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理模拟实验

物理模拟实验

物理模拟实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8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47724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地质学报、现代地质、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全国静电学术年会、胜利油田高效勘探30年学术交流会等;物理模拟实验的相关文献由172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晓俊、贾东、尹宏伟等。

物理模拟实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7724 占比:99.93%

总计:247900篇

物理模拟实验—发文趋势图

物理模拟实验

-研究学者

  • 吴晓俊
  • 贾东
  • 尹宏伟
  • 袁剑英
  • 陈竹新
  • 李一泉
  • 励音骐
  • 吴武军
  • 杨树锋
  • 陈汉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新硕; 张莹莹; 赵华亮; 吴国培; 宋雾沉
    • 摘要: 航空瞬变电磁法以其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圈定成矿远景区,能加快我国西部复杂地形条件下矿产勘查工作进度。但航空瞬变电磁法观测参数众多,各参数会直接影响圈定成矿远景区的准确性。因此本文基于相似性准则,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各观测参数,如测线位置、异常体埋深、飞行高度等,对航空瞬变电磁法浅层分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测线位置离异常体越近、异常体埋深越浅、飞行高度越低时,异常体响应越强,对异常体的分辨能力越高,该研究可为实际金属矿产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 郝盛蓝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山区冰川消融以至退缩,致使该区域冰湖面积扩大,湖水蓄水量逐年增加,冰体滑入冰湖激起的涌浪和冲击波,冲刷或直接冲垮冰碛坝薄弱鞍部,导致冰湖溃决,并诱发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以冰滑坡或冰崩落入冰碛湖后涌浪的传播衰减为原型,在前期资料系统收集整理及综合分析研究后,建立了室内物理模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来归纳总结冰块落入冰湖产生涌浪高度沿程衰减规律,从而为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治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岳宝林; 祝晓林; 刘斌; 陈存良; 王双龙
    • 摘要: 具大气顶、窄油环、强边水特征的锦州X砂岩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后,面临着地层压力下降快、气窜严重、挖潜难度大等难题,亟待优化其开发方式。以几何相似、物性相似和生产动态相似为原则,对锦州X油藏进行剖面模型化,通过可视化二维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屏障注水方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推荐水平井平行井网屏障注水方案并确定实施技术要求。考虑到油藏的复杂性与开发风险,以气窜严重、纵向驱替不均衡、增产效果显著为原则,优选1个井组开展先导试验,提高对屏障注水的动态认识,为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 赵峰辉; 张晓峰; 宋超; 陈琼羽
    • 摘要: 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损失贫化问题,采用三分段多进路放矿模型,研究了各分段废石的混入特征。研究发现:在第一分段下放矿,首先是分段内正面废石混入,随着放出矿岩质量的增加,每铲中废石混入量开始迅速增加,随后顶部废石开始混入;第二、三分段下每铲中废石混入量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趋势,由于出矿进路上方的上一分段脊部残留体矿石被放出,顶部废石混入较少,正面废石是贫化的主要来源;第一、二、三分段的最终贫化率分别为30%、46%、42%,差异性原因在于第二、三分段放矿时,上分段中脊部残留体矿石被放出,减缓了废石的混入速度,增加了放出矿岩总量,同时提高了正面废石放出量,贫化率随之增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崩矿步距、增大进路口宽度和边孔角角度等措施,可以延缓正面废石的混入,降低放矿贫化;提高放矿截止品位、降低分段高度等措施,可以提高顶部矿岩的下降速度或时间,降低该分段内残留的矿石量。
    • 刘露; 孙永河; 陈昌; 娄瑞; 王琦
    • 摘要: 基于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南堡凹陷基底先存F4号走滑断裂(简称F4号断裂)活化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回剥和物理模拟等技术手段,明确了F4号断裂在新生代再活动形成的南堡凹陷4号构造带由南向北传播生长,南部以走滑变形为主,北部以伸展变形为主;4号构造带与相邻2号、3号构造带内断裂属于不同断裂体系,是在统一应力场作用下通过“独立生长—相互接触—作用连接”最终交织在一起。通过构建先存断裂再活动变形机制判别图版,认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期F4号断裂受走滑作用控制发生再活动,古近系东营组和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该断裂受斜向伸展作用控制发生再活动。F4号断裂在新生代再活动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包括:①作为油源断裂控制油气垂向跨层运移。②形成走滑转换带控制砂体展布。③向上传播生长并与邻区相互作用控制两类圈闭的形成,有利于油气富集。
    • 马奎前; 刘东; 黄琴
    • 摘要: 对渤海海域旅大油田新近系典型稠油油藏开展水平井蒸汽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利用长填砂管模型分析了蒸汽温度、注入速度和原油黏度对蒸汽驱油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蒸汽驱油不同生产阶段的动态特征、温度场的变化规律以及蒸汽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蒸汽驱油物理模拟实验采用长岩心单管模型,设置模型内径为2.5 cm,长度为50.0 cm,填砂后模型孔隙度为35.0%,渗透率为4500 mD,设置蒸汽干度为0.7,注汽温度为250°C,注汽速度为6 mL/min,驱油效率可达82.52%。②研究区蒸汽驱油过程分为启动、稳定驱替、蒸汽突破和蒸汽剥蚀4个阶段;注、采水平井间蒸汽腔温度场扩展不均衡,水平井底部温度扩展速度快,顶部温度扩展速度慢,在启动和稳定驱替阶段温度场呈“三角形”推进模式,蒸汽突破和剥蚀阶段蒸汽腔温度场沿对角线扩展,速度减小;蒸汽驱替阶段采出程度为51.86%,稳定驱替阶段为主要的产油阶段,采出程度为39.06%。③热力降黏是旅大油田蒸汽驱油最主要的机理,高温蒸汽的剥蚀作用、蒸馏效应、微观波及效率的提高等也影响驱油效率。
    • 王国栋; 唐洪; 罗宪波; 侯建伟; 张章; 石健聪
    • 摘要: 直井与水平井的联合井网是油田水平井开发模式之一.采用联合井网开发,存在水驱不均匀、驱油效率较低而剩余油分布不清等问题.根据相似性原理,设计制作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储层水驱实验平板模型,模拟渤海湾盆地某油藏的地质条件和联合井网模式,进行水驱油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与均质储层相比,非均质储层见水较早,但其最终采出程度和平均驱油效率较高.在渗透率级差为1和4的储层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水平井跟部和趾部附近;非均质储层中剩余油的分布范围更广,位于低渗区的剩余油更多.在渗透率级差为6的储层中,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低渗透区和中渗区邻近水平井区域.联合井网更适合于渗透率级差较大、平均渗透率较低的非均质储层.
    • 余一欣; 陶崇智; 史帅雨; 殷进垠; 邬长武; 刘静静
    • 摘要: 通过对比分析南大西洋中段两岸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盐下斜坡倾斜程度、盐下隆坳结构以及板块抬升作用等因素对盐构造发育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西非中段盆地盐下斜坡较陡,有利于盐岩向海洋方向发生快速流动,形成的盐底辟规模较大,但数量较少.巴西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的外部基底隆起远离物源区,其上方有利于盐岩侵入聚集而明显增厚;而西非中段盆地的基底隆起靠近盆地边缘,隆起上方残留盐层较薄,两侧发育规模较小的盐滚构造.非洲板块的抬升作用有利于西非中段盆地盐底辟充分发育,并在前缘挤压区形成规模较大的逆冲断层和褶皱.
    • 汪卫东
    • 摘要: 近十几年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促使微生物采油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基于16S rRNA的微生物生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油藏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演变规律的快速准确解析;二是以聚合物驱为主导的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已经越过其高峰期,适合化学驱的油藏资源越来越少,对接替技术的迫切需求让微生物采油技术再次受到关注.微生物采油技术本身的发展和生产需求使该技术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得到快速发展,其应用工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现场试验规模的扩大和时间的延长,微生物采油机理也进一步明确,以乳化、产气为主导机理已形成共识.但该技术的优势在现场应用过程中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是油藏微生物生态功能的精准调控和微生物采油配套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及完善.
    • 王中昱; 陈书平; 武刚; 曹默雷; 薛冰; 赵怀博
    • 摘要: 断裂分布与组合方式反映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和背景,也影响着油气的运移与成藏.辛镇构造位于胜利油田东辛矿区中部隆起带,断裂结构复杂有序,形成机制尚无明晰认识.基于东辛矿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了断层在平面、剖面上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和演化,结合剖面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对断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讨论.辛镇构造发育的断层多呈东西走向平行排列,剖面上呈"卷心菜"式或阶梯式断层组合,这些断层主要活动期为沙二段至馆陶组沉积时期.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表明:除了受伸展作用与"泥底辟"作用共同影响形成"卷心菜"构造,大部分次级断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南北向伸展作用,而断面倾向的变化则受陈南断层坡坪式断面形态及其上盘地层厚度的控制;当上盘地层较厚,陈南断层面缓坡相对较短时,发育倾向与主控断层相同的断层组及其调节断层;当上盘地层较薄,陈南断层面缓坡相对较长时,主要发育倾向与主控断层相反的阶梯式断层组;同向倾斜断层组较反向倾斜断层组有更好的控藏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