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江隧道
越江隧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2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篇、会议论文85篇、专利文献73120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上海建设科技、中国市政工程、城市道桥与防洪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第四届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等;越江隧道的相关文献由639位作者贡献,包括孔祥金、丁光莹、杨国祥等。
越江隧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3120篇
占比:99.44%
总计:73532篇
越江隧道
-研究学者
- 孔祥金
- 丁光莹
- 杨国祥
- 章仁财
- 沈永东
- 周松
- 朱学银
- 李章林
- 梁广彦
- 邹长中
- 刘泉维
- 刘艳滨
- 华学新
- 史义雄
- 吴玲
- 奚晓广
- 姜晨光
- 岳丰田
- 张治国
- 朱俊
- 朱祖熹
- 李向红
- 李晓春
- 杨超
- 王伟
- 王守慧
- 陈卫平
- 陈鸿
- 高新闻
- 魏龙海
- SHI Yehui
- 丁志诚
- 丁瑞元
- 乔宗昭
- 何拥军
- 傅德明
- 傅明华
- 储岳虎
- 刘川昆
- 刘晓华
- 刘晓波
- 刘训华
- 卢浩
- 史世波
- 史先伟
- 吴国军
- 周丽
- 周倩茹
- 周华龙
- 周文波
-
-
张一帆;
蒋少武;
姚青松;
虞慧
-
-
摘要:
武汉市武昌滨江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工程总投资预计45亿元,武昌滨江核心区作为武昌临长江南岸的标识性区块,主要工程为地下环路建设,主线依次穿越越江隧道、轨道交道,单向三车道规模,首尾闭合形成环路,采用逆时针交通组织,主线全长约2.99KM,主要布置于地下2~3层。工程共设置“五进六出”,即8条接地匝道、2条匝道联系越江隧道、纬三路下方设置2条联络道形成两个地下小环路和15处地块出入口。有机串联起周边大型住宅、地下商业、公共人行步道、停车空间。工程与武汉长江公铁隧道、地铁8号线、武九管廊存在交叉,施工难度大,风险较高。
-
-
王海林;
蒋源;
陈兆;
张兆远;
汪敬
-
-
摘要:
佛山市季华路西延线工程顺德水道隧道作为下穿顺德水道的第一条大直径盾构隧道,穿江段工程条件及水文条件复杂,具有断面直径大、水压高、覆土浅、间距小、建设条件复杂等特点,总体设计难度大。本文结合其建设环境条件及设计施工等因素,采用理论研究、专题论证、经验总结等方法,对隧道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下穿码头泊位、下穿堤防加固等部分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工程总体设计方案,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
高新闻;
王龙坤
-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隧道的养护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耗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需求;通过对越江隧道中的电缆通道的病害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多病害检测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针对隧道病害检测的残差融合模块网络(Resfmnet),利用深度学习网络提取图像病害特征并进行病害分类,提高了病害的检测能力,所使用的数据集是通过特种机器人在越江隧道中的电缆通道拍摄的视频获得;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网络显示出更高的准确性和泛化性,对多病害的检测的精度mAP达到0.8914,使得越江隧道检查和监控变得高效、低成本,并最终实现自动化。
-
-
李大志
-
-
摘要:
该文以南京地铁某区间下穿长江盾构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Ansys数值软件模拟的方法,选取2020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得出了在水位变化情况下越江隧道运营期隧道结构受力情况。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隧道拱底两端轴力与弯矩最大,应加强对底部两端的观察监测。
-
-
金晨
-
-
摘要:
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是越江隧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关键。在研究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以上海黄浦江龙水南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为例进行预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越江隧道工程的水土流失预测和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
-
刘涛涛
-
-
摘要:
针对温州某越江隧道盾构区间施工期管片上浮问题,对该区间施工期隧道管片上浮量、轴线、破裂、渗漏水及错台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明确了导致隧道上浮的最终原因,根据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及其影响的调查,制定相应实施对策,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为软弱土层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的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
魏龙海;
王秒;
吴树元
-
-
摘要:
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位于城市核心区,越江段采用双洞六车道大直径盾构隧道方案。结合项目特点,从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等方面,对隧道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及工程类比等方法,对盾构穿越长江堤防抗滑群桩、长距离穿越软硬不均复合地层、穿越浅覆盖粉细砂层及近接既有建(构)筑物掘进等设计施工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优化设计方案,使项目总体功能和施工运营的安全性达到最优。
-
-
张斌
-
-
摘要:
依托杭州地铁8号线文桥区间风井~桥头堡站区间项目,对3个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断面进行了水、土压力和钢筋应力的监测,探究了覆土厚度和水位高度对盾构隧道受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压力峰值最大为断面Ⅰ的821 kPa,其次为断面Ⅱ的683 kPa,最小为断面Ⅲ的492 kPa;断面Ⅰ土压力数值随时间变化最为强烈,断面Ⅲ的土压力变化最小,随着时间增加呈现缓慢减小的趋势;断面Ⅰ和断面Ⅱ隧顶和隧底水压力数值较为接近,整体表现也比较稳定;断面Ⅲ处由于水位较浅,水压力受季节潮汐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水压力随时间变化存在一定的波动;覆土厚度决定了隧道钢筋应力的大小,同一位置下钢筋应力表现最大为断面Ⅰ,其次为断面Ⅱ,最小为断面Ⅲ。对于未越江隧道,可对隧底和起拱线的内弧面处钢筋进行适当加强;而越江隧道应该注重隧顶和起拱线外弧面钢筋强度。
-
-
李方利;
李雪
-
-
摘要:
河床冲刷淤积对越江盾构隧道的内力及变形影响显著,是越江盾构隧道设计的关键因素。以南京地铁3号线大直径越江隧道工程为背景,详细分析了长江深切槽段水位变化及河床冲淤演变对越江盾构隧道的影响。以300 a一遇冲刷线和100 a一遇洪水及枯水期水位为相关工况,基于梁-弹簧模型计算了冲刷前后及典型水位组合工况下管片内力及接头变形量。研究结果表明:水位的变化对盾构隧道管片弯矩的影响较小,而河床冲刷使管片内力有很大程度的降低,最大正负弯矩降幅平均达到56%。管片接头最大弯矩及最大张开量均发生在洪水水位、未冲刷工况。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越江盾构隧道工程提供借鉴。
-
-
王伟
-
-
摘要:
杭州地铁1号线下沙江滨站至滨江一路站区间是杭州地铁建设的第1条大断面穿越钱塘江的盾构隧道工程.在阐述该工程概况及隧道断面和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工程难点,主要包括:下穿钱塘江大堤、下穿江底输油管、高水压下管片接缝防水等.采用工程类比、工程实测等手段,针对各个难点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些应对措施可为类似的越江隧道工程提供参考.
-
-
甘甜
- 《2018年全国铁道与城轨暖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分析了越江区间隧道的特点,结合地铁线路、行车、建筑及结构专业资料,研究了中间风井+排烟道集中通风排烟方案的可行性.分别模拟计算了正常运行、阻塞通风及火灾通风工况,主要以火灾工况隧道排烟风速为评价指标,计算了火灾工况临界风速并进行了隧道风机初步选型.采用SES模拟软件对火灾工况进行了详细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案满足越江隧道通风排烟要求.
-
-
-
张治国;
张孟喜;
奚晓广;
吴玲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建设管理与青年工作委员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以上海西藏南路越江隧道附近的绿谷一期基坑工程为背景,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基坑分区开挖的不同施工阶段下西藏南路越江隧道的洞周收敛变形、隧道工作井变形、地下连续墙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越江隧道总体产生斜向压扁的变形,距基坑较近的东线越江隧道斜向压扁现象更为明显;越江隧道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水平方向收敛变形大小与基坑内土体的卸荷量有关,土体卸荷量越大产生的压扁变形越明显;基坑底板的浇筑与地下室施工可有效限制临近区域开挖造成的围护结构变形与越江隧道工作井沉降;在基坑靠近越江隧道侧划分出小基坑进行分区开挖并且使用钢支撑代替混凝土支撑进行施工,可有效减少基坑靠近越江隧道侧地下连续墙变形.相比基坑另一侧地下连续墙,其最大变形可减少数倍.
-
-
Liu Zhao;
刘钊;
Yuan Shengqiang;
袁胜强;
Huang Hong;
黄虹
- 《第四届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及房地产企业协同工作中的应用国际技术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上海市沿江通道越江隧道工程是上海市重点工程,交通功能复杂,结构形式多样,设计难度大.本文提出了工程全寿命周期BIM应用构架,总体设计及专业设计均采用BIM技术,建立了市政交通行业的BIM设计模板库,同时基于达索3D Experience平台进行了二次开发,完成了多专业BIM模型的快速构建和参数化设计,利用BIM模型进行了方案优化与设计深化,提出了钢结构方案设计、计算、优化、出图的整套解决方案,并为数字化制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
-
Wang Huawei;
王华伟
- 《2017铁路科技创新工作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大直径及水下盾构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越江隧道建设技术难题,产生一批专利和工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的越江隧道核心技术体系,为今后琼州海峡工程、渤海湾工程、台湾海峡连接线等工程的建造完成了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储备.
-
-
何拥军;
张君;
陈功奇;
陶利
-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国际大会》
| 2016年
-
摘要:
为提高服役隧道的安全性及运维管理水平,引入BIM技术,开发面向多对象的智能运维管理技术,通过自动监测与人工巡检,实时快速判断隧道的服役状态,提升隧道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理的水平.以延安东路隧道工程为例,实现对隧道结构及设备的在线自动监测及综合控制管理,为同类工程的高效管理提供新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