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应力

地应力

地应力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708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06篇、会议论文288篇、专利文献51523篇;相关期刊610种,包括地质力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08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地应力的相关文献由8009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健民、刘元坤、艾凯等。

地应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06 占比:4.44%

会议论文>

论文:288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51523 占比:95.03%

总计:54217篇

地应力—发文趋势图

地应力

-研究学者

  • 尹健民
  • 刘元坤
  • 艾凯
  • 李永松
  • 蔡美峰
  • 陈群策
  • 周春华
  • 韩晓玉
  • 吴满路
  • 张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邵国飞
    • 摘要: 针对豹子沟矿地质情况复杂、围岩强度较低、巷道布置方向不合理等问题,利用水压致裂法进行地应力分布测试,并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最大、最小水平应力最大值分别为18.98 MPa、9.86 MPa,垂直应力最大值为11.45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主要集中在N24°W~N54°W之间,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
    • 秦毅
    • 摘要: 为了解决低渗透煤层瓦斯抽排难的问题,本文以杜家沟矿21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渗透煤层水力压裂增透技术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水力压裂注液压力的增加,岩石裂缝扩展速度越快且扩展的长度越长,随着岩石弹性模量的增加,在注液压力一定时,岩石压裂裂缝的扩展长度越短。同时通过现场实践验证发现,经过水力压裂后低渗透煤层的瓦斯抽排效果明显较佳,验证了水力压裂对低渗透煤层增透技术的可行性,为矿井低渗透煤层瓦斯抽采提供参考与借鉴。
    • 梁冰; 郭斌; 金佳旭; 武鹏飞
    • 摘要: 为解决辽宁某铁矿开采后地表沉陷问题,验证自研的复合激发尾砂胶结充填体充填效果,运用FLAC^(3D)模拟软件对铁矿二步骤充填开采和地表沉陷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种胶结充填体分别进行二步骤充填后,盐基、碱基、水泥基胶结充填体内部的应力平均值分别为0.92,0.79,0.93 MPa,最大位移值分别为38,22,75 mm,说明碱基胶结充填体在改善采场应力环境、减小顶底板变形情况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对采空区充填的模拟结果来看,碱基复合激发胶结充填体对围岩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能够很好地改善地表沉降现象;通过对采场应力和地表沉陷进行为期1 a的跟踪监测,表明监测区域位移变化量基本稳定,且全年监测点位移变化形态与应力变化趋势相同。
    • 章朋; 孟雅; 刘超英; 郭元岭; 闫相宾; 蔡利学; 程喆
    • 摘要: 排采过程中地应力动态调整易导致储层断裂失稳破坏,影响煤层气井开采效率。为研究不同应力机制条件下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含断裂煤储层的稳定性,基于煤储层地应力动态变化模型,推导了不同应力机制下含断裂煤储层稳定性判别模型,分析了排采过程煤储层断裂稳定性变化规律,提出了含断裂煤储层稳定性评价指标(F_(cr))。根据实际数据,对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含断裂煤储层稳定性开展了动态评价。研究表明:含断裂煤储层稳定性受断裂面摩擦系数控制,当排采过程中煤储层破裂面剪切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超过破裂面的摩擦系数时,煤储层沿破裂面发生相对摩擦滑动。排水降压和初始产气阶段,不同应力机制条件下,含断裂煤储层稳定性均不断增强。稳定产气和衰减阶段,煤层气不断解吸,产生基质收缩效应,含断裂煤储层稳定性在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应力机制下不断减弱,在逆断层应力机制下不断增强。基质收缩效应越强,含断裂煤储层稳定性变化速率越快。假设郑庄区块煤储层为水平展布的各向同性的孔弹性介质,不同井位附近存在最优角度断裂面,排水降压及初始产气阶段,含断裂煤储层在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应力机制区域,F_(cr)分别减小和增大,稳定性分别降低和增强,变化幅度较小,主体仍位于稳定性中等区;稳定产气和衰减阶段,F_(cr)均加速减小,稳定性显著降低,部分区域降至稳定性较差区,甚至失稳破坏。
    • 张乃嘉; 陶连金; 安韶; 石城
    • 摘要: 超大跨扁平地下洞室建设难度大、力学作用复杂,其地震响应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揭示超大跨地下洞室地震响应机制,依托国内某超大跨扁平洞室工程,采用动力时程法进行不同侧压力系数的洞室塑性区、Mises应力及位移的水平向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围岩塑性区及塑性应变最大值均显著增加;静水压力条件下,围岩静力及地震围岩塑性应变均为最小;侧压力系数λ<1时,洞室拱顶、底板中、拱脚及侧墙底部Mises应力均增加,且拱顶、底板中应力增长幅度小于拱脚及侧墙底部应力增长幅度;侧压力系数λ≥1时,水平向地震作用下洞室拱顶、底板中与静力工况相比应力基本无变化;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增加,洞室拱顶底板中水平相对位移逐渐减小,当侧压力系数λ≥1时,水平相对位移基本保持稳定。
    • 李季; 段燕伟
    • 摘要: 为获取深部岩体地应力分布情况,以东荣二矿为研究背景,本文介绍了常用的地应力测试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应力解除法的测量原理和过程。结果表明:东荣二矿地应力场在量值上属于中等偏高地应力场,巷道两帮受垂直应力影响较大,顶底板受水平应力影响较大。
    • 李彬; 张文; 文冉
    • 摘要: 中国西部地区地势复杂,区域构造应力场各向异性显著,了解地区地壳应力状态是判断隧道设计阶段线路布设合理性的基础,也是预测隧道施工过程可能出现岩爆、断层滑动等其他工程灾害的重要参数。为了研究陕南特长高速公路隧道现今地应力状态,基于古仙洞隧道钻孔(ZK10钻孔)与化龙山隧道钻孔(ZK11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获得了两隧道现今地应力分布特征。古仙洞和化龙山特长深埋隧道最大埋深处S_(H)值分别为13 MPa和22 MPa;古仙洞与化龙山隧道的应力关系分别为S_(H)>S_(h)>S_(v)和S_(H)>S_(v)>S_(h),水平主应力起主导作用;S_(H)方向为近北西—北西西向,与区域现今构造活动背景基本一致,主要受秦岭造山带活动断裂影响。基于地应力测量结果、相关理论及判断依据认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洞轴线夹角,有利于隧道围岩稳定,研究区内古仙洞与化龙山隧道的总体布置是合理的;采用岩石强度应力比法、陶振宇判据、Russenes判据和岩石应力强度比法综合判定研究区内两隧道不具备发生中等强度以上等级岩爆的可能;利用莫尔-库伦准则及拜尔定律,摩擦系数μ取0.6~1.0,对研究区内两隧道的现今地应力状态分析后发现,两隧道附近断裂带的地应力大小未达到地壳浅部断层产生滑动失稳的临界条件,处于较稳定的应力状态。
    • 王亚东
    • 摘要: 地应力对巷道稳定性影响较大,确定合理的巷道布置方向应考虑地应力因素。在青云煤业公司东翼二采区实测地应力基础上,对东翼二采区回采巷道合理的布置方向进行了分析。
    • 许江; 程亮; 彭守建; 周斌; 魏仁忠; 杨海林; 李奇贤
    • 摘要: 为充分认识煤与瓦斯突出冲击气流的形成机理及其传播特征,基于气-固耦合作用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试验结果,结合气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冲击气流的形成及其运移模型,并应用于煤与瓦斯突出冲击气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煤层瓦斯压力和应力下降过程中皆存在阶段性平稳或回升现象,说明能量的释放是分阶段完成的;煤层应力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卸压区、应力集中区和过渡区,其中,最大主应力的下降量和下降百分比皆高于最小主应力;当煤层瓦斯压力为2.0 MPa时,巷道内冲击气流速度可超过300 m/s,煤粉流速度受气体曳力带动可达70 m/s;冲击气流速度远大于煤粉流速度,存在气流先行煤粉滞后的现象,由此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划分为单相气流阶段和煤-瓦斯两相流阶段;巷道断面冲击力呈现出不均匀的分布特征,其部分区域出现了冲击力陡增现象;随距离的增加,强冲击力有从断面中心向外部扩展的趋势;冲击气流的流动状态与煤层瓦斯压力、突出孔洞形貌特征有直接关联;冲击气流呈射流状,在射流中会周期性地出现膨胀波区和压缩波区,同时,射流截面会出现周期性的先扩大后缩小现象,从而导致射流边界上下起伏呈波纹状;在冲击气流运移过程中通过其速度演化可划分出高速射流区、平稳运移区和回流区,回流区内存在旋涡;冲击气流受膨胀-压缩波系的影响分别会在巷道内形成楔形真空区和锥形压缩区,其静压分别处于负压状态和正压状态。
    • 蔡文; 王伟; 梅俊伟; 倪振玉
    • 摘要: 常压页岩气为低渗、特低渗储层,一般采用水平井多段压裂后形成复杂缝网才能有效动用。针对南川东胜区块位于盆缘过渡带复杂区,构造和地应力复杂,井位难部署等问题,以东胜区块SY1井区为例,开展构造特征、储层特征等地质特征研究,同时优化水平段方位及段长,并进行相关性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SY1井区块构造呈单斜形态,地层相对平缓(0°~15°),内部次级断层不发育;2)通过岩心观察、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多种研究方法确定SY1井区高阻缝发育,以中高角度高阻缝为主,为北东东—南西西向;3)东胜区块地应力呈现由南向北、由主体向两翼增大的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为50~80 MPa,其中SY1井区最大地应力为65~75 MPa;4)东胜区块SY1井区水平井部署方位与最小主应力夹角为20°,部署段长为1800 m时裂缝改造体积最大,单井评估最终可采储量EUR相对最高。以上成果认识,对东胜区块北部SY1井区井网优化部署提供了依据,为实现常压页岩气经济效益开发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