杨贺杰; 蒋磊; 胡伟; 李俊锋; 赵景武
    • 摘要: 河南鲁山县高家庄铝土矿区位于三门峡—鲁山逆冲断裂带的南部,区内构造复杂,自西向东展布有两个大的逆冲断层,飞来峰较多,岩浆活动不太频繁.矿床从沉积相上来看,属于河南成矿区最南端的汝州—宝丰—鲁山矿带,含矿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组.通过本次地质勘查工作,全区发现并控制铝土矿矿体4条,铝土矿矿体的分布受寒武系张夏组灰岩古地形风化面的特征所控制.结合地质资料、已知矿点等信息,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基础上,分析了找矿前景,为研究区下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王鹏; 刘忠群; 胡宗全; 金武军; 李朋威; 刘君龙; 徐士林; 马安来
    • 摘要: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致密的特点,天然裂缝的发育对储层至关重要.通过地表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解释等手段分析新场须二段气藏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认为须二段储层裂缝可划分为网状缝、立缝、高角度缝、斜缝、低角度缝和平缝,以低角度缝和斜缝为主;裂缝主要发育在新场构造带中东部地区的须二段中、上亚段,走向主要为NE-SW向、NW-SE向和EW向,以EW向晚期构造裂缝最发育,并与区内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基于裂缝参数与产能参数交会分析,明确不同类型裂缝对产能的贡献度,认为新场须二段气藏有效裂缝为倾角大于30°的构造裂缝(立缝、高角度缝和斜缝).区内有效裂缝的发育受控于断裂、构造变形、岩石粒度、岩石成分和岩层厚度等多方面因素,但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的距离是须二段天然构造裂缝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其次是构造变形及构造组合样式.距离晚期SN向逆断层上盘200 m范围内的褶皱发育区可作为新场地区今后裂缝预测、评价及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区域.
    • 朱华; 张文林; 游水生
    • 摘要: 通过对研究区进行野外观测,对重点区域进行大量的构造要素测量,分析了梭罗沟金矿一带现今构造变形特征。矿区北侧的构造变形强度从西向东呈现出整体增强的趋势。矿区北侧西段处挤压应力为S-N向与NW-SE向挤压,中段为NW-SE向挤压,在东段转为S-N向挤压。梭罗沟金矿区构造变形强度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变形强烈,西部变形较弱,从西向东为增强的趋势。将矿区西段、中段、东段分别与矿区北侧西段、中段、东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矿区的构造变形程度明显低于矿区北侧。整个梭罗沟金矿一带从北向南,从东到西变形程度呈现出减弱的趋势,挤压应力主要来自于北方、东方,或者北东方向。梭罗沟金矿一带经历了多期次应力作用,由于受到来自于北西向的挤压应力,金矿区中段观测处呈现出右行走滑,而在东段观测处呈现出左行走滑。
    • 张宁博; 单仁亮; 赵善坤; 李一哲; 赵阳; 王寅; 秦凯
    • 摘要: 煤矿开采活动对断层系统的卸荷效应,往往诱发逆冲断层失稳进而导致冲击地压灾害。以义马F16逆冲断层为工程背景,采用实验室实验研究了卸载条件下逆冲断层的差应力变化特征,分析了逆冲断层卸载过程中的位移场、变形场演化规律,阐述了逆冲断层失稳瞬态的滑移位移及声发射特性,探讨了逆冲断层的失稳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逆冲断层卸载失稳时发生多次差应力"突跳"现象,以首次"突跳"变化量最大,差应力"突跳"量为0.36 MPa;断层不同部位滑移情况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下部滑移量大于中部和上部、下盘远场滑移量大于近场和上盘;断层岩体的法向应变和剪切应变呈"降低—突增—波动—稳定"的变化趋势,且变形场受位置影响较大,如下部法向应变"突跳"量大于中部和下部,两端剪切应变"突跳"量大于中部;断层失稳瞬间可分为启滑、主震、后震3个阶段,主震将释放大部分能量,为断层冲击地压的主要能量来源;卸载导致逆冲断层滑移的过程分为线性稳态、非线性稳态、亚失稳及失稳4个阶段,失稳瞬间剪应变的变化趋势为"突降—回弹—稳定";开采扰动引起的卸荷作用,造成F16断层不同位置呈不同的滑移模式,即浅部逆时针滑移、深部顺时针错动。
    • 曾德军
    • 摘要: 马桥磷矿区逆冲断层平面上近东西向平行排列,剖面上显示从北向南逆冲,呈叠瓦状排列,最大推移距离超过4km;因逆冲断层的影响,区内地层产状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从北到南断层破坏程度加剧;区内含磷岩系近东西向多次重复出现,工业磷矿体的厚度变化及局部不可采区的出现可能与逆冲断层有关.通过分析逆冲断层对磷矿体的影响,认为在马桥矿区以东、菜子岭矿段以东及以西、塞沟矿区与秦蔡垭矿区之间的范围,其深部可能存在工业磷矿体.
    • 张宁博; 赵善坤; 赵阳; 王寅; 秦凯; 李云鹏; 姜黎明
    • 摘要: 逆冲断层失稳诱发的冲击地压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但目前采动条件下逆冲断层的失稳机理仍不清楚,使得断层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缺乏科学指导.为探索逆冲断层卸载失稳机理,基于典型逆冲断层控制型矿区的工程地质概况,分析了逆冲断层冲击地压的显现特征;采用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开采扰动引起的逆冲断层卸荷效应,阐明了义马矿区逆冲断层卸载失稳的模式及过程;通过实验室实验方法,揭示了单侧卸载过程中逆冲断层失稳瞬态的位移场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断层卸载失稳的力学模型,阐释了断层失稳瞬间的黏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开采范围与F16断层距离的减小,断层冲击地压危险性显著增大,冲击地压所释放能量急剧增高;采动引起逆冲断层产生卸荷效应,即开采扰动使得断层带新裂纹萌生并局部离层,断层带上交错出现应力集中区和应力减弱区,断层上段出现逆时针滑移,而下段顺时针滑移;卸荷效应导致断层失稳的过程可分为线性稳态(Ⅰ)、非线性稳态(Ⅱ)、亚失稳(Ⅲ)和失稳(Ⅳ)4个阶段;断层卸载失稳瞬间正应变和剪应变总体上呈突降-突增-降低至稳定的变化趋势,且相对于中部和下部,断层上部滑移位移受卸载扰动影响较大;断层卸载失稳瞬间的能量传递过程为:震源单元-围岩杆单元-相邻围岩杆单元-相邻断层带单元等,其黏滑失稳是一系列单元连锁失稳构成的综合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对逆冲断层卸载失稳的机理形成了新的认识,包括卸载失稳模式、失稳过程、失稳瞬态的能量传递等.
    • 张忠平
    • 摘要: 大桥金矿床位于甘肃省西和县城南55km,是甘肃省地质调查院通过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发现的硅化角砾岩型金矿床。该矿床处于南秦岭北缘的岷县鹿儿坝-两当广金坝金锑汞成矿带上,金矿体受高角度逆冲断层与层间滑脱构造组合控制,含矿岩石为硅化角砾岩。矿区共发现金矿体53条,累计探获金资源储量108t,伴生银资源量276t;其中已评审金资源储量92.57t,伴生银资源量231.87t。
    • 王林; 田勤俭; 李文巧; 赵妍; 徐岳仁
    • 摘要: 2017年11月18日在西藏米林发生了Ms6.9地震,目前尚未发现地表破裂带,发震构造尚不明确.震源机制解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集中在加拉白垒东北坡上一个NW走向的长约36 km、宽约8 km的狭长条带之内.余震条带的走向及长度严格受到派乡构造岩片NE边界走向及长度的控制,垂直于该条带的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出一条倾向NE的低倾角逆冲断层面,结合震源机制解及GPS同震位移场的已有结果,初步推断它可能就是发震断层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上游加拉米林河段两岸的湖相基座阶地面和山脊线在南迦巴瓦、加拉白垒脚下都发生了倾向SW的翘起变形,发震断层面构成了其上盘加拉白垒、南迦巴瓦强烈隆升区与其下盘地貌发生翘起变形的弱隆升区的分界面,推断加拉白垒峰沿着这一断层面不断地逆冲、隆升,以此来调节其两侧的不均匀挤出,而下盘近断层处的褶皱、拖曳等作用逐渐造成了阶地面、山脊线的翘起、弯曲变形.基于夷平面的区域变形分析,认为雅江缝合带作为主干断裂带从整体上控制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东构造结地区的碰撞-挤压格局.印度板块东北犄角的强烈顶撞引起了东构造结附近强烈的断块运动,嘉黎断裂带北侧的地壳显著增厚,主夷平面随之发生裂解.与此同时,由于碰撞带来的强烈挤压,派乡构造岩片、多雄拉变质穹隆沿着缝合带大拐弯内侧不均匀地挤出,南迦巴瓦、加拉白垒随之隆升.此次的米林地震仅仅是该不均匀挤出过程所引发的一次具体的事件,是派乡构造岩片内部的一条次级断层发生的一次逆冲运动造成的.此外,紧邻此次余震条带的南迦巴瓦NEE边界以及SE边界是一个潜在的地震空区,其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