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驱油
微生物驱油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54653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新疆农业科学、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6年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研讨会 、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微生物驱油的相关文献由5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涛、曹功泽、吴晓玲等。
微生物驱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46538篇
占比:99.97%
总计:546713篇
微生物驱油
-研究学者
- 刘涛
- 曹功泽
- 吴晓玲
- 宋永亭
- 汪卫东
- 曹嫣镔
- 巴燕
- 冯云
- 陈富林
- 郭辽原
- 宋欣
- 胡婧
- 谭晓明
- 代学成
- 乐建君
- 侯兆伟
- 徐登霆
- 李彩风
- 陈爱华
- 冯庆贤
- 孙刚正
- 方新湘
- 李希明
- 林军章
- 段传慧
- 赵凤敏
- 徐鹏
- 高光军
- 伍晓林
- 牟伯中
- 王红波
- 王静
- 韩培慧
- 张继元
- 徐闯
- 李子叔
- 李蔚
- 柏璐璐
- 汪刚跃
- 俞理
- 倪方天
- 刘金峰
- 朱维耀
- 游靖
- 石梅
- 于娟
- 宋智勇
- 杜春安
- 步怀宇
- 王新
-
-
张冬林;
胡继强;
曹进;
李刚;
王丹丹;
岳柳青
-
-
摘要:
油田(尤其低渗透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增产挖潜的难度不断加大,仅靠注水开发已很难提高油藏采收率,微生物驱油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发展迅猛的新技术。优选微生物WA、WB,按照设计要求对低渗透油区4个注水井进行了现场注入施工试验。结果表明:对低渗透油区4个注水井实施微生物复合驱油技术后,均见到较为理想的不同程度增油效果;油井含水率逐月下降,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较好地完成了井组日增油1.6 t以上,综合含水率下降7.5%的既定目标。
-
-
杨剑;
马健;
苏琪;
侯艳敏
-
-
摘要:
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南梁延10层油藏综合含水率高达68.1%,极大地影响了采油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以原有微生物驱油技术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优化.首先对驱油微生物菌种及营养体系进行筛选优化,结果显示当以S001:S003:S004=1:1:1为驱油菌种,在2.3 g/L玉米粉、2 g/L(NH4)2HPO3的营养体系中时,驱油效率可提高13.66%.随后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菌种固定材料及营养剂投加周期进行优化并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固定材料为软性填料,投加周期为3~5 d.最终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注入4个月区域整体动态稳定,阶段递减由措施前-0.4%下降到目前-2.0%,含水上升率由措施前3.4%下降到-0.7%,日产油增加1 t,区域开发形势有所好转.
-
-
贺明星
-
-
摘要: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因其具备其他三次采油没有的特点,如价格低廉、适应范围广、工艺简单、对储层无伤害、对环境无伤害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杏子川采油厂坪桥区块的资料调研,针对如何提高低渗油田的采收率,进行微生物驱油可行性的研究。
-
-
贺明星
-
-
摘要: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因其具备其他三次采油没有的特点,如价格低廉、适应范围广、工艺简单、对储层无伤害、对环境无伤害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杏子川采油厂坪桥区块的资料调研,针对如何提高低渗油田的采收率,进行微生物驱油可行性的研究。
-
-
刘涛;
汪庐山;
胡婧;
巴燕;
刘方;
曹嫣镔
-
-
摘要:
为揭示油藏条件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配注空气对菌群结构及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岩心驱替模拟实验研究了配气量对微生物驱驱油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显微镜、高通量测序仪和气相色谱分析了产出液中的菌群和小分子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驱油过程中,配注空气量对菌群结构及驱油效果的影响显著。配注不同体积的空气激活微生物作用后产生了明显的驱替效果,并且随着配气量的增加驱替效率升高并逐渐稳定,液气比为1∶5时的驱替效率最高(8.77%)。随配气量增加产出液中菌数升高,不同类型的功能微生物被激活,其中4类主要优势功能菌占整个菌群比例的67%,功能微生物主要以产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的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为主。配气量为液气比1∶5时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代谢产生的小分子酸浓度较高,微生物代谢活性最佳。液气比1∶5可以作为现场实际配气的选择依据。
-
-
万真真
-
-
摘要:
本文利用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法对大港油田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文库构建结果表明,油藏细菌由8个门类构成,分别为Alphaproteobacteria(46%)、Betaproteobacteria(35%)、Firmicutes(8%)、Nitro-spirae(2%)、Synergistetes(1%)、Dictyoglomia(1%)、Deferribacteres(1%)、Gammaproteobacteria(1%)以及Unclassified bacteria.其中,存在如鞘胺醇单胞菌(Sphingomonas)、代尔夫特菌(Delftia)等大量具有石油烃降解功能的细菌种属.探索极端油藏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为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
万真真
-
-
摘要:
本文利用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法对大港油田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文库构建结果表明,油藏细菌由8个门类构成,分别为Alphaproteobacteria(46%)、Betaproteobacteria(35%)、Firmicutes(8%)、Nitrospirae(2%)、Synergistetes(1%)、Dictyoglomia(1%)、Deferribacteres(1%)、Gammaproteobacteria(1%)以及Unclassified bacteria。其中,存在如鞘胺醇单胞菌(Sphingomonas)、代尔夫特菌(Delftia)等大量具有石油烃降解功能的细菌种属。探索极端油藏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为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
郭省学;
刘涛;
郭辽原;
巴燕;
曹嫣镔
-
-
摘要:
为揭示岩心渗透率对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物理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微生物在岩心中的生长代谢及驱油效果,并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岩心内部菌体的分布。研究表明,微生物激活生长以后能够产生驱油作用,渗透率为500×10^(-3)μm^2时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最大(达6.6%),渗透率过高(>1500×10^(-3)μm^2)或过低(<100×10^(-3)μm^2)时微生物驱油效果均变差。渗透率过低时,孔吼半径较小,微生物无法通过孔吼进入岩心内部;渗透率过高时,菌体随产出液驱出,不能在岩心内部产生滞留作用。渗透率在100×10^(-3)~1500×10^(-3)μm^2范围内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吸附和滞留作用,此渗透率范围可以作为微生物驱油油藏渗透率筛选的依据。
-
-
桑林翔;
杨兆中;
杨果;
丁超;
支锦飞
-
-
摘要:
The microbe degradation mechanism is analyzed and the microbe-tlooding is physically simulated within laboratory to effectively reduce heavy-oil viscosity in high-viscosity region,improv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enhance oil recovery.Efficient strains are optimized to determine optimal compounding proportion for biological viscosity reduction by analyzing the strain amount,treatment time and effect.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QY-1,QY -2 andi QY-3 show favorable viscosity reducing performanc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viscosity-reducing ratios exceed 65.00%.The viscosity-reducing ratio could reach 73.58% after compounding the three strains with the proportion of 1 ∶ 1 ∶ 1,which performs better than any single strain.The corresponding growth rate can reach 24.8% by using the optimal compounding proportion in microbe-flooding.This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viscosity oilfields.%为有效降低高黏区稠油黏度,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对微生物降解机理的分析与研究,在实验条件下模拟了生物驱油技术,筛选出高效菌种,探讨微生物驱油技术的菌种用量、处理时间、处理效果,筛选出适用于微生物降黏菌种的复配比例.实验表明:QY-1、QY-2、QY-3菌种降黏效果较强,降黏率大于65.00%;当菌种按照1∶1∶1的比例进行复配实验时,原油降黏率达到73.58%,降黏效果优于任意单一菌种;按照最优复配比例进行驱替,增产率平均值可达到24.8%.该研究对高黏稠油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付颖;
俞理;
修建龙;
马淑芬;
严力
-
-
摘要:
为了探究新疆油田六中区微生物驱油现场产出液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在对产出液组成及浓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产出液直接回注、添加营养后注入、地面扩大培养注入以及注入新油藏4种产出液循环利用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产出液中营养浓度仅为注入浓度的10%左右,已不能满足直接注入要求,需要添加营养才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4种产出液循环利用方式对比发现:有益菌及代谢产物都可以循环利用,产出液地面扩大培养后驱油效果最好,菌浓达到2.1×108 cfu/mL,表面张力由71.6 mN/m降低至55.9 mN/m,提高采收率14.2%.该研究能够进一步降低驱油剂成本并为产出液循环利用提供参考.
-
-
刘晓丽;
王红波;
徐洪德;
代学成;
连泽特;
曹强
- 《2018中国油气开发技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七中区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该研究形成了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4项关键技术,包括内源微生物驱油油藏筛选方法、油藏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分析技术、内源微生物驱激活剂筛选与评价技术、内源微生物驱现场跟踪监测及效果评价技术,并规范化,为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场实施指南,现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六中区、七中区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增油降水效果明显,试验区自然递减明显减缓,提高原油阶段采出程度5%以上.
-
-
-
代学成;
王红波;
陈丽艳;
曹强;
杨朝晖;
彭孝忠
- 《第四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针对克拉玛依砾岩油藏条件,设计了内源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方案,并在七中区克上组油藏试验区进行了微生物驱现场施工.对试验井微生物总菌数、主要采油功能菌和功能基因等生化指标以及产出水表面张力、水质、原油等流体性质进行了跟踪监测分析,研究了微生物驱后各试验井生化指标与生产动态之间的关系.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克拉玛依砾岩油藏微生物驱增油降水效果显著,油井见效率高.微生物生化指标响应程度与对应油井增油效果具有正相关性,可以作为微生物驱的见效特征.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克拉玛依砾岩油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万青山;
白雷;
代学成;
刘晓丽;
王红波
- 《第四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针对陆梁油田呼图壁河组K1h23-4层砂岩油藏含水率上升加快,水驱效果差,稳产难度大的状况开展内源微生物驱油实验.通过筛选一注8采和四注19采试验区,现场分别采用连续注气和间歇注气,激活地层内源微生物,分别进行现场试验,并对现场产出液的总菌含量和HOB有益菌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驱增油效果比较明显,油藏微生物被有效激活,但一期微生物驱效果相比较好,为陆梁油田实施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奠定了基础.
-
-
Li Wei;
李蔚;
Guo Menghua;
郭盟华;
Li Donghan;
李东翰;
Luo Qing;
罗庆;
Hou Zhaowei;
侯兆伟;
Liu Yang;
刘洋;
Jin Rui;
金锐
- 《2016年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针对驱油过程中原油经微生物作用后粘度上升、流变能力降低、对微生物采油过程不利的问题,开展对微生物摄取原油组分和降解过程进行控制的实验研究.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分析水相中原油组分和原油族组成变化,结果表明,该有机物质能有效增加原油中长链烷烃C14-C22在水相中的含量,促使烃类物质在水中的分布,同时在协同采油菌作用原油后,对原油中重质组分的最高降解率达67.9%,原油粘度由124mP·s降至40mP·s,流变性明显变好;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表明,与仅注微生物菌液相比,加入有机物质后,采收率能够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达到9.72%,现场试验注入添加该有机物质后,试验区日产油量增加13.1吨,含水上升趋势减缓,目前己累计增油4.3万吨.本实验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驱油效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
向中远;
徐飞艳;
李文宏;
张永强;
王丽莉;
杜朝锋;
刘蕾
- 《2015难动用储量开采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以长庆低渗透高矿化度油藏主力区块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区微生物普查及群落结构分析,构建了研究区本源微生物谱图;结合油藏地质条件,通过室内物模实验分析研究区本源微生物驱油提高驱油效率幅度,初步评价本源微生物驱油可行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油藏内含有丰富的驱油功能微生物,油藏地质参数和流体性质基本满足微生物驱油的条件,室内天然岩心驱油实验可提高驱油效率17.85%,初步认为该区块开展本源微生物驱油可行.
-
-
曹嫣镔;
宋永亭;
曹功泽;
赵凤敏;
林军章;
刘涛
- 《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微生物驱是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式.通过近14年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已在7个区块开展了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本次对已实施微生物驱井组的生产动态进行分析,重点对实施过程较为完整的罗801、中一区Ng3、沾3等三个区块的实施状况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微生物驱油的规律、见效特征,分析该项技术的油藏适应性.以室内研究为基础结合现场实时动态监测对微生物驱油的主导机理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下一步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发展方向.
-
-
Wang Dawei;
王大威
- 《“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助推降本、提质增效”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针对渤海油田原油黏度大、含水上升快、常规措施作用不明显的特点,采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开展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及原油黏度测定分析研究均质、非均质岩心驱替前后稠油采收率变化、微生物群落丰度结构变化、原油理化性质变化,尝试分析微生物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物模结果表明:微生物采油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在均质岩心和非均质岩心驱替中,微生物体系可分别提高采收率14.4%、29.4%;DGGE结果显示:微生物体系出口端丰度明显高于注入端;原油黏度测定显示:出口端原油黏度明显下降.三者结合说明微生物体系能够利用稠油作为碳源,在地层环境中生长,菌种在地层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能够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其采收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