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现场监测

现场监测

现场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189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7篇、会议论文216篇、专利文献293435篇;相关期刊63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68种,包括地下空间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讨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基坑工程研讨会等;现场监测的相关文献由5284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建喜、张顶立、李鹏飞等。

现场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7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21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93435 占比:99.33%

总计:295418篇

现场监测—发文趋势图

现场监测

-研究学者

  • 任建喜
  • 张顶立
  • 李鹏飞
  • 刘杰
  • 岳前进
  • 张伟
  • 刘强
  • 刘波
  • 张强
  • 张钦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平
    • 摘要: 依托合肥市某深基坑开挖工程,用MIDAS/GTS对基坑开挖及支护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地表竖向位移发展规律,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较为吻合。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竖向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开挖深度对地表竖向变形的影响增大,地表沉降规律呈“凹槽形”;地表沉降模拟最大值约为27.3 mm,监测最大值约为29 mm;地表最大竖向位移点位置对开挖深度不敏感,出现在离墙后约8 m的位置;地表竖向位移随周围荷载减小、土体弹性模量增大、钢支撑直径及钢支撑壁厚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
    • 程保蕊
    • 摘要: 以天津地区环绕并紧贴既有思源道地铁车站的深大异形基坑工程为背景,对开挖过程中环形支撑、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以及基坑侧壁后部土体的变形和受力情况进行了全程监测。结果表明:1)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随着开挖的进行而逐渐增大,且水平位移均指向基坑内侧;地下连续墙顶部的竖直位移变化规律为先沉降后隆起。2)环形支撑体系的构件轴力随着开挖过程的进行而规律性地变化,一般表现为先增大、后稳定,并会由于开挖步骤和构件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均匀性。3)基坑侧壁后部土体的水平位移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沿竖直方向表现为"凸"字形特征,且最大水平位移点的空间位置逐渐向下移动。监测与分析表明,对于天津地区类似的深大异形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和环形支撑的组合结构方式是一个优选方案。
    • 解瑞松; 巩悦; 韩飞; 张蛟; 尹培杰; 晏长根
    • 摘要: 当桥梁桩基设置在滑坡上时,常采用抗滑桩作为支挡结构,抗滑桩和桥梁桩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以子-姚高速崖坬沟3号大桥为研究背景,对桥梁桩基及抗滑桩的桩顶位移及桩侧土压力进行监测,分析抗滑桩与桥梁桩基相对位置改变对桥梁桩基受力变形的影响。同时,基于ABAQUS软件分析前后排抗滑桩不同埋置位置下抗滑桩对坡脚桥梁桩基及坡中桥梁桩基的影响。现场监测数据表明抗滑桩与桥梁桩基相对位置对桥梁桩基水平位移及桩侧土压力均有影响,在抗滑桩距离桥基8 m和4 m时,间距8 m加固效果更佳。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后排抗滑桩距离桥梁桩基过远或过近均对桥梁桩基加固效果有限,抗滑桩加固桥梁桩基存在一个最佳距离,对于坡脚桥梁桩基抗滑桩加固最佳距离为3h~5h(h为抗滑桩沿滑坡走向的截面长度),对于坡中桩抗滑桩加固最佳距离为2h~4h,而前排抗滑桩离桥基越近,其加固效果越好。如果桥梁桩基在坡体中上部时,桥梁桩基前部土体较多可能会形成牵引式滑坡,需设置前排抗滑桩进行支护,综合考虑确定合理的加固位置。
    • 倪政东
    • 摘要: 随着城市地铁交通的发展,下穿浅埋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时有发生。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基坑支护结构形式的比选、理论设计以及基坑的有限元数值模拟进行详细阐述。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可知本案例的支护方案是成功的,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极大缩小了工期,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
    • 贺尚修; 刘达; 刘忠海; 罗利娟
    • 摘要: 针对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二期工程遇到的隧道洞内突水涌水问题,从地质条件、地下水赋存条件等方面分析突水涌水机理,结合场地特征、施工条件、施工水平及经验,提出基于管棚支护技术的隧道洞内突水涌水控制方法,并通过现场监测分析突水涌水控制效果。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隧道洞内突水涌水风险,并将场地变形、近接埋地管线变形等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 刘子默; 唐彬; 黄志鸿; 王传兵; 张琪林; 程松; 陈旭之; 孙长红
    • 摘要: 顶管法施工安全性高、掘进速度快、施工方便灵活,但若用于煤矿深部地层,则将面临地应力高、地质条件复杂等挑战。通过以张集煤矿顶管法掘进巷道为工程背景,开展顶管管体相似模型试验,揭示了管体承载机理,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管体设计参数。结合工程现场监测数据,总结施工经验:管体偏斜和浆液泄露是造成管体破坏的主要因素。在做好纠偏和密封工作的前提下,顶管法在煤矿瓦斯、水害治理巷道掘进工程中具有较大优势。
    • 张剑涛; 马静
    • 摘要: 为提升地铁盾构隧道的防灾减灾能力,以太原某地铁暗挖隧道邻近既有运营盾构区间施工为例,应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铁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盾构区间隧道结构及轨道结构的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铁暗挖通道上方地表沉降呈非对称“U型”分布,影响范围约为1倍埋深,影响角约45°。随着地铁暗挖隧道施工的进行,盾构区间及轨道结构的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逐步累加,最终呈“弓”型对称分布,最大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均出现在盾构区间中部位置,靠近暗挖隧道一侧轨道结构上浮量较大,远离暗挖隧道一侧轨道结构上浮量较小。盾构区间除发生常规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外,还会产生一定量的扭转变形。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注浆加固作业施工过程中,盾构区间的变形剧烈,随着注浆压力的消散,盾构区间的已发生变形会逐步恢复,此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管片接缝位置漏浆、道床表面开裂等情况。
    • 曹程明; 时轶磊; 龙照; 叶帅华; 王宁
    • 摘要: 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地层分布的变化,建筑工程中遇到了大量的上土下岩地层深基坑。以特殊土岩组合地层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上部土层采用桩锚支护,下部岩层采用放坡开挖的组合支护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监测数据对基坑变形规律进行研究。然后采用PLAXIS 3D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不同施工阶段基坑水平、竖向变形以及锚索轴力的变化情况,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该设计中采用基底按照45°+Φ/2(Φ为土体内摩擦角)的破裂角确定支护桩嵌固点深度,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上土下岩地层深基坑水平位移主要发生在上部土层深度范围内,支护桩变形近似呈抛物线分布,开挖下部岩层对基坑变形影响明显减小。上部土层采用桩锚支护,下部岩层采用放坡的设计方法可起到有效控制基坑变形以及地表沉降的效果,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为上土下岩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 董少慧
    • 摘要: 新元矿回采面以往采用留设区段煤柱布置,煤炭损失较大;3405接替工作面拟改用沿空留巷技术,即选用C30混凝土进行巷旁充填支护的方式,充填体宽度设计1 000 mm,在充填体内布置3根Φ20 mm×1 000 mm的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1 000 mm×1 000 mm,在距离巷道上帮300 mm位置补打1根Φ17.8 mm×6 500 mm的锚索,排距为2 000 mm;对留巷支护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现场验证,留巷支护效果良好,能满足现场要求。
    • 刘鹏亮
    • 摘要: 文章针对屯兰矿23011工作面松软破碎顶板巷道围岩变形大、现支护方式控制较差的现状,基于工作面顶板岩层的赋存条件及现支护方案,采用FLAC3D数值软件确定了"锚杆索+钢筋网"联合支护技术及其支护参数。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该联合支护技术后,巷道顶板变形最大值为35mm,实现了对松软破碎顶板变形的有效控制,保证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